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乡村聚落(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和城市聚落(共28张PPT)

类型少、数量少、 不够便利 人口数量多、 人口密度小、农民
人口数量少、 人口密度大、工人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利于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温度适中、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聚落的分布
平原多,高山、荒漠少
?
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多,经济较发达, 因此聚落多。 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类生存困难,因此聚落少或无
具有墙厚、窗小 的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
降水丰富,地面潮湿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沙特阿拉伯 乡村民居
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 的特点。
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 的特点。
当地气候特点 极度严寒
民居建筑特点 半球形冰 屋,门小、 墙体厚 黄土深厚, 凿成窑洞, 冬暖夏凉
因纽特人冰屋
黄土高原窑洞
比较干燥
蒙古人过着游牧的生活,蒙古包用毛毡和毛 皮搭建,搭建和拆卸都非常方便,适宜移动。
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窗户大小与气温的关 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竹楼、窑洞、冰屋)
观察图121乡村生活照片,说一说不同乡村聚落人们的生产 和生活的差异,并给每幅图片拟一个标题。 A图人们从事耕种耕作,以种植业生产为主,是农村 B图人们从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业工作,是渔村 C图人们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工作,是林场 D图人们从事放牧,以畜牧业为生,是牧村
一、城市聚落的形成 二、城市聚落的定义: 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 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三、城市聚落的特点: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有很大不同。 (2)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课 第一框 乡村聚

乡村景观 城 市 景 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类型 乡村
城市
什么是聚落?(概念)
聚 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
落 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
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2.1乡村聚落
一、乡村聚落的概念 阅读聚落景观,说说什么是乡村聚落?
西 塘
北方的四合院
热带雨林地区的民居
斐济民居
热带地区的印第安人房屋
福建土楼 多分布在福建西部,多为客家人居住。这是
一种很奇特的建筑,里面住着好几十户人家,建筑是圆形的, 很巨大,一般高达四层,底层比较潮,不住人,多用做仓库之 类。二层以上住人,大房子中间是院子,每层的内圈都有走廊 相通,整个建筑有好几座楼梯上下连通。
A
• .聚落的类型包括( ) • A.乡村和工厂 B.牧场和城市 • C.乡村和城市 D.牧区和林场 • [答案 ] C • 6. 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 • A.纺织业 B.耕作业 • C.饮食服务业 D.邮电业 • [答案 ] B • 7.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的作用是( ) • A.防寒 B.防雨 • C.防沙 D.防晒又凉快 • [答案 ] D
福建土楼
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后几经战乱,展转南迁,在闽粤 交界一带定居.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木衫等建造了奇特的 土楼。
黄土高原的窑洞
傣家竹楼
沙漠地区的村庄
三、乡村聚落分布的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 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方式、交通、
社会经济文化等
给每张图取个名字,说说 他们之间的不同
地形
人口
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一课时 乡村聚落(新浙版七上)(共21张PPT)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613:49:0413:49Aug-2126-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13:49:0413:49:0413:49Thursday, August 26,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2621.8.2613:49:0413:49:04August 26, 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6日星期四下午1时49分4秒13:49:0421.8.26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下午1时49分21.8.2613:49August 26, 2021
黄檀硐与东北平原上的乡村有什么区别?(形态上) 还有哪些乡村聚落形态?
条带状
团状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2621.8.26Thursday, August 26,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3:49:0413:49:0413:498/26/2021 1:49:04 PM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1单元第2课《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优秀教学设计(5页)-word文档资料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教学设计【学教测评】1、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B、一般把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C、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2.在“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上,小华和小红分别对自己的家乡做了介绍。
小华说:“我的家乡周围有农田、果树和池塘,村里有一条小路通往附近的小镇。
”小红说:“我的家乡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和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
”下列关于小华和小红家乡的叙述正确的是()A.小华住在城市 B.小红住在城市 C.两人都住在农村 D.两人都住在城市3.下3. 列乡村聚落的类别及其居民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村——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4.“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
”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A.农村B.牧村C.渔村D.林场5.小贝在地理课上进行的聚落──形状“对对碰”的游戏中,有一组“碰”错啦,你能帮他找出来吗?()A.山区谷地──条带状 B.平原地区──团块状C.山麓地带──团块状 D.河流附近──条带状6.渔村、牧村、农村、城市等不同聚落类型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自然条件的影响B.开发利用的时间长短不一C.各地政治制度不同D.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同7.民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幅图中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是()A.B.C.D.8.“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
这是哪种聚落()A、农村 B、渔村 C、林场 D、城市9.北京的王府井属于()A、生活小区B、商业区C、大学区D、高科技园区10.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对比,不正确的是( )A.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城市聚落有住宅、学校、医院、影院,而乡村聚落没有11.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12.造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原因是( )A.居民人口的多少 B.占地面积的大小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地形和气候的差异13.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本质区别是()A、人口多少不同B、建筑形态不同C、产业类型不同D、文化水平不同14.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课件

食 半坡聚落 粟
河姆渡聚落 水稻
住
半地穴 式房屋
用 黑陶
干栏式 彩陶 房屋
自然环境
黄河流域、 气候较干 燥、河流 较少
长江流域、 气候湿润、 水网密布
原始聚落犹如星星之火散落在大地上,为人类迈向文明 社会积蓄着气力。
华夏先民以杰出的智慧和辛苦的劳动,创造了举世注视的中华文化,留下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把这些事件在年代尺上标出
• 农耕畜牧显现 • 长江黄河流域显现农业聚落 • 河姆渡聚落 • 半坡聚落
农耕畜牧 显现
长江黄河流域显 现农业聚落
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距今1万年
距今9000年
距今7000年
新石器时期
距今五六千年
我会总结: 新石器时期的“新”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 使用磨制石器 • 显现并使用陶器 • 农业、畜牧业产生与发展 • 定居的聚落显现
材料二: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大约9000年,在那个遗址发觉有11条狗, 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从下颌的齿列长度看,贾湖遗址的狗要小于南庄 头遗址的狗。
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至少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已经开始驯养狗;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
• 读图摸索 :原始先民驯养了哪些动物? 原始先民栽培了哪些植物? 在散布上,你发觉了什么特点?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 下册
非常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合作探究:
人类怎么会想到要驯化动物,栽培野生植物的呢? 可能有哪些因素?
• 采集、狩猎经验积累 • 人口增长,对食品需求增加 • 环境变化,气候变暖
原始农业畜牧业 产生的因素
• 讨论: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呢?
1.21乡村聚落(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

聚落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第1页,共20页。
乡 村 聚 落
第2页,共20页。
说说什么是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有哪些景观?有哪些特点 ?周围环境怎么样?
第3页,共20页。
乡村聚落:即村落,
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 住场所,也是人们进 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 场所。
乡村聚落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1、村落的分布、形态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平原上的村落
平原的村落规模对较比大照,片房,屋说密一说集平 且较集中,呈团原状和分山布谷;村山落区的形的态 村落规模较小,有房什屋么稀不疏同且?分散
,呈带状分布。
山谷中的村落
第4页,共20页。
高地
方便通风、光照。
第5页,共20页。
水源充足
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世 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而 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聚落分布与形态的重 要因素。
第7页,共20页。
2、村落中的房屋建筑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竹楼
窑洞
中国云南省的傣族民居
以竹木为主材搭建而成
,往往悬离地面,以减
轻潮湿的程度。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乡村民居
第8页,共20页。
A院落开阔,坐北朝南,墙体厚,窗户较小 ,以利于御寒。
B院落较小,墙体薄,窗户较大,屋 顶坡度大。
C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均匀、富含钙质
等的特点。
D竹木结构,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 层堆放杂物。
第19页,共20页。
居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图 中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是( )
第20页,共20页。
西 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2乡村与城市第2课时城市聚落教案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并适应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包括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
首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城市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对城市聚落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结合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和城市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城市聚落的定义、特点和形成过程,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例题六:请描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答案: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整体性、长远性的规划。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助于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例题七:请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并举例说明。
答案: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在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例如,城市聚落人口密集,经济活动多样化,服务设施完善;而乡村聚落人口稀疏,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2课 乡村与城市 乡村聚落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乡村聚落
【学习目标】1.感受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别、居民生活的异同。
2.初步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特征的自热和人文因素。
【学习重点】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乡村聚落的特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1)以上的房屋建筑分别是我国的江南民居、傣族的高脚屋、黄土高原的窑洞、草原上的蒙古包、西亚沙漠地区的村庄和因纽特人的冰屋。
请将正确的名称填在图下的方框内。
(2)请任选其中两种你比较熟悉的房屋建筑,说说它的特点及自然环境对它的影响,填在下表内。
房屋建筑特点自然环境或生产特点某某傣族高脚屋
西亚沙漠地区的民居
江南民居尖顶、多窗户
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气候干燥,黄土深厚、直立草原上的蒙古包圆锥形大帐蓬、便于拆卸
C.为了抵御冬季的寒冷
D.适应炎热干燥、多风沙的气候
5.右图是一种典型的民居,可以看出该居民特别注意()
①防寒保暖性②通风散热性③防潮防湿性④防沙防风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土壤肥沃、适合耕种②地形平坦
③矿产资源丰富④水源充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知识清单】
1.
2.
3.
4.
【参考答案】
课前学习:1.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2.分布、形态
3.房屋建筑
4.生产活动、生活
课堂探究:
课堂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阅读图1-21,思考:乡村聚落中,按人们所 从事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A:农村,以从事种植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 的地方。
B:渔村,渔民聚居的村庄,人们主要从事 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业。 C:林场,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等工 作的人们聚居的地区。
D:牧村,以畜牧业为生的牧民们聚居的地 区。
福建土楼
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后几经战乱,展转南迁,在闽粤 交界一带定居.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木衫等建造了奇特的 土楼。
热带雨林地区的民居
斐济 民居
热带地区的印第
安人房屋
沙漠地区的村庄
思考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各地区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因 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生活 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外 观及建筑材料上各有特色。
居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下图中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是( )
形态
1、村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乡村聚落的分散与集中,主要受自然 环境的支配。一般来说,平原面积大, 聚落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散。水 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给匮乏, 聚落分散。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 恶劣,聚落分散。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 有不同的景观特征,而自然环境条件是 影响聚落分布与形态的重要因素。
1、村落的分布、形态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乡村聚 落与自 然环境 的关系
2、村落中的房屋建筑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3、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下列对传统居民的叙述中,符合傣家 竹楼的是( ) A院落开阔,坐北朝南,墙体厚,窗户较 小,以利于御寒。 B院落较小,墙体薄,窗户较大, 屋顶坡度大。 C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均匀、富 含钙质等的特点。 D竹木结构,上下两层,上层住人, 下层堆放杂物。
平原上的村落
山谷中的村落
对比照片,说一说 平原的村落规模较大,房屋密 平原和山谷村落的 集且较集中,呈团状分布;山 形态有什么不同? 区的村落规模较小,房屋稀疏 且分散,呈带状分布。
高地
方便通风、光照。
水源充足
1、村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分布 在山区为了避免洪涝威胁,许多村 落建在高地上;在旱区,许多村落 建在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 平原的村落规模较大,房屋密 集且较集中;山区的村落规模 较小,房屋稀疏且分散。
聚落: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并 进行劳动生产及社会活动的场所。
聚落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乡 村 聚 落
说说什么是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有哪些景观?有哪些 特点?周围环境怎么样?
乡村聚落:即村落, 是乡村地区人们的 居住场所,也是人 们进行生产和社会 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1、村落的分布、形态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钟灵毓秀之地。古代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美的评价可归纳 为六个字:“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民居多临 水而建,这里的交通,水陆并用,有好多住宅都设“水 后门”,即前门是陆路,后门是水路。
西 塘
北方的四合院
福建土楼 多分布在福建西部,多为客家人居住。这是
一种很奇特的建筑,里面住着好几十户人家,建筑是圆形的, 很巨大,一般高达四层,底层比较潮,不住人,多用做仓库之 类。二层以上住人,大房子中间是院子,每层的内圈都有走廊 相通,整个建筑有好几座楼梯上下连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村落中的房屋建筑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窑洞
竹楼 中国云南省的傣族民居
以竹木为主材搭建而 成,往往悬离地面,以 减轻潮湿的程度。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乡村民居
沙特阿拉伯的乡村居民 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具有墙厚、 窗小的特点,以适应那里白天炎热、 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江南水乡民居 江南一带是我国的“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