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借鉴

合集下载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研究的话题。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是在饮食种类和口味上的不同,更是在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更是因为历史、宗教、经济和社会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西饮食种类、饮食观念和饮食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饮食种类的差异。

中西饮食种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食、配菜、肉类、蔬菜和水果等方面。

中国是一个主食为米饭的国家,而西方国家则以面包、面条或土豆为主食。

在配菜的选择上,中国菜以红烧、炒和煮等方式为主,而西餐则以烤、煎和炸等方式为主。

在肉类方面,中国的肉类主要是猪肉、鸡肉和鱼肉,而西方国家则喜欢牛肉、羊肉和禽类肉。

在蔬菜和水果的选择上,中国菜以绿色蔬菜和瓜果类为主,而西餐则以土豆、胡萝卜、洋葱和番茄等为主。

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饮食的认识、饮食的功能和饮食的忌讳等方面。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所以注重饮食的色、香、味、形和汤等方面的搭配。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饮食的营养素的摄入和分配,所以他们更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和烹饪时间。

中国人认为吃饭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所以他们更注重食物的口感和色泽。

而西方人则认为吃饭是为了享受生活,所以他们更注重餐桌礼仪和用餐的环境。

在饮食的忌讳方面,中国人认为吃鸡蛋和糖的组合是不吉利的,而西方人则认为鸡蛋和糖的组合是美味可口的。

中西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饮食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用餐的时间、用餐的环境和餐桌礼仪等方面。

中国人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吃饭,早餐一般在早上七八点,午餐一般在中午十一、二点,晚餐一般在晚上六、七点。

而西方人的用餐时间更加灵活,有时在家吃饭,有时在外吃饭,所以用餐的环境比较多样化。

在餐桌礼仪方面,中国人更注重餐桌礼仪和用餐的环境,所以他们会摆出一定的桌面布置和用餐姿势。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蕾体验。

中西方饮食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体现在餐饮形式、食材搭配、饮食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饮食习惯。

一、餐饮形式的差异在餐饮形式上,中西方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以“主食+副食”为主要概念,即一餐必不可少的是米饭、面食等主食,再加上肉类、蔬菜等作为主食的陪衬。

西方则以“一道菜”为主要形式,即一餐专注于一种主材,如牛排、鱼肉等,搭配适量的蔬菜或配菜。

这种差异在食物搭配上有着明显的表现。

二、食材搭配的差异中西方在食材搭配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餐追求的是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尽量保留原材料的鲜美和营养成分。

中餐会根据不同菜品的特点搭配不同的食材,如炖鸡会搭配中草药,红烧肉会搭配豆腐。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食材本身的口感和风味,以保持原材料的原汁原味。

西餐的食材搭配主要是为了突出主料的口感,如与鸡肉搭配的是土豆泥和煮熟的蔬菜等。

三、饮食习惯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重视粒食,崇尚饭食文化。

一日三餐里,米饭或面食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人们认为不吃饭就等于没有吃。

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主菜的搭配,面对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西方国家提倡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健康饮食的选择,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四、用餐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的用餐礼仪也有所区别。

中国人注重团圆,尤其强调与家人一起吃饭的重要性。

中国人在餐桌上会相互之间夹菜、敬酒等表示尊重和友好。

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舒适和享受,一般不会互相夹菜或敬酒。

西方人吃饭时会使用刀叉等餐具,而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餐饮形式、食材搭配、饮食习惯等方面,还体现在用餐礼仪等细节上。

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饮食习惯是增进友谊和加深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互相学习和借鉴。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上,还呈现在吃饭礼仪、饮食习惯等方面。

下面将从食材、烹饪方法、就餐礼仪和饮食习惯四个方面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其次是烹饪方法的差异。

中餐烹饪方法繁多,包括烤、炸、炖、蒸、炒等。

中餐注重烹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追求色、香、味、形俱佳。

而西餐的烹饪方法相对简单,更注重原汁原味的呈现,使用的烹饪方法主要有烤、炸、煮、炒等。

西餐注重食材的原生味道,强调食物的质感和口感。

再次是就餐礼仪的差异。

中餐就餐时,人们常常使用筷子,饭碗、酒杯等在桌上摆放方向也有讲究。

同时,中餐也注重团圆和家庭观念,喜欢在一起吃饭聊天,并且强调孝道和尊老爱幼。

西餐就餐时,人们使用刀叉、勺子等餐具,使用规则也相对固定。

西餐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注重个体的需求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尊重。

最后是饮食习惯的差异。

中餐有丰富的小吃文化,人们喜欢吃一些小吃或零食补充能量。

中餐也注重三餐定时定量,午餐和晚餐通常是多道菜的全餐。

而西餐注重早晚两餐,午餐通常比较简单,晚餐则较为丰盛。

西餐习惯将主食和菜品分开供应,主食通常是面包或米饭,菜品是配菜。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就餐礼仪和饮食习惯上。

中餐注重谷物和蔬菜的食用,烹饪方法繁多,就餐时使用筷子,强调团圆和家庭观念。

而西餐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食用,烹饪方法相对简单,就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强调个体需求和个体间的尊重。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整理版)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
相似点
1. 尊重饮食文化: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饮食,餐桌礼仪在两者中都有一定的规范。

2. 社交场合:中西方饮食文化中都有讲究社交,人们喜欢在餐桌上与朋友、家人共享美食,增进感情。

3. 高度重视食材: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都强调用新鲜、高质量的食材制作美食。

异同点
1. 食物组成:中餐以主食(如米饭、面条)为基础,主要搭配蔬菜、肉类;而西餐以肉类、奶制品为主,搭配面包、土豆等。

2. 烹调方法:中餐注重炒、煮、炖等传统烹饪技巧;而西餐更强调烤、煎、炸等烹饪方式。

3. 饮食惯:中餐以碗、筷子为主要餐具,人们多数情况下共同分享同一桌菜;而西餐则使用刀、叉、勺等,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子。

4. 餐点顺序:中餐通常是先吃主食,然后再吃菜肴;而西餐则按照菜单上显示的顺序,先吃前菜(appetizer)、主菜(main course)再吃甜点(dessert)。

5. 调味品使用:中餐常用的调味品包括酱油、醋、盐等;而西餐则使用较多的奶油、黄油、蛋黄酱等。

结论
中西饮食文化虽然有一些不同点,但都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重要的是尊重和欣赏两种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趣的例子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趣的例子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趣的例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例子如下:1. 主食种类不同:中餐以米饭、面食为主,而西餐则以面包、马铃薯等为主要主食。

这反映了中西方人对主食的不同偏好和习惯。

2. 用餐方式不同:中餐注重家庭聚餐和团圆,强调大家一起分享食物。

而西餐则更注重个人用餐,强调个人享受食物。

3. 膳食结构不同:中餐以菜肴为主,通常会有多个不同口味和烹饪方式的菜肴,以丰富口感和营养。

而西餐则注重主菜和配菜的搭配,追求口味的平衡和呈现。

4. 食物的烹饪方式不同:中餐注重炒、煮、蒸等传统烹饪方式,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餐则更注重烤、炸、烘等高温烹饪方式,强调食物的香脆和口感。

5. 饮品选择不同:中餐以茶和白开水为主要饮品,强调清淡和健康。

而西餐则更注重咖啡、红酒等饮品的选择,追求口感和品味。

6. 餐具使用不同:中餐以筷子为主要餐具,强调传统和文化。

而西餐则以刀叉和勺子为主要餐具,注重用餐礼仪和规范。

7. 餐桌礼仪不同:中餐注重吃饭时不发出声音,尽量不发出噪音。

而西餐则注重用餐时要有适当的交流和社交,可以发出声音和笑声。

8. 食物的热量和营养摄入不同:中餐通常以蔬菜和谷物为主食,注重均衡饮食,摄入适量的热量和营养。

而西餐则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摄入的热量和营养较高。

9. 食物的调味方式不同:中餐注重调味料的搭配和使用,追求食物的鲜香和口味层次。

而西餐则更注重原汁原味的保留,强调食材的天然味道。

10. 餐后甜点不同:中餐通常以水果和糖水为餐后甜点,追求清淡和健康。

而西餐则以蛋糕、冰淇淋等甜品为主,注重口感和味道的丰富。

总结起来,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体现在主食种类、用餐方式、膳食结构、烹饪方式、饮品选择、餐具使用、餐桌礼仪、热量和营养摄入、调味方式以及餐后甜点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对食物的偏好和重视程度的不同,也体现了中西方人对食物的不同追求和欣赏角度。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与借鉴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与借鉴

杨小艳20102560320047 专升本班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与借鉴——《美味情缘》电影为例幸福在美味的食物中,充实着生活。

动人的亲情,浪漫的爱情,所有福的都被融合在美味的食物中,轻轻地流淌出来。

看了美味情缘之后给人很温馨的感觉,最喜欢这部片子的地方在于它精致的美食,爱精致的细节与点缀。

无论主菜还是甜点,都深得我心的美好与中国电影“烟花三月”相比较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与法国和意大利饮食与文化的差异。

女主角凯瑟琳·泽塔-琼斯主要做的是法国菜而男主角nick也做了许多意大利菜。

通过男女主角做菜的不同方式同时也可以看出法国和意大利饮食与文化的差异。

意大利菜系非常丰富,菜品成千上万,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比萨饼和意大利粉,它的海鲜和甜品都闻名遐迩。

法国菜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菜,已为众所公认。

它的口感之细腻、酱料之美味、餐具摆设之华美,简直可称之为一种艺术。

法国的烹饪技术一向著称于世界。

法国菜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菜肴的种类很多,烹调方法也有独到中国烹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

菜谱来源于中国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菜肴。

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地方风味的八大菜系即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

杭州菜源远流长,它与宁波菜、绍兴菜共同构成传统的浙江菜系。

影片中出现了许多美味的法国和意大利名菜例如法式煎鹅肝意大利面,蔬菜烤鹌鹑,尤其是那份提拉米。

法式煎鹅肝是取肝适当地调味,什锦香料、白兰地酒,腌8小时、慢火隔水烤约60~80分钟取出鹅肝,待冷却切片置於盘内,柳橙一个,取部分果肉装盘,柳橙汁拌橄榄油、苹果醋、淋於冷鹅肝周围。

意大利面最早的意大利面约成型于公元13至14世纪,跟现在我们所吃的很像,到文艺复兴时期后,意大利面的种类和酱汁也随着艺术逐渐丰富起来,食用面团最初出现时的制造方法是将面粉团压成薄纸状,然后覆盖在食物上,放入焗炉内烹煮在加上拌意大利面的酱,意大利面酱分为红酱、青酱,白酱和黑酱。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饮食传统,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地理、宗教、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

此篇文章将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可以从餐桌礼仪开始说起。

在西方国家,大家习惯使用刀、叉、勺进行用餐,食物会被切成小块然后用刀叉搭配食用。

而在中国,大多数人使用筷子,并将食物切成小块之前已经炒熟。

西方国家食用餐具的顺序也有所不同,先用刀、叉切割食物,再用叉、勺送入口中。

而中国人则习惯使用筷子将食物送入口中。

关于餐饮习惯,中西方也有一些差异。

西方人习惯三餐规律,早餐通常是简单的面包、牛奶、谷物等;午餐是营养丰富的主食和蔬菜;晚餐则更加丰富多样。

而中国人则习惯四到五餐,早餐通常是粥、面、包子等,午餐是正餐,晚餐相对较简单。

中西方对于用餐时间也有所不同。

西方人习惯较早的用餐时间,而中国人则晚一些。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还可以从菜肴的种类和烹饪方法上来比较。

在西方国家,主食通常是面包、马铃薯、米饭等,而中国则以米饭为主。

西方人喜欢将肉类作为主食,而中国人更喜欢将肉类和蔬菜搭配食用。

中式烹饪方法更加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多用蒸、煮、炖等简单烹调方法。

而西方烹饪更加注重调味,常用烤、煎、炸等方式。

中西方人对于食物的口感和颜色也有不同的要求。

中餐追求食物的鲜嫩、口感层次丰富,颜色搭配丰富多彩;而西餐注重食物的口味和协调,颜色搭配相对简洁。

中西方的餐厅文化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餐厅以个人用餐为主,菜肴通常是单人分装,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菜单上的食物。

而中国的餐厅则更加注重家庭用餐,通常采用家常菜,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食物。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源于历史、地理、宗教、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

从餐桌礼仪、餐饮习惯、菜肴种类及烹饪方式、餐厅文化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为文化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机会。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饮食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和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借鉴——以电影《美味情缘》《烟花三月》为例摘要: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比较熟悉的饮食应该还是我们的中式饮食,但是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饮食已经开始慢慢进入中国,高档典雅的西餐厅,可口诱人的西式快餐,使我们有了新鲜感。

那么西式餐饮能够吸引众多中国顾客的奥妙何在,我想主要是因为它与我们的传统中式饮食有着一定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所以才引起了顾客的好奇心。

因此下面我将以《美味情缘》《烟花三月》这两部电影为例,简略地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借鉴一,中西饮食发展历程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种文化蕴藏,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八大菜系逐渐形成,各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在电影《烟花三月》中,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淮扬菜更是中国饮食的一绝,作为八大菜系的江南美食享誉世界。

电影中女主角徐丽婕的爷爷徐叔,所经营的烟雨楼中代代传承下来的“烟花三月”牌匾的故事实际上是淮扬菜发展的历史故事,编者以隐喻的方式,表面上是在描写老一代人名誉纷争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在强调淮扬菜发展的历史悠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淮扬菜系不断地发展壮大的过程。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但是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在电影《美味情缘》中给我们介绍的是女主角Kate最擅长的法国菜和男主角Nick 所喜爱的意大利菜。

法国菜的文化源远流长,相传16世纪意大利女子Catherine 嫁给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以后,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牛肝菌,黑菌,嫩牛排,奶酪烹的烹饪方法带到法国,后来得到法国王室的喜爱,因此法国人将两国烹饪的优点加以融合,并逐步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当今最富盛名的西餐代表——法国菜,也使法国成为今天的西餐王国。

作为西餐之母的意大利菜,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就受到王公贵族们的喜爱,以至全国上下弥漫在烹饪技艺的研发乐趣之中,顺势将餐饮业的发展推向鼎盛时期,并影响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被誉为“欧洲大陆烹饪之始祖”。

发展出包括法餐,美国餐在内的多种派系,进而奠定出“西餐之母”的神圣地位。

二,中西饮食感情诉诸的差异饮食的烹饪过程与其说是厨师不断劳动的过程,还不如说是他们情感表达的过程。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感情因素,导致了不同的饮食情感诉诸。

以电影《美味情缘》为例,与中文译名《美味情缘》的平庸相比,原名《No Reservations》的意味要更胜一筹,“Reservations”本是预订的意思,而作为这部电影的片名,应该其意味更深长一点。

第一应当是指这段爱情,你从未想过,这样一个与自己完全不搭调的人,与自己的生命不可能有交集的人,会悄然走进自己的心里,相知相爱,爱情不但不能预定,也完全不可预料;第二应当是指Kate的人生,因为无法与挑剔的食客友善相处,被老板逼着去看心理医生,最后才明白没有统一的人生食谱供人预定,自己创造的人生原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第三应当是指他们的新餐馆吧,原先替他人工作的餐馆是预定制的,自己也颇受束缚,自己的新餐馆无需预定,却一切完美。

而中文的翻译“美味情缘”则没有这么深层的含义,中文的翻译更侧重于一种艺术的表达,千方百计的玩花样,给人以扑朔迷离和华而不实的感觉。

又比如说,在电影《美味情缘》中,提到过这样一道菜,其英文名是“Beef With Fresh Toast”,这本是一道简单的牛肉加吐司,而它的中文翻译是“酥皮牛柳卷”,这名字看起来是相当的华丽,也相当的有艺术性,所以说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三,中西饮食方式的差异饮食方式也即怎么吃的问题,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烟花三月》中,当女主角徐丽婕留学完成,荣归故里的第一天,他的爷爷徐叔,以及青梅竹马的男主角沈飞,就为她准备了一桌接风宴。

在片中,几个人欢欢乐乐的坐在桌子的四边,围着一满桌子的菜肴,尽情的畅谈。

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采用的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食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

这种饮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

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

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在电影《美味情缘》中,女主角Kate在家给自己的小侄女做晚餐的时候,是精心给她烹饪了一条比目鱼,一个洁白的圆盘中,就放了一条鱼和一点配菜在里面,就作为她的小侄女Zoe的晚餐。

另外不管是在她们自己的餐厅里面,还是在男女主角约会进餐是,我们都可以看到,西方人进餐时基本上都是单盘独碟的,一人一份,而不像中国的宴会餐那样,桌上都是放着满满的一桌子菜。

四,中西方饮品的差异所谓的饮食,既包括了食物,也同时包含了饮品这个部分。

这里提到的饮品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是与饮食相关的饮品,也就是人们在吃饭的过程中所饮用的饮料。

中国的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系列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候这些礼节非常繁冗。

中国人的好客之风在酒桌上发挥的更是淋漓尽致。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有句俗话叫无酒不成席。

因此酒并成为了中国餐饮中的主要饮品。

中国人所饮用的酒指的是我们传统的白酒,相较于西方餐桌上所见到的各式红酒是不一样的。

西方人喝红酒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情调,是讲究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

而餐后的饮品更是能体现不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

中国人餐后大多喜欢饮茶,茶文化作为一种独到的历史文化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是产茶大国,更主要的是那种文化内涵的不同。

西方人在饭后一般比较喜欢喝咖啡,这与他们有着悠久的咖啡种植的历史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他们把喝咖啡当做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五、中西方烹饪的差异中西方烹饪的差异只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烹饪的方式不同,二是烹饪的对象不同。

(一)烹饪的方式不同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

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很多。

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点在电影《烟花三月》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影片中,当姜山与扬州厨界精英挑战的时候,他们选择以豆腐为原料来进行比试,从他们精心挑选豆腐的过程就可以看出,中国菜的做法是非常讲究选料的,并且扬州菜的特点就是不惜费工费时,精雕细琢,所以又被称为“功夫菜”。

而西方人饮食则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

(二)烹饪的对象不同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在电影《烟花三月》中,该片的结尾姜山与沈飞进行最后决战的时候,姜山就要求沈飞以燕尾豚做原料进行烹饪,燕尾豚是一种有毒的鱼,但是它的鱼肉也非常鲜嫩,如果在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让食用者中毒,这样的东西都能拿来当食材,中国人还有什么不敢吃的呢!还有就是他们比赛初的那道“老蚌怀珠”的主料——鳖,在西方菜中式没有出现过的。

但从电影《美味情缘》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女主角的法国菜,还是男主角的意大利菜,他们的选材基本上都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对这些进行加工,就成为了他们菜系的主菜了。

六,中西饮食文化的借鉴(一)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二)对中国饮食营养的启示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

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将它吃下去,西方人吃的是营养。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电影《美味情缘》中,女主角凯特在制作意大利煎蛋时的菜肴中,选用了较为名贵的松露,用黑松露做汁配牛排在法国和意大利高级餐厅里非常有名。

一方面它可以有种愉悦的神秘芳香并可以调处美味的松汁,另一方面,它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的功效,此处足以见得西方人选料的讲究与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