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产养殖生态系统
循环流水型池塘养鱼生态系统设计与构建

祟
三二 : 互 三 互 = 互要 进 二 王 : ] 三 翌 王I 二王 王 !王 三 : i 水 费
图 3 人 工湿 地结 构 示意 图
着生 藻类 如黑 胞藻 、 枝 藻 、 毛 刚毛 藻等 会大 量 自然
生长 , 中氮 、 水 磷和有机物等在进一步得到净化的 同时 , 溶氧得 到 明显 恢 复 。 在 生态 沟渠 出水 入 塘 处设层层跌水 装置( 5 , 中溶氧可进一步得 图 )水
一
池水体上层 区域 , 出水端位 于另一池水体下层 区域 , 通过水 的流 动 , 上层 富含 溶 氧 的水 即可 同下
层缺氧的水混合 , 有助于污染物的代谢转化 。
3 3 生 态沟渠 .
流 经湿 地 的废 水 在 经 过 系 列 生 物 化 学 反 应
后, 出水溶氧含量极低 , 因此实现水 回用必须极大 恢 复溶 氧 。生态 沟渠 可达 到 这一 目的 。本 系 统 中
维普资讯
《 渔业现代化) 06年第 4期 20
表 1 人工湿地 运行参数
参 数 湿 地 工 艺 湿地 占地面积 处理 规 模 基质空隙率 理论停 留时间 水力负荷 特 征 水平 流潜流型湿地 , 行 2个单元 平
5 o m o
7
沟 渠起输 导 和复氧 的功能 。
湿地l 湿 地2
养鱼 池
养 鱼池
养鱼池
养鱼池
养鱼 池 综合 生物塘
泵
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方案设计

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方案设计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发展,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带来了对水产养殖业的新挑战。
传统的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新型的生态工程方案设计可以有效改善水产养殖的环境,提高养殖的效率和品质。
本文将针对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方案设计进行阐述。
二、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概述传统的池塘养殖多采用大面积的单一种类养殖,水体循环不畅,水质易受污染,养殖效益不高。
而现代的池塘养殖生态工程则是通过在养殖池塘中引入多样化的植物和动物,构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池塘养殖生态工程主要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在池塘中建立一整套生态系统,来调节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产量。
三、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方案设计1. 水域环境调控对于传统的单一种类鱼类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积聚较多,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因此,在池塘养殖生态工程设计中,可以利用植物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例如选用芦苇、藕、箭茅等植物,利用它们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有机物,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同时,可以利用多样性的植物来构建水生植物群落,提高池塘水质的稳定性,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改善鱼类的生存环境。
2. 排水系统优化传统的池塘养殖大多采用人工通排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排水不畅,污水难以处理。
因此,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方案设计中,应该优化排水系统,采用自然循环的思路,通过地形设计和水生植物布置来构建自然排水系统,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
3.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建设在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方案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养殖环境的多样性,通过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鱼类和藻类等物种,形成一个完整的养殖生态系统。
同时,合理设计养殖池塘的深度、形状和大小,增加池塘底部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
4. 养殖密度调控传统的鱼类养殖中,通常采用高密度养殖来提高产能,但这样容易导致水质污染和鱼类争食。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利用自然水域和人工控制水域中的生态系统,通过控制养殖密度、饵料投放量、生态修复、环境监控等手段,实现水产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相比传统养殖方式,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有以下优势:一、增加养殖效益与产品品质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并且避免体内药物残留等问题,使得产品品质更优。
二、减轻环境污染水产生态养殖技术通过生态修复、水质监控等手段,减轻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避免对水产资源和周边环境的破坏。
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水产生态养殖技术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在控制生态修复和养殖密度,保持水体平衡的前提下,培养和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稳定性。
1.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合理的养殖密度是水产生态养殖的基础,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水体污染,过低的养殖密度则会损害养殖效益。
在养殖密度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到水体容纳量、养殖品种、生长周期等多种因素。
2.生态修复和生态平衡因养殖过程中,水体会因饵料残渣、粪便等物对水质质量的影响而出现污染,所以在技术上需进行水体生态修复。
此外,养殖过程中要进行水质监控,及时处理生态系统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或者病害,以达到生态平衡。
3.环境保护和防控疾病水产生态养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水体生态环境,防止因养殖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要加强排污、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同时要加强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疫病的防控。
4.合理选用饵料不同的水产动物在生长期对饵料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选择适合的饵料和喂养方式,确保饵料营养丰富、成分均衡,并且不含有害物质,把饵料投放量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造成浪费和污染。
5.做好人员管理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要求养殖人员丰富专业知识,能够对水产动植物进行科学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掌握污染控制技术等,同时也要注意人员素质的培训,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职业素质,切实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和质量。
池塘高效生态养鱼实用技术共54页文档

保持水质鲜活水质。 避免池塘周围高大树木及建筑,适当加大池塘面积,保持水面开阔。 高温季节加大换水量。 科学使用增氧机。 缺氧时采取应急措施。
池塘养殖水环境构成要素
4、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气体:
含氮及含硫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具极强毒性。 H2S的致死浓度:虹鳟0.0087mg/l,金鱼0.084mg/l。 氨氮的24小时半致死浓度:鲢0.46mg/l,鳙0.91mg/l。 可通过保持水中高溶氧及控制合理养殖密度、投饲量,避免过量使用无机氮肥。 使用底质改良剂及微生态制剂。
应急处理:
使用沸石、高岭土等吸附剂 播撒亚铁溶液
池塘养殖水环境构成要素
5、PH值 适合鱼类的pH值为6~9,最适宜pH值为7~8.5,pH
值的安全范围为5~9.5。 危害:
鱼类在pH值低于5.5的酸性水中生活,容易感染传染性鱼病,即使不缺 氧,鱼也会感觉呼吸困难,发生浮头,降低饵料的消化率,生长缓慢 。
当pH值小于4或大于10.2时,鱼类很快会死亡。 在酸性水中,铁离子和硫化氢的浓度会增高,其毒性加大。 pH值还可以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而
减慢水中物质循环的过程。
池塘养殖水环境构成要素
二、生物环境 1、高等水生植物:包括芦苇等挺水植物,荇菜、水葫
芦等浮叶植物,浮萍等漂浮植物,菹草、轮叶黑藻、 苦草等沉水植物。
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数量。一般保持20~40cm较宜。 3、溶氧:
消耗
池水中溶氧
池塘养殖水环境构成要素
低氧危害:
草、鲢、鳙、鲤等鲤科鱼类,要求水中的溶氧量不应低于4毫克/升,低于2毫克 /升时,就会产生轻度浮头。当降至0.6~0.8毫克/升时,就会产生严重浮 头,当降至0.3毫克/升以下时,鱼就会开始死亡。
水产养殖池塘的生态灌溉技术

水产养殖池塘的生态灌溉技术在水产养殖行业中,水质是影响生态环境及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证水产养殖池塘的水质良好,提高养殖效益,生态灌溉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池塘的生态灌溉技术以及其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一、生态灌溉技术的概念生态灌溉技术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调节和改善养殖场周边环境,提高池塘水质,促进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的一种技术。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生态灌溉技术可以实现水循环利用,减少养殖废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提高水质稳定性和养殖池塘的生态效益。
二、生态灌溉技术的关键要素1. 植物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的水生植物,如莲藕、菖蒲等,能够帮助净化水体,吸收废料和养分,提高水质。
2. 群落构建:通过合理的植物种植和生态箱的设置,构建合适的水产养殖池塘生态群落。
养殖池塘中的鱼类与水生植物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生长发育。
3. 水体循环:合理设置水生植物的位置,使其与进水口和排水口之间的距离适中,以便通过自然循环使池塘水体得到充分的净化。
4. 水质检测与调控:定期对池塘水质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控,添加适量的氧气、饲料和药物等,以维持水质的良好状态。
三、生态灌溉技术的效益1. 水质净化:通过生态灌溉技术,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池塘中的养分和废料,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染物,有效净化水质。
2. 提高养殖效益:良好的水质能够提高水产养殖的存活率和生长发育速度,提高养殖效益。
3. 保护环境:生态灌溉技术可以减少养殖废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养殖发展。
4. 节约成本:通过生态灌溉技术,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降低养殖成本。
四、实践案例某水产养殖场引入了生态灌溉技术后,养殖池塘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水体呈现清澈透明的状态,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存活率提高。
同时,进水口和排水口之间的水生植物茂盛生长,为养殖池塘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指以自然生态为基础,采用有效的生态手段,通过调节水体环境、优化养殖结构和增加生态修复设施等方法,达到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对水质和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目的的一种养殖模式。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环保型水产生态养殖技术以水环境的保护为前提,重视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减少养殖污染。
例如利用植物、微生物等修复水体,使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到有效地去除,从而保护水体环境健康。
2.节水型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善于利用自然水源,采用节水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例如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将养殖水循环利用,减少养殖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耗。
3.高效型水产生态养殖技术采用高效的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效益。
例如采用优良品种和科学养殖方式,提高养殖品质,达到提高产量、减少投入的效果。
4.生态安全型水产生态养殖技术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确保养殖产出的水产品安全、健康、无污染。
例如采用可控养殖技术,控制养殖密度,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
在实际应用中,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管理措施:1.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利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生态培养等手段,过滤和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减轻水体污染。
2.养殖密度控制技术采用适宜的养殖密度,避免因过度放养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并保障养殖活动的生态安全。
通过循环利用养殖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同时可以稳定养殖环境,提高生态养殖的效益。
4.综合养殖技术通过整合多种生态养殖手段,如用拟养殖海参和牡蛎为主,小鱼虾等等为辅,达到多样化、高效综合养殖模式。
综上所述,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对水质和环境的污染,还能够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于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池塘―水产养殖生态系统

池塘—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一、池塘生态系统的简介池塘生态系统属于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类,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静水生态系统。
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而其中的生产者包括水体中的自由漂浮植物如浮萍、满江红等藻类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根生植物如何花、莲等以及挺水植物;消费者为水中的各种动物;分解者就是在水中广泛分布的微生物类,它们对水质的改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健康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是在池塘中不换时或者只换少量水的情况下,仅通过培养水中的藻类和光合细菌、硝化菌等益生菌,消化分解鱼类的粪便、残饵等有机物使其变为无机肥料,供藻类和水中的植物吸收,水中的藻类和植物吸收这些无机养分后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质供鱼类取食,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的小生态系统,而这种生态系统正好有利于鱼类的养殖。
二、举例说明池塘生态系统在这里我将以我家乡的水产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怎样维持池塘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产量最大化。
前些年,水产养殖成为了我家乡广大农民心中的致富路,很多的农民更是把自家的水稻田全部改成了一个个的池塘,养上几万尾草鱼或者鲢鱼,但是两年后的收成却让绝大部分的养殖户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在我家乡,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是大量的消费者,少量的藻类生产者以及微生物分解者,鱼等水产品的饵料全部是由人工投喂的高效饲料,这是一个相当脆弱的生态系统。
每当到了夏季,养殖户总是提心吊胆的过着,很多养殖户早上去喂鱼的时候看见一条条的鱼翻着白肚皮漂在水面上,而这种死鱼也只能捞回家里去喂猪;冬季我家乡的平均气温较低,严重的时候湖面会结冰,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在这种温度下,鱼的生长很慢,经常得在两年里才能收获一季。
就是这种夏季夜晚大量的鱼死亡和低产导致了两年后大家又把池塘填上继续水稻种植,也就是水产养殖最终夭折了。
(一)、夏季池塘肥料的变化特点养殖池塘生态系统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特点—肥料的变化,6-8月是鱼类的主要生长季节,在这个时期,大量的饵料投放到水体中,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量增加,此时的水温也是很高的,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能力大大增加,而在分解有机物的同时,微生物消耗水中的大量溶解氧,使得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这是夏季夜晚池塘发生大量鱼死亡事件的关键所在。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利用水产动植物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模拟和调控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实现对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最小化。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当前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不仅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特点1.模拟自然环境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搭建人工生态系统来进行水产养殖的一种技术。
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更加注重对水体、沉积物和水产动植物群落的协调调控,使水产养殖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节约资源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能够有效地节约养殖过程中所需要的水、饲料等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产出。
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减少环境污染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养殖活动而导致的水体污染、底泥污染等环境问题。
通过合理控制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释放,以及科学地利用水生植物等生态系统,可以减少养殖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环境污染。
二、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1.循环水养殖系统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利用水处理设备对水质进行净化、循环利用的养殖方式。
该系统通过生物滤池、沉淀池、生物膜反应器等设备,对水中的废物进行去除和利用,实现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水体的污染,提高了养殖水质和环境。
3.多品种综合养殖多品种综合养殖是一种利用不同种类的水产动植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养殖方式。
通过在同一养殖区域内同时养殖鱼、虾、藻类等不同种类的水产动植物,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效果,降低养殖环境的风险。
三、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1.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未来,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将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等,对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环境等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监控,提高养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水产养殖生态系统
一、池塘生态系统的简介
池塘生态系统属于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类,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静水生态系统。
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而其中的生产者包括水体中的自由漂浮植物如浮萍、满江红等藻类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根生植物如何花、莲等以及挺水植物;消费者为水中的各种动物;分解者就是在水中广泛分布的微生物类,它们对水质的改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健康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是在池塘中不换时或者只换少量水的情况下,仅通过培养水中的藻类和光合细菌、硝化菌等益生菌,消化分解鱼类的粪便、残饵等有机物使其变为无机肥料,供藻类和水中的植物吸收,水中的藻类和植物吸收这些无机养分后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质供鱼类取食,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的小生态系统,而这种生态系统正好有利于鱼类的养殖。
二、举例说明池塘生态系统
在这里我将以我家乡的水产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怎样维持池塘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产量最大化。
前些年,水产养殖成为了我家乡广大农民心中的致富路,很多的农民更是把自家的水稻田全部改成了一个个的池塘,养上几万尾草鱼或者鲢鱼,但是两年后的收成却让绝大部分的养殖户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在我家乡,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是大量的消费者,少量的藻类生
产者以及微生物分解者,鱼等水产品的饵料全部是由人工投喂的高效饲料,这是一个相当脆弱的生态系统。
每当到了夏季,养殖户总是提心吊胆的过着,很多养殖户早上去喂鱼的时候看见一条条的鱼翻着白肚皮漂在水面上,而这种死鱼也只能捞回家里去喂猪;冬季我家乡的平均气温较低,严重的时候湖面会结冰,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在这种温度下,鱼的生长很慢,经常得在两年里才能收获一季。
就是这种夏季夜晚大量的鱼死亡和低产导致了两年后大家又把池塘填上继续水稻种植,也就是水产养殖最终夭折了。
(一)、夏季池塘肥料的变化特点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特点—肥料的变化,6-8月是鱼类的主要生长季节,在这个时期,大量的饵料投放到水体中,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量增加,此时的水温也是很高的,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能力大大增加,而在分解有机物的同时,微生物消耗水中的大量溶解氧,使得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这是夏季夜晚池塘发生大量鱼死亡事件的关键所在。
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溶解氧的同时,大量的含氮物质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的氮含量平衡遭到破坏,而这些超量的氮在一定条件下严重的影响鱼类的生长。
在另一方面,夏季的池塘水体中有效磷的含量大大降低,原因在于磷与水中的钙离子形成难溶的磷酸盐,同时磷离子也容易吸附在池塘底泥和水中胶体物质上,形成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无效磷,植物生长状况不良,固定CO2的能力降低,释放出的O2量减少,最终致使水中溶解氧缺乏,不利于鱼类的生长。
同时水中其他的元素也有一定量的
增加或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鱼类的生长。
(二)、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
由于水体中营养元素的缺乏或过多导致鱼类的生长受到抑制是我家乡鱼类养殖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养殖池塘中的生态系统结构单一,体系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我家乡那边的许多水产养殖池塘中,养殖的鱼的种类单一,一般都是市场上经济价值较好的鱼类,例如:草鱼,鲢鱼。
养殖户一般认为不同的鱼种放在一起,不同种类的鱼之间可能会互相争夺食物,导致其中的弱势鱼种不能很好的生长,降低了经济效益。
而另一方面水中的植物仅有少数的藻类,水中的溶解氧基本上是靠自然地融入和人工曝气,如果想要鱼能呼吸到充足的氧气,经济成本也就提高了。
一旦没有人工填入氧气,在夏季夜晚也就很容易造成大量鱼因氧气不足而死亡的现象。
(三)、养殖池塘带给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池塘整年处于蓄水的状态,而池塘的周围围堤是土坯筑的,常年的水浸泡使得土块松动塌入水中,改变了其他生境的改变,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三、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较为脆弱的小生态系统,要维持这个系统的健康,可通过增加该系统中生物成分,使得它的结构相对变得稳定。
可行的方案有:
1、由于夏季是鱼生长的主要季节,所以针对夏季水体中氮、磷元素含量变化,可适当施加磷肥,平衡水中的氮磷比,促进水中的藻类和其他植物生长,使得水中溶解氧量的增加,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同时也平衡了由于氮元素含量增加带来的不良影响。
2、混合放养活动于水体不同水层的鱼类,使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在增加鱼数量的时候必须注意环境的最大容纳量,要想获得高产,养殖数量应稍低于环境的最大容纳量。
而在鱼的收获期,应尽量在K/2处捕获,使得能够达到连续产鱼的目的。
3、另一个相对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要适当的在水中种植水生植物,这样做亦可以改善水体的水质,同时也可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量。
适合于养殖水体中的水生植物有:莲、浮萍、菱等。
在净化水体和提供容嘉氧量的同时,这些水生植物也为水中的食草鱼类提供了食物,可以大大减少人工饲料的投喂,在降低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减少了残余饵料对水质的污染。
4、在池塘的堤边在中经济作物如:黄豆、豌豆等,不仅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池边土坯的效果,而那些生长在离水面较近处的植物也可以被部分鱼取食。
这种模式增加了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使得这个小系统更加健康,经济效益也同时得到增加。
5、还得注意经常给池塘消毒,防止某些病毒细菌侵害鱼类,是的鱼类犯病,减少产量。
6、定期为水体人工充入氧气,是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防止鱼因缺氧而死亡。
四、综合分析
淡水池塘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系统,只有在人工的正常“干预”下才能维持它的健康。
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实行各种系统混合,也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使体系在少人为参与的情况下维持健康。
针对我家乡的养殖池塘,应尽量采取措施使鱼能够在温暖的月份中快速生长,使得单寒冷季节到来时,鱼便可上市销售了。
也可以通过养殖某些能够耐寒的鱼类,减少寒冷对他们生长的影响。
重庆大学
池塘—水产养殖生态系统
姓名:赵章敬
学号:2008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