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个圈层的主要特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2.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3.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4. 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5. 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具体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复杂性,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圈层结构的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布置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结构。

2. 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等内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外部圈层。

3. 分析各圈层的特征和相互作用:大气圈对生物圈的影响,水圈在地球循环中的作用等。

4. 讨论人类活动与圈层结构的关系: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身边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

高中地理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测试等。

3. 评价内容: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模型等。

2. 教学案例: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的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 教案
一、地球的内部的圈层结构
1、通过图示展示地震波,并且指导学生读图,提问: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学生根据提供的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并在立体空间中应用,在填、画图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再现,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模型。
借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究讨论,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等方面了解地球外部的同心圈层,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最后.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1、在莫霍界面以下(A)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B)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3.岩石圈是指(B )
A.地壳
B.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法

学法
教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导入)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目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那么地球内部到底什么样子呢?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今天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人们面对庞大的地球,要想得知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逐步揭示地球内部的秘密。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哪方面的研究来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还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的信息?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具体对比如下: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纵波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不连续面:是指地震波在一定深度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有两个不连续面,如下图所示: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各圈层的特点:(1)大气圈。

项目内容基本概念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主要作用使地球的温度变化和缓;为生物提供必需的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息息相关(2)水圈。

项目内容概念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组成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作用在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3)生物圈项目内容概念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分布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地带中作用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各圈层的联系: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在图中合适位置填出地球内部圈层、不连续圈层的名称。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均匀。

(×)②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③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④地核由铁和铜等金属组成。

(×)⑤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⑥三个内部圈层中占比最大的是地核。

(×)在图中横线处填出圈层名称。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氧气。

(×)②大气圈的存在使地球上气温变化和缓。

(√)③大气圈能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高中地理 互动课堂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中图版

高中地理 互动课堂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中图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疏导引导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就像通过X光或B超等先进手段,人们才能了解身体内部情况一样,到目前为止,人类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1。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其传播速度及所能通过的物质不同。

分类特点所经物质状态传播速度共同点地震波纵波固体、液体、气体较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固体较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的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表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 2 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 ,S波完全消失3.地球内部圈层(1)地壳、地幔和地核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如下表: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千米)组成物质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2900岩石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铁镁的硅酸盐类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下地幔地核外核铁、镍呈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地球的内部圈层部分,其厚度比地壳要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大气圈大气圈指环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上部边界在高空2 000—3 000千米处。

(1)低层大气的成分组成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氧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氩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吸收与放出长波辐射,输送潜热,有“保温效应”固体杂质形成降水中的凝结核;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影响大气质量(2)大气的垂直分布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温度平均下降0。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人教版)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课程标准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主要特征。

3.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必备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历史1.地层和化石[思维拓展]古生物成为化石的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

(2)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

(3)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

2.地质年代表3.地球的演化历程[知识链接]全球范围内三大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类型传播特点用途方向速度介质纵波(P波)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较____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运用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其两侧物质的差异横波(S波)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垂直较____只能通过________传播[知识链接]横波(P波)和纵波(S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的变化,图中A为________,B为纵波。

(2)两个界面:在上图中恰当的位置用虚线绘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并标注名称。

(3)各圈层特征(4)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3.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一册

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一册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生用书P13]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震级:地震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2.地震波(1)分类:P表示纵波,S表示横波。

(2)特点①P波: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②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波速变化①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C莫霍面,D古登堡面。

3.圈层(1)E:地壳错误!错误!(1)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以硅和铝为主,密度较小。

地壳下层为硅镁层,以镁和铁为主,密度较大。

(2)硅镁层是连续的,硅铝层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壳上,海洋底部很少.(2)F:地幔错误!(3)G+H:地核⎩⎪⎨⎪⎧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 状态下的铁、镍②分内核和外核,③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可能是 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④一般认为内核呈固态 4.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4.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5.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判断题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3.地壳厚度不均匀,一般海拔高的地区地壳较薄,海拔低的地区地壳较厚.(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5.水圈是一个连续规则的圈层。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图中S 表示________,P 表示________。

(2)特性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分界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________。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________界面和________界面。

界面深度波速变化分界意义C______地面下平均______千米处P 波和S 波的速度都明显________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D______地面下________千米处P 波的传播速度突然______,S 波完全______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________,G 为________,H 为地壳。

①地壳:由固体________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________地壳薄,________地壳厚。

②地幔:从莫霍界面到________界面之间,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________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的结构如图:岩石圈位于________以上,包括M________、N________顶部,主要由________组成。

③地核:由________和________等金属组成。

外核呈________态,其运动形成了地球的________;内核是密度极大的________金属球,压力极大。

【判断】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 )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地球的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大体来说,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下高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也是福建教招考试大纲要求地理考生掌握的必考点之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四、教学准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整体感知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地理的的外部圈层,在我们脚下是地球内部,是我们看不到的圈层,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思考】1.鸡蛋是空心还是实心?它有几层?学生回答: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1 页 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 鉴于大家对高中频道分关注,WTT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供大家参考!“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 第 1 页 共 1 页

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三维教学目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 第 1 页 共 1 页

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2)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教学难点(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2)地震波传播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手持一个匣子,让学生说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匣子内所装物品是什么、学生议论:有的说 第 1 页 共 1 页

钻个洞看,有的说摇一摇听听,有的说用X光透射。启发教师:那假设这是地球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学生讨论:改进钻探技术;火山喷发的物质;温泉、热泉;遥感技术教师解释:很好,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黑匣子,打钻井探究,目前最多只能钻3000米,遥感感知的深度也很有限,目前唯一的办法只能通过地震波间接地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状况、具体怎么利用地震波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地震波的基本情况 【板书】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就类似我们常看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是不是水朝周围流去?不是,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只是在原来位置上下跳动。地震波也是如此,只是质点的上下或左右振动造成的。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师:横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又称剪刀波,破坏性较强。纵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又称推进波,破坏性较弱、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师:大家感觉过地震没有?如果有机会可有去台湾或是日本感觉一下,其中,台湾每天平均有40次地震,能够感觉到的有 第 1 页 共 1 页

3、4次之多,我们福清也常常波及,那大家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觉到的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呢?生:先感觉到上下摇晃,再左右摇晃。师,那大家知道为什么吗?生: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师,很好,那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船上,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为什么?师:船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还是和在地面的感觉一样呢?生:感觉到上下颠簸师:为什么只有上下摇晃呢?生:这是因为只有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无法再液体中传播师: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物质中地震波的传播是不同的,固态物质中横纵波都能通过,液态和气态物质中只有纵波能够通过,并且纵波的传播速度在三态中也是不同的,固态大于液态大于气态。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师: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请同学们总结刚才所讲的,根据表格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分 类特 点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纵波(P波)较 快固体、液体、气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S波)较 慢固 体师:地球内部物质性质是均一的吗 第 1 页 共 1 页

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所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师:根据这种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从而了解地球内部状况。同学们打开书21页,观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波速有没什么明显的变化?并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深度(千米)03691215100020003000400050006000速度(千米/秒)SP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生:离地表33千米处有个莫霍界面,在2900千米处有个古登堡界面师: 很好,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根据地震资料发现了33千米处的这一不连续界面,为了纪念他,人们将此界面命名为莫霍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了2900千米处的这一不连续面,故将此界面命名为古登堡界面。特 点界 面深 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变化发现者发现时间莫霍面33 km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莫霍洛维契奇1909古登堡面2900 km 第 1 页 共 1 页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古登堡1914师: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师: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生:地壳、地幔、地核。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板书)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忽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可能是什么?生: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师:软流层的位置是怎样的呢?生:(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思考2: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思考 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师:地壳位于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