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合集下载

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导言《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舒婷的一首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橡树为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深沉爱意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致橡树》的语言特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感情表达1. 深沉的爱意舒婷在《致橡树》中用一系列细腻的词汇表达了她深沉的爱意。

例如,“我爱你,像地下的铁根镇守着整座土地”,语言中透露出她对恋人的坚定爱情,就像橡树的根一样长久扎根于地下。

舒婷还用“紧紧地拥抱你”,表达了她强烈的渴望与恋人紧密相拥的心情。

2. 执着的追求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舒婷写道,“泪眼和忍者遥望着你”,表达了她即使遥不可及,也会坚定地追求爱情,不放弃的态度。

她还用“热爱而又痛苦着”,形容了她在追求爱情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矛盾。

二、意境描绘1. 自然景观《致橡树》中的语言特点之一是自然景观的描绘。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和力量。

例如,“我爱你,像空中飞翔的雄鹰”,表达了橡树给人们带来的自由和壮美的感觉。

2. 人们的心理除了描绘自然景观,舒婷还通过语言描绘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她写道,“爱情的火焰,哪怕它烧尽了自己”,形容了爱情给人们带来的火热和激情。

三、修辞手法运用1. 比喻《致橡树》中充满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例如,舒婷写道,“我爱你,像手指头被切断,痛苦,却又甜蜜”。

将爱情比作被切断的手指头,既传递了作者的痛苦,同时也传递了她对爱情的甜蜜。

2. 拟人拟人是《致橡树》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舒婷将橡树比作具有思想感情的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类的心理,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例如,“长在我肋下的你”,形容了橡树长在作者心中,与自己融为一体。

四、语言风格1. 抒情主义风格《致橡树》以抒情主义的写作风格为主。

舒婷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她用感性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诗歌情感表达的情绪渲染得更加深刻。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

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

“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

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

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

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

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

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1、生平: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2、舒婷诗歌的艺术风格: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

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

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

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

《中秋夜》中,诗中讲话人坚定表示:“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

”历史责任感排除了对“花朝月夕”的流连和眷恋。

然而,感情和心理上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以至靠这种理性的自觉,也难以抑制:“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忧愁。

”不过,她的复杂的心理矛盾所产生的忧伤,是明亮的忧伤。

这是由于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善良天性”的信任上,是为“理想的太阳”所照耀的。

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

她早期的诗,表达上缺乏节制,有些比喻,有些形象,也有陈旧感。

但在捕捉、传达曲折、变化的情感的细微之处上,却充分表现了她的敏感和细致。

她常常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的句式,来凸现这种感情的复杂。

八十年代以后,在诗的凝练、意象的独创性和丰富的内涵等方面的追求上,都取得明显的成绩。

在《惠安女子》、《神女峰》等诗中,更纯熟地表现了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方法,并继续运用她的以特殊句式表达复杂感情的手段,使她的诗中独有的既忧伤痛苦,又美丽光辉,同时也有些许沉思的激情,得到更有含蓄性的展现。

浅谈舒婷朦胧诗的语言美

浅谈舒婷朦胧诗的语言美
当诗人 “ 情动于衷而发于辞”之际 ,一系列意象诸如 船 、大 海 、贝壳 、沙滩 、星星等接踵 而至,诗思所及 的所有人 、物 、事 、景 ,都被主体喷涌着的情 、理 、
逻辑。 她多数 诗的手法采用隐喻、 局部或整体象征 , 很
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 , 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 陛。



趣所涵盖 ,这 时,对词语 的选择和组合 ,就摆脱了约 定 俗成的概 念和规 范 ,使诗语 言成为主 体与客体 紧
密溶合 的产物 。例如 : “ 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 /在一 片丁当响的月光下” , “ 丁当响的月光”是一个感觉 形象 ,其中中心词与修饰语的搭配是超越常规的 ,但
重 障壁 。 “ 对于诗人 ,语言是净化和积累文化 传统
诚 然 ,诗人 为克服 目常语 言的 有限性 而对它 进
华 北 电业
l j Rj ¨ ㈡ { { N、 } W
后 ,她笔锋一转 ,把人们 的眼光 引向波涛和星光 。这 里有一 种欲 扬先抑 的效 果 ,是虚 和实 的有机 搭配 。 舒 婷诗 中的 感情不 是直线 到达终 点 的 ,而 是通过 疏 密 适度 的意 象组合 ,跌 宕回环 的句式 标 出诗 情运 动 的优美 曲线 。在 标出这 种思 想情 绪的运 行 曲线时 。 舒 婷充分利用了现代 口语的连词 ,使 “ 但是”、 “ 然 而 ”、 “ 虽然 ”、 “ 即使”等这 些转折性修辞发挥神 奇力量 。如 “ 想这 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 即使 像眼汩一样跌碎 ”; “ 虽然黎明并不遥远 ”,舒婷非 常善 于用这 样 的转折性 修辞 来构成 情绪 的落差 ,并 把这种情绪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 舒婷 诗 中的 语言 ,虽然 那 样通 俗 、口语 化 ,却 有一 定的张 力和 诗情 的浓度 。 “ 但 愿灯像 今夜 一样 亮着 吧 /即 使冰雪 封住 了 /每一 条道 路 /仍有 向远 方 出发 的人 ”表面上 看 ,舒婷 使用 的语言 是那 样平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目录一、内容摘要…………………………………………………………………二、关键词…………………………………………………………………三、舒婷简介…………………………………………………………………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二)深刻性…………………………………………………………………(三)社会性…………………………………………………………………(四)进步性…………………………………………………………………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一)自然美…………………………………………………………………(二)抽象美…………………………………………………………………(三)高尚美…………………………………………………………………(四)意境美…………………………………………………………………【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学生姓名:王起琴学号:20091630130041指导教师:马来者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目录一、内容摘要…………………………………………………………………二、关键词…………………………………………………………………三、舒婷简介…………………………………………………………………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二)深刻性…………………………………………………………………(三)社会性…………………………………………………………………(四)进步性…………………………………………………………………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一)自然美…………………………………………………………………(二)抽象美…………………………………………………………………(三)高尚美…………………………………………………………………(四)意境美…………………………………………………………………【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舒婷诗作简析

舒婷诗作简析

舒婷诗作简析——以《致橡树》为例摘要:舒婷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关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阐述,她善于站在生活与艺术的接触点融入自己内心世界进行细腻的表达,从而触发出情感热烈、意境独特的佳作,这些作品情理交融,处处运用象征、通感、隐喻等修辞手法,获得一种破除时空局限,极具视觉张力的艺术效果,形成了舒婷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这样的诗作,拓展了中国诗歌表现的疆土,充实了浪漫主义汇合现代派艺术的风格。

舒婷的笔触是敏锐纤细的,她善于捕捉细腻的情感体验,善于做自我的内省,由此交汇出作为一名女性所独具的生活体验。

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自始至终流淌在舒婷的诗作里,温暖平和里又充盈着激情,无论是关于祖国还是土地,也无论是关于人生还是爱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舒婷的视角又是尖锐深刻的,如在其《神女峰》《惠安女子》等作品里,往往能够发掘那些常人所忽视的哲理,总是闪耀出思辨的光芒,令人回味。

本文主要针对舒婷诗作的创作内涵,并分析这一主题的成因。

分三个步骤(探索性、深刻性和进步性)及三个角度(自然美、抽象美和意境美)来研究其70、80、90年代诗作中的亲情主题,并阐述其所呈现出来的诗歌美学。

关键词:舒婷诗作;创作内涵;美学特征引言“知人论世”是通常我们做作品研究的一个方法,因为创作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环境决定了创作主体的个体素质。

舒婷所成长的时代属于知青上山下乡及反思的一代,但由于家庭具有浓厚的宗教(基督教)氛围,使得舒婷的内心始终具有博爱与理想的追求,而没有导致因为生活境遇的残酷而被扭曲,她的情感表达反而更显露出时代下所少有的真诚与直率。

早期舒婷的诗作擅长借助个人感觉去展现眼前的现实,到了后期,其作品愈发关注生命本体意义,愈发注重深度发掘心灵的直觉和感悟。

总体看来,舒婷虽然也曾有在黑暗中孤独彷徨和迷惘,但却仍然能够怀揣着一盏“博爱”的明灯,来追寻明天的希望,仿佛是在黑暗中聆听理想的召唤,在现实的评判中仍然坚守光明的信仰。

一、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分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人,祖籍福建龙海石码镇,幼年时期,舒婷随母亲生活在外婆家生活,这令她获得了一笔珍贵的童蒙教育财富,“财富”的提供者一是她的外祖父,教她吟诵唐诗,二是她的外祖母,将三国水浒等中国经典故事当安眠曲哄其睡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任何诗歌的外在形式,无不是由诗人的内在情感律动而决定的,直接服从于对一种复杂情感状态的传达。

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

这都是为了表现她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

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在她的诗中,经常出现连接性虚词:如果……纵然……却……、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是……而是……、也许……等等。

如“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也是这样的风,吹得脸发烫”(《寄杭城)));“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城/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船》);“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把梦剪成烟缕/我还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纵然呼喊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呵,母亲》)。

以及《致橡树》的前半部分也出现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其中,攀援的凌霄花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紫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缠绕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谈不上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在《寄杭城》中,用一个假设出来的美丽清新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心灵深处的序幕,真挚的友谊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般的色彩,如此迷人而令人神往,纯洁的友情,犹如湛蓝的江水,清澈如流;《呵,母亲》中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挚、神圣的爱,用了一系列的转折假设句式,“企图”寻找表达这种爱的最恰当的方式,但终究为没有找到充分传达这份深挚的爱而感不安。

而在那个连血缘伦理也受到侵犯的年代里,也只能将爱抑制在悲凉的心境中。

在《神女峰》中用“与其……不如……”构成的选择句式,传达和表现了带有忧伤成份的柔和细腻,委婉的情感中透露着觉醒后的坚强。

舒婷是位抒情诗人,她的情感的美丽多半也是由于她自然地托出一颗矛盾冲突的内心真实:一半是“多么寂寞我的影”,一半是“多么骄傲我的心”(《致大海》)。

也正是如此矛盾的心情,舒婷采用了富
于表现这种情感的诗句。

在《赠》中,她这样表现自己的矛盾性质:“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我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如果你是树/我愿是土壤/我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

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除了个性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特殊时代的赋予。

因而,她诗歌运用的转折、假设、选择、虚拟等句式,也是深深地打上了特殊时代的烙印,表现出处于转折的历史时期必然出现的选择上的朦胧状态。

在未来与过去、情感与理智、感情与信念之间,往往无法作出更明确的选择,所有的一切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距离相差太远,于是用难以确定的假设和虚拟句式,来表达选择的朦胧状态:“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四月的黄昏)));“也许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有两颗泪珠”(《思念》);“也钧燃尽生命的烛照黑暗/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她似乎总在寻找出路,但又难以作出明确的抉择并抵达彼岸。

从诗歌表现艺术上看,舒婷这种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的情感特性,正是她诗歌美感力量的基础,也是她的诗作引起争议的原因所在。

舒婷是一位浪漫的抒情诗人,她的诗具有丰富、复杂的情感。

在这个情感世界中,她以“挑战者的姿态”,把笔直接深人到人的内心世界中,抒写忧伤和憧憬,透过似乎是低沉的“旋律”,传达出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爱”。

特殊的年月,特殊的心灵,特殊的情感,创造出了她诗中的独特诗歌意象和语言句式。

所谓“挑战者的姿态”,不仅仅是指她的内心情感,还指她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两者共同营造了她诗歌艺术魅力的独特氛围,从而使之在新时期诗歌的地平线上凸现出一道奇异、绚丽而迷人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