《小平十章》观后感 郭爽 1092027071
小平你好观后感

小平你好观后感作为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电影,《小平你好》通过展现一个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影片以小平这个虚构角色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农村人民艰辛努力的历程。
观影后,我深思熟虑,以下是我对该影片的一些观后感。
首先,影片通过小平这个角色的成长与变化,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大变革。
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贫困、洪水、失业等艰难困境,但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个过程展示了中国农村人民对于生活的坚持和对未来的希望。
尤其是影片结尾的陆续出现的大楼、高速公路、现代化农机等场景,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同时也让我们深切反思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其次,在影片中,我被小平这个角色的坚韧与决心所感动。
他在艰辛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一颗奋斗的心。
无论他面对什么样的挫折和困境,他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迎来美好的未来。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着我,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同时,也让人明白了艰难困苦并不能阻挠一个人追求幸福的脚步。
影片中,也揭示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问题与挑战。
尽管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
小平家的贫困经历和他的努力通过自学改变命运的故事,代表了中国农村人民对于改变现状的无尽期待。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很多农村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仍然有很多贫困农民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我想说,《小平你好》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它不仅是一个展现农村改革开放成果的影片,更是一部弘扬中国农村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
通过小平这个角色的故事,影片向观众传递了希望、励志和奋斗的力量,激励了我在自己的生活中追求梦想,勇往直前。
总之,《小平你好》这部电影在情感和思想上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小平十章观后感

“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观看《小平十章》有感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
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
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
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
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
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题记当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观看完《小平十章》的时候,不禁在心中感叹,一个伟人对中国及世界的过去、现在,抑或是未来,有着多么不可限量的影响!邓小平的一生是伟大的,正像邓家老宅子正屋门前那副长联上所写的那样:“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
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
治于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邓小平融入血液中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深情,已将个人安危致之度外,“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思想,已成为他人生的最高目标。
邓小平之所以能获得中国及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钦佩,就在于邓小平身上睿智超群的才华和情操高尚的品格交相辉映,有着价值永驻的鲜明的人格魅力。
一、“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小平十章》第一集《远行》中提到:邓小平在1934年10月,跟随中央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远行。
然而,这一次的远行,邓小平却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
就在他1931年夏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以后,因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了掌握临时中央领导权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打击和批判。
1933年5月,邓小平被打成了中央苏区所谓的“毛派”头头,并被撤销了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职务。
后来,邓小平被任命为《红星报》的主编。
他把个人遭受的委屈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开始用《红星报》给陷入困境、被迫长征的红军将士鼓劲。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座小城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小平小道观后

小平小道观后在毛概课上早已听说小平同志曾经被“分配”到江西南昌一工厂工作,而今,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踏上小平同志当年走过的那条小道,让我感受一回小平同志徘徊在心中的那三年零四个月的感受。
我始终无法相信,当年小平同志每天清晨都得顺着这条小道去工厂报到。
这是一条坎坷泥泞的的小道,你或许能够想象的到,一到下雨天,那条小道该是有多麽地难走,但你又不能不相信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这条小道上走了三年零四个月。
古言有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正是这么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向我们展示这句话的真实意义。
走在这条小道上时,我一直在沉思,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小平同志在这条小道上无怨无悔地走了三年有余,我想也许是那颗热血沸腾的心,那颗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心,因为他相信终有一天他会被中央调回的。
这是一个时代的错误,被打倒,被错判为“走资派”那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输给了自己。
身居高位的中央领导,突然有一天,被安排到这样一个地方,天天都要在别人的监视之下,和钳子、扳手打交道。
如果是你,你是不是已经绝望,或只是一味的埋怨。
但是他却没有,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这也是一位伟人具备的特殊的胸怀。
他经常给毛泽东写信,信中表示自己希望还能为人民做点事,使自己已处危难之间,但他依然心系天下,他坚持每天依然看报,听收音机,每天注意着中国发生的事。
虽然自己被错误的批判为“走资派”,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错的是他们,而不是自己。
忍辱负重,待蓄而发。
当时小平同志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但依然得早上八去上班,晚上六才能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了整整三年多时间。
刚开始时,小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于是工人师傅们便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径直通往小平住处的小道,即现在的“小平小道”,如此以来,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
即使当时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而自己身为中央领导却落得如此下场,但小平同志却依然无丝毫怨言,睿智的他明白,此时唯有忍辱负重,才能走出这个阴霾。
《小平您好》观后感

《小平您好》观后感邓小平这位伟人去世的时候,我还是个萌懂的小孩子。
对邓小平的为人,在我的印象里,邓小平是一位慈祥,伟大的开国功臣,知道刘邓大军,知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也仅此而已。
看了《小平您好》这部纪录片后,我知道了他的伟大,他的慈祥比我的印象,比我的想象更加的宽广,足以感动整个中华民族。
“小平您好”是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口号标语,人民以这样的方式来问候自己的领袖,这还是第一次,这词条已成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情感怀念。
感情真挚,就像是对亲朋,像是对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家人的问候,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的由衷祝愿和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对我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无比热爱和崇敬。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是有巨大贡献的,“三落三起”是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能;急流勇退,将建设交给敢干改革的年轻领导人,是他心怀大局的胸襟与气度;而论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他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我的人民”,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让人不得不为邓小平同志深深地鞠上一躬。
在毛泽东的眼里,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在苏联访问的时候,毛泽东专门给赫鲁晓夫介绍说:“你看到那边的那个小个子吗?他非常聪明,有远大的前程。
”在许多场合,毛泽东都刻意的把邓小平介绍给大家,可见邓小平真的是个难得的人才。
走在历史前面的邓小平,一向拥有少说多做,实在质朴的鲜明个性。
孩子们曾经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是三个字跟着走;问他在太行山里打日本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事,他的回答是二个字吃苦;谈起他和刘伯承领导的第二野战军的历史,他的评价也是二个字合格;说起他第三次被打倒后的感受,他的回答也是二个字忍耐,这就是邓小平的风格,一种简练务实的风格。
在恢复和调整公民经济时期,他说的那句“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四川土语,携带着他务实求真的追求传遍了全国。
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

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小平您好》这部纪录片,心里头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这部纪录片里的一个个画面、一段段讲述,就像是把我拉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又波澜壮阔的岁月。
邓小平爷爷的身影在其中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令人敬佩。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经济发展滞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邓小平爷爷亲自到一些工厂、农村去视察。
我看到纪录片里,他穿着朴素,脸上带着亲切又坚定的神情。
在一个农村,他走进老乡的家里,坐在那有些破旧的炕头上,和老乡们拉家常。
他问着收成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生活上还有哪些难处。
老乡们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但看到邓爷爷那真诚的目光,亲切的笑容,也就打开了话匣子,把心里的苦水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邓爷爷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
他看到老乡家里简陋的摆设,锅里简单的饭菜,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站起身来,走到院子里,看着那片贫瘠的土地,沉思了许久。
然后他对身边的干部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啊,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这句话说得那么朴实,却又那么有力量。
从那以后,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开始在农村推行。
分田到户,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能自主地耕种;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了出路。
慢慢地,农村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
粮食丰收了,农民的脸上有了笑容,家里也添了新物件。
看到这些变化,我心里真的特别感动。
邓小平爷爷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而是真正走到了人民中间,了解人民的疾苦,然后下定决心去改变这一切。
他的那种务实、果敢和对人民的深情,让人由衷地敬佩。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那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水马龙;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破旧模样,小洋楼、水泥路,到处都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我们能享受到这样美好的生活,真的要感谢邓小平爷爷。
他就像一位领航者,带着中国这艘大船在风浪中坚定地前行。
虽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信着改革开放能够让中国走向富强。
小平小道观后感

观小平小道有感学号:10112218 姓名:郭翰群这次去小平小道的活动是毛概老师组织的,这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这是将是一个让人难忘的记忆。
因为我们就要去参观伟人曾经住过的地方,学习伟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知识,体验伟人的伟大。
这位伟人就是让中国从此富裕起来,拉近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总计师---邓小平首先进的是主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群青铜雕像。
描绘着邓爷爷和工人一起围着,神采飞扬,指点江山。
后面是一大块白色纹理的大理石,上面雕刻着小平的女儿著名作家邓蓉,小名毛毛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在江西的日子里》。
内容大概描绘了邓爷爷在下放到江西后艰苦的生活,但处处透露着希望和亮光。
继续往里面逛,看到了一些邓爷爷以前在工厂里的日用产品,都是比较破旧的东西了,但是放在壁橱里却熠熠生光。
随后,看到了几幅描写邓爷爷和工人的故事,一一体现了他俭朴,珍重粮食,热爱劳动,尊敬技术和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
还看到了一些以前绝密的文件以及邓爷爷下放期间调查江西景德镇时,工人们不怕嫌疑送给他的四个瓷器。
印象深刻的是一副字,上面写着邓爷爷的亲笔。
原文记得不是非常清楚,大概意思是我多么愿望留在党内干活,哪怕只做一些杂活也心愿。
还有一副是说他文革时下放的感受,他说这艰苦的几年也挺好,这促使他有时间,能好好反思自己和思索中国的未来,设计改革开放的蓝图。
这些话让我想起另一个伟岸的身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同样他也数次被贬,但依然牵挂着整个宗庙,牵挂着天下黎民。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走进了小平休息室,这是工人们看邓爷爷辛苦为他建的,希望他能休息好一点。
在他的房间外看了看,外面贴着几行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
这几个字贴起来容易,做起来只怕是难如登天。
里面很简陋,就是一张木板床和垫子,但邓爷爷就是在这间屋子里思考和构建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
出了小平休息室,进了当时的配件厂工作车间。
一进去就有浓浓的机油味道扑面而来,里面都是机器零件,破旧不堪,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如何了。
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小平您好》是一部以邓小平先生的成长经历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为主线的作品。
通过对邓小平从小时候到晚年的真实画面和访谈的拼贴,展示了邓小平这位伟大领袖的人生轨迹和政治智慧。
这部纪录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邓小平先生的家世背景、受教育经历、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作经历等方面,同时也揭示了邓小平的决策思维和个人品质。
纪录片首先通过邓小平先生的家世背景,让观众了解到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是广东潮汕人,母亲是广西壮族人。
这个简单朴实的出生背景培养了邓小平一贯务实、实干的性格特点。
从小像普通农村孩子一样,他学会了勤劳、纪律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品质也成为他后来工作中的基础。
其次,纪录片生动地展示了邓小平年轻时所经历的革命岁月。
他从参军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斗争,经历了许多艰难险恶的战斗,展现出他的坚强毅力和英勇无畏。
这段经历塑造了邓小平坚定的信仰和决心,也锻炼了他的领导才能。
他在不同的岗位上表现出的骄人战绩,让观众深感邓小平是一个有着超凡智慧和胆识的政治家。
纪录片还探讨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和斗争历程。
由于他对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热爱,得到了一些老画家的关注与指导,这使他逐渐获得了中国艺术上的独立启蒙。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邓小平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受害者。
然而,这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华的信心。
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为中国迈向改革开放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纪录片中的许多珍贵历史影像和实地采访,展示了邓小平晚年时代的伟大领袖形象。
他经过政治斗争和社会实践,坚定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纪录片传达了邓小平这样的一种智慧:面对问题要敢于改革,敢于冒险和创新,并且要牢记人民的利益。
这样的思想渗透在整部纪录片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观看纪录片《小平您好》,我对邓小平先生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守理想信念,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国家的事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小平小道观后感

小平小道观后感一个个充满正义感,勇敢正直,热心淳朴的工人们,无私的帮助邓爷爷,他们给小平爷爷阴霾的天空中带来一丝光芒,伴随他走出苦难。
以下是XX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小平小道观后感十月的某个星期天上午,我们11级学生在毛概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小平小道参观,了解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在江西三年的工作与生活。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先辈恩泽的洗礼。
1969年10 月的那一天,65岁的邓小平因刘少奇事件牵连:一个在建国时立下赫赫战功的老人,竟扣上了“走资派第二分子”的帽子,全家均被下放到了江西省新建县,下放到了邓小平人生的最低谷。
当工厂的工人得知小平同志要来自已所在的工厂劳动,大家都发誓要保护好小平同志的安全。
刚开始时,小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并且还得经过一个人多且杂的汽车站,于是,从考虑到小平同志的安全出发,工人师傅们便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径直通往小平住处的小道,即世人所称的“小平小道”,这样,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
这是一条杂草丛生,有曲有折,和老百姓庄稼地紧紧相连的平凡小道,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极其普通的小道上,小平同志构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民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
刚开始我参观了小平当年工作的车间,那里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处处散发出一种霉味。
在这里我也看出了小平当时的工作环境是十分的艰苦。
但是伟人毕竟是伟人。
邓小平把个人和家庭的荣辱安危置之度外,保持着领袖人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监禁劳动期间,他始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工人们的面前,与广大工人打成一片,每天按时上下班,和年轻的工人一样按时按量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直至昏倒在生产岗位上。
江西老区人民像当年红色老区人民一样,相信、尊敬、拥护和爱戴邓小平。
时任厂党支部书记的罗朋,时时处处为邓小平的工作、安全和健康着想,多次巧妙与造反派和监视人周旋,护着邓小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平十章》观后感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同时,我观看了纪录片《小平十章》的全片。
在我印象中,邓小平给我的感觉是:他不仅是一个伟人,更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指明前进道路的明镜。
其实,邓小平是很平凡的,实在的,他的理想也是如此。
对于《小平十章》,我印象最深的两章分别是第五章《拓路》和第八章《情趣》。
第五章《拓路》讲的是邓小平到深圳特区视察。
面对多少人的期待,邓小平一直以沉默回应,直到最后他才给出“深圳特区好”的回答。
但是很细微的地方是邓小平在题字的时候,日期写的却不是当天,这表明邓小平早在几天前就想这么回答了。
但我从其中认为邓小平有深思熟虑,不露声色的品质。
不管遇到令人激动或者有危害的事,他能够很镇静,不乱阵脚,这也是这么多年作为领导人他能很成功的原因。
那个时代需要的就是人们的沉着冷静,深思熟虑,这样才能高瞻远瞩。
在过了几十年的今天,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能镇静下来认真仔细的思考,明明可以很容易解决的事,由于自己一时的激动,最终搞砸,这都是缺乏邓小平这种深思熟虑的表现。
虽然这不是什么很大的品质,但是在关键时刻,它却能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假如在当时,邓小平立即给出评价说“深圳发展好”,也许那将是一个对深圳特区走向堕落的刺激。
那么怎么会有今天的发展,怎么会有如今安逸和平的生活。
邓小平作为历史人物是幸运的,也是我们民族的最大幸运。
邓小平身上不仅承载了中华传统中最优秀的品质,同时也有那些常人很难具备的优点。
最开始我认为一个人做到深思熟虑、深谋远虑时间很容易的事,但是越来越发现,当你真的身临其境,那种控制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的。
思考了好久《拓路》这章中邓小平的做法,我除了钦羡,就是暗示自己也要做到像他一样,这样在这一生中会成就很多大事。
第八章《情趣》讲的是邓小平的日常生活。
他常常强调:一个人会工作,也要会生活。
在北京景山后街一座闹中取静的院落住着邓小平一家。
在这之前,邓小平在打台球时不慎摔伤了股骨,他为了恢复脚力,便养成了每天散步的习惯,并渐渐喜欢上了这种锻炼方式。
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散步风雨无阻,每次都要走三公里左右,而且很少说话,目不斜视,抬头挺胸,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走。
后来他的孙儿孙女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在这个视频中,我注意到邓小平说了一句话,他警告说:不许偷工减料!这句话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让我联想到很多种情况。
邓小平除了有深思熟虑的优点,他对人和事的严格要求更是他作为一个领导人具有的优秀品质。
只是生活中散步这样一件小事,他就警告家人要做到完美,不能偷工减料,也许这在常人看来不
算影响一个人品质的致命点,但是联系到发展社会和国家,却可以带来严重的影响。
虽然我不是出生在邓小平那个年代,但是生活在受益于改革开放下的我,也能体会到邓小平凭借着他个人的能力和理论对中国的贡献如此之大。
当今,社会在发展,人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了,不像之前那么禁锢,所以就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对待工作时采取不认真的态度,例如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自己的盈利,在建造过程中省去不少材料和步骤,导致随后越来越多严重的事故发生。
其实,最贴近我的,就是学生对待学习问题是否“偷工减料”。
我曾经问过身边的同辈人,如果作业没有答案,你会怎么办?好多人的态度都是直接略过或者网上找答案。
在我看来,做学问是件很严肃很严谨的事情,以随便的心态对待学习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如果个人对自己不负责,邓小平也不对社会甚至国家负责,今天的中国会成什么样子,人类又能发展成什么样,真的很难想象。
邓小平这种对待每一件小事都认真的态度,同样成就了他的成功。
在他带领的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见证了他崇高的品格和独特的魅力,加强了人们对他改革开放的肯定。
《小平十章》真正讲述了邓小平一生的伟大贡献,他提出的“杀出一条血路”,“发展才是硬道理”,带领中国走向了繁荣发展。
生活中的平易近人,情感丰富,使他虽然作为伟人却伟人亲近的特点,他真的是伟大而又平凡。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伟人们在改革道路上的重要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来,推陈出新,以致优化自身品质,推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