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古文翻译
第十五课 古文翻译

第十五课1、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望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便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呀。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的翻译和赏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的翻译和赏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分别是《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翻译成现代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翻译成现代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文言文:《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15课古诗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春天,我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向阳的树,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天净沙秋思》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汇总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汇总语文七班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汇总一、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被称为"卧龙"。
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
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志在复原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二、故事背景本文是三国时期闻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导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聪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三、理解文言文【说明】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清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方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决。
清静:这里指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能。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兴奋精神。
励,兴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清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伴同时间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伴同岁月而消逝。
枯落:凋落、衰残。
比方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应当〕从清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育自己的品德。
不幽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摒除外来干扰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需要静心专一,而才能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能,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怠忽就无法兴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间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逝。
第15课《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
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 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 《资治通鉴》资:帮助;治: 治理;通,通史;鉴,借鉴。 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 道”,即以历史上的得失为 鉴来帮助加强统治。毛泽东 曾通读《资治通鉴》多达17 遍。
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 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的上我事务多呢?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 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 “见往事” 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 希望的一句话是 卿今当 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言描写
蒙乃
于是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开始 和
蒙论 者 讨论
议,
议事
大
惊曰:“卿今
现在
非常(十分) 惊奇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再,又 读书人 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见事 之
迟 就 为什么 无实义
晚乎!”肃 遂
于是
拜见
表顺接
拜蒙母,结友而别。
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人 物 形 象
• 1孙权:耐心劝学 平易近人 • 严格要求 殷切期望 • 以身作则 现身说法 •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 2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 才干谋略 大有长进 • 胸怀坦荡 虎虎生威 • 3.鲁肃 爱才敬才
民国老课本小古文第15课桂知识点注音版拼音版原文+重点词语注释+现代文翻译

小古文桂拼音版原文+注释+翻译一、拼音版原文《桂ɡu ì》庭t ín ɡ 中zh ōn ɡ 种zh òn ɡ桂ɡu ì,其q í 叶y è 常ch án ɡ 绿l ǜ。
秋qi ū 时sh í 开k āi 花hu ā,或hu ò 深sh ēn 黄hu án ɡ,或hu ò 淡d àn 黄hu án ɡ。
每m ěi 遇y ù微w ēi 风f ēn ɡ,浓n ón ɡ 香xi ān ɡ 扑p ū 鼻b í,人r én 咸xi án 爱ài 之zh ī。
花hu ā落lu ò,取q ǔ 以y ǐ 和hu ò 糖t án ɡ,贮zh ù 于y ú 瓶p ín ɡ 中zh ōn ɡ,虽su ī 历l ì 久ji ǔ 而ér 香xi ān ɡ 甚sh èn 烈li è。
二、注释庭:庭院。
其:代词,它的,这里指桂花树。
或:有的。
闲:都。
之:代词,代桂花。
以:用来。
和:把糖和桂花搅拌在一起。
贮:储存,保存。
虽:即使。
历久:经过很长时间。
甚烈:非常浓烈。
“甚”是很、极。
三、翻译庭院中种有桂树,它的叶子四季常绿。
秋天的时候会开花,有的花朵是深黄色的,有的是淡黄色的。
每当微风吹来,花香浓郁扑鼻,人们都很喜欢。
等到花落的时候,把落花和糖搅拌在一起,保存在瓶子中,存放的时间越久,香味越浓烈。
四、全文停顿。
庭中/种桂,其叶/常绿。
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
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
花落,取以/和(huò)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下面是WTT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_________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注释: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一、看图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兵器?(生猜)这是古时候的两种兵器:矛和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之相关的文言文《自相矛盾》,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睢不辱使命》【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平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
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
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秦王的脸色马上变软和了,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中心思想】本文描写唐睢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坚持正义,勇抗强秦,终于使秦王威风扫地,胜利地完成了使命。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1)本文选自西汉《战国策.齐策一》,相传由刘向编撰。
邹忌:《史记》作邹忌,齐人,善鼓琴,有辩才。
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宣王。
修,长。
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2)修:长,指身高.(3)有:通“又”(4)形貌昳(yì)丽:容貌光艳美丽。
昳:美丽。
(5)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朝:早晨。
服:动词,穿戴。
(6)窥镜:照镜子。
(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孰与,谁,哪一个】。
【孰与:与…相比,谁(那一个)更…】(有争议)徐公,人名。
(8)君美甚:你美极了。
(9)及:赶上,比得上。
(10)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
宾语前置用法。
(11)复:又。
(12)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陪客人坐。
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15)弗如远甚:远远的不如。
(16)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
暮,夜晚。
寝,躺,卧。
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7)之:助词。
美我:以我为美。
美,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18)私:动词,偏爱。
(19)诚:确实,实在。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以,动词,以为,认为。
(21)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
(22)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谁。
(2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
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
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6)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谤:指责;讥,讽刺。
谤讥,指责别人的过错。
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
(市朝:公共场合)(27)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闻,使……听到。
(28)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29)时时:经常。
间(jiàn):间或,偶然。
进:进谏。
(30)期(jī)年:满一年。
期,满。
(31)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
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33)题目: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谏,接受规劝。
【词性】zhāo 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朝cháo 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cháo 朝见(动词)偏爱(动词)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修修建(动词)地方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莫:无定代词,指人。
译为“没有谁”。
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句式】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省略句(邹忌)与(客人)坐谈【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容貌光彩美丽。
早上,他穿戴好衣帽,查看镜子(里自己的形象),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坐下交谈。
(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打量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镜子审视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说:“臣的确知道自己没有徐公美。
但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事情)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侍从,没有一个人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的。
这样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太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过错的人,授予上等的赏赐;上书劝谏我的人,授予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被我听说到的,授予下等的赏赐。
”命令刚刚颁布,许多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使臣)到齐国朝见齐威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修明内政,不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的国家。
一、关于课文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
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