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诊断综述

合集下载

有关血吸虫的研究综序

有关血吸虫的研究综序

动物生物学综述题目:有关血吸虫的研究综述姓名:陈湘班级:09生物班学号:14093400763目录一、概述二、形态及生活史三、致病性四、诊断及标准五、预防与治疗有关血吸虫的研究综述一、概述血吸虫病病在我国系指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体由于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受到感染。

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肝脏与结肠组织中所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脾肿大与压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伴腹泻或排脓血便。

晚期则门静脉周围纤维性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日本血吸虫。

它是危害我国农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

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形态及生活史虫卵从宿主的粪便中排出,如粪便进入河水,虫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

毛蚴并不感染人,而要先钻进钉螺体内寄生,钉螺被称为中间宿主。

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繁殖成上万条尾蚴。

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人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

三、致病性1、致病机理1.尾蚴及童虫所致损害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病理变化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出血、水肿,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2.成虫所致损害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

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3.虫卵所致的损害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

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长期以来,血吸虫病诊断研究,一直是血吸虫病研究的重点之一,并连续被列为国家医药卫生科技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成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热门课题。

血吸虫病的诊断一般可以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诊断。

前者主要依据病史和体症,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往往缺乏足够的依据,不易和其他疾病相区别,难以确诊病人。

因此,必须依赖实验诊断,实验诊断可分为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一、病原学诊断研究进展(一)病原学诊断的地位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粪检和直肠镜检。

尼龙绢集卵法、水洗沉淀法及改良加藤氏法等粪检方法,依然是基层疫区常用并首选的诊断方法。

粪检或无治疗史者直检,为确诊血吸虫病人的最好依据。

只要在受检者粪便中或未经治疗的患者活体组织内发现了血吸虫卵,即可确诊为血吸虫病人,是确定感染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指标。

自从1903年Kasai氏首次在病人粪便中找到血吸虫卵以来,粪便检查一直是确诊血吸虫病和考核疗效常用的方法。

粪便检查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即检查虫卵和孵化毛蚴两种方法。

检查虫卵:尼龙筛集卵法、沉淀法、透明法、改良加藤氏法;毛蚴孵化法:三角烧瓶法、塑料杯顶管法。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我国血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从病人的感染率或是感染度方面都显著下降,病人粪便中虫卵数大大减少,同其他检查方法比较,粪检的阳性率较低,漏诊多,因而改进粪检方法,提高粪检质量就一直是查病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事实上,粪检方法随着血防工作形势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大量的现场查病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外,血吸虫并非肠道内寄生虫,故非所有的虫卵都能随便排出,在粪便中查到的虫卵仅占雌虫产卵数的16%。

在成虫排卵前期或者是非排卵期,就缺乏诊断价值,粪检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在发病后期,肠壁组织纤维增生,肠壁增厚,虫卵不易穿透肠壁而造成粪便中虫卵数减少,粪检时不易获得阳性结果而导致漏检。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诊断:诊断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

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

1.病原学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 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

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等。

2.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包括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

常采用的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

鉴别诊断:1.急性血吸虫病:须与败血症、疟疾、伤寒与副伤寒,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病毒感染, 其他肠道疾病鉴别。

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 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脏肿大伴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大便孵化阳性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须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病鉴别。

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可确诊。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助于本病之诊断。

肠镜检查及组织检查可有助于确诊。

粪便常规检查、培养、X线钡剂灌肠, 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须与门脉性肝硬变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变鉴别。

血吸虫病肝硬变的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怒张改变较为突出, 肝细胞功能改变较轻, 肝表面高低不平。

门静脉性肝硬变表现为乏力, 厌食、黄疸、血管痣、肝肿大显著甚至缩小, 不易摸到表面结节, 且有活动性肝功改变, 如转氨酶增高等。

4.异位血吸虫病:肺血吸虫病须与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 肺吸虫病鉴别。

急性脑血吸虫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慢性脑血吸虫病应与脑瘤及癫痫鉴别。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

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 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

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 后尾蚴逸出螺体。

血吸虫病诊断金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金标准

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患者体内不同的器官组织,能够找到血吸虫的虫卵、成虫,这是诊断血吸虫病的金标准。

在患者的粪便、肠道黏膜可以找到血吸虫的虫卵,慢性期在肝脏也可以找到血吸虫。

同时如果血吸虫存在异位器官寄生的可能,比如寄生在肺、肾脏、神经系统,通过穿刺组织病理学的方法,找到血吸虫的虫卵,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之一;
2、可以采取血吸虫针对性的抗体检查,考虑诊断血吸虫病;
3、在器官或者是体液当中,找到了血吸虫感染的核酸,也是诊断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要进行穿刺操作,从而取得机体组织诊断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吸虫寄生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是血吸虫。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黄疸、肝脾大等,严重者可引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及早准确地诊断血吸虫病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重要环节。

目前,血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临床症状:该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贫血、肝脾大、皮肤瘙痒等。

医生可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对血吸虫病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粪便孵化法、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粪便孵化法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将患者的粪便样本放置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是否存在血吸虫囊蚴。

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原、抗体等来确定是否感染血吸虫。

分子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粪便或尿液中的血吸虫DNA或RNA来确定感染状况。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检查和CT扫描等。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肝脾、肝静脉、门静脉等器官的异常和病变情况,有助于判断血吸虫病的严重程度。

CT扫描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肝脾、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异常情况,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和临床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常规诊断方法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血吸虫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基于体外诊断:研究人员通过检测患者血液或尿液中特定蛋白质或代谢产物的变化来诊断血吸虫病。

例如,检测患者尿液中特定血吸虫蛋白质的存在可以用于早期诊断血吸虫病。

此外,还有研究报道使用代谢组学技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和尿液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来诊断血吸虫病。

分子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利用PCR、实时荧光PCR、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等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地检测出血吸虫的DNA或RNA,从而进行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分类。

免疫诊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吸虫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可以用于血吸虫病的诊断。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人体5种血吸虫生活史比较
虫类
成虫寄生部位 虫卵分布
日本血吸虫 肠系膜下静脉 肠壁、肝
痔上静脉、门静脉
虫卵排出 寄生宿主
中间宿主 地理分布

牛、羊、
钉螺
中国、菲律宾、
猪犬、猫及啮齿
日本、印度尼
类等7个目40余种
西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曼氏血吸虫 肠系膜下静脉 肠壁、肝 粪 痔静脉丛、肠系膜 上静脉
猴、狒狒、啮齿 双脐螺 类等7个目约40 余种
在考虑诊断血吸虫病是应与下列疾病进行 鉴别诊断:
1.伤寒: 近年来伤寒亦发生变异,临床表现不典型,稽留 热、相对缓脉已趋少见,肥达氏反应抗体不高,甚至完全 阴性者可达10%-30%。现主张用酶标法检查血清抗原或检 测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与免疫球蛋白G型抗体.急性血 吸虫病重型可出现类似伤寒的中毒症状,肥达氏反应也可以 增高,但嗜酸性粒细胞与白细胞增高,是急性血吸虫病有别于 伤寒。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合并伤寒者,病情迁延,治疗 效果不佳,有研究发现伤寒杆菌也钻入血吸虫成虫体内, 使抗菌药无效,当血液中抗菌药物浓度下降或消失时,细 菌离开血吸虫成虫而进入血液,再次造成对人体致病。近 有主张进行一次杀虫治疗,可能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在生物的演化过程中,比较复杂的生物与生
物之间的关系,从利害关系可粗略地分为共栖 关系、共生关系和寄生关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
此称寄生关系。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中一种生物长期地或暂时
地生长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得营养,
并使对方受到损害,将寄生的一方叫寄生物,被寄生
有的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 动物,并可能随时传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看, 这些动物就成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

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随着血防工作深入开展,粪检虫卵的难度日增,因而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同时提出一系列血清学诊断方法,这些方法日趋完善,简便有效。

一、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1.急性血吸虫病:须与败血症,疟疾,伤寒与副伤寒,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毒感染,其它肠道疾病鉴别,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脏肿大伴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便孵化阳性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须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病鉴别,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可确诊,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助于本病之诊断,肠镜检查及组织检查可有助于确诊,粪便常规检查,培养,X线钡剂灌肠,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须与门脉性肝硬变及其它原因所致的肝硬变鉴别,血吸虫病肝硬变的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脾水),腹壁静脉怒张改变较为突出,肝细胞功能改变较轻,肝表面高低不平,门静脉性肝硬变表现为乏力,厌食,黄疸,血管痣,肝肿大显著甚至缩小,不易摸到表面结节,且有活动性肝功改变,如转氨酶增高等。

4.异位血吸虫病:肺血吸虫病须与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肺吸虫病鉴别,急性脑血吸虫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慢性脑血吸虫病应与脑瘤及癫痫鉴别。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后尾蚴逸出螺体,人接触尾蚴后便立即进入皮肤,引起皮炎,皮炎初见呈红点,逐渐扩大变为红色丘疹,皮疹一周后消退,尾蚴被消灭,病变不再发展。

二、血吸虫病的检查项目1.血液检查:急性血吸虫病绝大多数病人有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一般在(10~30)×109/L,,亦有超过50×109/L者。

嗜酸粒细胞一般在15%~50%间,偶尔可达90%。

笔记《病理生理学》血吸虫病

笔记《病理生理学》血吸虫病

笔记《病理生理学》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于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

在我国主要由日本血吸虫引起。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非洲北部);曼氏血吸虫(拉丁美洲、非洲中部),日本血吸虫(亚洲、包括我国)二、基本病理改变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及成虫、虫卵等均可引起病变,但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严重,危害也最大。

1、尾蚴性皮炎:急性,红色小丘疹,真皮充血、水肿、出血、嗜中、酸、单核细胞浸润。

2、成虫:(1)成虫代谢物: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脾大贫血,嗜酸细胞增多;吞噬红血球—色素沉着(2)死亡虫体—静脉炎、静脉周围炎、嗜酸性脓肿3、虫卵:主要在大肠壁(乙状结肠、直肠等)和肝脏,基本病变是虫卵结节形成。

细胞和体液免疫均参加,细胞免疫过程起主导作用,III型变态反应也可能参与。

(1)急性虫卵结节:中央常有一个或几个成熟虫卵,周围为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和颗粒状坏死物质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似脓肿,又称为嗜酸性脓肿。

随后,肉芽组织增生,出现呈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层,构成晚期急性虫卵结节。

(2)慢性虫卵结节:类上皮细胞、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假结核结节)结节发生纤维化、其中的卵壳碎片及钙化死卵可长期残留。

三、主要器官病变1、结肠:全部大肠,尤其以乙状结肠及直肠为最显著,黏膜及粘膜下层虫卵堆积;浅溃疡;多发性息肉,肠壁纤维化,易癌变—年龄轻,肠道血吸虫病严重2、肝脏:门静脉分支虫卵栓塞、静脉内膜炎、血栓形成;汇管区虫卵结节、纤维化----血吸虫性肝硬变。

3、脾脏:巨大(1000-4000g),脾功能亢进含铁结节、梗死4、肺:多个急性虫卵结节,其虫卵主要是通过门-腔静脉之间的吻合支而来结节周围肺泡出现炎性渗出物。

X线检查类似肺粟粒性结核病。

5、脑:大脑顶叶、额叶及枕叶—急性虫卵结节形成及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上常出现类似脑炎的症状。

虫卵进入脑的途径,现多认为系从肺进入动脉血流而入脑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公共卫生难题。

目前,全球有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受威胁人口达到6亿,感染者高达2亿之多[l]。

我国为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流行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区),受威胁人群达1 亿[2]。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吡喹酮化疗,感染日本血吸虫的人数已降低了90%[3],但人类与血吸虫的抗战仍没有结束。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消长与血吸虫病感染关系密切。

受水位变化和汛期洪水的影响,一些早已消灭钉螺的地方重新出现螺情,进而发展成再度流行血吸虫病的地区[4]。

因此,选择并建立一种更有效的、准确的诊断方法用于血吸虫病的诊断对于血吸虫病的诊断、疗效的考核以及传染源的监测非常重要。

1.现有诊断方法目前血吸虫病常用的诊断方法分为基于粪便检查的病原学诊断和基于抗体或抗原检测的免疫学诊断两大类。

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血吸虫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也已有相关文献报道。

1.1 病原学诊断方法血吸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内,所产生的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到达宿主肠腔,随粪便排出,对粪便中血吸虫卵的检测可作为初步的筛选方法。

目前,粪便中的血吸虫卵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厚涂片透明法(也叫加藤法),改良的加藤法,过滤集卵镜捡法以及孵化法。

加藤法是日本血吸虫病诊断的常用标准[5],其大概过程为取粪便置于载玻片上,用浸透甘油透明液的玻璃纸覆盖,轻压,镜检时需特别注意与未受精蛔虫卵的鉴别。

此法与常规直接涂片法相比可提高虫卵的检出率[6]。

Teixeira CF[7]等人用磁珠-外凝集素偶联物分离粪便中的血吸虫卵,然后进行镜检,在虫卵粪便质量比为1.3:1时检出率为100%,其灵敏度比加藤法高三倍,对于低度血吸虫病流行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时,部分虫卵可随血流至肝等处,在肠组织内的部分虫卵可以排至外界。

在病人得病后期,成虫虽继续排卵,但由于肠组织纤维增生的加重,虫卵出现于粪便的比例也相应地减少,因而检查在组织内的虫卵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检查方法有直肠粘膜内组织检查、直肠显微检查以及肝活组织检查[6]。

但病原学检测方法在中度或低度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敏感性并不令人满意,漏检率较高,而且多数病原学方法操作繁琐,必须以更敏感和较简便的方法来替代或补充病原学方法的不足,因而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逐步发展起来。

1.2 免疫学诊断方法常用的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ID)、尾蚴膜试验(cercarien hulien reaction,CHR)、环卵沉淀试验(circumoval precipitin test,COPT)、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IHA)、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胶体金标记技术等。

1.2.1 皮内试验(ID)ID是一种检测受试者对血吸虫抗原的速发性超敏反应试验。

其反应原理与一般免疫反应相同,也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但仅限于感染宿主的局部(皮肤)。

若受试者曾感染血吸虫,则其机体内存有相应抗体(皮肤致敏性抗体IgE),当在受试者皮内注射少量血吸虫抗原时,抗原即与皮内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宿主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细胞浸润等,呈现局部组织反应,产生局部红肿现象(丘疹),即为阳性。

若受试者未感染血吸虫,则在注射抗原后不会引起局部红肿现象,即为阴性[8]。

ID操作简便快速,具有早期诊断参考价值,可以起到过筛作用,极大地减少了粪检的工作量。

同时还用作检查新感染的方法,特别对低龄儿童,可用以考核预防结果。

但经研究发现,ID对于经过有效化疗治愈多年的患者仍呈阳性反应[9],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D已经很少在现场使用。

1.2.2尾蚴膜实验(CHR)CHR以新鲜逸出的尾蚴或冰冻干燥尾蚴的排泄分泌物(ESP)作为抗原,加入受试血清,盖上盖玻片,放入湿盒中,置25℃,24h,在尾蚴周围形成明显的透明膜或套膜,即为阳性反应;如尾蚴置于健康者血清中,因血清中无相应抗体,不会形成上述薄膜,即为阴性反应[8]。

甘怀杰首次将CHR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10]。

该法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于综合查病。

但动物实验表明,在无再感染机会的情况下,尾蚴膜反应抗体可自然下降,而造成较多的假阴性,在现场也已基本不使用这种方法。

1.2.3 环卵沉淀试验(COPT)COPT是一种以血吸虫的成虫卵作为抗原的特异免疫血清学试验。

当成熟虫卵内毛蚴的ESP与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虫卵周围形成特异性沉淀物,即为阳性反应;在非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因无相应抗体存在,在虫卵周围不出现特异的沉淀物,即为阴性反应[8]。

1954年开始应用COPT诊断曼氏血吸虫病[11],国内于1958年用该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

此后国内学者对虫卵抗原作了不断的改进,成功地制备了冰冻干燥虫卵及热处理热超声干卵,并使抗原的制备达到了标准化[12,13]。

在检测方法上也作了很大改进,除常规的蜡封片法外,还发展了双面胶纸条法、PVC膜片法、塑料管法等,这些改进简化了COPT的操作。

COP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据报道与粪检的符合率可达94.1%-98.6%,与非疫区的健康人的假阳性率为0%-3.6%。

在曼氏血吸虫病中低度流行区,COPT被认为是诊断血吸虫病的“金标准”[14]。

但COPT操作较为繁琐,判断结果时间较长(72 h),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这限制了该法在广大流行区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1.2.4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IHA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红细胞)的表面作为试剂,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的一种血清学方法。

其特点是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可借红细胞凝集现象表现出来。

由于红细胞的凝集是由吸附在红细胞表面的抗原(抗体)与相应抗体(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被动凝集在一起,故又称被动血凝试验[7]。

Kagan(1955)最早应用IHA诊断曼氏血吸虫病[11],我国于1958年首次用来诊断日本血吸虫病。

杨赞元等(1986)最早应用冻干致敏红细胞代替新鲜红细胞,为该法的现场应用创造了条件[15]。

吴福东等又以经SephadexG-100纯化的血吸虫虫卵抗原代替粗制的虫卵抗原致敏红细胞,提高了该法的特异性和稳定性[16]。

该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粪检的符合率达93%-100%,与非疫区的健康人的假阳性率为0-3%,与肺吸虫病人的交叉反应为64%-84%(粗抗原)和0-31.3%(纯化抗原),而与其它寄生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很低。

IHA还具有操作简便、判断结果较快、廉价等优点,故已成为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血吸虫病辅助诊断方法之一。

但其诊断抗原的稳定性较差,交叉反应率稍高,且致敏红细胞存在着批间差异,反应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17],有待进一步研究。

1.2.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ELISA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为主要试剂的检测方法,属于一种标记免疫技术,在各种诊断方法中,对ELISA的研究最为详细。

1971年Engvall等用ELISA对IgG进行了定量的测定[18],Huldt等(1975)最早应用ELISA诊断曼氏血吸虫病[19]。

严自助等首先用ELISA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特异性抗体,取得较好的效果[20]。

此后,国内对ELISA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也作了很多改进。

由于使用的抗原不同,在应用范围、诊断效能上也有新的发展。

1.2.5.1 检测抗体血清学抗体检测因检测成本低,操作易掌握,方法较成熟,被广泛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辅助诊断和疫情监测。

常用可溶性虫卵抗原为抗原(SEA-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粪检的阳性符合率为95%-99%,假阳性率为1.3%-3.3%[15]。

一些组分抗原及重组抗原被用于抗体检测,如31/32kDa组分抗原、67kDa组分抗原、31/32kDa重组抗原、重组铁蛋白(rSjferritin)等具有较高的诊断和现场应用价值[21-24]。

此外,还有一些抗原如钥孔虫戚血兰蛋白(KLH)、)抗独特型抗体NP30、表膜抗原(SjMAg)也用于血吸虫病的诊断[25-27]。

:李华等[22]通过SDS—PAGE和电渗方法,从血吸虫成虫抗原(AW A)中分离纯化出67kDa分子抗原,并用该抗原包被反应板微孔,进行ELISA检测60例正常人,31例肺吸虫病、30例华支睾吸虫病和16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除与囊虫病、肝吸虫病各1例有交叉反应外,其余均未出现阳性反应。

44例血吸虫病患者治疗后3、6和l2个月后的阴转率分别达到45.5%(20/44)、75.0%(33/4)和90.9%(40/4),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考核疗效价值和现场应用前景。

张顺科等[23]采用rSj32-ELISA法检测5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敏感性为93.1%;检测38例肺吸虫病和53例肝吸虫病其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6%和5.7%;检测41例正常人和1l3例囊虫病患者血清均未出现假阳性;用rSj32-ELISA检测治疗后12、24个月的患者,IgG阴转率分别达76.7%(23/30)和90.5%(38/42),结果提示32抗原具有较高的诊断和考核疗效价值。

一般来说多数外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后所产生的抗体在宿主体内可维持数年,所以血吸虫感染者即使得到有效治疗(体内活虫体已死亡),其体内的相应抗体水平,尤其是抗虫卵抗体滴度水平仍可多年持续一定水平。

但有不少研究结果表明病人血清中抗全虫(尾蚴、成虫和虫卵)抗体滴度在治后1年呈下降趋势,这提示在复杂的血吸虫成分中含有产生短程抗体的抗原或某些抗体类与亚类为短程抗体。

因此,分离纯化出这类抗原或检测这类抗体可能解决考核疗效问题[28]。

但近期研究的结果提示,检测的敏感性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因而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1.2.5.2 检测抗原随着杂交瘤技术的引人,多用特异性较高的单抗检测循环抗原。

在我国多种单克隆抗体被用于检测血吸虫病患者体内的循环抗原,如McAb III D10、B10A、3D8A、8SE4等[29-32],但上述单克隆抗体对于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仍有待提高。

Deelderd等使用一种单抗来检测曼氏血吸虫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最低可检测1ng抗原/1ml血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