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
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追溯调整分录

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追溯调整分录(原创版)目录1.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的概念和原因2.追溯调整的概念和作用3.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追溯调整的具体分录4.举例说明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追溯调整的过程5.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追溯调整的意义和影响正文一、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的概念和原因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是指在企业会计处理中,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方法从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的过程。
这种转换通常发生在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例如从控制转为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
权益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控制权发生变化时,需要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方法从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二、追溯调整的概念和作用追溯调整是指在会计处理中,对之前的会计分录进行修正,以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
在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过程中,追溯调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保会计处理的一致性,二是反映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实际影响。
三、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追溯调整的具体分录在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追溯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对之前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录进行调整。
具体的分录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贷:营业外收入四、举例说明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追溯调整的过程假设企业 A 原先对企业 B 拥有 60% 的股权,采用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
后来,企业 A 将所持有的企业 B 的股权比例降至 20%,不再对企业 B 实施控制,而是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 A 需要对之前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录进行追溯调整。
假设在成本法下,企业 A 对企业 B 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00 万元,而被投资单位企业 B 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为 150 万元。
在权益法下,企业 A 需要按照被投资单位企业 B 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进行会计处理。
因此,在追溯调整时,企业 A 需要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从 100 万元调整至 150 万元,同时计入营业外收入 50 万元(150 万元 - 100 万元)。
基于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会计处理图解

基于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会计处理图解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和规定也在不断变化。
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从成本法转向了权益法。
本文将通过图解的方式,详细解释基于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方式。
一、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概念1. 成本法成本法是指企业在购买长期股权投资时,按照实际支付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并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中不进行重新计量。
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与企业购买时支付的成本一致,不会随着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变化而变化。
2. 权益法权益法是指企业在购买长期股权投资后,将被投资企业当期利润的一定比例纳入自己的当期损益,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余情况进行重点评估。
在权益法下,由于投资者将被投资企业的盈余纳入自己的当期损益,因此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将随被投资企业的盈余变化而变化。
二、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流程1. 成本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购买|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C)初始计量```在新准则下,权益法成为了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首选方式。
图2展示了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流程。
```图2 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流程3. 成本法转权益法的具体操作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将原先按成本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权益法的计量。
这一过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是否符合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条件:被投资企业的盈余情况、是否有控制权等。
(2)进行资产减值测试:确认被投资企业的净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需要进行资产减值测试,若被投资企业的净资产已经发生减值,则需要进行资产减值准备。
(3)按照权益法重新计量:将原先按成本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重新计量,计算被投资企业当期利润的一定比例,并在自己的财务报表中确认。
(4)确认影响损益的净投资收入:将被投资企业当期利润的一定比例确认为自己的当期损益,计入自己的利润表中。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权益法、金融资产之间核算方法的转换【提示】共计有6种情况:假定条件如下:5%(金融资产);20%(权益法);60%(成本法)(1)5%(金融资产)→20%(权益法)(2)5%(金融资产)→60%(成本法)【涉及合并报表】(3)20%(权益法)→60%(成本法)【涉及合并报表】(4)20%(权益法)→5%(金融资产)(5)60%(成本法)→20%(权益法)【涉及合并报表】(6)60%(成本法)→5%(金融资产)【涉及合并报表】一、公允价值计量转换为权益法的核算例如:5%(金融资产)→20%(权益法)1、转换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转换日原投资公允价值+新增投资的公允价值原持有的股权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转入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其他综合收益【或贷方】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新增投资而应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贷:银行存款等2、比较上述计算所得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按照追加投资后全新的持股比例计算确定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在追加投资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前者大于后者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前者小于后者的,差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二、公允价值计量转换为成本法的核算(即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取得股权最终形成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个别财务报表例如:5%(金融资产)→60%(成本法)——原投资系公允价值计量转换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原投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新增投资成本 =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新增投资成本【提示】若原投资公允价值计量,转换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1)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采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的,应当将按照该准则确定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

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可能因持股⽐例下降或上升⽽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或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1.增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原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影响、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在⾃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应区分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新增长期股权投资两部分分别处理: (1)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余额与按照原持股⽐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①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部分(即原取得投资时投资成本⼤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价值; ②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余额⼩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价值,另⼀⽅⾯应同时调整留存收益(追溯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如下图所⽰: (2)新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较新增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中投资成本⼤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价值;对于投资成本⼩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
注意:两次投资形成的商誉或计⼊留存收益(或当期损益)的⾦额应综合考虑,以确定与整体投资相关的商誉或应计⼊留存收益(或当期损益)的⾦额。
(3)对于原取得投资后⾄新取得投资的交易⽇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相对于原持股⽐例的部分 ①属于在此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价值,同时对于原取得投资时⾄新增投资当期期初按照原持股⽐例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应调整留存收益; ②对于新增投资当期期初⾄新增投资交易⽇之间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应计⼊当期损益; ③属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价值的同时,应当计⼊“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的转换

成本法—金融工具
(出售减资)
1出售股权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
2剩余长投转金融工具
借:交易性金融工具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
不需追溯成本法差额
思路:先卖再买
权益法—公允价值
(出售减资)
1出售股权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
※(考试中为了避免出售比例的重复计算,最好是出售和结转两步合成分录,不易计算出错)
(四)
成本法—权益法
(其他方增资)
1、调整因持股比例变动影响的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当年)
盈余公积(以前)
利润分配(以前)
其他2、3、4同上
按照新的持股比例确认本投资方应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资扩股而增加净资产的份额,与应结转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思路:先卖后买
1、对比新增被投资单位的帐面可辨认净资产份额,确定投资成本。
2、冲减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金融工具分两种: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形成的差额记入“投资收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形成的差额记入“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注意:一定要先确定投资成本,不能习惯性用分批处理方法,容易造成投资成本的错误计算。
(二)
非同控
公允计量—成本法
(增资)
1、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公允价值)
贷:交易性金融工具(帐面价值)
投资收益
或:其他权益投资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公允价值)
关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互相转换的全面总结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小结2010-9-14根据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的变化,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会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转换,成本法核算实际上有两种,一是对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一是对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所以,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实际上涉及三种核算形式的转换,即权益法、成本法(非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为便于以下的讨论,将这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称之为合并)。
而且,引起核算方法转换的原因一是增加股份,二是减少股份(或处置长期股权投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的类型。
一、因增持股份引起的转换1、从成本法到成本法(不是指子公司采用的成本法,以下同),比如持股比例10%到15%。
该种变化不涉及特别的会计处理方法,它实际上只是一项追加投资,适用会计准则2号-长期股权投资讲解“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的规定。
2、从成本法到权益法,比如持股比例15%到25%,达到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程度。
会计准则2号-长期股权投资讲解:应区分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和新增加股权投资两部分分别处理。
(1)首先,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前者大于后者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前者小于后者的,根据其差额分别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
(2)其次,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比较追加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前者大于后者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前者小于后者的,根据其差额分别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和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进行上述调整时,应当综合开考虑与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相关商誉或计入损益金额。
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追溯调整分录

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追溯调整分录一、长投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区别长投成本法与权益法是企业会计中两种主要的投资核算方法。
长投成本法是指企业对其他单位进行投资时,按照成本法核算,即将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按照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变动进行调整。
而权益法是指企业对其他单位进行投资时,按照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变动进行核算,即将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变动反映到投资单位的权益中。
二、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追溯调整原因企业在采用长投成本法核算投资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原因导致需要转为权益法:1.投资单位发生重大事项,如并购、重组等,使得投资单位不再符合长投成本法的核算条件。
2.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导致投资价值发生变化,使得长投成本法无法真实反映投资价值。
3.投资单位所在行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投资单位的盈利能力和价值。
三、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追溯调整分录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追溯调整分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长投成本法下的投资成本调整为权益法下的投资成本。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长投成本法下的账面价值调整为权益法下的账面价值,反映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变动。
2.调整投资收益。
在权益法下,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变动将直接影响投资单位的收益。
因此,需要将长投成本法下的投资收益调整为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包括股息收入和净资产变动带来的投资收益。
3.调整投资单位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
在权益法下,投资单位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将根据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变动进行调整。
需要将长投成本法下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调整为权益法下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
4.调整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将长投成本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为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以反映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变动。
5.调整投资单位的权益。
根据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变动,调整投资单位的权益。
总之,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追溯调整分录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对企业会计政策和相关规定有深入了解。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与权益法及其转换

①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 投资后 , 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 的被 应 投资单位实现 的净损益 的份额 , 确认 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 资的 账面价值 。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 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 应分得的部分 , 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 ②投资企 业在确认 应享有被投资单位 实现的净损 益的份额 时 , 应 当 以取得 投资时被投 资单位各项 可辨认资产等 的公允价值为基 础 , 对 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比如 , 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 固定 资产 、 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为 基础计提的折旧额或摊销额 , 相对于被投 资单 位已计 提的折 旧额 、 摊销 额之间存在差额的 , 应按其差额对被投资单位净 损益进行调整 , 并按调 整后的净损益和持股 比例计算确认投资损益。 在进行 有关调整 时, 当 应 考虑具有重要性的项 目。 ③在确认投资收益时 , 除考虑公允价值 的调 整外 , 于投资企业与 对 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 内部交 易损益应予抵销 。即 投 资企业 与联营企业及 合营企业之间发生 的未实现 内部 交易损益按照 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 的部分应 当予 以抵 销 ,在此基础上确认 投 资损益 。 应 当注意的是 ,投 资企业与其联营企业及合 营企业之 间发生的未 实现 内部交 易损失 , 于所转 让资产发生减值损失 的, 属 有关 的未 实现内 部交易损失不应予 以抵销 。 ④投资企业确认被投 资单位 发生的净亏损 ,应 当以长期股权投资 的账 面价值 以及其他实质 上构 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 的长期权益 减记 至零为限 , 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 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 投资的长期权益 ,通常是指长期 应收项 目。 比如 ,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 的长期债权 , 债权没有明确 的清 该 收计划、 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不准备收 回的, 实质 上构成对被投资单 位的净投资。 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 的亏损时 , 当按 照以下顺序进行 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
成本法转权益法——增资
【商誉综合考虑】
【例1】
商誉综合考虑:两次在初始入账时都已经考虑,不需调整。
商誉综合考虑:第二次负商誉冲掉第一次商誉20,还有商誉20,不用调整。
【例3】
商誉综合考虑:本期的负商誉冲掉了上期的40,还要确认20的负商誉,即营业外收入20: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0
贷:营业外收入20
商誉综合考虑:两次确认初始投资时只应确认本次的营业外收入,
第一次: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6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0
第二次: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60
贷:营业外收入60
商誉综合考虑:第二次商誉冲掉第一次负商誉40,即本应确认第一次负商誉20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0
商誉综合考虑:第二次商誉冲掉第一次负商誉60,还有180,不需要调整。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已评估值+商誉
留存收益使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增加60,剩下的180则是这10%的评估增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0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18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80
长投的账面价=法一:按账面600+1200+60+180=2040
法二: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份额8000*22%+第一次商誉40+第二次商誉240=2040
【例2】
留存收益使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增加60,但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只增加了20,也就是说10%的评估价下降了40。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0
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40
长投的账面价=法一:按账面600+1200+60-40=1820
法二: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份额5800*22%+第一次商誉40+第二次商誉504=1820
留存收益使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增加60,但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还下降了20,也就是说10%的评估价下降了80。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0
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80
长投的账面价=法一:按账面600+1200+60-80=1780
法二: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份额5400*22%+第一次商誉40+第二次商誉552=1780
留存收益使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增加60,剩下的180则是这10%的评估增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0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18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80
长投的账面价=法一:按账面600+900+60+180=1760
法二: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份额8000*22%+第一次商誉40-第二次负商誉40=1760
注意,负商誉的冲减以正商誉为限,就是说这里顶多只能冲40。
●成本法转权益法——减资(处置部分股权而丧失对子公司的控制权)
出售部分:
借:银行存款1400
投资收益1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500
负商誉部分: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4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0
利润部分: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0
●权益法转成本法——增资(多次交易实现合并)
(一)同一控制
【例1】增资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借方余额1000,“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借方余额500。
增资后占被合并方权益账面价为3000。
合并方付出对价11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000
——损益调整500
银行存款11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00
(二)非同一控制
【例2】增资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借方余额1000,“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借方余额500。
合并方付出对价1100再投资形成合并。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000
——损益调整500
银行存款1100
【例3】增资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借方余额100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借方余额500。
合并方付出对价1100再投资形成合并。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6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000
——公允价值变动500
银行存款11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00
贷:投资收益500
权益法转成本法——减资
【例3】减资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借方余额4000,“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借方余额1000。
减资50%,获得对价3000。
出售部分:
借:银行存款3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000
——损益调整500
投资收益500
剩余部分: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000
——损益调整500
【解释】权益法转成本法是为什么原来的损益调整要转到成本法的长投的成本当中,这不是没有按回了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了吗?
含了当时的商誉和现在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因为当时的商誉买了就买了,的确是一个成本对价,而如果现在再买这份股份,就要付商誉加+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这相当于是一个历史成本,如果现在购买的话的历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