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地理知识体系构建
高考如何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高考中的地理试题总体上遵守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突出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侧重对地理基础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测试,注意综合能力的考查。
由于地理的综合性强和图表分析运用多,使综合能力中的地理试题难度较大,多数同学觉得地理学科在学习上“投入”多,成绩上“产出”少。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备考时间,采取正确的复习方法,把握好复习内容和能力要求,提高复习效果,我觉得应该以“本”为本,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以地理教材作为基本内容,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作为基本依据,立足课本,把高、初中地理知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
如将教材内容分为专题(不同版本教材有所不同)进行复习:地球、地方时和区时、全球日期分布、地图、七大洲和中国重要的经纬线、太阳和太阳系、阳光照射图类型及解析技巧、地理计算技能及其解题技巧、地球的运动、“神舟”号飞船与中国航天事业、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大气热状况、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世界气候类型、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海水的盐度·温度与海水运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岩石与地貎、陆地水与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生物与土壤、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自然资源与地质灾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农业区位的选择、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的选择、企业的空间发展与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与新型工业区、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交通与旅游、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区域经济开发。
在专题复习中,避免面面俱到,以知识的点、线、面为网络,抓住知识主干,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复习,重在构筑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初中地理内容多,它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和高考命题的归宿。
在复习过程中,把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特别是人文地理,注重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强调知识体系建立-最新教学文档

2019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强调知识体系建立2019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重在狠抓基础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
可按教材的知识体系。
其所花时间较长,知识点较多也相对分散,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应用能力。
第二轮复习则应抓住重点,突出主干,重组体系培养能力。
1.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整合地理知识,夯实基础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双基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
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能力的逻辑要求,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这一线索去将已复习过的知识串起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
可按照考试说明的分类进行安排,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可打破章节限制,通过组合,形成知识主线。
(1)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如:地球运动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季节变化-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
(2)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重组:如:大洲大洋地形特点一板块构造-全球地震火山带分布-年轻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古老高原的分布-某些矿床资源的分布-人类的活动等。
2.根据三类知识在结构上的差异,制订合理的复习策略地理科知识结构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其在区域地理中的运用。
(1)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宜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题例和变化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运用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是只重表象,一些资料上,就地理原理的记忆,虽提供了很多形象或简便的记忆方法,有些方法只能有助于机械记忆,无益于对地理原理或规律本质的认识。
高考地理知识构成与高考复习总结

高考地理知识构成与能力要求学习目标: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了解高考要求、知道如何备考、知道怎样答题学习内容一、高考知识构成1、自然地理:地球:地球形状大小、经纬网、地图三要素、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地球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影响、地球自转基本特征与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特征与地理意义、地球圈层结构大气:大气成分与垂直分布、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热力环流、风、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气候(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特征与规律、判断、气温、降水)、天气系统、大气环境问题、我国气候水:水圈构成、水循环类型与意义、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补给类型、开发利用、河流地貌、河流问题、河流影响、流量过程曲线图分析、等潜水位线图)、洋流(成因、性质、分布、规律、影响)、水资源地形: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地形成因(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对地表塑造、地貌类型、分布)、地壳物质循环、地质构造及地质构造图判读、地质灾害(类型、分布、板块运动)、地形影响(气候、河流、人口、城市、农业、交通)、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自然带:整体性表现、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2、人文地理:人口:人口特征、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容量、人口问题城市:城市特征、城市分布与区位因素、城市形态、城市内部结构、城市等级、城市化、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农业:农业特征、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发展问题、我国农业(农业部门、农作物分布、农业发展、主要农业区)工业:工业特征、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类型、工业发展问题、我国工业交通:交通特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交通线点区位因素、交通发展、我国交通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条件、旅游作用3、区域地理:区域定位:定位方法、重点区域区域特征:对比分析思路、主要区域的特征(世界、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二、高考四项能力要求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地理高考卷面知识结构

地理高考卷面知识结构
高考地理卷面的知识结构涉及广泛,主要覆盖了地理学的各个领域和主题。
以下是一般来说可能出现在地理高考卷面的知识结构:
自然地理学:
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地球的层次结构、板块构造、地震、火山等地球运动现象。
地貌学: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和特征,如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气候与水文:气候要素、气候类型、气候变化;河流、湖泊、洪水、干旱等水文现象。
生物地理学:不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内容。
人文地理学:
人口与人口地理学:人口数量、分布、迁移、人口政策等。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化过程、城市问题等。
经济地理学: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经济活动的地域差异等。
文化地理学:不同文化地区的特征、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区域地理学:
中国地理: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区域划分、自然资源分布等。
世界地理:不同洲际、不同国家地理位置、特征、地缘政治等。
地理方法与技术: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阅读、地图绘制、地图制作技术、GIS的应用等。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资源消耗、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
高三地理知识框架

高三地理知识框架地理作为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家园和我们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在高三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框架,以便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应试。
以下是高三地理知识框架的概述。
一、自然地理知识框架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研究地球的自然系统,包括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下面是一些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的自然地理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1. 地球的概况:a.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b. 地球的运动和倾斜角c.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2. 大气层:a. 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b. 大气循环:热带风暴、气候和季节变化c. 气象学基本概念:气压、湿度、温度等3. 水资源:a. 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b. 河流系统:重要河流、河流的形成和特点c. 海洋:洋流、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污染4. 地球内部和地质过程:a. 地壳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和火山b. 沉积作用和岩石循环c. 地理力量:风蚀、水蚀和冰蚀5. 生态系统:a.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b. 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c.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二、人文地理知识框架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另一部分,它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影响。
下面是一些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的人文地理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1. 人口地理学:a.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b. 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c.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2. 农业和农村地理学:a. 农业区划和农业种植方式b. 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c.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3. 工业和城市地理学:a. 工业地域布局和工业化过程b. 城市体系和城市化过程c. 城市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4. 交通和通信地理学:a. 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b. 通信技术和信息传播c. 交通和通信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5. 文化地理学:a. 文化区划和文化特征b. 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c. 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三、地理研究方法和技巧除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框架,高三学生还需要掌握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地理学习和研究。
全国统一高考地理(新课标i ii iii )

全国统一高考地理(新课标i ii iii )全国统一高考地理(新课标I II III)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作为一门学科,地理学可分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分支,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我们对地球的全面认知。
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理空间,地理空间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地域性,即某地域对于其他地域的归属关系;二是联系性,即地理空间中的各个地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是差异性,即地理空间中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新课标中,地理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各种地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调查和分析的能力。
新课标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学的内容涵盖了地理空间要素、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与环境等方面;人文地理学的内容涵盖了人口与城市、经济与发展、人文环境与地域文化等方面。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状况,从而增强他们对地球的认知。
在新课标中,地理学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模型制作、数据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强调运用地理知识进行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地理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新课标地理学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实践性更强的地理教育。
通过学习地理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自然与人文的联系,还可以提高自己对地球的认知。
希望全国统一高考地理教学能够发挥这些优势,培养更多对地球有深入认知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用思维导图构建高考地理知识体系

用思维导图构建高考地理知识体系作者:麦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9年第16期摘要: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认识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巩固复习质量的提升,还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文阐述了思维导图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的优势,并分析了思维导图在构建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运用,最后指出了运用思维导图构建高考地理知识体系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考地理;知识体系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6-080-1一、思维导图的简介思维导图又被称之为心智图,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注明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它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课堂教学的各个知识点相联系,主要是用关键词和不同的颜色、线条串联学生的记忆,将学生的思维重点、思维过程和学习思路呈现在图中,是一种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二、思维导图在构建高考地理知识体系中的优势1.思维导图符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地理学科包含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显著特点。
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挖掘出学生原有记忆中的信息,将思维导图和常规地图、专题地图进行比较,能够突显出多个教学主题和地理元素,还结合了生动、立体的图片,用颜色、粗细、形状不同的线条解释知识的内在联系,绘制出来的图简单明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高考地理知识体系。
2.思维导图顺应了地理课程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考地理的改革方向与目标是考察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以考察学生的主干知识为主;重视地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多样化的解題技巧。
新高考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新高考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必修一是考生们必须要掌握的科目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新高考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框架,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科目。
1. 自然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了解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和自然地理现象至关重要。
在新高考地理必修一中,自然地理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内部向外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构成物质。
(2)板块构造和地质灾害:地球的表面由若干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可以引发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3)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变化规律,而天气是指短期的气象状况。
了解气候与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至关重要。
2. 地域分布与特点知识点地理学中,地域分布与特点是研究各个地理现象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
在新高考地理必修一中,地域分布与特点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全球人口及其分布:了解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口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全球产业格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具有明显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趋势。
(3)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各地资源禀赋的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挑战。
3. 地理实验与调查知识点地理实验与调查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来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
在新高考地理必修一中,地理实验与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地图与地图制图:了解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
(2)实地考察和实验: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tents
串讲(一) 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串讲(二) 河流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串讲(三) 地形的形成及影响 串讲(四) 区位因素分析的思维要点
串讲(一) 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气候的影响无处不在,渗透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个环 节。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多面广,考生在 作答时往往由于记不清而导致失分。将气候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搭建成框架,条目化进行梳理,有助于考生分类存储知识,做到 记得牢、调用准。
相关知识串讲
一、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2)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3)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 (1)对河流的影响:
3.对水能的影响 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可能丰富(还要 考虑地势落差)。 4.对旅游业的影响 (1)有利影响:形成特殊的气象气候景观——吉林的雾 凇、哈尔滨的冰雕、黄山的云海等。 (2)不利影响:恶劣天气影响出游。 (3)对特殊气候区的旅游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旅游旺季。
5.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过光照和盛行风向影响建筑物和街道的朝向。(如我国北方 房屋的坐北朝南,极地地区房屋的朝向,黄土高原窑洞) 6.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的布局: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或最小 风频。 (2)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对交通的影响 (1)对内河航运的影响: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 期影响内河航运。 (2)对远洋航运的影响:顺风和逆风、台风和飓风等影响。 (3)对航空的影响: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 的影响。
(4)对管道运输的影响:低温冻害的影响。 (5)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 (6)对邮政通讯的影响:通过灾害性天气影响邮路来影响邮 政通讯。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影响。
气候类型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策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
夏季风不稳定, 多旱涝灾害
兴修水利
地中海 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 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
降水少,雨热不 同期
解决灌溉,有利于 园艺业(水果种植业) 发展
温带海洋 全年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 性气候 牧草生长
降水丰富,光照、
热量不足,不利 于农作物成熟,
发展乳肉畜牧业
产量低
温带大陆 性气候
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 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 较差大),灌溉,有利于 优质农产品生产(温 带水果、棉花等)
(3)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
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
(3)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对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 局的影响。
7.对各种观测站、卫星发射站的布局影响 (1)天文台:海拔高,天气晴朗,空气稀薄的地区利于天文观测。 (2)卫星发射站:降水少,风力弱,天气晴朗及恶劣天气少的 地区。 8.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1)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密集。
(2)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如墨西哥高原, 巴西高原。
(3)对建筑物形状影响:南北方屋顶坡度的差异、云南的吊脚竹楼。
巩固迁移训练
(2019·菏泽模拟)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下表示意该山东坡某海拔
范围由低到高(Ⅰ~Ⅳ)四种植被垂直带某年 10 月时的生物量及其分
配构成。读表回答 1~3 题。
(2)对湖泊的影响: ①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②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3)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4)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 之盐度较高。 ②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5)对雪线高度的影响: ①气温: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②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对土壤的影响 (1)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 (2)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3)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4.对植被的影响 光热水的不同组合,影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二、气候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 (1)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D.乔木
2.植被带Ⅲ是
()
A.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高山灌丛带
D.高山草甸带
3.推断导致植被带Ⅱ、Ⅲ生物量高于Ⅰ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量
D.土壤
解析:第 1 题,表中信息显示该海拔范围内乔木层所占的比重最 大,则乔木是优势最显著的物种。第 2 题,该山地位于四川西部,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带 Ⅲ乔木层占比大,应是森林带;但海拔较高,不可能为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带,则是山地针叶林带。第 3 题,“由低到高(Ⅰ~Ⅳ) ” , 说明“Ⅱ、Ⅲ”植被带位于半山腰,而“Ⅰ”植被带位于山麓地 带;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海拔较高处的降水会多于山麓地带, 而生物量较大。气温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光照与坡度有关,材 料中没有体现坡度信息;土壤在同一山坡差别不大。 答案:1.D 2.B 3.C
乔木层/% Ⅰ 98.25 Ⅱ 97.87 Ⅲ 97.41 Ⅳ
灌木层/% 1.62 2.08 2.45 95.06
草本层/% 0.13 0.05 0.14 4.94
总计生物量/(吨/公顷) 233.49 524.55 415.81 20.86
1.该海拔范围内物种优势最显著的是
()
A.苔原
B.草本 C.灌木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对河流水系 特征的影响
①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
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 降水量大的地
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 区,河网密度
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较大,河流的
②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 长度较长
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