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走近苏轼》教案

《走近苏轼》教案

《走近苏轼》教案高二语文组教学目标1.整合必修及选修课本关于苏轼的诗词文2.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3.背诵苏轼的代表性的诗词文4.结合后人对苏轼的评价尤其是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和所学诗词文知识,写作专题性的研究文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回顾2.苏轼三篇“赤壁”诗文鉴赏解读。

教学过程一、东坡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

(1)良好的家庭教养。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2)京城为政。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3)地方为官。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4)“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

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

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教案标题: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对苏轼诗词的欣赏能力;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苏轼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享苏轼的代表作品,如《东坡乐府》、《水调歌头》等,并简要解读其背后的含义;2. 介绍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如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对诗词的创新和发展等。

三、文学欣赏(25分钟)1. 分发苏轼的部分诗词作品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2. 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诗词语言特点,如运用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3. 鼓励学生就苏轼的作品进行个人感受和评价,展示他们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创作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苏轼的诗词题材或写作启示,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借鉴苏轼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作品朗读或分享给同学,促进交流和互动。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对诗词的贡献;2.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3.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如继续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或了解其他文学派别。

教学资源:1.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相关解读资料;2. 苏轼的诗词作品选集;3. 创作实践的题材或写作启示;4. 图片或视频展示苏轼的形象。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苏轼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探索其他文学派别和代表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诗词的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案走近苏轼

教案走近苏轼

教案走近苏轼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诗歌、散文、书信等多种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轼的作品和思想。

1.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轼的文学作品,包括其诗歌、散文等;- 探讨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内容2.1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生卒年、籍贯等;- 讲述苏轼的家庭背景和受教经历;- 介绍苏轼的官职和政治生涯,包括他的政治理想和变故。

2.2 苏轼的文学作品- 选取苏轼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包括诗歌、散文等;- 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3 苏轼的思想内涵- 分析苏轼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探讨苏轼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4 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 提供学生阅读苏轼作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作品的赏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他们以苏轼的文学风格为参照,发展自己的创作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通过讲述和解读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传授相关知识;- 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拓展思维;-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4. 教学评价- 参与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态度评价其研究效果;- 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价其研究成果;-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以上是一份关于教案走近苏轼的简要设计,通过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使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苏轼人物赏析教案

苏轼人物赏析教案

苏轼人物赏析教案教案标题:苏轼人物赏析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使学生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文学赏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苏轼的作品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苏轼的画像和一些苏轼的名言,引起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苏轼的了解程度。

第二步:讲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使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三步:文学赏析(25分钟)教师选取苏轼的一篇或多篇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艺术特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欣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

第四步:模仿写作(2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苏轼的作品片段,并要求学生根据苏轼的风格和技巧进行模仿写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写作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苏轼的重要性和他的作品特点。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苏轼作品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展示自己的模仿作品。

教学资源:1. 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介绍资料2. 苏轼的诗词作品3. 苏轼的名言和画像图片4. 苏轼的作品模仿范例教学评估:1.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作品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进行评估。

2. 学生对苏轼作品的赏析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模仿和写作评估。

3. 学生对苏轼的影响和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展示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文学家或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模仿写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2. 学生可以进行苏轼的其他作品的深入研究,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

3. 学生可以组织文学沙龙或朗诵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赏析和模仿作品。

部编人教版教学设计《走进苏轼》

部编人教版教学设计《走进苏轼》

《走进苏轼》教学设计一、故事引入,记忆作者回顾吃鱼、坐禅、戏妹等故事,讲饮食赴宴的故事、对联(发奋)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共称“北宋四大家”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二、回顾复习,背诵诗文回顾初中所学的苏轼诗文,看看你能否背过。

同位互查,提示,记忆,然后师生共同梳理写作手法等。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三、理解主题,学习写法。

四、结合经历,理解作品。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这位千古奇才,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坎坷的一生、漂泊的一生、旷达的一生、自足的一生。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嘉祐二年(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

熙宁二年(1069) 反对变法卷入党争。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

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轼贬到黄州。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他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而且受到监督.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暂居庙里,后来得了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走近苏轼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苏轼的生平简介2.苏轼的主要作品赏析3.苏轼的艺术特点探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苏轼的生平简介1.通过PPT展示苏轼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出生、求学、仕途、养生、离京等关键时刻。

2.学生阅读苏轼生平资料,小组讨论其为什么成为了后世称颂的文化名人。

第二课时:苏轼的主要作品赏析1.分发苏轼的几首代表作,学生独立阅读,并对其中的诗词进行赏析。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苏轼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用PPT或海报形式呈现。

第三课时:苏轼的艺术特点探究1.通过PPT展示苏轼的艺术特点,包括其豪放洒脱的风格、温润细腻的情感、爱国情怀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苏轼的艺术特点如何体现在其作品中,并写下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展示与总结1.学生用PPT或海报形式,展示他们对苏轼作品的赏析和探究结果。

2.全班同学一起对展示进行评价,以及对苏轼的艺术风格等进行总结。

3.布置下一节课的演讲任务:学生自选一首苏轼的作品进行朗诵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景化教学法:通过PPT、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苏轼的成长经历和作品创作环境。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成果呈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选择苏轼的作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PPT展示:苏轼的生平简介、作品赏析及艺术特点探究。

2.苏轼的作品选集:分发给学生进行阅读。

3.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白板、笔等。

六、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对苏轼生平、作品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演讲技巧和解读能力。

3.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苏轼的作品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大学苏轼作品赏析教案

大学苏轼作品赏析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2. 通过对苏轼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领悟苏轼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2. 苏轼作品的赏析教学难点:1. 苏轼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2. 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赏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苏轼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二、课堂讲解1. 苏轼的生平简介:介绍苏轼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官场生涯等,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苏轼的文学成就:概述苏轼的诗歌、散文、词等作品的特色,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作品赏析1.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闲适情怀和豁达心境。

2. 《水调歌头》:赏析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引导学生理解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苏轼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进行交流。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回顾苏轼作品赏析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堂讲解1. 苏轼词作赏析:继续讲解苏轼的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

2. 苏轼散文赏析:讲解苏轼的散文作品,如《赤壁赋》等,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散文中的哲理和情感。

三、作品赏析1. 《赤壁赋》:赏析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感悟。

2.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苏轼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进行交流。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知识渊博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散文、诗歌和书法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后世学者和文化爱好者的推崇。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引入苏轼的作品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成就,理解他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苏轼的作品,分析和解读他的文学风格和意义。

3.通过欣赏和模仿苏轼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内容1.苏轼的生平与成就:介绍苏轼的家世背景、主要履历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对苏轼的独特才华和卓越成就产生兴趣。

2.苏轼的文学作品:选择苏轼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介绍其中的文学风格和主题,通过学习苏轼的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苏轼的书法艺术:介绍苏轼的书法风格和技巧,观赏其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和发展历程,激发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4.苏轼的思想与人生哲学:通过苏轼的诗歌和散文,了解其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和成就,介绍其作品和思想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对苏轼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2.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苏轼的作品和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3.写作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苏轼的作品进行创作,通过写作来理解和体验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苏轼的作品和相关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描述苏轼的生平和成就。

2.学生能够分析和解读苏轼的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3.学生能够用苏轼的作品进行模仿和创作,展现良好的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走进苏轼要求:1.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意象。

2.挖掘苏轼诗词中意象的共同特点。

3.给这十二首诗词按照苏轼的经历和年代排序。

4.从苏轼的诗词意象看苏轼的经历和情怀。

一.分析每一首诗词当中的意象。

【苏轼经典诗词】1.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

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2.七绝·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

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

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

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4.七绝·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

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5.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6.词·定风波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7.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

词的上阕描绘兰溪美景:浸在溪中的兰草的嫩芽,不见泥泞的松间小路,下个不停的潇潇暮雨,婉啭啼鸣的杜鹃,构成了一幅清丽、洁净又富有生机乐趣的图画,抒写出诗人轻松、愉悦、恬然自得的心情,为下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下阕以反诘起句: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然后即景取喻,道出了富有人生哲理意味的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

”意思是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言外之意,人不应把老视为畏途,只要心态好,老也可变为年轻。

结句又反用白居易的诗意,再次奉劝人们不要叹息年华易逝,人生也会返老还童的。

苏轼在被贬中尚能不以逆境为患,唱出如此乐观的曲调,展现了他旷达的胸怀,给人深刻的启示。

该篇为词人远谪黄州,托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请泉寺风光,下片融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奋发向上的议论。

8.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9.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10.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1.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

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12.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