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合集下载

将相故事-齐桓公和管仲

将相故事-齐桓公和管仲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将相故事-齐桓公和管仲
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无疑是成功的,他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第一人,尊王攘夷,终成天下霸业。

然而,这等殊荣与齐桓公麾下一位大臣——管仲却是密不可分。

周庄王十一年,齐襄公亡,两个儿子纠和小白都想抢先一步回到城中以继承父位。

当时,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管仲欲纠先回城,便用计接近小白,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小白心窝,之后,管仲看见小白吐血,急忙逃走。

其实管仲这一箭只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怕管仲再射,咬破舌尖,这才躲过一劫。

后来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而管仲被鲁国掳去。

齐桓公不计前嫌,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设法救出了管仲,并择良辰吉日亲自来到郊外迎接,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一时间齐国百姓纷纷为之动容,回到宫里,齐桓公与管仲促膝长谈,“连语三天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又依管仲所言,重用五人,并拜管仲为相,尊其号曰仲父,恩礼在高国之上。

其实,管仲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

下命“不问贵贱,不许犯夷吾之名,皆称仲”,以字为敬也。

齐桓公曰“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

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之后,管仲智辩俞儿助桓公兵定孤竹,兴兵伐郑,尊王攘夷,使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甚至,管仲逝世之前,在病榻上时,还在与桓公讨论谁当宰相之职,一片臣子之心,可歌可泣。

齐桓公的成功是离不开管仲的。

他非常尊重贤臣,因此也得到了贤臣的尊重。

这些尊重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行动中,他们用行动来表现对彼此的尊重,因此双方互利共赢。

尊重每一个人吧,也许那样互利共赢的就不只是双方了。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5篇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5篇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5篇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你知道什么回事吗?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5篇,希望你喜欢。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篇一春秋五霸我们都听说过,其中,春秋首霸“齐桓公”是大名鼎鼎。

今年高考作文就是齐桓公和管仲以及鲍叔牙之间的故事。

那么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从默默无名但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本名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名字姜小白。

小白是庶出,按理不是齐国继承人,他还有两个哥哥,完全轮不到他继承齐国。

可是事实,小白成为了齐国君主,还成了春秋首霸,带领齐国走向巅峰。

齐国混乱,机遇降临庶出的小白如何成为一代霸主的呢?这要先从公子小白的哥哥齐襄公说起。

哥哥是一个荒淫无礼的人,和自己亲妹妹有染,甚至当妹妹嫁到鲁国还有瓜葛,最后还把妹夫鲁桓公杀了。

齐襄公又被堂弟姜无知杀了,姜无知自立为王。

没多久姜无知也被人刺杀。

偌大的齐国一下陷入无主的状态,为了避免混乱,齐国的大臣封锁消息,商量另立新君。

齐襄公的嫡长子按理继位,但他不仅年幼,而且不适合在这混乱时期继位。

庶子还在楚国避难,无法回国继位。

这只能在齐襄公的兄弟中寻找继承人。

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都出国避难。

这时关于迎接谁回国继承王位,成了讨论的焦点。

两大家族助力公子小白齐国名望最高的高氏出手了,他们派人通知公子小白赶快回国继承王位。

只要小白公子小白先回来,其他人都无可奈何。

高氏与齐国的另一个大家族“国氏”是结盟的,这两大家族在齐国权势最大。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大家族的支持,公子小白这才有底气去争取那与他不想干的王位。

这两大家族匡助过周室,被周天子认定为齐国守护神,和齐国君主共享齐国天下,在齐国乃至整个春秋时期都非同一般。

兄弟俩的角逐公子纠与小白几乎同时得到继承王位的消息,他一边赶回国,一边派心腹管仲去刺杀小白,为争夺王位,不惜刺杀兄弟。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齐桓公,又名“小白”,此小白非彼小白,这位可是春秋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要是说起他的事情那可是太多了,比如“尊王攘夷”“北杏会盟”等等。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管仲拜相: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

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

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

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去救燕国。

齐国大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

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

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

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

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拓展: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谁都不敢取而代之。

换句话说,那时的各诸侯,谁也没有自立为王号令天下的实力。

齐国经过几年大刀阔斧的整治,亮出的仍然是“尊王攘夷”的旗号,自从上次战争的失败,齐国仍不得不借这个旗号行自己九合诸侯、号令天下之实。

齐桓公依靠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国强兵壮,他觉得称霸的时机已到。

一次,齐桓公问管仲:“国体充盈,兵强马壮,我想讨伐南边,以谁作为首先开刀的对象呢?”管仲说:“以鲁为主。

”如此三番,管仲分别说应以卫国、燕国作为攻击目标。

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

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

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关于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你了解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到你。

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

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

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

(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

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

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

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

”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

”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

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

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

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

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

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

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

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

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圣人孔子对于管夷吾没有被处死的评价是,召忽之死的忠君,管夷吾不死视为建立功勋。

公子小白作为兄长,本就是王,公子纠不应该皇位。

所以,孔子为什么不谴责管夷吾没有殉死而称赞管夷吾的功劳。

关于管仲的人物介绍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 ,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的成功少不了管仲的帮助,关于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自然就有很多。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一直被当做君主知人善任,不计前嫌与臣子誓死报恩,权利辅佐的典型,一直为后人所称赞。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也是极为难得的,不过这种关系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齐桓公的心里也未必毫无芥蒂的,只是管仲是真的有才,齐桓公为了图谋霸业必须要用上管仲,管仲能为他抵挡来自旧贵族的很大阻力,因为管仲出身平民,没有什么背景,也跟朝廷中各势力之间都没有交际,所以任用管仲所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管仲改革的时候也不会顾及那些反对者的意见,所以齐桓公用着放心,这也是齐桓公能够善任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

从后来齐桓公与管仲的相处情形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的,管仲一开始并不被重用,后来管仲借着齐国动荡的机会向齐桓公进谏,才有了展露头角的机会。

管仲趁机向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齐桓公称霸,这真迎合了齐桓公想成就千秋霸业的梦想。

所以说下属有时候不光要能琢磨事,还要能琢磨人,摸透领导的心思,领导也不用为一点小过节而斤斤计较,因为太纠结于小事上,往往就会蒙蔽了双眼,就会埋没了真正的人才,领导与下属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哪一头出了问题都不行。

这便是我们从历史学到的经验。

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齐桓公与管仲之间有一段不可不说的往事。

当初齐国内乱,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各自带着自己的心腹逃往别国避难,公子纠带的是管仲,而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带的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在逃难过程中,擅长射箭的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服上的带钩,差点要了公子小白的命……幸好公子小白吐血装死才逃过一劫,从此公子小白就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后来公子小白回国即位成为齐桓公,管仲不得已和公子纠一起逃往鲁国。

齐桓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幸好在鲍叔牙的一再劝说之下,齐桓公这才答应放过管仲,把他从鲁国押解回国,也幸亏鲍叔牙这人有识人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如管仲,只有管仲才能辅佐齐桓公称霸,所以主动让出相位,而管仲也对齐桓公的宽宏大量所感动,全心全意辅佐国君,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对内积极发展经济,使齐国一跃成为东方大国,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国走向了全盛时代,管仲提出的很多改革思想也为后世所借鉴,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改革的序幕,推动了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可以说管仲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是可以彪炳千秋的大人物。

管仲之交的故事

管仲之交的故事

管仲之交的故事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管仲的人,他是齐国的大臣,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聪明睿智,深得齐桓公的信任,为齐国做出了许多贡献。

而管仲与齐桓公之间的交情更是众所周知,他们之间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管仲与齐桓公的交情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当时,管仲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而齐桓公则是齐国的君主。

一次,管仲在街上遇到了齐桓公,他主动上前为齐桓公擦去了身上的尘土。

齐桓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他觉得这个士兵的举止非常不凡,于是对他进行了询问。

管仲侃侃而谈,展现出了他高超的谋略和智慧,深深地吸引了齐桓公。

从那时起,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成为了彼此的知己。

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的交情并非一帆风顺。

在位初期,齐桓公曾经因为管仲的一些建议而感到犹豫不决,甚至有过一些误会。

但是,管仲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最终赢得了齐桓公的信任。

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施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了当时的霸主之一。

在管仲的帮助下,齐桓公不仅统一了齐国,还联合了其他国家,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霸。

他们两人之间的交情也因此更加深厚。

管仲为齐桓公出谋划策,齐桓公对他的忠诚和智慧十分佩服。

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是在生活中互相扶持,互相鼓励。

然而,命运终究是无法违背的。

在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失去了他最信任的大臣,也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管仲的去世让齐桓公备受打击,他对管仲的思念和怀念也一直未曾停止。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思念管仲,回忆起他们曾经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一起创造的辉煌。

管仲之交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的友情不仅是因为彼此的聪明才智和政治利益,更是因为彼此的真诚和信任。

他们之间的交情是建立在相互帮助和真诚相待的基础上的,这种友情是无法动摇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友情,他们才能共同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留下了永恒的传奇。

管仲之交的故事,不仅是春秋时期的佳话,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作文素材5篇

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作文素材5篇

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作文素材5篇【1】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作文素材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谦虚谨慎。

周襄王郑五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十分危机。

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

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

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

最后他接受了卞卿礼仪的待遇。

当齐桓公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梦想时,突然提出封禅泰山的想法,希望以此彰显其功绩。

当齐桓公提出此事时,管仲并无一言。

下朝后,一位同僚问他为什么不发一言,阻止齐桓公的决定?管仲说齐桓公好胜,要以私下阻止,不能正面谏阻。

当天,管仲夜访齐桓公,成功地阻止了封禅决定。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

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

”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

”齐桓公问:“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而残忍地杀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

”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

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

”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

齐桓公的成功少不了管仲的帮助,他与管仲之间经历了些什么?

齐桓公的成功少不了管仲的帮助,他与管仲之间经历了些什么?

齐桓公的成功少不了管仲的帮助,他与管仲之间经历了些什么?本文导读:如此君臣,他们的故事肯定大不相同,到底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经历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故事。

齐桓公画像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其实齐桓公与管仲起初虽然同在齐国,但是并不是主仆关系,当时管仲在给公子纠效力,而当时效力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的是鲍叔牙。

齐襄公时期齐国朝政大乱,灾难横飞,为了躲避灾难各位公子纷纷逃到别国,但是公子小白跟鲍叔牙逃到了莒国,管仲帮助公子纠逃到了鲁国。

后来齐国大乱齐襄公被杀,国君之位空缺,各位公子争相回到齐国争取王位,当时管仲就算到公子纠坐上王位的最大障碍就是公子小白,所以他在护送公子纠回国的途中转到公子小白回国的路线想要帮助公子纠除掉这个障碍。

管仲见到公子小白,假意下跪拜见,乘小白不注意就放了一只冷箭,小白吐血到底不省人事,观众见小白中箭就快马疾驰赶回去报信。

因为公子纠的这个障碍除掉了,所以一行人不慌不忙的返回齐国。

但其实公子小白其实没有中箭,管仲的那一箭刺中了小白的带钩上,所以小白就将计就计假装中箭身亡。

在管仲走后小白一行人日夜兼程回到齐国当上了国君,史称齐桓公。

当公子纠等人来到齐国的时候才知道小白已经成为国君,于是就利用一同前来的鲁国军队功城,没想到齐桓公早有准备,鲁国大败而回。

直到这个时候齐桓公和管仲都还是敌对的关系,如果不是鲍叔牙的推荐,可能齐桓公与管仲就真的成了一辈子的死敌。

多亏鲍叔牙才让管仲得以辅佐齐桓公,并促使两人成为后人赞颂的明君忠臣。

那么齐桓公是如何求得管仲这个人才的呢?都说齐桓公求贤若渴,那么本来与他敌对的管仲是怎么被收服的呢?齐桓公是怎么求得管仲的?前面说到公子纠大败而回到鲁国,但是已经称霸了的齐桓公并没有姑息养奸,后来齐桓公派人到鲁国传达消息说,公子纠与齐国公乃受阻不忍相残,鲁国自己将他处死吧,至于管仲,你给我们绑回来,我要报仇,将他剁成肉泥,如果你们不照做的话我就要兴兵伐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

齐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

齐襄公是一个丧失人伦的衣冠禽兽,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使齐国政治潜藏着极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机。

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

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

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

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

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驰向通往莒国的大道,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

他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

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

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

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

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

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瞒过了管仲。

然后他们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

鲁国军队见小白
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齐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

”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

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

若不应允,即兴兵伐鲁。

鲁国弱小,只得照办,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捆绑起来,装入囚车,送回齐国。

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泰然处之。

哪知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

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

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
附: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

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
他会赤胆忠心呢?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

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自杀,他说他家还有老母亲要养,他不能死。

这并不妨碍以后他帮助公子小白成就霸业。

后来,管仲得了重病,马上就要去世了,这个时候,齐桓公亲自前往探视。

管仲看到齐桓公,有话想说但是又似乎不敢说。

齐桓公看到管仲左右为难,于是对他说如果有什么不放心的,可以尽管说出来。

管仲看到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直言对齐桓公说让他疏远身边的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个人。

齐桓公一听很不理解。

他对管仲说道,当年他逃难的时候,易牙把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他作为粮食;竖刁为了能够在他身边侍俸,自阉当太监;而那个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经常帮助他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更是多年跟随,连父亲病故了都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去奔丧。

这四个人对他如此忠心耿耿,管仲为什么还要让他疏远这四个人呢?管仲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大王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杀害的话,那么他还害怕杀别人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去残害的话,那么他难道就不敢去残害大王您吗?任何吉凶祸福都是和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一个人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那么自然会
善始善终,也就用不着需要别人来帮助。

而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能为国家效忠吗?所以我郑重请求大王能够考虑国家社稷安危,将这四个人驱逐出去。


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果然按照管仲的提醒,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人打发出宫。

但是自从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连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这样熬了三年,他实在是熬不住了,于是又召这四个人回来。

就在这四个人回来以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

易牙、竖刁等人看到桓公很快就要死掉了,于是开始堵塞宫门,然后假传命令不许任何人进去。

有一个宫女乘人不备,跑到宫里去探望齐桓公。

当时齐桓公正在到处寻找食物。

宫女便将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导致没有办法提供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

桓公听后,仰天长叹,十分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泉下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一说完这话,他就立即用衣袖遮住脸,最后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都为了王位各自结党营私,互相残杀,而与此同时,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七十天,却没有人收殓,惨不忍睹。

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他会赤胆忠
心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