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关于极缓慢加量减少卡马西平皮肤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

合集下载

50例卡马西平重症药疹的回顾性分析

50例卡马西平重症药疹的回顾性分析

50例卡马西平重症药疹的回顾性分析摘要】目的:回顾性探讨卡马西平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病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万方数据网上50例卡马西平重症药疹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8占例56%,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9例38%,剥脱性皮炎3例占6%。

卡马西平引起重症药疹与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起始剂量和潜伏期有关。

结论:卡马西平引起重症药疹要预防在先,如用药期间有异常应该及时停药,尽早治疗。

【关键词】卡马西平;重症型药疹;回顾性分析【中图分类号】R75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120-01卡马西平临床主要用于癫痫、周围神经痛,惊厥的治疗。

随着卡马西平卡使用人群增多,其不良反应也在增多。

重症药疹尤为危险,如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

卡马西平引起的重症药疹临床上主要可以分为3种类型:(1)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teven-Johnson综合症)、(2)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型药疹(TEN)、(3)剥脱性皮炎药疹(ED)[1]。

近年来有文献将新提出的药物超敏综合症(DIHS)分为第4种类型,但大多数文献未未单独分析。

本文对前3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就2005年1月—2016年12月万方数据网以卡马西平重症药疹为主检索到的50篇个案,文章进行回顾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统计2005年到2016年万方数据网上卡马西平重症药疹的个案文章,去除重复,原因不明,资料数据不齐的,共有50例重症药疹不良反应符合要求。

卡马西平的重症药疹发病率从高到低为:如表1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8例(56%),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19例(38%),剥脱性皮炎药疹3例(6%)。

男35例,占70%,女15 例,占30% ;年龄最小9 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39 岁。

原患疾病为三叉神经痛20例,精神分裂症15 例,抑郁症8 例,癫痫7 例。

卡马西平(得理多)说明书

卡马西平(得理多)说明书

卡马西平(得理多)说明书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得理多)[药品名]卡马西平[英文名]Carbamazepine[别名]酰胺咪嗪,痛惊宁,痛痉宁,叉颠宁,得理多,氨甲酰苯卓,卡巴咪嗪,TEGRETOL[性状]白色或几乎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

在氯仿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水或乙醚中几乎不溶。

熔点189℃-193℃。

[作用与用途]1.抗癫痫作用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最有效,对大发作、局限性发作和混合型癫痫也有效。

能减轻精神异常,对伴有精神症状的癫痫尤为适宜。

2.抗外周神经痛作用对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疗效较苯妥英钠好,用药后24小时即可奏效。

3. 抗利尿作用可能是由于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所致。

4.抗躁狂抑郁作用临床使用证明本药对躁狂症及抑郁症均有明显治疗作用,也能减轻或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躁狂、妄想症状。

5. 抗心律失常作用能对抗由地高辛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

能使其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心律。

这可能与其有轻度延长房室传导、降低4相自动除极电位及延长浦氏纤维的动作电位时间有关。

此外,还有奎尼丁样膜稳定作用。

临床试用证明,对室性或室上性早搏均有效,可使症状消除,尤其是伴有樱性心功能不全者疗效更好。

口服易吸收,作用迅速,血浆有效浓度为2—12μg/ml。

经肝脏代谢。

肾排泄,t1/2大于14小时。

[临床用途]:(1)抗癫痫。

(2)治疗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

(3)治疗神经原性尿崩症。

(4)预防或治疗躁狂抑郁症。

(5)抗心律失常。

[用法与用量]1.癫痫、三叉神经痛1日300—1200mg,分2—4次服用。

开始1次100mg,1日2次,以后1日3次。

个别三叉神经痛患者剂量可达每日1000-1200mg。

疗程最短1周,最长2—3个月。

2.尿崩症口服,每日600-1200mg。

3.抗躁狂症每日剂量为300—600mg,分2—3次服,最大剂量每日1200mg。

4.心律失常口服,每日300—600mg,分2—3次服。

[药物相互作用]1.卡马西平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合用时,后两者都能加速前者的代谢,使其血浓度降低。

卡马西平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朱旭

卡马西平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朱旭
[ 5 ] 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方面具有共同特点 , 有些学者认为 DIHS [ 2 ]
。而在体外 Hep G2 细胞系的研究显示, CBZ 未经代谢
[10 ]
的情况下, 本身也具有细胞毒性作用
。上述结果均说明
CBZ 及某些活性代谢物是 SCARs 的致病因素。 3 CBZSCARs 的免疫反应机制 SCARs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SJS / 目前, 但许多研究显示, TEN 和 DIHS 是一种 T 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性疾病 , 在 CBZ
[2 ] Kano 中的 频 率 为 25% , 高 于 正 常 人 的 7. 1% 。2008 年,
。还有研究显示, 在 SJS / TEN 早期阶段, 可溶
性 Fas 配体( sFasL) 在患者血清中含量提高 , 可作为疾病发 生的诊断标准, 但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很低 , 不利于快速诊断, 而可溶性颗粒蛋白在 SJS / TEN 早期阶段患者水疱中的表达 5 d 后水平下降, 因此认为颗粒蛋白在弥漫性的细胞 量很高, 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可以作为早期快速诊断 SJS / TEN 的指 标, 敏感性可达 80% , 特异性可达 95. 8% 3. 3 6 感染与再激活 人类疱疹病毒CBZ 所 致 DIHS ( CBZ近些 年, 不 断 有 病 例 报 告 报 道, 6 DIHS) 患 者 ( 特 别 是 病 情 严 重 患 者 ) 血 清 人 类 疱 疹 病 毒( HHV6 ) IgG 抗体滴度升高, 但未发现 IgM 抗体。因此, 认为 DIHS 与 HHV6 再激活有关。目前, HHV6 是否 严重的 CBZ再激活已经成为 DIHS 的诊断标准之一
活性代谢产物经肝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 mEH) 进一步转化 为无活性的卡马西平二元醇或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

初级药士《专业实践能力》冲刺试卷一(精选题)

初级药士《专业实践能力》冲刺试卷一(精选题)

[单选题]1.心得安的通用名为A.尹替洛尔B.硝苯(江南博哥)地平C.普萘洛尔D.拉贝洛尔E.硝酸甘油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普萘洛尔的商品名是心得安。

[单选题]2.口服降糖药格列吡嗪俗称A.达美康B.唐力C.卡博平D.优降糖E.美吡达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格列吡嗪商品名为美吡达。

[单选题]3.中枢镇痛药盐酸哌替啶俗称A.大仑丁B.佳乐定C.度冷丁D.可达龙E.心得安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盐酸哌替啶也叫杜冷丁,是一种合成的镇痛药,其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静、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1/8.镇痛作用时间短,只有2-4小时,所以病人一天要注射很多次,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被列为严格管制的麻醉药品.连续使用会产生蓄积性中毒,对肝、肾损伤极大。

[单选题]4.处方书写中,缩写词"bid."表示A.每日2次B.每日4次C.睡前D.每晨E.每晚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q.表示“每晨”,hs.表示“睡前”,bid.表示“每日2次”,qid.表示“每日4次”,qn.表示“每晚”。

[单选题]5.属于B型不良反应的特点的是A.可以预测B.与剂量无关C.不容易导致死亡D.较容易发生E.与剂量有关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B型药物不良反应又称与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与用药者体质相关,可进一步分为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2类。

[单选题]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机构有责任向患者提供所用药品的A.批准文号B.说明书C.所含成分D.价格清单E.批号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58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向患者提供所用药品的价格清单;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还应当按照规定的办法如实公布其常用药品的价格,加强合理用药管理。

”[单选题]7.下列药物也可用于口服给药的是A.地西泮B.胰岛素C.肾上腺素D.泰能E.青霉素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地西泮适应症:①焦虑症及各种功能性神经症。

2例卡马西平所致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例报告

2例卡马西平所致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例报告

·病例报告·2例卡马西平所致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例报告蒋成龙(重庆市凤城监狱医院,重庆 421220)[摘要]卡马西平是临床上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疾病的常用药。

此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口干、恶心、消化不良、皮疹、剥脱性皮炎、共济失调等。

本文报告2例卡马西平所致缓慢性心率失常患者的相关情况,由此来说明卡马西平所致缓慢性心率失常的发生原因及机制,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该药时应高度关注此类不良反应,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关键词]卡马西平;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7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17-0225-02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又叫酰胺咪嗪,是一种抗惊厥药和抗癫痫药。

此药最初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用于治疗癫痫[1]。

目前,此药还用于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等多种疾病。

卡马西平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口干、恶心、消化不良、皮疹、剥脱性皮炎、共济失调等,其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较为少见。

本文介绍2例因患有三叉神经痛和情感性精神障碍服用卡马西平而导致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例,以期为临床上防治此类不良反应提供参考借鉴。

1 病例资料1.1 病例1患者××,男,6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其血压最高可达170 mmHg(收缩压)/98 mmHg(舒张压)。

其长期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次,1次/d)控制血压,效果较好。

近一年来,其间断出现右侧面部剧痛的症状,疼痛部位以鼻尖及前额为主,呈电击样痛,有明显的扳机点,且疼痛突发突止,每次可持续数分钟。

其在外院就诊时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0.1 g/次,2次/d)进行治疗(其同时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控制血压),效果较好,其疼痛症状基本消失。

约2个月后,其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再次出现,其自认为药量不足,在未经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将卡马西平的用量增至“0.2 g/次,3次/d”,后出现手抖的症状,未引起其重视。

卡马西平在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卡马西平在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卡马西平在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卡马西平在临床治疗中引发的常见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应用卡马西平临床治疗中60例患者不良反应的特征。

结果:上述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药疹、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损害,其中药疹的发生率最高,达43.33%,明显高于其它系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卡马西平在临床治疗精神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着显著疗效,但是仍存在药疹、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使用该药时须谨慎,对服用该药患者严密观察。

关键词:回顾性分析;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卡马西平属于钠通道阻滞剂,能够使动作电位兴奋期延长,因此能够抑制丘脑腹前核到额叶的神经兴奋传递,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1],而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关于该药不良反应报道也不断增多,在临床中常出现药疹、血液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的报道[2]。

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三年间服用卡马西平治疗后出现不良反映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不良反应特征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2012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

60例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54.3±4.9岁。

其中原发性癫痫患者20例,精神性疾病患者2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15例、面神经痛患者4例。

上述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经各项临床检查得到确诊,均无肝肾功能障碍,均无皮肤及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应用卡马西平治疗后的主要不良反应的情况,制作表格,进行分类、总结。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Microsoft2007版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归纳统计,用SPSS 17.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在本次研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5例卡马西平致药疹文献分析

35例卡马西平致药疹文献分析

35例卡马西平致药疹文献分析吴曼;马建丽【摘要】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eruption caused by carbamazepin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The CNKI, CBM, PubMed, Medline, Embase, VIP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for collecting literature about carbamazepine-induced drug eruption. The literature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 gender, age, primary disease, allergic history, drug us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drug eruption. Results: A total of 35 cases of carbamazepine-induced drug eruption were collected. All the drug eruptions were serious, including 18 cases of severe erythema multiforme, 9 cases of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and 8 cases of exfoliative dermatitis. Conclusion:The average latent period of carbamazepine-induced drug eruption was approximately 2 weeks. Most of the patients developed severe drug eruptions in a short term. The skin lesions can be improved or cured by timely withdrawal of the drug and using sufifcient dose of glucocorticoids.%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药疹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文献分析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中国2001~2013年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158例卡马西平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卡马西平所致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0.76%),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3.92%),血液系统损害(12.02%)等。

结论临床应重视卡马西平的所致的不良反应,特别应警惕重型药疹、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肾衰等的发生。

标签:卡马西平;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卡马西平具有抗惊厥和改善精神症状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等,由于个体差异大,较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为探讨其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本资料通过检索文献,对其ADR 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2001年1月~2013年12月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卡马西平ADR的文献,并手工查阅原始文献,文献共计130篇,病例158例。

1.2方法按照我国ADR监测中心制定的判断标准,对患者的年龄、性别、ADR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联合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

剔除患者的年龄、性别、ADR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联合用药等各项资料不全的报道。

2结果2.1性别与年龄分布158例不良反应中,男76例(48.10%),女82例(51.90%),男女比例约为1∶1.08。

年龄从2岁~87岁。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2.2联合用药158例不良反应病例中,联合用药有16例。

联合用药后所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具体情况,见表2。

2.3 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ADR 的分类,将卡马西平所致ADR进行分类。

ADR涉及器官或系统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始一日0.05,分2次服,持续2周,之后 每2~4周增加0.025,直至最低有效剂量。 • 皮肤不良反应定义为:与使用卡马西平有 关的皮肤损害,包括轻微皮肤斑丘疹、高 敏反应综合征、Stevens-Johnson 综合征 以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 研究起止时间:2014年2月11日~2014年2 月18日。
• 有关药物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机制,目前 普遍认为是一种瀑布式的免疫反应。HLA-B 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结 合的多肽呈递给T细胞而进行异常的免疫应 答,导致细胞毒性T细胞增生,毒性T细胞 渗透到表皮、真皮或分泌IL-5或IL-8等免疫 活性物质进而损害皮肤。
• 本研究显示极缓慢加量可能有助于减少卡 马西平皮肤不良反应。其确切机制目前尚 不明确,推测可能与上述药物引起皮肤不 良反应的免疫机制有关。 • 卡马西平极缓慢加量可能有助于机体建立 对该药免疫耐受机制。
统计学分析
• 应用SPSS15.0软件,采用二项分布检验统 计学方法,比较本资料皮肤不良反应发生 率与现有统计资料所提供的普通人群卡马 西平皮肤不良反应最低发生率之间的差异, 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 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本次研究入选病例124例,根据年龄大小 分为两组,即儿童组与成人组。其中儿童 组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6~12岁, 年龄中位数8岁;成人组83例,男52例, 女31例,年龄13~65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龄中位数26岁。
表2 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
组别 n 合计 实际 普通 P值 (例) 发生 人群 轻微 高敏 Stevens- 中毒 率(%) 最低 斑丘 反应 Johnson综 性表 发生 疹 综合 合征 皮坏 率(%) 征 死松 解症 皮肤不良反应类型(例) 0 2 0 0 0 0 0 0 0 2 0 2.41 10 10 0.01 0.01
• 卡马西平的皮肤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轻微皮 肤斑丘疹(Maculopapular eruptions, MPE)、高敏反应综合征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HSS)、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以及中毒性表 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四种类型。
关于极缓慢加量减少卡马西平 皮肤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
张奕文 何倪婧 厦门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前言
• 卡马西平是临床一线抗癫痫药,近年来有 关该药的不良反应报告较多。如何避免卡 马西平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是临床医 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本文调查了近几年 在我院使用卡马西平的部分患者,发现极 缓慢加量可能有助于减少卡马西平皮肤不 良反应,现汇报如下。
谢 谢!
卡马西平单药保留时间
• 至调查截止时间,除1例因轻微皮肤斑丘疹 于用药第4天停用外,其余病例卡马西平单 药保留时间均>6个月,详见表1。
表1 卡马西平单药保留时间
时间(月) 儿童组(例) 成人组(例)
<6
6~12 ≧12
0
3 38
1
5 77
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
• 至调查截止时间,儿童组,未见皮肤不良 反应病例,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成人 组,发生轻微皮肤斑丘疹2例,高敏反应综 合征0例,Stevens-Johnson 综合征0例,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0例,皮肤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2.41%;均显著低于现有统计资料 所提供的普通人群卡马西平皮肤不良反应 最低发生率(按10%计算),P<0.05。见 表2。
• 但是,卡马西平皮肤不良反应与HLA基因的 相关性并非绝对。 • 许多HLA-B﹡1502阳性的亚洲患者采用得 理多治疗时未发生SJS/TEN。 • M an,等在卡马西平所致的MPE和HSS病 例中并未发现与HLA-B﹡1502的联系。 • 卡马西平所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和发 病的其他可能因素的作用尚未被研究,如 药物剂量、依从性、伴随药物、并存症以 及皮肤用药水平。
儿童 成人
41 83
讨论
• 有关卡马西平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表述,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为过敏性皮炎、严 重荨麻疹很常见(≥1/10),剥脱性皮炎不 常见(≥1/1000,≤1/100),StevensJohnson 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非常罕见(<1/10,000)。《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典》表述为较少见(分最常见、较 少见、罕见三个级别)。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卡马西平导致 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等位基因多态性存在 相关。华裔汉族患者SJS/TEN皮肤反应与 HLA-B﹡1502之间存在很强相关性。在北 欧人群卡马西平相关的严重皮肤反应与患 者存在HLA-A﹡3101等位基因有相关性。 在日本HLA-B﹡5901、HLA-B﹡5801基因 位点是卡马西平导致SJS/TEN的危险因素。
资料与方法
• 资料 本文资料来自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 期间的门诊癫痫患者。 所有入选病例既往 无卡马西平使用史,在我院首次使用,并 建立了长期随访关系。
研究方法
•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阅我院门诊卡马 西平单药使用患者的诊治资料,结合电话 回访。选择符合卡马西平极缓慢加量的病 例,统计其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 • 卡马西平极缓慢加量特指:成人 起始一日 0.1~0.2,分2次服,持续2周,之后每2周 增加0.1,直至最低有效剂量;6-12岁儿童
• Simon D.Shorvon,等表述为不常见 (10%~20%),皮疹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 而增加:0~6岁的为5%,7岁以上的为15%。 • 以上文献提示,据现有统计资料,普通人 群卡马西平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不低于 10%。
• 本次研究结果为,儿童组皮肤不良反应发 生率为0,成人组为2.41%,均显著低于现 有统计资料所提供的普通人群卡马西平皮 肤不良反应最低发生率,P<0.05,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提示极缓慢加量可能有助于 减少卡马西平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
• 卡马西平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口服途径 给药,符合诱导机体建立免疫耐受抗原方 面的要求。 • 而本研究中卡马西平极缓慢加量,使卡马 西平作为抗原在体内较长时间处于低剂量 水平,可能额外为机体建立对该药的免疫 耐受创造了有利条件。 • 诚然这只是作者对本研究结果不成熟的理 论推测,确切的机制有待精心设计的随机 双盲对照前瞻性研究、动物实验,等科学 研究进一步阐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