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基本常识

• 3、凡传说地震震级很大或震级很准确,如 8级以上地震和发震时间、地点都很“明 确”,“精确”到几点几分,那肯定是谣 样的精度; • 4、凡打着某专家的旗号或说成是某地震部 门的预报,不通过正常的途径而小道传播 的都不可信。如说 “××地震局”已发布 了地震预报,要发生地震都是不能相信的。
4、地声异常
• 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 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 样。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 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 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 有动的感觉。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 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 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 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 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 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 防效果。
5、地光异常
•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 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 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 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 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 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松 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 现象。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 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 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 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 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 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 的宏观异常。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违反“常规” 或“常理”。例如有些花在冬季盛开,冬季蛇出 洞,鱼浮出水面或乱蹦,老鼠大白天群体搬家, 鸡鹅乱飞,狗不进舍,马不进圈等各类生物异常; 井水翻花、冒泡、变色、变味,泉水断流或喷涌, 地面上冒水、冒沙、冒泥等地下水异常;地声、 地光、地雾、地动、地鼓等地面异常;收音机失 灵,日光灯自明,电子闹钟走得忽快忽慢,罗盘 的指南针强烈扰动等电磁异常等。地震宏观异常 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 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 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 气象异常等。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由地壳运动或内部活动而引起的地表地动,又被称为“震动”。
地震在地球上是一种最原始、最大的灾害之一。
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的发生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当地壳受到沉放、抬升一类的运动时,会引起地壳的剪切变形,从而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就是地震的潜在能量。
同时,地震也可能是因为地壳内部的活动而引起的,比如火山、液体岩浆的运动等。
三、地震的特征和作用
地震具有一定的特征,比如振动,强度和来源等。
地震发生后,会产生许多影响,比如破坏建筑物、摧毁植物、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等。
四、保护地震安全
为了防止地震发生,要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比如加固建筑物、检查建筑物安全性、安装防震设备等。
另外,为了应对地震发生时的突发情况,人们应该加强培训,并提高自救能力,以便迅速处理突发状况。
- 1 -。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导读: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等方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1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
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
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
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
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
灾害,能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关于地震的一些
科普知识。
1.地震是什么?
地球表面是由板块构成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当板块运动
的时候,可能产生一定的能量,如果能量积累过多,就会产生地震现象。
2.地震带有哪些特征?
地震通常会带有一定的前兆,如突然出现的地面裂缝、动物的异
常行为等。
地震时会伴随着剧烈的震动,此外还可能出现地面涌动、
滑坡、泥石流等现象。
3.如何防范地震?
由于地震难以预测,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降低地震带
来的损失。
首先,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掌握尽可能多的地震信息。
其次,要加强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确保人们在地震时能够
得到有效的保护。
4.地震后需要注意什么?
如果发生地震,要尽可能地保护好自己,尽可能地躲避高楼、大
树等高危物体。
地震结束后,要注意自身安全。
避免到有危险的区域,如山崖、断崖等,还要防止余震的发生。
总之,地震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抗震能力,加强防范意识,以保障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一、什么是防震减灾防震减灾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程度。
其目的在于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为什么需要防震减灾1.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现象,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控性。
因此,只有通过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才能尽可能地降低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
2.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
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地震次数超过2000次,平均每年死亡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
因此,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进行防震减灾1.建筑物抗震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防震措施之一。
在建筑物设计时应考虑到地区特点、土壤条件等因素,并采用科学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2.加固老旧建筑:我国许多城市存在着大量老旧建筑,这些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容易在地震中倒塌。
因此,对这些建筑进行加固是非常必要的。
3.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地震发生后,应尽快组织救援力量进行紧急救援。
因此,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也是防震减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4.科学宣传教育:通过科学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这样,在地震发生时可以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四、如何进行自我保护1.在地震发生时应尽快找到安全位置躲避,并确保周围没有危险物品。
2.如果无法找到安全位置,则应蹲下来用手臂保护头部,并远离窗户、墙角等可能会倒塌或掉落物品的地方。
3.在地震结束后,应迅速逃离建筑物,避免停留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4.在逃离时应注意防止火灾、电气短路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一些地区抗震设防标准过低,建筑物抗震能力不足。
3.一些老旧建筑尚未进行加固工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4.应急救援能力相对较弱,在地震发生后无法及时组织有效救援力量。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一、地震知识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二、地震灾害: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例如11979年7月9日,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三、防震减灾: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四、预测预报: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翻白或大量死亡;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43.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设施和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44.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五、地震谣言识别:45.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确切信息来源和毫无科学根据的迅速传播有关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46.一般地震谣言的特征是:1将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十分具体,时间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某秒,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但目前科学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如此准确的预报水平;2谎称是某电台、某专家发布的地震消息;47.要善于识别地震谣传:1掌握地震谣传的特征;2判别地震消息的来源;3掌握我国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要正确对待地震谣传:1不信谣,不传谣;2用防震减灾知识消除恐惧心理;3用地震预报法规约束自己;4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询问;六、避震自救:48.震前出现地光、地声和初震现象到房屋倒塌这段时间约10-20秒钟,是自然预警时间,利用自然预警时间就近避震可减少人员伤亡; 49.震明应急防护原则:伏而待定、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就近避震”,就是地震时迅速躲到能够避免或减轻地震伤害的地方;50.在平房避震时:要果断,就近避震,紧急外出不往返;若在门口,室外无危房、窄巷或障碍物等,应立即跑出室外,且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水塔、变压器、石化、煤气及大桥下;51.居民楼里避震:不可慌乱跑出房门或跳楼逃生,应就近避震,躲在小开间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或内墙墙角外、坚实家俱下和床底下;因这些地方抗震力强;52.在商店和影剧院避震时:在商店和影剧院门口的人,可立即跑出大门到安全地方;在商店里应就近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坚实的柜台或大件商品旁避开商品陈列橱;在影剧院里,应就近躲在排椅下,前排可躲在舞台旁,且不可拥护出商店门和剧院门;震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53.在学校避震:1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冷静果断;2震时让学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讲台旁,且忌乱跑乱挤出教室门和跳楼逃生;3平时要结合教学讲述防震减灾知识;4震前要安排好撤离路线和转移场地;5震后指挥学生有序撤离;54.地震被压埋人员自救:1用衣服捂住鼻子防止灰尘窒息;2挣脱手脚,用砖、木支撑可能倒塌的物体,扩大空间,设法逃离险境,并向有光和空气的地方转移;3无力脱险时,保存体力,不要乱喊乱叫,听到有救援人员声音时,敲击发声求救;七、法规知识: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江泽民主席签署,于1997年12月29日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5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57.减轻地震灾害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5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5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行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6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6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包括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灾害
由地震波对地表或建筑物直接造成的破坏为原生灾害。 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地基沉陷 、 沙土液化、
喷砂冒水等
次生灾害
火灾 、水灾 、泥石流、滑坡、海洋强震引发的海啸等
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 地震预报知识
对地震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了解,但 远远没有完全认识。
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 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地震知识知多少
地震是我国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地 震是我国群灾之首,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地震灾害 54%
气象灾害 40%
海洋与 林业灾害
1%
1949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比例
提高防震意识很重要 !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有一所学校无 一人伤亡,它是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
保护自己等 待救援
• 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 按医生要求保护眼睛,长时间处在黑暗中的眼睛不能受强光刺激;进水进食要听医嘱,以免肠胃受到 伤害
被救出后
自救成功小案例
震后72小时是“黄金救援”时间,据统计,震后第一天救 出存活率为90%,第二天为50-60%,第三天仅剩下20-30%。但汶 川地震后,很多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中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当前的地震预报 尚处于探索阶段。
地震预报任重道远
地震的宏观异常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 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 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 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 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 异常、气象异常等
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 与异常繁茂等。
地震宏观预测
汶川地震前的疑似地光现象
——地 光
成因之谜 人们早就发现,地震前后有时会从地缝中射
出一种奇特的光,将天空照得通亮,并伴有隆隆 的巨响,这就是地震光。后来科学家将这一壮观 景象拍摄下来进行研究,然而,没有人能够解释 这光从何而来。人们知道,要发出能看到的“片 状闪电”,需要较强的电压和大量的电荷,那么 地震时出现的电荷是怎样产生的呢?
地光的产生原因说法不一,尚无定论
温馨提醒
做好学校的防震演练 无论在何 处躲避, 都要尽量 随手抓个 枕头或坐 垫护住头 部.
什么是地震活命三角区
发生地震时一定要找到可以构成三角区的空间去躲避
这是倒下的墙和梁 活命三角区
物体越结实 形成三角形 空间就越大
大床 桌子 沙发 汽车
这是倒下的墙和梁 活命三角区
哪里可以迅速找到活命三角区?
如果你来不及逃到室外,这里都可以是:
最好躲在支撑多空间小的卫生间
避震
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处理
燃气泄露时: 用湿毛巾后住口、鼻,千 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 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由捂住 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 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 风而进。
避震
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处理
毒气泄露时:
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 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 要昼绕到上风方向去,并 尽量用湿毛由捂住口、鼻。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 生产危险品的工厂;
危险品,易燃、易爆品 仓库等。
如果被埋怎么办——实施自救
加保 固存 环体 境力
被埋下方莫要慌,搬开杂物扩空间。 不要乱叫保体力,包扎伤口自救护。 保护支撑防余震,先露头部呼吸畅。
地震宏观预测
地震前兆 ------地下水异常
无雨井水发浑,变色变味
井水翻花冒气泡
天旱井水位反常升降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 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 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 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
救援需讲究方法。首先应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 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对于埋压废虚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 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 眼睛。
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
地球内部结构
外层是“蛋壳” —— 地壳。
中间是“蛋清” — 地幔。
中心层是“蛋黄” — 地核,包括 外核和内核。
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起源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 化而产生的地球内部的巨大应力,即地应力。在 地应力长期缓慢的积累和作用下,地壳的岩层发 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 度时,岩层产生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 放,迅速传到地面,这就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 多发生在构造带边缘、不同板块的接合处(俯冲 带,碰撞带)、大洋中脊,这是由于这些地方活 动断层多,是释放地球能量理想的通道。其中最 著名的是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
中国地震分布图
· 5.0-5.9级 6.0-6.9级 7.0-7.9级
8.0级 以上
我国地震具有频度高、强度大、 分布广、震源浅的特点。
地震分类
天 1.构造地震 然 2.火山地震 地 震 3.塌陷地震
4.诱发地震
5.人工地震
地震的发生,特别是强震的发生,往往给 人类社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灾害。
一般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诱发灾害
包敲 扎击 伤求 口救
被埋后的自救方法
• 沉住气,树立生存的信心,要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你 有沉着的心
理
保护自己不 受新的伤害
•设法把双手从埋压物中抽出来清除头部、胸前的杂物和口鼻附近的灰土,移开身边的较大杂物 •设法保持呼吸畅通 •改善环境,消除危险因素,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 •等物捂住口、鼻和头部
科学解释 前不久,美国地质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原来,
当地面发生裂缝时,有一股巨大的剪切力,迅速 地将地层岩石以上下方向切开。不难理解,剪切 中的岩石温度非常高,运动摩擦便产生了电荷。 与此同时,地震发出的热量把地球表层中的水变 成蒸气,也就是由液体变为气体,而水中含有氢 气和氧气,于是电荷便将氢气点燃,发出光亮, 所以,人们看到这闪电般的光好象是从地缝中发 出的。 不过,这种地震光只有强烈地震时才能 出现。
•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与外界联系
设法脱离险 境
•试着寻找通道,朝向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但是千万不要使用明火
• 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 维持生命,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七到解渴作用
5月17日凌晨,红白中学职工李克成被困在废墟中106小时 后成功获救。地震后,李克成被埋在废墟下,他摸到了一个学 生用的作业本和一个矿泉水瓶子,他喝自己的尿液,用作业本 纸充饥,等到了救援。
时间就是生命。震后救人,力求 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
救人原则:
先救近,后救远; 先救易,后救难; 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救援力量。
校长 叶志平 每年把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的维修上,每学
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严格细致到每个班的疏 散路线都是固定的。
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来,冲进学校, 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他的学生,11岁到15 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全 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用时1分36秒,全部在操场上以 班级为单位站好.全体师生无一伤亡。
同学们: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是一个多地震 的国家。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知识的学习,增强 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 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地震前兆 ------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 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 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氮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 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 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 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 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 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 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 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宏观预测 动物异常
鱼儿惊恐跃水面
地震宏观预测 ------地 声
强烈而怪异
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 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 出现得最多
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 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 荡等多种多样。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 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 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只闻其声,而 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觉。所以, 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似地 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如果在 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 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 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 震征兆。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 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