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种类

合集下载

恐龙大全种类

恐龙大全种类

恐龙大全种类恐龙,古代生物的代表之一,生活在地球上约2.3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恐龙以其巨大的体型、各式各样的形态和丰富的物种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份恐龙大全种类供您参考。

1. 蜥脚类恐龙(Sauropodomorpha):蜥脚类恐龙是最大型的恐龙,以其长脖子和长尾巴而著称。

其中最有名的是阿根廷的阿尔贝托龙(Argentinosaurus)和布鲁塔龙(Brachiosaurus)。

它们在陆地上以四肢行走,并以植物为食。

2. 兽脚类恐龙(Theropoda):兽脚类恐龙中最著名的是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它是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之一。

兽脚类恐龙通常拥有强壮的后肢、狭长的头部和锐利的牙齿,以捕食其他恐龙和动物。

3. 装甲类恐龙(Ankylosauria):装甲类恐龙具有坚硬的外壳和锤状的尾巴,用于自我保护。

其中最著名的是甲龙(Ankylosaurus),它的身体几乎完全被厚实的铠甲所覆盖,头部和尾巴都拥有尖锐的骨质突起。

4. 鸟脚类恐龙(Ornithopoda):鸟脚类恐龙通常拥有像鸟类一样的后腿结构,能够以两足行走或四足行走。

其中最有名的是鸭嘴龙(Hadrosaurus),它具有一个宽阔而扁平的嘴部,用于咀嚼植物。

5. 肉食类恐龙(Carnosauria):肉食类恐龙是一类具有大型和凶猛外貌的恐龙,其中包括阿留龙(Allosaurus)和暴龙(Carnotaurus)。

它们通常有锋利的牙齿和爪子,以迅速捕捉和杀死猎物。

6. 蚁龙类恐龙(Pterosauria):蚁龙类恐龙是一类特殊的恐龙,它们是最早出现的飞行动物之一。

著名的蚁龙包括翼手龙(Pteranodon)和昆仑龙(Quetzalcoatlus),它们拥有巨大的翼展和锋利的喙。

7. 足鸟类恐龙(Thyreophora):足鸟类恐龙通常具有身体两侧或背部的骨质板或刺,用于防御。

最著名的足鸟类恐龙是剑龙(Stegosaurus),它拥有两排锋利的刺和硬板,形成一个庞大的背部装甲。

恐龙的种类很多

恐龙的种类很多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

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

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

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

1、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

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

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

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

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

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2、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

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

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3、霸王龙就是非常凶猛的肉食恐龙。

它大脑袋,短身子,牙齿就像锋利无比的匕首。

4、薄板龙是最长的蛇颈龙,全长可达15米。

它的脖子大约为躯干的两倍。

它们与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是近亲,也用肺呼吸空气,一般也产卵。

它们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长着锋利的牙齿,为的是捕食其他鱼类。

暴龙身长12--17米,体重约6--9吨,食性:肉食食量:一口320千克甲龙身长5--8米,体重约3--4吨,食性:植食食量:一顿40千克左右蜥脚类身长20--40米,体重约30--60吨不等,食性:植食食量:一顿1--2吨角龙类身长1---9米,体重1---6吨不等,食性:植食食量:一顿300---600千克不等肿头龙身长1---2米,体重30--60千克,食性:植食食量:一顿10--40千克左右恐龙的分类以及各种类型恐龙的介绍:(1)雷龙: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

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恐龙分为几大类

恐龙分为几大类

恐龙分为几大类
从恐龙的食性上来分,可以把恐龙分为三类:
主要吃肉的恐龙叫作肉食性恐龙,只吃植物的叫作草食性恐龙,而肉和植物都吃的叫作杂食性恐龙。

蜥臀类恐龙的腰部呈放射状,坐骨、耻骨和肠骨朝向不同的方向,跟现在的蜥蜴很像。

而鸟臀类恐龙和一小部分的蜥臀类恐龙的坐骨和耻骨平行,并且向后弯斜,跟现在的鸟相似。

蜥臀类恐龙可以分为蜥脚类恐龙和兽脚类恐龙。

几乎所有的肉食性恐龙都是兽脚类恐龙,比如霸王龙、恐爪龙等。

蜥脚类恐龙的头骨比较小,通常脖子和尾巴都很长,四肢粗壮,比如梁龙。

鸟臀类恐龙则可分为鸟脚类恐龙、肿头龙类恐龙、剑龙类恐龙、甲龙类恐龙和角龙类恐龙。

鸟脚类恐龙可以两足行走也可以四足行走,代表种类有异齿龙、山东龙等。

肿头龙类恐龙头骨厚实而坚固,代表种类有肿头龙、冥河龙等。

剑龙类恐龙的背部长有骨质骨板,代表种类有剑龙、沱江龙等。

甲龙类恐龙身上有坚硬的铠甲,比如林龙。

角龙类的恐龙头骨都非常巨大,并且头上有角,代表种类是原角龙。

迄今为止,被发现和命名的恐龙有近千种。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目在今后还会不断地增加。

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恐龙种类很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

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名称大全

恐龙名称大全

恐龙名称大全恐龙是地球上曾经存在的一类古老动物,它们生活在距今约2.3亿年到约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地球上。

恐龙的种类繁多,体型巨大,是地球上的一大奇观。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恐龙名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古老生物的奇妙世界吧!1.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

霸王龙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生活在距今约6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它是一种体型巨大的肉食性恐龙,拥有强壮的后腿和巨大的颚部,是当时地球上的顶级掠食者。

2.三角龙(Triceratops)。

三角龙是一种拥有三角形头盔和长角的植食性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霸王龙的主要猎物,具有强壮的身体和巨大的头盔,是白垩纪时期的一大特色。

3.剑龙(Stegosaurus)。

剑龙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草食性恐龙,以其身上独特的双排骨板和尖刺而闻名。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缓慢的恐龙,但其强大的防御装备使其成为白垩纪时期的顶级掠食者。

4.迅猛龙(Velociraptor)。

迅猛龙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小型肉食性恐龙,以其敏捷的速度和锋利的爪子而闻名。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聪明的猎手,经常成群结队进行狩猎,是白垩纪时期的一大特色。

5.雷龙(Brachiosaurus)。

雷龙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巨型植食性恐龙,以其长颈和高大的身躯而闻名。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温和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是侏罗纪时期的一大特色。

6.腕龙(Ankylosaurus)。

腕龙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草食性恐龙,以其坚固的外壳和锤状尾巴而闻名。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顽强的生物,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是白垩纪时期的一大特色。

7.甲龙(Styracosaurus)。

甲龙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植食性恐龙,以其头部长着多个角和鼻子上的喇叭状骨板而闻名。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动物,是白垩纪时期的一大特色。

8.暴龙(Allosaurus)。

暴龙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中型肉食性恐龙,以其锋利的牙齿和强壮的身体而闻名。

恐龙名称大全

恐龙名称大全

恐龙名称大全恐龙名称大全,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

一起来了解恐龙名称大全。

恐龙名称大全11、棘龙。

棘龙,是一种最大的大型兽脚类的肉食者,同时是亚种埃及棘龙的一种,它是目前为止稳居第一的最大肉食类恐龙,棘龙超过了霸王龙成为了肉食恐龙的冠军。

2、霸王龙霸王龙,即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可以说是食肉恐龙进化的巅峰,拥有巨大的体型、最强壮的身躯、最聪明的大脑,这是其他恐龙所不具备的,它的体长约11、5-14、7米。

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

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

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

咬合力一般9万牛顿—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若不是最新出土的巨型霸王龙化石推翻了以往排名,霸王龙很可能在体型上输给很多大型食肉恐龙。

当霸王龙的生长周期结束后,虽然霸王龙还会继续生长,但是它既不会长长也不会变高,它的骨架会变得更加粗壮,整体看起来会更加强壮。

3、南方巨兽龙南方巨兽龙:在白垩纪时期,南美洲的恐龙往往比地球上其他地方的恐龙更大更猛烈。

其中阿根廷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恐龙之一,体型一般在8到10吨之间,是一种三指食肉动物,这种恐龙可以轻易干倒一头成年的泰坦龙。

4、剑龙剑龙为一种巨大的.草食性恐龙,是一种生存在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动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7-9米长,2、35米至3、5米高,2至4吨重。

它们居住在平原上,并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梁龙)等食草动物一同生活。

5、翼龙:翼龙又名翼手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类,共有近100多个品种。

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

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

恐龙名字大全

恐龙名字大全

恐龙名字大全恐龙是地球上已经灭绝的古代生物,它们曾经统治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恐龙种类繁多,体型巨大,形态各异。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恐龙的名字大全吧!1.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

霸王龙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生活在约6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霸王龙是一种食肉恐龙,拥有强大的咀嚼力和锋利的牙齿,被认为是最具攻击性的恐龙之一。

2.雷龙(Triceratops)。

雷龙是一种拥有三角形头盔和巨大角的恐龙,生活在约6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雷龙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它的头盔和角被认为是用来进行求偶和展示自己的领地。

3.剑龙(Stegosaurus)。

剑龙是一种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它的身体上长满了硬壳和尖刺,被认为是一种防御性的恐龙。

剑龙的尾巴上有一排尖刺,被认为是用来进行自我保护的。

4.迅猛龙(Velociraptor)。

迅猛龙是一种生活在约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它是一种体型小巧但极具攻击性的食肉恐龙。

迅猛龙拥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狩猎者。

5.雷兽(Brachiosaurus)。

雷兽是一种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它是一种巨型的植食性恐龙,拥有长长的脖子和四肢。

雷兽被认为是一种以植物为主食的恐龙,它的巨大体型使得它可以轻松够到树上的植物。

6.三角龙(Diplodocus)。

三角龙是一种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它是一种拥有极长尾巴和颈部的植食性恐龙。

三角龙被认为是一种以植物为主食的恐龙,它的长尾巴被认为是一种用来进行平衡的器官。

7.腕龙(Ankylosaurus)。

腕龙是一种生活在约6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它是一种拥有坚硬外壳和锤状尾巴的植食性恐龙。

腕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很强防御能力的恐龙,它的坚硬外壳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

8.棘龙(Spinosaurus)。

棘龙是一种生活在约1.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的恐龙,它是一种巨大的食肉恐龙,拥有巨大的脊椎棘和锋利的牙齿。

恐龙的种类

恐龙的种类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

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

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

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

1、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

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

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

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

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

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2、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

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

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3、霸王龙就是非常凶猛的肉食恐龙。

它大脑袋,短身子,牙齿就像锋利无比的匕首。

4、薄板龙是最长的蛇颈龙,全长可达15米。

它的脖子大约为躯干的两倍。

它们与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是近亲,也用肺呼吸空气,一般也产卵。

它们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长着锋利的牙齿,为的是捕食其他鱼类。

1902年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国]发现了第一具霸王龙化石。

霸王龙有个大脑袋。

霸王龙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

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

霸王龙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

它一共有6 0颗牙,每颗牙长9英寸,都很锋利。

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

霸王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

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好。

霸王龙的脑袋很大,它是只聪明的恐龙。

它独自居住,有时也和另一只霸王龙生活在一起。

我们不清楚它们是否照顾自己的孩子。

霸王龙可能是有纪录以来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类恐龙之一。

恐龙的分类

恐龙的分类

恐龙的分类
1、恐龙的种类分为蜥臀目、鸟臀目、兽脚亚目、鸟脚亚目、甲龙亚目、剑龙亚目等。

恐龙是爬行动物中逐渐演化出的一支高度特化的物种,出现于三叠纪,鼎盛于侏罗纪、白垩(e)纪中期,灭绝于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2、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指三角龙,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

3、为方便研究,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

其中,非鸟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已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

4、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部分非鸟恐龙的写照。

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5、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简要介绍恐龙已经灭绝,不过根据已有化石证据显示,鸟类可能是由某些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但和同样出现于三叠纪的哺乳类几乎无任何关系。

恐龙(英文:dinosaur)全称:恐怖的蜥蜴,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属于陆生。

灭亡时间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3500万年的三叠纪晚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末白垩[è] 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名称由来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

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

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

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

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

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栖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这其中最著名的也许就要属恐龙了。

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1.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

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

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

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地球因此停转0.2毫秒,然后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地震。

撞击使熔浆被抛到数千米的高空,继而是长达几十天的流火现象,高温也许不是最致命的。

数以千万吨的灰尘、有毒物质在随后的一个月内遍及全球。

在以后的四个多月里,太阳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植物停止了生长,食草动物大量减少,污浊的空气、短缺的食物、肆意的疾病等等无不摧残着幸存下来的恐龙。

由于尘土的遮盖,地球上面临着寒冷的侵袭。

但寒冷似乎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但是,请记住一些动物的性别是由温度决定的,恐龙正是其中之一。

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

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巨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

近期理论德国科学家最近提出,恐龙灭绝是由当时恶劣的“空间天气”造成的,也就是说,来自宇宙的强烈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并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致使恐龙灭绝。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

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

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

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

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

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

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

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

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

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

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

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

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

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龙幼仔化石的。

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

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

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

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

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

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

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

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末大灭绝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地质年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末或新生代第三纪初。

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1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头上。

在这次灾难中灭绝的还有鱼龙、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等也几乎被一扫而光。

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

大灭绝的结果使得在距今约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

这场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灭绝现象的各种理论。

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科学界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我们来寻找。

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被饿死,被互相残杀等等,不过现在的说法越来越多,但中国科学家考证:陨石撞击后,恐龙还存活了200万年左右。

陨石碰撞1980年,美国科学家阿弗雷兹父子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

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直径大约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

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墨西哥犹卡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

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