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细胞生物学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习题

细胞生物学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习题

第十三章细胞衰老与凋亡本章要点:本章着重阐述细胞生命的基本现象衰老与死亡。

要求掌握细胞衰老的基本特征及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分子机制及检测方法。

一、名词解释1、细胞衰老2、Hayflick界限3、致密体4、端粒5、细胞死亡6、细胞凋亡7、凋亡小体8、DNA ladders9、细胞坏死 10、caspase 家族 11、bcl-212、P53二、填空题1、体外培养的细胞的增殖能力与的年龄有关,也反映了细胞在体内的状况;细胞衰老的决定因素存在于内;决定了细胞衰老的表达而不是细胞质。

2、衰老细胞的膜的减弱、能力降低;线粒体的数目,嵴呈状;核的体积、核膜、染色质。

3、端粒是由简单的富含和的DNA片段的序列组成;随着每次细胞分裂,端粒会。

4、端粒酶以自身的一段为模板,通过出一段端粒片段连接在染色体的端粒末端,从而保持了细胞的生长;人类正常组织的体细胞端粒酶活性。

5、ROS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和。

6、2002年的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颁给了两位英国科学家和一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7、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在形态学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和。

8、HIV进入人体后,引起CD4+T细胞数目的重要机制就是。

9、细胞凋亡最主要的生化特征是由于内源性的活化,被随机地在核小体的部位打断,结果产生含有不同数量的的片段,进行电泳时,产生了特征性的,其大小为的整倍数。

三、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细胞衰老结构变化的是()。

A、细胞核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增大B、内质网呈弥散状C、线粒体的数目随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减少D、线粒体体积随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减小2、致密体属于()A、初级溶酶体B、次级溶酶体C、残体D、都不对3、端粒存在于()。

A、细胞质中B、中心体C、线粒体上D、染色体上4、细胞凋亡是指()。

A、细胞因年龄增加而导致正常死亡B、细胞因损伤而导致死亡C、细胞程序性死亡D、细胞非程序性死亡5、在caspase家族中,起细胞凋亡执行者作用的是()。

(完整版)翟中和版-细胞生物学各章习题及解答完整修订版

(完整版)翟中和版-细胞生物学各章习题及解答完整修订版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解答第一章绪论本章要点:本章重点阐述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发展及目前的现状和前景展望。

要求重点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或重点研究领域,重点掌握细胞生物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重大事件及代表人物,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一、名词解释1、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2、显微结构microscopic structure: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直径大于0.2微米,如细胞的大小及外部形态、染色体、线粒体、中心体、细胞核、核仁等,目前用于研究细胞显微结构的工具有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3、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 structure:在电子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分子水平以上的结构,直径小于0.2微米,如内质网膜、核膜、微管、微丝、核糖体等,目前用于亚显微结构研究的工具主要有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和X线衍射仪等。

4、细胞学cytology:研究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和生活史的科学,细胞学的确立是从施莱登(1838)和施旺(1839)的细胞学说的提出开始的,而大部分细胞学的基础知识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得到的。

在这一时期,显微镜的观察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详细地观察到核和其他细胞结构、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受精时的核融合等,细胞内的渗透压和细胞膜的透性等生理学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发展。

对于生殖过程中的细胞以及核的行为的研究,对于发展遗传和进化的理论起了很大作用。

5、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cell biology:是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是指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主要应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技术,分析研究细胞各种结构中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构造、组成的复杂结构、这些结构之间分子的相互作用及遗传性状的表现的控制等。

细胞生物学 第十三、十四章细胞连接、粘附及ECM

细胞生物学 第十三、十四章细胞连接、粘附及ECM
隔离作用 使游离端与基底面质膜上的膜蛋白行使各 自不同的膜功能;
支持功能
细胞 膜
细胞间隙
封闭 链
电镜下的紧密连接
封闭连接限制膜脂和膜蛋白的侧向扩散
★ 二、锚定连接 ( anchoring junction)
是由一个细胞骨架系统成分与相邻细胞的骨架成分或细 胞外基质相连接而成。分布广泛,尤其在上皮,心肌和 子宫颈等组织中含量丰富。
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穿膜糖蛋白,介导细胞之间 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合,并起黏附作用的一类细 胞表面分子。
粘附分子的基本结构:
• 胞外区:较长,N端有糖链,与配体识别 • 穿膜区:一次穿膜的α螺旋 • 胞质区:较短,可与骨架成分或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结合
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及作用方式,粘附分子可分为四大类:
3.非胚胎发育中最早
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上皮细胞
基底膜
胶原纤维
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 蛋白多糖
弹性纤维 肥大细胞
第二节 基膜与整联蛋白(自学)
基膜,又称基板,是细胞外基质特化而成的一种网膜结 构,厚度约40-120nm。在肌肉、脂肪等组织,基膜包绕 在细胞的周围,在肺泡、肾小球等部位,基膜介于两层细 胞之间,在各种上皮及内皮组织,基膜是细胞的支撑垫。
第十三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附
第一节 细胞间连接
定义:
是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连接结构,其 作用在于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对于维持组织 结构的完整性,协调细胞功能有重要意义。
类型:
功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 能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分 类 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

细胞生物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宁夏大学

细胞生物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宁夏大学

细胞生物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宁夏大学第一章测试1.最小的细胞是()。

参考答案:支原体2.原核细胞不具备()。

参考答案:线粒体3.虽然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具有明显差异,但二者仍具有共性,其中包括二者均具有()。

参考答案:核糖体4.原核细胞的呼吸酶定位在()。

参考答案:质膜上5.最早发现细胞并对其进行命名的学者是()。

参考答案:胡克(R.Hooke)6.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包括()。

参考答案:生物膜结构系统;细胞骨架系统;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系统7.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包括以下内容()。

参考答案: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代谢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8.细胞学史上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细胞模型,是由()绘制的。

参考答案:E.B. Wilson9.细胞都具有细胞核。

参考答案:错10.细胞是高度有序的,具有自组装能力的自组织体系。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都可以观察到彩色图像。

参考答案:错2.亚显微结构就是超微结构。

参考答案:对3.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差别在于后者的放大倍数远远大于前者,所以能看到更小的细胞结构。

参考答案:错4.原位杂交技术只能应用在光学显微镜水平上。

参考答案:错5.在普通光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是()。

参考答案:核仁6.冷冻蚀刻技术主要用于()。

参考答案:电子显微镜7.分离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的主要技术是()。

参考答案:超速离心技术8.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比较,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参考答案:电子显微镜样品要在真空中观察,而不是暴露在空气中;用于电子显微镜的标本要彻底脱水,用于光学显微镜的则不需要;电子显微镜用的是电子束,而不是可见光9.可用于免疫细胞化学的显色剂有()参考答案:同位素;酶 ;金属离子;荧光素10.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特异核酸序列分析必备条件包括( )。

参考答案:具有能与特定片段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即探针);组织、细胞或染色体的固定;有与探针结合的标记物第三章测试1.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主要原因是()参考答案:膜脂分子的运动2.糖在细胞膜的()。

(完整版)细胞生物学第十三至十七章作业答案

(完整版)细胞生物学第十三至十七章作业答案

第十三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1 什么是细胞周期?简述细胞周期各时相及其主要事件。

答:细胞周期: 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开始生长到下次有丝分裂终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生化事件:①G1期:DNA合成启动相关,开始合成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多种蛋白质、RNA、碳水化合物、脂等,但不合成DNA;②S期: 开始合成DNA和组蛋白;在真核细胞中新和成的DNA立即与组蛋白结合,组成核小体串珠结构;③G2期:主要大量合成ATP、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和成熟促进因子等;④M期: 为细胞分裂期,一般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4个时期。

2 细胞通过什么机制将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有何生物学意义?答:细胞将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的机制可以归纳为牵拉假说和外推假说。

①牵拉假说:染色体向赤道面方向运动,是由于动粒微管牵拉的结果。

动力微管越长,拉力越大,当来自两级的动粒微管拉力相等时,即着丝粒微管形成的张力处于动态平衡时,染色体即被稳定在赤道面上;②外推假说:染色体向赤道方向移动,是由于星体的排斥力将染色体外推的结果。

染色体距离中心体越近,星体对染色体的外推力越强,当来自两极的推力达到平衡时,推力驱动染色体移到并稳定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后,Mad2和Bub1消失,才能启动细胞分裂后期,并为染色体成功分开并且平均分配向两极移动做准备。

3 细胞周期有哪些主要检验点?各起何作用?答:细胞周期有以下主要检验点:①G1/S期检验点:检验DNA是否损伤、能否启动DNA的复制,作用是仿制DNA损伤或是突变的细胞进入S期;②S期检验点:检验DNA复制是否完毕,DNA复制完毕才能进入G2期;③G2/M期检验点:DNA是否损伤、能否开始分裂、细胞是否长到合适大小、环境是否利于细胞分裂,作用是使得细胞有充足的时间将损伤的DNA得以修复;④中-后期检验点:纺锤体组装的检验,作用是抑制着丝点没有正确连接到纺锤体上的染色体,确保纺锤体正确组装。

细胞生物学最全课后思考题答案(瞿中和版,期末考试、考研必备)

细胞生物学最全课后思考题答案(瞿中和版,期末考试、考研必备)

第一章:绪论1.细胞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它的范围都包括哪些?1) 任务:细胞生物学的任务是以细胞为着眼点,与其他学科的重要概念兼容并蓄,来阐明生物各级结构层次生命现象的本质。

2) 范围:(1) 细胞的细微结构;(2) 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结构;(3) 大分子结构变化与细胞生理活动的关系及分子解剖。

2. 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位: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探索生命活动规律,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的结合。

2)关系:应用现代物理学与化学的技术成就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

3. 如何理解E.B.Wilson所说的“一切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1)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 所谓生命实质上即是细胞属性的体现。

生物体的一切生命现象,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分化、代谢和激应等都是细胞这个基本单位的活动体现。

3) 生物科学,如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免疫学、胚胎学、组织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其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从细胞水平上来阐明各自研究领域中生命现象的机理。

4) 现代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交叉汇合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也要求各个学科都要到细胞中去探索生命现象的奥秘。

5) 鉴于细胞在生命界中所具有的独特属性,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若要研究各种生命现象的机理,都必须以细胞这个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为研究目标,从细胞中研究各自研究领域中生命现象的机理。

4. 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1)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 2)生物膜与细胞器 3)细胞骨架体系4)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5)细胞分化及其调控 6)细胞的衰老与凋亡7)细胞起源与进化 8)细胞工程5. 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以及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研究的重大课题是什么?研究的三个根本性问题:1)细胞内的基因是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表达的问题2)基因表达的产物――结构蛋白与核酸、脂质、多糖及其复合物,如何逐级装配行使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各种细胞器的问题3)基因表达的产物――大量活性因子与信号分子,如何调节细胞最重要的生命活动的问题生命活动研究的重大课题:1)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非组蛋白对基因组的作用2)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程序性死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3)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间信号传递;受体与信号跨膜转导;细胞内信号传递4)细胞结构体系的装配6.你认为是谁首先发现了细胞?1) 荷兰学者A.van Leeuwenhoek,而不是R.Hooke。

新乡医学院 医学细胞生物学 习题 第十四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

新乡医学院 医学细胞生物学 习题 第十四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

第十四章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一、单项选择题1.衰老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常常出现下列哪种结构的固缩A.核仁B.细胞核C.染色体D.脂褐质E.线粒体2.小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平均分裂次数为A.25次B.50次C.100次D.140次E.12次3.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最主要的区别是后者出现A.细胞核肿胀B.内质网扩张C.细胞变形D.炎症反应E.细胞质变形4.细胞凋亡指的是A.细胞因增龄而导致的正常死亡B.细胞因损伤而导致的死亡C.机体细胞程序性的自杀死亡D.机体细胞非程序性的自杀死亡E.细胞因衰老而导致死亡5.下列哪项不属细胞衰老的特征A.原生质减少,细胞形状改变B.细胞膜磷脂含量下降,胆固醇含量上升C.线粒体数目减少,核膜皱襞D.脂褐素减少,细胞代谢能力下降E.核明显变化为核固缩,常染色体减少6.迅速判断细胞是否死亡的方法是A.形态学改变B.功能状态检测C.繁殖能力测定D.活性染色法E.内部结构观察7.机体中寿命最长的细胞是A.红细胞B.表皮细胞C.白细胞D.上皮细胞E.神经细胞二、多项选择题8.衰老细胞的特征包括A.细胞的水分减少B.细胞核固缩,染色加深C.老年色素积累D.细胞膜变厚,流动性下降,物质转运及信息传递障碍9.自由基在体内有解毒作用,但更多的是有害作用,主要表现为A.使生物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形成氧化脂质,使膜的流动性降低B.使DNA发生氧化破坏或交联,使核酸变性,扰乱DNA的正常复制与转录C.与蛋白质发生交联变性形成无定形沉淀物,降低酶活性和导致机体自身免疫D.加速细胞衰老10.严重影响到机体衰亡的细胞衰亡是哪些A.肝细胞B.肾细胞C神经细胞D.心肌细胞11.遗传程序说是关于细胞衰老机理的假说,其主要内容是A.重复基凶利用枯竭说 B.DNA修复能力下降说C.衰老基因说D.免疫功能减退说12.细胞磨损学说包括的假说是A.差错灾难说B.大分了交联说C.自由基说D.衰老基因说参考答案:1. B2. B3. D4. C5. D6. D7. E8. ABCD9. ABCD 10. CD11.ABC 12. ABC二、填空题1.细胞死亡的形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医学细胞生物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

医学细胞生物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细胞的概论一.单选题1、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从分子、亚细胞和整体水平等不同层次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称( B )A.细胞遗传学B.细胞生物学C.细胞病理学D.细胞生理学E.细胞形态学2、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 B )A.R·HookB.Schleiden and SchwannC.R·BrownD.W·FlemmingE.C.Darwin3、最早发现细胞并将其命名为“cell”的学者是(A)A.R·HookB.A.LeeuwenhookC.R·BrownD.W·FlemmingE.C.Darwin4、最早观察到活细胞的学者是(B) A.R·HookB.A.LeeuwenhookC.R·Brown D.W·Flemming E.C·Darwin5、最早自制显微镜并用于观察细胞的学者是(B)A.Schleiden and SchwannB.R·Hook and A·LeeuwenhookC.VirchowD.R·BrownE.C.Darwin6、最早发现细胞的遗传物质 DNA 分子为双螺旋结构的学者是(C)A.Schleiden and SchwannB.R·Hook and A·LeeuwenhookC.Watson and CrickD.R·BrownE.C·Darwin7、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的单位是(D)A.细胞膜B.细胞核C.细胞器D.细胞E.核糖体8、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具有的一种细胞器是(E)A.细胞骨架B.线粒体C.高尔基体D.中心体E.核糖体9、关于原核细胞的特征,下列哪项叙述有误(B)A.无真正的细胞核B.其 DNA 分子常与组蛋白结合C.以无丝分裂方式增殖D.无内膜系统E.体积较小(1~10μm)10、关于真核细胞,下列哪项叙述有误(C)A.有真正的细胞核B.有多条 DNA 分子并与组蛋白构成染色质C.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D.体积较大(10~100μm)E.膜性细胞器发达11、下列哪种细胞器为非膜相结构(A)A.核糖体B.内质网C.线粒体D.溶酶体E.高尔基体12、下列哪种细胞器为膜相结构( E)A.中心体B.纺锤体C.染色体D.核糖体E.线粒体13、普通光镜能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是( B )A.核孔B.核仁C.溶酶体D.核糖体E.内质网二.多选题1、活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有(ABCDE)A.生长发育B.分裂增殖C.遗传变异D衰老 E.死亡2、蛋白质分子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有(ABCDE)A.结构成分B.收缩运动C.物质运输D.代谢调节E.催化功能3、细胞质骨架系统包含下列哪些细胞器(AB)A.微管B.微丝C.纺锤丝D.中间纤维E.线粒体第三章细胞膜与物质运输一.单选题1、液态镶嵌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 D )A.膜中的脂质及蛋白质都能横向运动B.膜中只有脂质能横向运动C.膜中只有蛋白质能横向运动D.膜的流动性和其化学组成的高度不对称性E.连续的脂双层构成生物膜的骨架2、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A)A.磷脂B.脑磷脂C.脂肪D.糖脂E.胆固醇3、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B)A.蛋白质和核酸B.蛋白质和脂类C.蛋白质和脂肪D.蛋白质和糖类E.脂类和核酸4、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属于(C)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作用E.吞噬5、受体介导式入胞过程不包括( C )A.某种配体为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所“辨认”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B.配体-受体复合物向有被小凹集中C.其他种类的配体-受体复合物相继在同一有被小凹集中D.吞食泡的形成E.吞食泡融入胞内体,实现受体与膜的再循环6、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 ATP,钠泵转运可使(D)A.2 个 Na+移出膜外B.2 个K+移入膜内C.2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有 2 个 K+移入膜内D.3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有 2 个 K+移入膜内E.2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有 3 个 K+移入膜内7、细胞膜内外正常的 Na+和 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D)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对 Na+通透性增加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E.膜上 ATP 的作用8、以下关于钠钾泵生理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C)A.钠钾泵能逆着浓度差将进入细胞的 Na+移出膜外B.钠钾泵可逆着浓度差使细胞外的 K+转入膜内C.由于从细胞内移出 Na+,可防止水分子进入细胞内D.钠钾泵的活动造成细胞内高 K+,使许多代谢反应得以进行E.钠钾泵的活动可造成膜两侧的离子势能储备9、细胞膜上的三类主要脂质是(D)A.脂肪、磷脂和胆固醇B.脂肪、磷脂和糖脂C.脂肪、胆固醇和糖脂D.磷脂、胆固醇和糖脂E.以上都不是10、关于磷脂,不正确的描述是(D)A.膜脂以磷脂为主B.膜上的磷脂主要是磷酸甘油脂C.不同类的磷脂性质不同D.磷脂为两性分子, 每一个分子都由疏水的极性头和亲水的脂肪酸链所组成E.磷脂分子的不同结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11、主动运输与入胞作用的共同点是(E)A.转运大分子物质B.逆浓度梯度运送C.需载体帮助D.有细胞膜形态和结构的改变E.消耗代谢能12、细胞外的液态异物进入细胞后形成的结构称( B)A.吞噬体B.吞饮体C.多囊体D.小囊泡E.大囊泡13、动物细胞的细胞外被是( E )A.覆盖在细胞膜表面的多糖B.细胞壁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D.细胞膜上的糖脂E.细胞膜上糖蛋白和糖脂外伸的糖链14、膜脂的运动不包括(E)A.侧向扩散B.旋转运动C.翻转运动D.弯曲和旋转异构运动E.变性运动15、易化扩散的特点不包括( D )A.载体蛋白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B.不消耗代谢能C.饱和现象D.消耗代谢能E.竞争性抑制16、能防止细胞膜流动性突然降低的脂类是(C)A.磷脂肌醇B.磷脂酰胆碱C.胆固醇D.磷脂酰丝氢酸E.鞘磷脂17、以简单扩散形式通过细胞膜的物质是(A)A.尿素B.葡萄糖C.氨基酸D.核苷酸E.甘露糖18、O2 或 CO2 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细胞衰老:细胞衰老又称老化,是细胞的一个基本的生命现象。

是指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和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趋向死亡的不可逆的现象。

2、Hayflick界限:由Hayflick等人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细胞,至少是培养的细胞,不是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

3、致密体:衰老细胞中常见的一种结构,绝大多数动物细胞在衰老时都会有致密体的积累。

致密体是由溶本科体或线粒体转化而来。

多数致密体具单层膜且有阳性的磷酸酶反应,这和溶酶体是一致的;少数致密体仍可看到双层膜,有时嵴的结构也依稀可见,显然是由线粒体转化而来的。

4、端粒:端粒是具有特殊DNA序列并以一种特殊方式复制的染色体末端结构,由简单的富含T和G的DNA片段的重复序列组成。

线性染色体复制时,端粒不被复制。

因此,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就会随着细胞分裂而缩短。

这个缩短的端粒传给细胞后,随着细胞的再次分裂进一步缩短。

这样,染色体末端端粒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直到影响分裂走向衰老。

5、细胞死亡:细胞的死亡是指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束。

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死亡有两种不同形式:细胞坏死或意外死亡,细胞凋亡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6、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是机体的一种基本生理机制,并贯穿于机体整个生命活动过程。

7、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结构体,形成过程是核染色质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段,与某些细胞器如线粒体一起聚集,为反折的细胞质膜所包围。

从外观上看,细胞表面产生了许多泡状或芽状突起,以后,逐渐分隔,形成单个的凋亡小体。

凋亡小体逐渐为邻近的细胞所吞噬并消化,不会影响周围的细胞,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8、DNA ladders:细胞凋亡的重要的生化特征,由于内源性的核酸内切酶活化,DNA被随机地在核小体的连接部位打断,DNA发生核小体间的断裂,结果产生含有不同数量核小体单位的片段,在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形成了特征性的DNA梯状条带(DNA ladders),其大小为180~200bp的整数倍。

9、细胞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通常指各种致病因子(物理的[辐射]、化学的[有毒物的侵袭]因素和生物因素[微生物感染]干扰和中断了细胞正常代谢活动而造成的细胞意外(非正常)死亡。

在细胞坏死时,细胞膨胀,外形不规则;溶酶体膜破坏,水解酶外溢;细胞膜破坏,胞浆外溢,侵袭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10、caspase 家族:caspase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组存在于胞质溶胶中的结构上相关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是一类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人的细胞中已发现十几种caspase,大多数都在细胞凋亡中起作用。

caspase所有成员都具有共同的特点,活性中心是半胱氨酸残基,水解蛋白底物的位点是特异地断开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

Caspase家族在正常条件下,以非活化的酶原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它们具有4个独特的结构域,当酶原被活化时,各个结构域之间发生裂解。

Caspase的级联反应在调节和执行凋亡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11、bcl-2:bcl-2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名称来源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它最初是从人的滤泡性B细胞淋巴瘤中分离出来的,通常定位于人的第18号染色体,但由于发生染色体易位,使bcl-2与14号染色体上IgH基因并列导致过度表达。

bcl-2是一种原癌基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加速细胞增殖而致癌的癌基因,它是通过抵抗多种形式的细胞死亡,延长细胞寿命,使细胞数目累积增多来促进肿瘤形成的。

bcl-2在细胞凋亡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bcl-2是哺乳动物普遍存在的“长寿”基因。

12、P53:p53基因定位于人的17号染色体上横跨16-20kb的一段DNA序列。

p53基因是典型的肿瘤抑制基因,其产物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对细胞生长起负调节作用,它具有促使细胞凋亡的功能。

p53基因是人肿瘤有关基因中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

人类肿瘤有50%以上是由p53基因的缺失造成的。

二、填空题1、供体,衰老,细胞内,细胞核。

2、流动性,选择透过,增大,内折,固缩化。

3、T,G,重复,逐渐缩短。

4、RNA,逆转录,永生性,无。

5、·O2超氧自由基,·OH羟自由基,H2O2。

6、基因规则或基因调控。

7、凋亡的起始,凋亡小体的形成,凋亡小体被吞噬。

8、减少,细胞凋亡。

9、核酸内切酶,DNA,连接,核小体单位,琼脂糖凝胶,DNA梯状条纹,180~200bp。

三、选择题1、D;2、C;3、D;4、C;5、B;6、C;7、D;8、B;9、C;10、B。

四、判断题1、√;2、×;3、×;4、√;5、×;6、×;7、√;8、√;9、√10、√。

五、简答题1、简述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答案要点:1、清除无用的细胞;2、清除多余的细胞;3、清除发育不正常的细胞;4、清除已完成任务的、衰老的细胞;5、清除有害的、被感染的细胞。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作用,保证器官的正常发生与构建、组织及细胞数目的相对平衡。

2、简述细胞衰老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⑴细胞膜的变化:衰老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化,使膜的流动性减弱。

细胞膜选择透过性能力降低,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减少,细胞质膜受损伤后不易修复。

⑵线粒体的变化线粒体的变化在细胞衰老过程中是很重要的,细胞衰老时,一方面线粒体数目减少,另一方面线粒体的结构也发生变化,其内膜形成的嵴呈萎缩状。

在低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衰老细胞的线粒体更早地出现肿胀,接着出现空泡,最终线粒体破裂崩解。

⑶内质网的变化细胞衰老过程中,糙面内质网的量减少,内质网膜电子密度增高,膜结构变厚;此外内质网排列不规则,或出现肿胀和空泡。

⑷细胞核的变化1、核增大;2、核膜内折;3、染色质固缩化。

细胞核结构的衰老变化中最明显的是核膜的内折凹陷,而且细胞衰老程度越高内折越明显,核的整个体积变大,核中染色质凝聚、破碎,甚至出现异常多倍体。

⑸致密体的生成致密体是衰老细胞中常见的一种结构,绝大多数动物细胞在衰老时都会有致密体的积累。

此外,细胞衰老时,细胞间间隙连接及膜内颗粒的分布也发生变化。

间隙连接在细胞间离子和小分子代谢物的交换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衰老时间隙连接的减少,使细胞间代谢协作减少了。

3、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有哪些?㈠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在形态学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凋亡的起始:细胞明显皱缩,染色质凝集、边缘化。

这阶段的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如微绒毛的消失,细胞间接触的消失,但细胞膜依然完整,未失去选择透性;细胞质中,线粒体大体完整,但核糖体逐渐从内质网上脱离,内质网囊腔膨胀,并逐渐与质膜融合;染色质固缩,形成新月形帽状结构等形态,沿着核膜分布。

2、凋亡小体的形成:首先,核染色质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段,与某些细胞器如线粒体一起聚集,为反折的细胞质膜所包围。

从外观上看,细胞表面产生了许多泡状或芽状突起。

以后,逐渐分隔,形成单个的凋亡小体。

3、凋亡小体被吞噬。

凋亡小体逐渐为邻近的细胞所吞噬并消化,不会影响周围的细胞,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㈡细胞凋亡的生化特征细胞凋亡最主要的生化特征是由于内源性的核酸内切酶活化,DNA被随机地在核小体的连接部位打断,DNA发生核小体间的断裂,结果产生含有不同数量核小体单位的片段,在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形成了特征性的DNA梯状条带(DNA ladders),其大小为180~200bp 的整数倍。

到目前为止,梯状条带(DNA ladders)仍然是鉴定细胞凋亡最可靠的方法。

凋亡细胞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tTG(组织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Transglutaminase)的积累并达到较高的水平。

六、论述题1、试述细胞衰老的理论。

答案要点:1、Hayflick界限; 2、细胞的增殖能力与供体年龄有关;3、决定细胞衰老的因素在细胞本身;4、细胞核决定了细胞衰老的表达;5、染色体端粒复制假说;6、线粒体DNA与衰老;7、氧化性损伤学说。

2、试论述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答案要点:细胞凋亡的检测是基于凋亡细胞所形成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特别是DNA 的断裂。

1、形态学观测:应用各种染色法可观察到凋亡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征。

2、DNA电泳:细胞发生凋亡时,DNA发生特征性的核小体间的断裂,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但都是180~200 bp的整数倍。

3、TUNEL测定法,即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

4、彗星电泳法:这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凋亡检测法。

5、流式细胞分析:最常用来分析细胞凋亡的流式细胞技术。

第十四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为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其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2、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3、选择性剪接:是一种广泛存在的RNA加工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可调控地选择性拼接产生不同的成熟mRNA,翻译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即一个基因可编码两个或多个相关的蛋白质。

4、细胞决定:细胞分化具有严格的方向性,细胞在未出现分化细胞的特征之前,分化的方向就已由细胞内部的变化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决定。

5、管家基因: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6、组织特异性基因(奢侈基因):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

7、癌细胞:动物体内上皮组织中因为细胞分裂调节失控而无限增殖且具有转移能力的细胞。

8、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原癌基因的一种突变形式,存在于细胞基因组中,编码多种类型的蛋白质,能引起正常细胞癌变。

9、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

抑癌基因编码的蛋白抑制细胞增殖,使细胞停留于检验点上阻止周期进程。

10、多能造血干细胞:可以产生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分化细胞。

11、定向干细胞:仅具有分化形成某一类型能力的细胞,也叫单能干细胞。

12、原癌基因:又称细胞癌基因,是指存在于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与病毒癌基因相对应的同源序列。

它是一些在DNA序列上极为保守的正常的细胞基因,但在肿瘤细胞中的转录活性比正常细胞高得多。

13、转分化: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的现象。

14、多潜能性能:细胞具有发育成为多种分化类型细胞的潜能。

15、致癌因子: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因子。

16、再生:是指生物体缺失一部分后发生重建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