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手抄报
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知识

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知识防震减灾的常识科学避震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
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了一定准备,震时又能利用预警现象,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预警现象:预警现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颤动、建筑物的晃动、强烈而怪异的地声、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预警时间:可以逃生的时间。
从感觉到地动到房屋倒塌,有大约十几秒的时间,只要你事先有准备,就可能利用这宝贵的十几秒钟逃离险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避震空间:废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间。
不要以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条,室内有家具、物品等的支撑,废墟中总会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
应急注意(1)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大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这是因为震时预警现象很短,由于剧烈地动,人们行动往往无法自主;但若住在平房,发现预警现象较早,则应力争跑出室外到开阔、安全的地方避震。
所谓就近避震,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2)身体应采取什么姿势?“伏而待定”,即蹲下、坐下或趴下,尽量蜷曲身体,使身体重心降低,同时,双手要牢牢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暴露在物体外而受伤。
(3)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沙发垫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侵入。
保护口、鼻:有可能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毒气吸入。
4.大震后,余震还会不会造成建筑物的破坏?许多建筑物受到主震冲击以后,虽然还未破坏,但已变得不太牢固,这时如果再来一些较强余震,尽管其震级小于主震,但所造成的破坏可能比主震还大。
防震减灾手抄报

防震减灾手抄报防震减灾手抄报:什么是地震?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防灾减灾手抄报简单模板大全5张

防灾减灾手抄报简单模板大全5张增强防灾减灾观念,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潜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防灾减灾手抄报,供大家参考。
防灾减灾手抄报1大自然经常会有一些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要学会预防灾难,减少灾难。
灾害有许多种:地震、火灾、洪水等。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等,有数十万的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
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面跑,蜜蜂会惊飞、逃窜。
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要发生地震。
假如发觉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必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火灾逃生法:有序撤离。
逆风逃生,不能顺风逃生,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假如发生草原火灾没有退路时,讲周围草拔掉,防止火继续往里烧。
台风也是灾害之一。
台风带来的是狂风、暴雨、巨浪和潮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国近海十五个省最高雨量记录中,百分之八是台风造成的。
洪涝是国内外关注的大灾。
洪涝是由缕降暴雨或大于,引起江河决堤、山洪暴发,淹没田地、毁坏建筑、人员伤亡的水灾。
在我国洪频发,强度大。
长江中下游、黄淮海、江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四到九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
1991年夏,江淮地区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我应该做的就是不在没有大人的陪同下不去深水区玩耍,不玩火不玩电,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看红绿灯,以防受伤。
其实灾害并不可怕,只要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就能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
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防灾减灾手抄报2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力争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灾害有许多种:地震、酸雨、火灾、水土流失等。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均有数十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一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防震减灾知识手抄报的内容

防震减灾知识手抄报的内容防震减灾知识手抄报的内容地震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
一般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通常称为破坏性地震。
应急措施:(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
(2)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3)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4)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6)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
(7)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
防震减灾手抄报——语文作文在五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无数的生命被这场灾难无情的夺去了,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校举行了防震减灾的演习。
第四节课的时候,陶老师认真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举行防震减灾演习,大家记住,遇到地震要躲在活命三角区内和桌椅下面,尽量保护好头部。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突然,广播里传来了“呜呜”的警报声,陶老师说:“现在大家快点钻到桌子底下去!”我们急忙钻进桌子下面,象地震真的来了一样。
躲了一会儿,陶老师让我们按平时升旗的队伍去操场站队,同学们护着头,弯着腰,假装躲避石块和杂物,一个个地跟着陶老师安全的疏散到操场上去了。
这时操场上热闹非凡,大家都在讨论刚才的演习,教导主任严肃地对我们进行了安全教育和知识教育,这次演习就圆满结束了。
通过这次演习,我学会了地震来临时要保护好自己,还要和大家互相帮助,共同面对灾难,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防震减灾手抄报——地震逃生顺口溜地震要来到,分清大或小。
害怕没有用,学点常识好。
振动上下颠,纵波先来到。
然后左右晃,危害六十秒。
地震手抄报简单好看最新5张

地震手抄报简单好看最新5张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震手抄报,供大家参考。
地震手抄报1公元2018年11月26日上午8时许,在台湾海峡地下6千米处,由于地壳运动,产生了地震,整个福建有震感。
福州、漳州、泉州、龙岩、莆田的感觉怎么样,我一无所知。
我最清楚的是厦门市莲花中学初二年段七班的状况——因为我就在那个班里。
那是周一早上的第一节课——英语课。
老师一如既往地捧着一本英语书,在讲台上走来走去上课。
突然间整个班好像坐上了海盗船,不停地晃动。
顿时,全班沸腾了起来。
同学A与同桌B对着后桌C道:“C同学别抖腿啦,抖得我写的字都歪了!”同学D与后桌E对着后桌F说:“别一直摇桌子,怎么搞得跟地震来了似的,净吓唬人!”同学G对后桌H说:“…………”同学H又对后桌I说:“…………”同学I再对后桌K说:“…………”同学K又双叒叕对后桌L说:“…………”大家都以为是自己的后桌在搞鬼,直到同学L惊叫:“地震啦!大家快跑!”有的人立马冲了出去;有的还在犹豫时,就被拉走了;有的愣在了原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后者就是我们的英语老师。
也许是因为他一边在踱步、没有感觉,也许是因为教学过于认真,他比部分同学慢了半拍才反应过来,边准备跑边催还在教室里的同学一起跑……就这样,我体验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地震,有点惊险有点欢乐,感觉挺好。
更好的是这个小地震还冲掉了大半节英语课,因此,我喜欢这次的小地震。
地震手抄报2今天课间操时间,我们没做操,而是进行了一次防震演练。
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刚刚响起,张老师就站到教室里,要求同学们收拾好学习用品、坐端正。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凝重起来。
张老师话音一落,教室里很快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防震减灾专题手抄报文字版

防震减灾专题手抄报文字版防震减灾专题手抄报文字版一、地震应对小常识在家中1、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2、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旁边,如:桌、床等;也可跑到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厨房、卫生间等3、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4、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
也可蹲下或坐下,尽量卷曲身体。
注意保护头颈部公共场所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2、遇到拥挤,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被困废墟1、尽力保证呼吸空间,如有可能,用毛巾等捂住口鼻,避免灰尘呛闷2、不盲目呼救,节省力气,用敲击的方法呼救,注意外边动静,伺机呼救3、尽量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候救援二、火灾的预防和应对预防火灾1、安全用火用电,不乱拉乱接电线,在寝室不使用违规电器2、出门要检查电源是否关闭3、不在楼道、阳台堆放杂物,堵塞疏散通道公共场所1、拨打119报警,按疏散标志有序逃生,切忌乘坐电梯2、穿过浓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和墙边,弯腰或匍匐前进3、逃生时随手关闭身后房门,防止浓烟尾随进入4、无法逃离时,退至阳台或屋顶等安全区域,发出呼救信号等待救援高层建筑1、当下层楼梯已被大火封堵时,不要强行下逃,可到天台等安全地点等待援2、如被困呼救无效,可在窗前挥动被单、毛巾等物,引起别人注意三、洪水的征兆与应对有何征兆?溪水突然浑浊,流速增大、水位上升;听到由远而近如火车轰鸣般的水声洪水来临时1、如时间充裕,应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2、来不及转移时,应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高的地方暂时避险,等待援救3、在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体积大的容器,如油桶、空的饮料瓶、塑料桶、篮球、树木等作为临时救生品,做水上转移落水自救1、不要慌张,尽量让身体漂浮在水面,头部浮出水面,抓住身边漂浮的任何物体2、如不会游泳,面朝上头向后仰,双脚交替向下踩水,手掌拍击水面,让嘴露出水面,呼出气后立刻使劲吸气3、如在水中突然抽筋,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4、车内进水,车门打不开时,不要砸前挡风玻璃,应该击打车窗玻璃四角。
防震减灾的手抄报内容

防震减灾的手抄报内容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地
震给我们带来的损失,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
水电气中断等严重后果,所以我们要在平时就要了解地震的危害,知道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要迅速躲到桌子下或者门框旁,不要乱跑,以免被物品砸伤。
如果在室外,要远离高大建筑物,不要站在玻璃幕墙下等危险地带。
其次,我们要加强地震预警和监测。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
地震警报,为人们争取到逃生的宝贵时间。
所以我们要加强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地震来临之前得到预警,采取适当的措施。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建筑抗震能力。
在建房子的时候,要按照抗震设计规范来
设计和建造房屋,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对于老旧房屋,也要及时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最后,我们要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的危害
和预防措施,提高大家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自救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开展防震减灾演练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总之,防震减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
都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救能力,才能在地震来临时减少损失,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对待防震减灾工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和稳定。
关于地震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地震的手抄报内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地震的发生往往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和逃生措施。
首先,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
地球的地壳由若干块构成,这些地壳块是不断运动的。
当地壳块发生位移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的能量会以波的形式传播,当这些波到达地球表面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从而产生地震现象。
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往往发生在地壳板块交界处或者地震带上。
地震带是指地球上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震带上。
地震带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板块的相互挤压和相对运动所致。
在地震带上,地壳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很大,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的强度是用地震震级来表示的,地震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物理量。
地震震级越大,地震的破坏力就越强。
地震震级的计算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和波的传播距离来确定的,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者面波震级来表示地震的强度。
地震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道路、桥梁等都会受到破坏,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地震的防护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和逃生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首先保持镇静,迅速躲到桌子下、门框旁或者其他坚固的避难场所,以免被掉落物砸伤。
如果在室外,应该尽量远离高楼大厦、电线杆等可能坍塌的建筑物,找到开阔的空地躲避。
在地震停止后,应该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停留在可能发生余震的地方。
总之,地震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我们应该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和逃生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地震防护意识,做好地震防护工作,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尺寸: 921×636 震多发地带:东南沿海地区,就是亚欧大陆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交界处,西南地区,亚欧大陆版块和印度洋版块的交界处东南沿海地区。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撒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