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 御 战 略

合集下载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抵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

其基本点是坚持自卫立场,坚持后发制人,坚持人民战争。

这个战略要求军队在长期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遏制战争的爆发。

在遭到敌人的局部入侵时,要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予以有力地还击。

一旦国家遭到大规模侵略,迅速动员人民群众和国家战争潜力,采取灵活的作战样式,逐步改变战争形势,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最后战胜敌人。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人民军队胜利地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以这一战略思想为指导,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思想又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成为指导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思想。

一、积极防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军事战略中国革命战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

战略防御问题成为人民军队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只讲进攻、否认防御的军事上的冒险主义,以及只讲防御、否认进攻的军事上的保守主义或逃跑主义,都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

只有实行积极防御,才是弱小的人民军队战胜强大的敌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惟一正确的战略。

积极防御战略的实质,就是在战略防御的前提下,把进攻与防御辩证地统一起来。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斗的外线速决的攻势作战,逐步削弱敌人,实现战略防御的目的。

国防知识:中国的国防政策

国防知识:中国的国防政策

国防知识:中国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政策是由中国的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对外政策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所决定的。

维护国家利益,一是要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作为国防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二是要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不会产生对外侵略扩张的因素,因而也就不会制定扩张性的国防政策。

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主张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国家间的纠纷和争端,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因此,中国不会对任何别的国家构成威胁,而只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另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爱和平,重防御,求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共御外侮,始终是中国国防观念的主题。

中国的国防政策渊源于这种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国国防政策对国防的领导力量、国防的基本目标、国家军事战略方针、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途径、防卫活动的指导原则、对外军事交往及合作的宗旨都作了明确规定。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特别是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是进行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成功经验。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安全、政权的稳固和长治久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肯定了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作用,当然也包括党对国防的领导。

根据宪法制定并于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进一步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这一原则对国防政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它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国防政策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并将其融会于国防政策的全部内容之中。

二、确定正确的基本目标和职责巩固国防,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是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宪法赋予中国武装力量的主要职责。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国防战略方针是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根本依据,是涉及军队和国防所有工作的总原则。

我国建国以来的国防战略方针继承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积极防御的原则,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赋予不同的内涵。

从50年代起到现在,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曾有过四次大的调整,即50年代中期的“积极防御,防敌突袭”;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实际执行到70年代末)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80年代中期的“应付和打赢局部战争”和1993年以来的应付和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一、“积极防御,防敌突袭”(1956~1964年)1949年全国大陆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的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保卫祖国成了国家武装力量的主要任务。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的周边态势出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少有的稳定。

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成为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

同时,新中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和平外交,同南亚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使我国南部边境保持大体的安宁。

只有东南沿海,受美国支持的国民党集团还对我国大陆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即便如此,安全还是有相对的保障,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开几艘军舰打上几炮就能让中国屈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外敌明火执仗的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发动战争的威胁却是新中国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毛泽东在1955年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的袭击。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着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根据这个思想,中央军委在1956年3月召开扩大会议,对国家的军事战略进行专门的研讨。

会上国防部长彭德怀作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

这个报告首次明确了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指出:为了有效地防止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保卫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成果,保卫国家的主权飞领土完整和安全,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应该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是战略的两个基本类型。

进攻战略,是主要以进攻行动达成战略目的的战略。

它主要解决进攻性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全局指导问题,如确定战略进攻的对象、目的和方针,造成有利于发动战争的形势,选择战争发起的时机,以及实施进攻性战略行动的基本方式、方法和战略指挥、协同、保障原则等。

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中,进攻战略通常为统治集团征服、奴役、掠夺或控制其他国家、民族的侵略扩张政策服务;在国家、民族内部的战争中,则通常服务于夺取或控制政权、统一或分割领土等不同的政治目的。

如拿破仑进行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的南下扩张战争,希特勒发动的“闪击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等,他们采取的都是进攻战略。

防御战略,是主要以防御行动达成战略目的或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

通常是国家或国家集团、政治集团、民族为反对侵略和压迫,维护己方根本利益而用于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有时交战双方势均力敌,互相之间也可能都采取防御战略,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

防御战略不仅用于指导防御性战争的实施,而且也用于指导平时的军事力量建设,做好战争准备,遏制战争,维护和平。

防御战略分为积极防御战略和消极防御战略。

中国共产党根据历次革命战争的特点,在进行革命战争中,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和战略进攻,制定和执行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提出和贯彻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发展和壮大了红军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执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将侵华日军驱逐出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方针,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国“左”倾机会主义者否定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推行消极防御战略,给革命带来严重挫折,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毛泽东战略观,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战略的概念、本质、规律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战略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理论的基础和战略实践的指南。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10.05•【分类】政府白皮书正文中国的军事战略(201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国家安全形势二、军队使命和战略任务三、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四、军事力量建设发展五、军事斗争准备六、军事安全合作前言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中国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护和平、共谋发展、共享繁荣。

中国同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和平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保障。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方略,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军队适应国家安全环境新变化,紧紧围绕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贯彻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一、国家安全形势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和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维护和平的力量上升,制约战争的因素增多,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总体和平态势可望保持。

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将有新的发展,各种国际力量围绕权力和权益再分配的斗争趋于激烈,恐怖主义活动日益活跃,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等热点复杂多变,小战不断、冲突不止、危机频发仍是一些地区的常态,世界依然面临现实和潜在的局部战争威胁。

《企业经营战略》紧缩型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紧缩型战略
Click here to modify the text , you may post text here . Click here to modify the text Click
定 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当前的 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上收缩和
义 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 战略。
紧A缩DD型YO战UR略TIT的LE特HE点RE
ADD YOUR TITLE HERE
Click here to modify the text , you may post text here . Click here to modify the text Click
ADD YOUR TITLE HERE
Click here to modify the text , you may post text here . Click here to modify the text Click
密一 多 集体 元 型化 化 战战 战 略略 略
无微阻 反 增增击 应 战战式 式 略略防 防
御御 战战 略略
选抽 放 清 择资 弃 算 性转 战 战 收向 略 略 缩战

同不 一同 类类 型型 战战 略略 组组 合合
同顺 时序 性性 战战 略略 组组 合合
紧A缩DD型YO战UR略TITL的E H概ERE念
ADD YOUR TITLE HERE
Click here to modify the text , you may post text here . Click here to modify the text Click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环境影响, 主要原因是环 境恶化,威胁 增多;
紧缩型战略

中国国防形势与应对策略

中国国防形势与应对策略

中国国防形势与应对策略中国国防形势与应对策略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的总形势也已趋向缓和,但局部冲突持续不断,边防威胁从未间断,因而和平年代的国防工作不应忽视。

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国内基本稳定,经贸发展迅速,但外国的军事威胁却是愈演愈烈。

陆疆方面,我国陆疆漫长,防线较长,压力较大,加上历史问题,中印边界问题重提议事日程;新疆西藏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阴谋分离与蚕食。

中印两个地区大国又陈兵边界,形势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俄罗斯这几年的崛起,也要值得重视。

虽然近些年中俄双方战略关系渐次加强,和平演习互通有无,共同利益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共同的反恐利益,还有油气资源的问题,但我们应该要看的更远,双方在战略互信的同时,俄方又多次出售先进武器装备给印度,对于中国的国际环境更加不利。

正所谓防俄之心不可无,我国要在西北部及东北部边境及时做好准备。

鉴于蒙古国与美国的关系渐深,一旦战争爆发,敌方冲破我天山和阴山防线,对于我国国防战略和战争形势将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因此在陆域被包围的时刻要注意加强防线的构建工作,加强警惕,打击来犯之敌。

海疆方面,鉴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近海防御政策,海军力量相对薄弱,加上海军内部力量的不平衡,致使我国南海诸岛多数被占,油气资源随意被采,严重侵犯我国的领土与领海主权。

同时由于美国极力想要重返亚洲,推行其亚太战略,以倡导南海航行自由为幌子,公然派出数艘航母,与东盟诸国频繁举行联合军演。

我方从未将南海作为自己的内海,也从未反对过航行自由。

美国此举只能是体现出其欲控制世界的野心!更有甚者越南菲律宾公然宣称主权,可笑的是不自量力的越南不仅没有吸取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教训,反而派出了其僧侣团占岛建庙。

一向平静的南海今年再起波澜,危机四伏。

印度洋方面,鉴于我国海军的逐步发展及对外出访的频数增加,印度紧紧更随加紧扩军备战,积极发展航母与导弹,同时大力发展核潜艇与预警机,意图再现南亚霸主雄风。

东海与黄海方面,钓鱼岛之争仍在继续,东海油气田开发争执不休,台湾问题悬而未决。

增城市抗日战争初期的防御战历史

增城市抗日战争初期的防御战历史

1938年春,第四路军余汉谋总部预计日军必然要进犯华南,因而制定了一个第七号防御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的兵力部署如下:一、以一五二师在海南岛,独九旅在中山县沿海,一五七师在潮汕沿海固守阵地,并以保安团队从钦州湾、北海、电白、阳江、台山、新会沿海和海丰、陆丰沿海择要据点警戒,防止敌人登陆。

二、以主力占领广增线(广汕公路增城段)为主阵地,以一五八师(该师是甲种编制,辖六个团和一个补充团)占领石牌至新塘线。

一八六师占领增城增江河西岸。

另以两个师为前进部队,即以一五三师置于虎门至宝安之间,一五一师在深圳、龙岗至淡水间沿海一带占领前沿阵地。

前沿阵地部队的任务,是防止敌军登陆。

倘若敌人强行登陆,阻击不成就退回增城西北地区为总预备队。

因此计划规定在博罗和苏村附近各搭一道浮桥,以便部队必要时候使用。

三、以一五四师(缺九一九团)驻在增城西面约三四十华里的坑贝、莲塘地区为总预备队,并以独立第二十旅在佛山训练作为机动部队使用。

这个第七号作战计划,在广州失陷半年前发至各军军部。

各路兵马,大体已按照计划执行,分别占领了阵地,构筑了工事,准备作战。

按照这个计划,增城地区是防守广州外围的主阵地,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据点,也是一道最后的防线。

如增城失守,则敌军可长驱直入广州。

在敌军入侵广东之前数月,蒋介石任命王俊来广东任第四路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实际是指定王俊负责指挥作战和监视余汉谋。

因为那时军委会已有命令规定师以上的作战命令,都要参谋长签署,不得由长官一人擅断。

仓促应战1938年10月12日拂晓,日军海军陆战队强行登陆。

敌人并没按照我七号作战计划所设防的阵地进犯,而是集中主力突破一点。

当时一五一师何联芳旅还在睡梦中,敌登陆成功后,何旅措手不及,其中一个营自营长严植以下大部分阵亡,其余溃不成军,向后败退。

敌军当天就占领淡水,有向惠州城和樟木头纵深地带进军的迹象。

这突而其来的进犯,弄得第四路军总部手忙脚乱。

10月13日,总司令部电令六十三军军长张瑞贵除留一五三师陈耀枢旅在宝安县防守外,率领一五三师其他旅到东莞常平附近布防;电令独立二十旅由佛山开赴樟木头一带与在深圳、龙岗间的一五一师温淑海旅统归张瑞贵指挥,防止敌军沿铁路线进犯;并命令莫希德部死守惠州城,但因何联芳旅已被敌快速部队穷追,不能沿公路退回惠州城,只好中途经小路向河源撤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采用收缩战略的原因
企业采用收缩战略的原因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主动 和被动两大类。 (1)主动原因:①大企业战略重组的需要。为了筹措 资本运营所需资金、改善企业投资回报率等,大型企 业可能会重新调整业务组合。②小企业的短期行为。 (2)被动原因:①外部原因。产业走下坡路。由于 多种原因,如整体经济形势、产业周期、技术变化、 社会价值观或时尚的变化、市场的饱和、竞争行为等, 导致整个产业市场容量下跌。②企业(或企业某业务)失 去竞争优势。由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不顺、决策失误、 管理不善等原因,企业在其业务市场难以为继,不得 不采用防御措施。
六、 收缩型战略的适用条件
1.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陷入衰退之中。例如,宏观经济 调整、紧缩作用于某一行业的供应、生产、需求等方面而引起的 突发性、暂时性衰退。 行业本身进入衰退期而必然出现的市场需求减少,规模缩小 而出现的渐进式衰退:市场需求缩小,资源紧缺,致使企业在现 有的经营领域中处于不利地位,财务状况不佳,难以维持目前的 经营状况。 2.企业出现经营失误 由于企业经营失误(如战略决策失误、产品开发失败、内部 管理不善等)造成企业竞争地位虚弱、经济资源短缺、财务状况 恶化,只有撤退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企业实力时被迫采取紧 缩型战略。实施失败型收缩战略的目的是通过收缩和退却,尽可 能地保存企业实力,渡过危机,以便转移阵地或东山再起。 3.利用有利机会 因为在经营中出现了更加有利的机会,企业要谋求更好的发 展机会,需要集中并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为此,要 对企业中那些不能带来满意利润、发展前景不够理想的经营领域 采取收缩或放弃的办法。
五、收缩战略的障碍
(1)对企业或业务状况的判断 ①分析企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今后利润和发展趋势。 ②分析产品或者单位的当前市场状况,以及竞争优势的机会。 ③识别腾下来的资源应符合运用。 ④寻找一个愿出合理价格的买主。 ⑤放弃一部分获利的业务或者一些经营活动,从而提供资金投资 在其他可能获利较大的业务是否值得。 ⑥关于成本问题。 ⑦准备放弃的那部分业务在整个公司中所起的作用和协同优势。 ⑧用其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现有顾客需求的机会, ⑨企业降低分散经营的程度所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 ⑩寻找合适的买主。
四、收缩战略的方式
(1)紧缩与集中战略。紧缩与集中战略往往集中于短期效 益,主要涉及采取补救措施制止利润下滑,以期立即产生 效果。具体做法有:①机制变革。②财政和财务战略。 ③削减成本战略 (2)转向战略。转向战略更多地涉及企业的整个经营努力 的改变。 ①重新定位或调整现有的产品和服务;②调整营 销策略,在价格、广告、渠道等环节推出新的举措。 (3)放弃战略。放弃战略涉及企业(或子公司)产权的变更, 与前面两种战略相比,是比较彻底的撤退方式。 (4) 清算战略 。清算战略指企业受到全面威胁、濒于破产 时,通过将企业的资产转让、出卖或者停止全部经营业务 来结束企业的生命。
七、收缩型战略的优缺点
1.收缩型战略的优点: 第一,在衰退或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实行收缩型战略, 有利于正确判断经营领域的盈亏状况,及时清理、放弃无 利可图或亏损的领域,清除经营赘瘤,提高效率,降低费 用,增加收益,改善财务状况,使企业及时渡过难关。 第二,采用转向、放弃战略,使企业有可能更加有效 地配置资源,提高经营质量,发挥和增强企业的优势,在 不断适应市场需要的同时,使自身取得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可以避免竞争,防止两败俱伤。同时,改善资 金流量,及时清算,还有助于避免发生相互拖欠债款,因 到期不能清偿而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出现信用危机,保持 一个相对有利的行业结构和竞争局面。
2.收缩型战略的缺点: 第一,采取缩小经营的措施,往往削弱技术研究和新 产品开发能力,使设备投资减少,陷于消极的经营状态,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收缩战略、转移战略、放弃战略的实施,都需 要对人员进行调整,如裁减人员、更换高层领导人等,处 理不好会导致员工士气低落、工人与管理者的矛盾以及专 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抵制,反而会限制企业扭转不利局面。 第三,当宏观经济或行业处于衰退期时,企业收缩经 营将导致经济总体的供需关系向缩小均衡方向发展,影响 经济的回升或者加速行业《竞争战略》一书中阐述了几种主要的退出障碍: ①固定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当资产涉及具体业务或地点的专用性程 度较高时,就会使其清算价值低,或者转移即转换成本高,从而 难以退出现有产业。 ②退出成本。退出成本包括劳工协议、重新安置的成本、备件维修 能力等。如果这些成本过高,会加大退出障碍。 ③内部战略联系。这是指企业内某经营单位与公司其他单位在市场 形象、市场营销能力、利用金融市场及设施公用等方面的内部相 互联系。这些因素使公司认为留在该产业中具有战略重要性。 ④感情障碍。企业在制定退出战略时,会引发一些管理人员和职工 的抵触情绪,因为企业的退出往往使这些人员的利益受到伤害。 ⑤政府与社会约束。政府考虑到失业问题和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有 时会出面反对或劝阻企业轻易退出的决策。
二、适合采用收缩战略的5种情况:
1、企业具有明显而独特竞争力,但在一定的时 期内没能做到持续的实现企业目标。 2、企业在特定产业的竞争中属于弱者。 3、企业受低效率、低盈利、低雇员士气的困惑, 并承受股东要求改进业绩的压力。 4、企业的战略管理者已遭受失败。 5、公司已经非常迅速地发展成为大型企业,从 而需要大规模改组。
防御战略
收缩战略
制作者:张存瑞 其他成员:曾永上、张慧芳、张建、张健、
张平建
一、收缩战略概念及目的
概念:收缩型战略,也称为撤退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 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是企业在一定时期 内缩小生产规模或取消某些产品生产的一种战略。 目的:企业的部分产品或所有产品处于竞争劣势,以至 于销售额下降、出现亏损等,从而采取的收缩或撤退措施, 用以抵御外部环境压力,保存企业实力,等待有利时机。收 缩型战略的目标侧重于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一般都采用严 格控制各项费用等方式渡过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