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大一轮试题第五章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作业(湘教版)

合集下载

2020高考湘教版地理-课时规范练7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0高考湘教版地理-课时规范练7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时规范练7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基础巩固彩色丘陵(简称彩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地貌学名词。

彩丘属于多种因素形成的丘陵状杂色岩石地貌,因其缤纷的色彩而被称为彩色丘陵。

下图为祁连山中段北麓张掖丹霞地貌区和彩色丘陵地貌区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1~2题。

1.张掖彩色丘陵区的地貌形态属于()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火山2.推测地质历史时期图中彩色丘陵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①地表径流侵蚀②冰川作用③地下径流侵蚀④风力侵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

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A.①是岩浆发源地B.②是岩石圈C.a是板块生长边界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4.示意图中的大陆是()A.亚欧大陆B.非洲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D.美洲大陆能力提升(2019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汤泉乡地处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地热资源丰富。

下图为汤泉地热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5~7题。

5.温泉疗养院适合建在()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6.判断P处岩石的类型和特点是()A.沉积岩层理发育B.变质岩致密C.喷出岩多气孔D.变质岩多裂隙7.图中岩石界面起伏波动较大的主要成因是()A.褶皱弯曲B.断裂错动C.地下水溶蚀D.岩浆侵入(2019浙江名校联盟联考)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

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

据此完成8~9题。

8.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A.1次B.2次C.3次D.4次9.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A.地震B.泥石流C.火山喷发D.滑坡(2019湖南长沙一中二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莱士溪因见证了1857年大地震而名声大噪,成为地质胜景。

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该“地质构造线”附近最可能是()A.向斜构造B.背斜构造C.断层构造D.地垒构造11.图中“地质构造线”两侧地块的相对移动方向为()A.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B.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C.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D.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12.与1857年前相比,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流量变小的河段是()A.甲B.乙C.丙D.丁(2019山西太原模拟)菲律宾地处太平洋“火山带”上,其境内有22座活火山。

湘教版地理必修:内力作用和地貌 一轮复习学案(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内力作用和地貌 一轮复习学案(答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今天的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陆地海岸的环抱之中,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陆间海。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地中海过去曾是一个比现在大数百倍的喇叭形巨洋。

你能说出地中海面积变小的原因吗?提示: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挤压,使得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新版】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时练6 常见地貌类型 岩石圈物质循环(含解析)

【新版】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时练6 常见地貌类型 岩石圈物质循环(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6常见地貌类型岩石圈物质循环河口地区(范围指从潮汐影响下的上界至水下三角洲的末端)可视为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的区域。

下图为常见的河口类型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2题。

1.关于两种类型河口地区描述正确的是()A.甲河口地区更容易出现咸潮现象B.乙河口更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C.甲河输沙量明显大于乙河D.乙河口受潮流和海浪的冲刷更严重2.近几年甲河口地区“前缘急坡”后退明显的原因可能为()A.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B.陆地地壳相对上升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D.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③地面支离破碎④土墩奇形怪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A.山东B.云南C.新疆D.广东《徐霞客游记》中曾记录:“……路侧有窞(dàn)深坑一圆,名龙井。

下坠五六丈,四围大径三丈,俱纯石环壁。

坠空缀磴而下,下底甚平,东北裂一门,透门以入,其内水声潺潺,路遂昏黑。

践崖扪隙,其下忽深不可测。

久之,光渐启,回见所入处,一石柱细若碧笋,……”据此完成第5~6题。

5.“龙井”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沉积作用—地壳凹陷—流水侵蚀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D.地壳抬升—沉积作用—流水侵蚀6.该地貌类型对本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①土层浅薄,土壤贫瘠②光热充足,降水多③易引发地质灾害④利于地表水存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的红石景观。

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4000米的谷地里。

研究发现,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

据此完成第7~8题。

7.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B.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8.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A.粤东B.苏南C.川西D.陕北苏州鸡笼山为花岗岩山体,山不高,有二峰。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模拟题组(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瓦屋山(左图)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海拔最高为3 522米,高差近1 000米,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地质学家誉其为“中国桌山,人间仙台”。

瓦屋山顶部由坚硬的玄武岩组成,下面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

据此完成1~2题。

1.右图中,能代表瓦屋山顶部岩石类型的是()A.甲B.乙C.丙D.丁2.瓦屋山顶成“桌台状”,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A.岩浆活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沉积作用、断裂上升B.岩浆活动、断裂上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裂上升、侵蚀作用2.C1题,根据材料,瓦屋山顶部岩石为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型岩浆岩。

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即只有一个指向的箭头。

图中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正确。

第2题,瓦屋山顶为玄武岩,下面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说明石灰岩形成早于玄武岩。

石灰岩是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才有岩浆活动,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周边悬崖陡壁围绕,说明桌状山是断裂上升后,受外力侵蚀形成平坦“桌台状”山顶。

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C正确。

(2018湖北荆州质量检测)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千米,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于陆壳性质,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有宽有窄。

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

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3~5题。

3.下列大陆边缘属于上图中A类大陆边缘的是()A.我国东海岸B.墨西哥西海岸C.新西兰东海岸D.菲律宾东海岸4.下列山脉属于B类大陆边缘类型中边缘山脉的是()A.阿特拉斯山脉B.西高止山脉C.安第斯山脉D.斯堪的纳维亚山脉5.根据板块构造理论,C类大陆边缘成因可能是()①洋壳与陆壳碰撞挤压②陆壳与陆壳碰撞挤压③洋壳与洋壳碰撞挤压④洋壳与洋壳张裂分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4.C5.C3题,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

高考一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属于太平洋板块的是()A.m B.n C.E D.f2.图中h地有一面积为10.3万平方千米的岛屿,位于极圈附近,该岛()A.地处高纬度,不受暖流影响 B.板块挤压形成,多火山C.冬季处于高压中心,吹东风 D.由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2015年初,群岛国家汤加附近洋面形成了一个新岛屿。

读汤加位置与新岛形成图,完成3~4题。

3.该国()A.地震、火山频发 B.位于印度洋东部C.各岛日期不一致 D.受赤道低压控制4.该新岛()A.因地壳抬升而形成 B.物质主要源于地幔C.主要由石灰岩组成 D.有丰富的淡水资源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A向B由老到新 B.自B向C由老到新C.自B向A向C由老到新 D.自A向C由老到新6.图中长腰山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油页岩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以资源丰富和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而被列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

图示意油气资源在地层中的分布。

完成7~8题。

7.油页岩属于A.岩浆岩B.变质岩C.侵入岩D.沉积岩8.传统石油最有可能分布在图中的A.a处B.b 处C.c 处D.d下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

读图回答9~10题。

9.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10.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A. 270米 B.285米 C.300米 D.325米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左图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右图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

2020届高三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卷:地球表面形态

2020届高三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卷: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完成1〜2题。

己丙1. 图中甲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分别是()A .向斜内力作用后,流水沉积B .背斜内力作用后,外力侵蚀C .断层外力作用后,地壳抬升D .海沟板块运动后,外力侵蚀2. 若只考虑岩层的软硬程度,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岩层由硬至软排列应为()A .乙、B .乙、C.丙、乙、丁D.丙、丁、乙答案:1.B 2.A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

读下图,完成3〜5题。

3. 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4. 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A .甲地B.乙地C .丙地D . 丁地5 .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A .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B .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C .河流先于褶皱形成D .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答案:3.A 4.B 5.C[2019郑州模拟]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

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

读图回答木肮方向!!!!!!:!!--怖期剖而后期沙波钢面6〜7题。

6. ①坡是()A .迎水坡,流速快B .迎水坡,流速慢C .背水坡,流速快D .背水坡,流速慢答案:B7. 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A .①坡和②坡B .③坡和④坡C .①坡和③坡D.②坡和④坡答案:D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8〜9题。

8. 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 .①B .②C .③ D.④9.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答案:8.D 9.C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湘教版)试题: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规范练19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湘教版)试题: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规范练19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19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考题组(2018江苏卷,15~16)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

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

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1图21.图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A.甲B.乙C.丙D.丁2.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2.A1题,甲地位于沟壑顶部,容易受到侵蚀;乙地坡度大,不适合建造地坑院;丙地位于沟谷,易受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侵袭;丁地位于黄土内部,地形平坦,地质稳定,水患少,最适合建造地坑院。

第2题,地坑院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可选择性地开发为旅游资源。

模拟题组(2018湖南常德联考)下图显示2014年8月24日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城区两个监测点地表积淹水短时流量监测数据统计。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中数据可推断()A.甲测点附近地表下渗率比乙测点附近高B.该城市可能正值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C.该城市的当日午后暑热程度有所减轻D.地表短时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完全同步4.图中监测数据可用于()A.分析大气湿度状况,评估环境质量B.估算雨水可回收量,增加工业用水C.提供实时气象预报,保障市民出行D.监测流量变化,做好防洪防涝准备4.D3题,根据图示,甲曲线始终高于乙,则甲测点附近地表下渗率比乙测点附近低,A项错误。

此时为8月,梅雨为6月,则此时该城市不可能处于梅雨季节,B项错误。

但降水集中在14时左右,因此该城市的当日午后暑热程度有所减轻,C项正确。

两曲线并不与降水量的最高点同步,而是稍微延后,D 项错误。

第4题,图中监测数据可用于监测降水变化及河流流量变化,为防洪防汛提供一手材料,D项正确。

该数据为降水量、流量变化,不能用于评估环境质量或估算雨水可回收量,增加工业用水,A、B两项错误。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练习6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练习6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下图中画斜线的阴影部分被称为“地球的伤痕”。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地球的伤痕”的成因是( )A.板块张裂B.板块碰撞C.流水侵蚀D.人类活动2.该处的地质构造是( )A.地垒B.地堑C.背斜D.向斜1.[第1题,图中“地球的伤痕”是东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A对。

第2题,该处是板块断裂陷落地带,岩层相对两侧下沉,属于地堑,B对。

地垒是板块相对于两侧岩层上升部分,A错。

背斜、向斜属于褶皱构造,形成的地貌是山岭或谷地,C、D错。

] 下图为板块边界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的宏观地形是( )A.海岭B.海沟C.地堑D.裂谷4.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 )A.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B.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3.[第3题,甲地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交界带上,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形成的海沟;海岭是海底火山;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岩层下降形成的凹陷带;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凹陷带。

故B正确。

第4题,图示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大陆地壳被抬升形成山地;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是陆上山脉和海岭,与图示不符;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形成的是岛弧链,与图示不符;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海岭,与图示不符;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碰撞形成了安第斯山脉,与图示相符。

故D正确。

] 读地质构造简图,完成5~6题。

5.图中属于背斜的是( )A.①B.②C.③D.④6.导致图中③处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 )A.地壳运动B.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D.火山活动5.[第5题,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

图中属于背斜的是③,C对。

①④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A、D错。

②处是断层构造,B错。

第6题,图中③处位于背斜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侵蚀作用,B对。

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属于内力作用,A、D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模拟题组(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瓦屋山(左图)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海拔最高为3 522米,垂直高差近1 000米,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地质学家誉其为“中国桌山,人间仙台”。

瓦屋山顶部由坚硬的玄武岩组成,下面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

据此完成1~2题。

1.右图中,能代表瓦屋山顶部岩石类型的是()A.甲B.乙C.丙D.丁2.瓦屋山顶成“桌台状”,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A.岩浆活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沉积作用、断裂上升B.岩浆活动、断裂上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裂上升、侵蚀作用2.C1题,根据材料,瓦屋山顶部岩石为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型岩浆岩。

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即只有一个指向的箭头。

图中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正确。

第2题,瓦屋山顶为玄武岩,下面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说明石灰岩形成早于玄武岩。

石灰岩是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才有岩浆活动,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周边悬崖陡壁围绕,说明桌状山是断裂上升后,受外力侵蚀形成平坦“桌台状”山顶。

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C正确。

(2018湖北荆州质量检查)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千米,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于陆壳性质,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有宽有窄。

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

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3~5题。

3.下列大陆边缘属于上图中A类大陆边缘的是()A.我国东海岸B.墨西哥西海岸C.新西兰东海岸D.菲律宾东海岸4.下列山脉属于B类大陆边缘类型中边缘山脉的是()A.阿特拉斯山脉B.西高止山脉C.安第斯山脉D.斯堪的纳维亚山脉5.根据板块构造理论,C类大陆边缘成因可能是()①洋壳与陆壳碰撞挤压②陆壳与陆壳碰撞挤压③洋壳与洋壳碰撞挤压④洋壳与洋壳张裂分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4.C5.C3题,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

A图为稳定型,未处在大板块交界处,根据全球板块构造图如我国东海岸。

活动型(B图和C图),根据海底地貌为海沟,陆地构造地貌为边缘山脉或岛弧,此大陆边缘位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根据全球板块构造图,B类型形成边缘山脉,如科迪勒拉山系(墨西哥西海岸包含在其中),C类型形成岛弧,如亚洲东部的岛弧链(菲律宾群岛包含其中)、新西兰南北二岛。

综上所述,A正确。

第4题,B类大陆边缘类型中边缘山脉是由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

阿特拉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的,为陆陆板块碰撞,A错误。

西高止山脉位于印度半岛为陆陆板块碰撞形成,B错误。

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的,为陆洋板块碰撞,C正确。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是大西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的,为陆陆板块碰撞,D错误。

第5题,C类大陆边缘为岛弧,应为挤压边界,陆壳与陆壳碰撞挤压形成褶皱山脉。

故根据板块构造理论,C类大陆边缘成因可能是洋壳与陆壳碰撞挤压、洋壳与洋壳碰撞挤压,①③对,②④错。

C正确。

(2019河北邯郸质量检测)火山活动在时间上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

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玄武岩质的火山砾(渣)、火山砂、火山灰以及熔浆,颜色呈灰黑色。

粗的火山砾(渣)、火山砂及熔浆会在火山口附近降落或者停止运动,细小的火山碎屑可以随风飘至远处降落。

下图示意山西省最大盆地——大同盆地(远古时期为大同湖)局部区域地质剖面情况。

读图,完成6~8题。

注:湖相即在湖泊地区出现的沉积相。

6.该地地质历史上火山的活跃期有()A.1次B.2次C.3次D.4次7.促使火山碎屑层形成的直接地质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海水堆积C.火山喷发D.湖泊堆积8.该地不存在的地质作用是()A.火山活动B.断层活动C.流水堆积D.风力堆积7.D8.B6题,根据图示,火山碎屑层有4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则可以判断有4次火山活跃期。

D正确。

第7题,火山碎屑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结合文字材料“随风飘至远处降落”可以判断,火山碎屑随风飘至远处,在湖泊沉积,经流水堆积形成火山碎屑层,与侵蚀作用无关,A错误、D正确。

该地为湖泊,与海水堆积作用无关,B错误。

火山喷发是该沉积作用的物质来源,因此不是直接地质作用,C错误。

第8题,由火山熔岩可以判断该地经历了火山活动;由湖相层和上题可知,该地有流水堆积;由黄土层可以判断,该地有风力堆积;该地地质剖面并没有明显的位移,故没有断层活动。

综上所述,B正确。

下图是我国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图中④是基岩,①②③为不同的沉积岩。

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地壳运动的过程是()A.下降—上升—下降—上升B.上升—上升—下降—下降C.上升—下降—下降—上升D.上升—下降—上升—下降10.图中岩层形成的早晚关系是()A.①晚于③B.②早于③C.③早于④D.④晚于①10.A9题,在基岩上有沉积岩③形成,然后地壳抬升,③被侵蚀缺失。

地壳再下降,形成②沉积岩层,然后地壳上升,②被侵蚀。

地壳再次下降,形成沉积岩层①,河流开始侵蚀。

该地地壳运动的过程是上升—下降—上升—下降,D正确。

第10题,结合上题,图中岩层形成的早晚关系是①晚于③,A正确。

②晚于③,B错误。

③晚于④,C错误。

④早于①,D错误。

(2019湖南岳阳第一中学模拟)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中数字为岩层编号。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a、b、c三处()A.a、c两处地质构造线都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B.a处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D.c处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成谷12.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A.岩浆侵入B.断层作用C.沉积作用D.褶皱隆起12.C11题,根据图示,b处位于断裂带,为地下水出露地带,岩层不稳,不宜筑坝,C正确。

a、c两处地质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故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A错误。

a处岩层中部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硬,难以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误。

c处岩层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D错误。

第12题,图示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依次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侵入接触带岩石变质作用→断层发生因此最早发生的是沉积作用,C正确。

(2018福建泉州调研)大同盆地是数百万年前开始形成的断陷盆地,山地与盆地之间由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

下图示意大同火山群地貌及横剖面,图中古湖存在时间长达200余万年,期间由于气候变化,湖泊多次出现进退。

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古湖湖床较盆地北部地势低是因为同一时期()A.岩体沉降差异B.流水侵蚀差异C.物质堆积差异D.火山活动差异14.古湖于数万年前彻底消失,推测其消失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全球变冷,水源封冻,湖泊干涸B.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旺盛C.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湖水外泄D.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掩埋湖泊14.C13题,根据材料,大同盆地为断陷盆地,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A正确。

流水侵蚀差异与物质堆积差异为外力作用;火山活动主要体现在强、弱等方面,图中未反映。

B、C、D错误。

第14题,根据图示,在古湖南、北两侧均有断层以及地壳的上升运动,在湖的南侧还有河谷,因此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湖水外泄是古湖消失的主要原因,C正确。

数万年前地球为寒冷期,即冰河期,一万年为暖期,但水源封冻不会导致湖泊干涸、甚至消失。

A、B错误。

由“含火山灰的湖相沉积层”等信息可知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没有掩埋湖泊,D错误。

15.(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洮砚始现于唐代,由洮河绿石精雕而成,尤以喇嘛崖(从河谷至峰顶垂直高度400多米)老坑所产的“鸭头绿”最负盛誉。

“鸭头绿”最早形成的岩石以海陆交互的碎屑岩为主体,在碎屑物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形成冲积扇相的快速堆积物。

“洮水流珠”是洮河独有的奇观,堪称天下一绝,是河流流到岷县境内溅起的水珠冻结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的景观。

下图为洮河流域部分区域示意图及喇嘛崖景观示意图。

(1)指出洮河在卓尼县段的水文特征及分析冬季流到岷县出现“洮水流珠”景观的原因。

(2)推断喇嘛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

(3)评价喇嘛崖“鸭头绿”开发的不利条件。

特征:流量较大;河水含沙量小;夏季水量大;有结冰期。

原因:洮河流经的地方落差大;冬季气温低,撞离礁石的浪花遇上严寒的冷空气,立即凝结成晶莹的冰珠;冰珠随河水流动,因为和水面温度一致,不会轻易融化。

(2)山地经风化形成的碎屑物被流水侵蚀、搬运,在山前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沉积岩;后由于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形成喇嘛崖;最后受洮河水流侵蚀形成该景观。

(3)地处高原山地,海拔较高,高寒缺氧;地理位置偏僻,对外交通不便;喇嘛崖悬崖峭壁,开采困难;山中天气多变。

(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流量、水位高低、河流的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资源等方面分析。

“洮水流珠”景观的形成需要结合材料,洮河流经的地方落差大;冬季气温低,撞离礁石的浪花遇上严寒的冷空气,立即凝结成晶莹的冰珠;冰珠随河水流动,因为和水面温度一致,不会轻易融化。

第(2)题,喇嘛崖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山地经风化形成的碎屑物被流水侵蚀、搬运,在山前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后由于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形成喇嘛崖;最后受洮河水流侵蚀形成该景观。

第(3)题,主要从区域的地形、气候、交通、天气等方面分析。

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地处高原山地,海拔较高,高寒缺氧,地理位置偏僻,对外交通不便,喇嘛崖悬崖峭壁,开采困难,山中天气多变。

16.(2018河北邯郸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基伍湖位于卢旺达和刚果(金)两国交界处,湖区周边生活着约200万人口。

该湖湖床坐落在东非大裂谷带内,周围群山环抱。

基伍湖从下而上分成明显而稳定不变的层次,越是往下,湖水密度越大,水深250米以下的湖水完全处于静止状态,湖底聚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

目前,卢旺达与邻国刚果(金)合作开发湖中的甲烷气体。

下图为基伍湖位置图。

(1)简述基伍湖的形成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