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一篇描述孩子们通过天窗观察世界、发挥想象力的文章。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孩子们童真的心灵和对世界的好奇。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以及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描述性的语言有较强的兴趣。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容易产生共鸣。
但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产生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文章中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描述,体会作者情感,运用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节奏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图片和生字词。
2.准备相关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和句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天窗的看法和想象。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巩固课文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窗》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一个小女孩儿时在家中天窗前度过的快乐时光,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插图生动形象,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以及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此外,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也较强,可以通过观察插图,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借助插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插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思考,自主探究课文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插图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天窗》教案

四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天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天窗》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2. 研究并掌握一些相关的词汇和句子;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研究:《天窗》;
2. 生字研究:窗、天窗、蓝天、云朵、放风筝、快乐、一阵风;
3. 句子研究:我站在天窗旁,可以看到蓝天上飘着白云。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和问题导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研究课文(15分钟):
- 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和意义;
- 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生字研究(10分钟):
- 分析生字的构词和字义;
- 分角色朗读生字,加深记忆。
4. 句子研究(10分钟):
- 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
- 学生分组合作,模仿句子进行口头表达。
5. 拓展活动(15分钟):
- 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天窗,描述他们想象中的蓝天白云;
- 学生表演小短剧,展示他们在天窗旁的情景。
6. 总结归纳(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和体会。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口头回答评价: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个人意见;
3. 拓展活动评价:观察学生在设计天窗和表演小短剧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8)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诗词《天窗》的意思,感受诗词的美。
2.能够朗读诗词《天窗》。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天窗》中描绘的画面。
4.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天窗》的意思。
2.朗读诗词《天窗》。
3.描述诗词《天窗》中的画面。
三、教学难点
1.运用诗歌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抽象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相关的画面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天窗》的情境。
2. 学习诗词
让学生跟读诗词《天窗》,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诗词《天窗》中描绘的画面,每组提出自己
的看法。
4. 组内表演
每组挑选一名同学表演诗词《天窗》中的情景,其他同学猜测表演内容对应的
诗句。
5. 个人感悟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天窗》中的画面,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6. 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美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五、作业
1.背诵诗词《天窗》。
2.写一篇感想,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诗歌《天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
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资源和互动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学生在学习《天窗》这首诗词时能够有所收获,感受到诗歌之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3《天窗》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3《天窗》教案1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所写,选自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课文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在乡下度过的一个夏天,晚上透过天窗看到外面的景色和想象中的景象,以及天窗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充满童真童趣,对学生有很好的吸引力。
同时,课文中的想象与现实、内心感受的描绘,也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同时,他们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对于课文中的描述会有很强的兴趣和共鸣。
但是,学生对于一些较为细腻的情感描述和内心世界可能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内心感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世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3.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世界。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晚上一个人独自呆在房间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天窗,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的生活片段,通过描述天窗带给作者的乐趣,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充满了童趣,易于学生理解。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细腻、情感丰富的课文,他们能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其中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对于文中一些表达方法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关键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发现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世界。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用具:准备课文相关的情境图片、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天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天窗的特点。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天窗是什么吗?天窗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韵味。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把握。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小小的”“亮亮的”“静悄悄的”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描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课时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为:1.理解诗词《天窗》的内容,并能背诵诗词。
2.通过学习《天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天窗》课件。
2.背景音乐。
3.天窗模型或图片。
4.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窗?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地方是像天窗一样的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诗词《天窗》1.听诗词《天窗》的朗读录音或老师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阅读诗词,学生跟读,理解诗歌内容。
3.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更深刻。
4.分段理解,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背诵与朗读让学生分组背诵诗歌《天窗》,并进行小组朗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情感体验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天窗的样子,引导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5. 创设情境设想学生置身于诗中的情境,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天窗,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6. 诗歌赏析指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用词和意象,分析诗歌的美感所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诗歌《天窗》,还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赏析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学生能够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热爱。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天窗》,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是一篇描写孩子童年生活的文章。
课文通过讲述孩子们在乡下度过的一个夏天,以及他们发现天窗所带来的乐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大自然和生活的课文容易产生共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和句子,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问、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句子节奏。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纠正发音和语气。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课文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景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窗》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自然段。
(1)读读这三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天窗?人们在屋顶上开天窗的目的是什么?
(2)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进些许光亮的天窗却是著名作家茅盾(板书:茅盾)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天窗。
(3)板书课题:天窗
(4)齐读课题
2.简介茅盾
3.天窗为何让茅盾魂牵梦萦?它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内容?
2.完成填空:
《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想到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依据这样的条理给文章分为三段。
(四)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摘抄文中描写屋子、闪电、云彩、星、蝙蝠、夜莺、猫头鹰的短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领略了天窗的神奇。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茅盾先生,去感受童年时代天窗带给他的快乐和慰藉。
二、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1.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预设: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
作天窗。
预设:因为乡下的房子里只有一排木板窗,碰到大风大雨的天气或者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一样,开天窗,显得屋里亮堂一些。
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慰藉)“慰藉”什么意思?(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慰藉?(当自己失落时,无奈时,需要安慰。
)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
(1)夏天阵雨来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
的慰藉。
你是怎么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预设:当小朋友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天窗成了唯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抚慰。
指导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
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了。
”体会小朋友当时的无奈。
(2)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又是怎么理解“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预设:晚上,被逼着上床去“休息”,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唯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抚慰。
指导朗读:读出“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无奈,读出对天窗的喜爱。
3.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____”和“○”在文中画出看到的、想到的。
(1)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我感受到风雨雷电的威力很强大,很有威慑力。
为什么透过天窗看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预设:这是“我”的想象,无限地放大风雨雷电的威力,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在暴风雨中玩耍嬉戏的快乐。
(2)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这段话中,哪些是看到的?
预设:一粒星,一朵云;
预设:掠过的一条黑影。
从作者的想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天窗虽小,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小朋友们的童年充满想象。
(课件展示以上内容)
我们把孩子所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
4.讨论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小组讨论,交流。
①孩子们虽然不能在雨中、在月光下玩耍,但是透过一扇天窗,产生了无数遐想,从无奈中找回了很多很多快乐。
②孩子们从“一粒星,一朵云”看出了“无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从“掠过的一条黑影”,仿佛看到了“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三、学习想象的方法
1.看文中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仔细观察)还有哪些地方?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齐读)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齐读)
男女声对读。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出示:合理想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身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
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玩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身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