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公开课 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1 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作者的原意,不添加个人理解,不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
1.2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翻译后的文言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便于学生理解。
1.3 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体现文言文的特点。
第二章:文言文词汇翻译技巧2.1 词义辨析:通过对原文词语的上下文分析,准确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并找到恰当的现代汉语对应词。
2.2 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并准确翻译。
2.3 一词多义:对于原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义项进行翻译。
第三章: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3.1 省略句:在翻译时,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
3.2 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倒装句调整为正常语序,便于学生理解。
3.3 被动句:在翻译时,将被动句调整为主动句,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四章:文言文翻译实践4.1 选取一段高考真题的文言文,让学生现场进行翻译练习。
4.2 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指导,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给出正确的翻译示例。
第五章:高考文言文翻译策略5.1 熟悉高考文言文的命题规律和题型,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重点和难点。
5.2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和策略,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
5.3 进行系统的文言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六章:文言文翻译中的特殊现象6.1 古今异义词:识别古今异义词,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进行翻译。
6.2 通假字:识别通假字,并根据上下文找出其本字进行翻译。
6.3 特殊句式:分析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并准确翻译。
第七章:文言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7.1 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礼仪、天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7.2 成语典故:讲解文言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典故,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课外文言文翻译公开课

原文概述
01
文章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
感慨。
翻译技巧
02
注意文中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传达,保持原文的韵味和深度
。
赏析要点
03
体会文中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领悟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
解。
05 学生互动环节:现场翻译挑战
选取一篇未学过的文言文进行现场翻译
01
教师从课外文言文资料库中随机选取一篇未学过的文章 ,确保难度适中,内容具有代表性。
教师点评与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翻译成果进行点评 ,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
建议。
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和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表现和需求, 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提
高教学效果。
06 课程总结与延伸学习建议
回顾本次公开课重点内容
文言文基本翻译技巧
包括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以及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 式和词汇。
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在运用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同时,应注重译文的 流畅性和可读性,避免出现晦涩难懂或过于生硬 的表达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例分析:经典文言文篇章翻
04
译
《爱莲说》翻译及赏析
原文概述
文章以莲为比喻,阐述了作者对 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世态的超脱
。
翻译技巧
注意文言文中象征、比喻等修辞 手法的转换,保持原文的意境和
通过实践练习,我逐渐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 较为熟练地进行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转换。
拓展了文化视野
课程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知识,让我对古代文化和社会有了更 广泛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PPT课件

(句中的父母、弟兄为偏义复词)
2021/3/1
3、删(删减法)
• 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 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 衬等,都要在翻译中剔除。如“之”,作 为助词,它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 些情况下就无法译出,可以删除。另外某 些发语词、语气词、表停顿、补足音节、 和缓语气的虚词,也应删除。
译文: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 (补数词后的量词) 例5、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译文: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2021/3/1
(补出分数相应得部分)
6、补(补充法)
•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 (主语、谓语、宾语、介词 等)
2021/3/1
例1、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往指前六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2021/3/1
1、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一
(览1)表古汉语具有单音性,
现代汉语是双音性;
对
(2)古今词语同义
留
(3)古今词语异义
换
(4)古汉语多余虚词、偏义复词
删
(5)古今句型表达方式不同(句式不同) 调
( 6)古汉语省略现象突出
补
2021,进行翻译。 •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清楚誊写,翻译完毕。
2021/3/1
夯实课本知识 树立语境意识
遵循两个原则 掌握七种方法
独具慧眼 采点翻译 信达雅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翻译典型文言文句子。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翻译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文教学PPT。
2. 学生准备文言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文言文的趣味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氛围。
2. 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典型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翻译句子。
4. 互动教学(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文言文基本句式和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翻译作业,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提问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翻译一段文言文文本,要求准确无误。
2.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准备课堂测试。
八、教学反思1. 课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测试1. 测试内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和运用。
2. 测试形式: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
3. 测试目的: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十、课后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实录

【时】某年月日【地】某大学文学院教室【主讲人】某教授【记录人】某学生---教授讲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授开始讲解,声音洪亮而清晰)夫“学而时习之”,盖言学无止境,持之以恒也。
夫“有朋自远方来”,言友谊之可贵,远方之交,难能可贵也。
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则显君子之风度,不以人言为忤,自持其道,乃真君子也。
今吾辈翻译此句,宜先求其意,再求其文。
首句“学而时习之”,译为现代汉语,当为“学习之后按时温习”,此乃学习之常理。
次句“有朋自远方来”,译为“有朋友从远方来”,此句强调友情之深厚。
末句“人不知而不愠”,译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此句显君子之度量。
(教授在黑板上写下翻译示例)今试译之:学之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友自远而来,不亦乐乎?人不知己而不怒,不亦君子乎?(教授环顾四周,与学生互动)生甲问:“‘学而时习之’中‘时’字如何译?”教授答:“‘时’在此处意为‘按时’,强调学习要有规律,持之以恒。
”生乙问:“‘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字如何理解?”教授答:“‘愠’字意指生气、恼怒,此处‘不愠’即表示不因他人无知而动怒,体现了君子的宽容。
”---【课堂小结】(教授总结课程内容)今日课,吾等共论《论语》首章之翻译。
夫翻译之道,贵在求意,其次求文。
吾辈学者,宜深究古人之意,再以现代汉语表达之。
如此,方能真正领会古人之智慧,传扬中华文化。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课后作业】(教授布置作业)请各位同学选取《论语》中一章节,进行翻译练习,并于下周课堂上分享心得。
---【记录人结语】本次公开课,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了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翻译的基本方法。
相信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实用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实用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文言文句式的识别和翻译技巧。
3. 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分析文言文句式。
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分析文言文句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文言文翻译练习的情况,对错误进行纠正和讲解。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
实用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的理解。
七、教学内容1. 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
2. 文言文句式的识别和翻译技巧。
3. 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分析文言文句式。
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九、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
2. 讲解:讲解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短语,分析文言文句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操作,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十、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文言文翻译练习的情况,对错误进行纠正和讲解。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
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
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思路以练得法,以法导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网络高三资料参考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步骤:一、导语设计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文从句顺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
(温故知新)1、练一练: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2、练一练: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②“昼夜勤作息”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3、练一练: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②吾妻之美我者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1、练一练: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5、练一练: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6、练一练: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归纳:猜——利用字形、句子结构、语境等揣摩三、归纳总结字字落实留删换三标准一一对应六方法文从句顺调补猜四、试一试行不行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ppt课件[21张]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ppt课件[21张]](https://img.taocdn.com/s3/m/9d887b2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1.png)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和 被动句等特殊句式往往给译者 带来困扰。正确理解和转换这 些句式,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 古汉语基础和翻译技巧。
采用“增、删、移、换”的翻 译策略。
针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可以 通过调整语序来还原其原意; 对于省略句,需要补充适当的 词语来使句子完整;被动句则 需将被动语态转换为现代汉语 的主动语态。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词汇差异
文言文使用的词汇与现代 汉语有很大不同,有些词 汇的意义和用法也发生了 变化。
语法差异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 汉语存在显著差异,如句 子成分的位置、词性的变 化等。
表达方式差异
文言文在表达方式上更加 含蓄、委婉,而现代汉语 则更加直白、简洁。
文言文中的特殊表达
倒装句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的语言风格,译 者应尽可能地进行再现和表达。这不仅要 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 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深入的了解。通过 准确的用词和流畅的句子结构,力求使译 文达到与原文相似的艺术效果。
06
文言文翻译的应用与价值
文学作品的翻译
总结词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应用之 一,它能够让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 代文学作品,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详细描述
在学术研究中,文言文资料往往涉及到重要的历史事 件、人物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翻译和整理,学 术界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趋势,为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帮 助。同时,学术研究的翻译也有助于推动学术交流和 合作,促进学术界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学习建议与展望
建议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 续加强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提高自己的语言基础和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言文的翻译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值已经增加到了10分,同时对文言知识点的考查也扩展到包括句式、实词、虚词、文言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等知识点的多方面的考查。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这些变化,我们今天对文言文翻译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作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同学们的应考提供一些帮助。
二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A、特殊句式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是每年的一个热点。
我们在翻译特殊句式时一定要注意语序的调整。
错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练习: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A、被动句: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
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王之蔽甚矣。
B、倒装句: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a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
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大王来何操?”c、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d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
如“何陋之有?”(2)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
如:“覆之以掌”(3)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如:“蚓无爪牙之利”。
(4)主谓倒置: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
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
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什么得不到呢”。
2005年天津卷第15题2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005年高考天津卷)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B、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往往是高考命题人很关注的。
我们在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翻译。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高考演练:例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
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例2.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2006年高考江苏卷)分析:句中的“大雨”“衣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下大雨”“穿衣戴帽”。
此句应译为: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例3.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2007年高考山东卷)分析:句中的“异”为形容词,在句中为意动用法,应翻译为“感到奇怪”。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容词活用的几种类型,不然很容易出错。
因此,此句应译为: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C、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试题的采分点。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注意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地方。
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
高考演练:例1.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2006高考全国卷Ⅰ)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
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
该句的翻译为:在几个郡呆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D、固定结构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当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2)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5)孰与……?(与……相比,哪个……?)如:“事孰与城北徐公美?”(6)安……乎?(怎么……呢?)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7)独……耶?(难道……吗?)如:“公于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8)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2、表示反问(1)何……哉(也)?(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4)如之何……?(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5)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6)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7)不亦……乎?(不是……吗?)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8)……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9)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10)顾……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1)独……哉?(难道……吗?)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3、表示感叹(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2)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惟……耳!(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4)一何……(多么……啊!)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亦……哉!( 也真是……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6)……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示揣度(1)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2)得无(微)……乎?(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若辈得无苦贫乎?”(3)……庶几……欤?( ……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5、表示选择(1)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2)其……,其……也?(是……呢,还是……呢?)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练习: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高考演练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分析:句中“无乃……乎”属于固定句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译为“恐怕……吧”。
该句应翻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E、有文言修辞知识的句子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
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很难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因而我们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高考例析: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006年高考四川卷)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
“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
此句应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练习: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F、古文化常识的句子在文言文中,经常涉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官职升降、器物用具、天文历法等文化常识,如不了解就不能准确理解与翻译文言文。
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2006年高考山东卷)分析:句中“拜”为表示官职升降的词语,“太傅”为官职名,如不了解就不能准确理解与翻译。
此句应翻译为:景帝认为辕固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除此之外,通假字和偏义复词也是我们要格外留心的高考所考查的通常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通假,所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大多可推断出来。
如“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后汉书·樊宏列传》)一句,“责”字的义项中没有适于本句的用法,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是通“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