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读后感
现代性的总结与反思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个从西方引入的主题,从新文学一开始就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到了新时期,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它在现代文学甚至是当代文学中中的重要作用。
1.对于现代性本身的研究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这篇论文中,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
在他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内容繁复的西方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产生与欧洲历史中的世俗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
现代的概念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新”敞开的时代。
在衣俊卿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的问题。
文章具体地分析的现代性的基本的图式和机理,对现代性进行了一个多维的整合。
文中认为现代性所标志的理性文化模式,是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
作者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和制度性的维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性的构成。
在精神维度上主要指个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
在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包括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
从而得出了结论:在中国的境遇中,现代性的本质上“不在场”或者尚未生成。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性的当代命运与中国语境。
通过对现代性本身的分析,和与前现代和后现代性的比较中,得出了现代性的深刻的反思性和内在的超越性的特点。
在郑莉的《现代性论争的缘起、困境及出路》中对现代性的论争做了基本的陈述。
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导致关于它的论争不断。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性是具有不同源流:在法国,现代性通常是在波德莱尔和尼采意义上来理解的美学现代性;而在德国,现代性则是以启蒙运动为发端的。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论争,作者认为其归宿点和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时间现代性上,即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偶然性、矛盾性和不安全性,人类将如何进行一种现实的抉择。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2000年7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社会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
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
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
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
说起“现代性”这一词汇,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甚至经常提起,但是若要对“现代性”这个词语进行准确的解释、精准的描述它的特征以及了解它从何而来,恐怕很少有人反思过这一问题。
关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处于现代化时期,或已经超越现代化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后现代化时期以及现代化具体带来的后果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在吉登斯所著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进行了全面的解答。
作者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本质以及传统社会形式与现代性的特殊关系等问题都以自己的全新视角进行解读,同时也为处于现代性的双重后果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乌托邦式的现实主义道路。
该著作从宏观角度对现代性进行较为透彻且全面分析,然而却存在着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的立场对现代性过程进行分析的局限,尤其体现在对现代性的四个分析维度方面。
作者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对于现代性问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四个维度以及现代性的后果及态度。
该书按照文化与认识论研究的笔调对于现代性做出制度性分析。
01现代性的定义作者首先开门见山的提出对现代性的具体定义,即“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这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征却还仍然在黑箱之中藏而不露。
”从作者对现代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获取到现代性是一个时空的概念,现代性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理位置,现代性包括了社会生活以及组织模式的方方面面。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看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我认为现代性的出现是以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为标志,监控制度是体现之一。
现代组织最重要的特点是制度反身性,这是由时空分离,社会制度的脱域(象征标识如货币以及专家体系)构成的抽象体系。
与传统社会稳定自我相比较,现代社会对自然、未来的殖民,时空全球一体化,使得自我认同凸显,更多的选择性中做出决定日益与自我身份认同挂钩,日常生活领域的安全感换取的代价是做出重要性代价时不得不面临存在性和道德性问题。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发展为一种纯粹关系,因为缺乏外部指涉机制,这一关系纯粹而不稳定。
日常生活规划、身体的反映、心理治疗、风险投资等均是现代社会反身性的证明。
相比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在生存上更安全便利,原先诉诸宗教、巫师的事情现在交由专家作为权威,但事实上,越是在具体细微的专业领域,各专业内部大多莫衷一是,因此现代人可能保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对权威的完全信赖,另一种是固执坚守个人生活方式。
而即时每个人都会参考专家意见,在最终做出决定时,往往与自己之前的特定生活方式保持一致。
福柯对疯人院的研究主要从理性监禁视角,吉登斯认为精神病院、医院、性、纯粹自然界在现代社会都被人类进行封锁和管理,自然的社会化、性脱离生殖目的作为单纯享乐体验、医院将人类的生、死、病与正常人区隔,精神病院将疯癫移除人类视野。
我觉得吉登斯对此的论述与福柯并无本质的不一致。
生死爱欲被封存在人类生存的死角,而正是在这些地方体现人类的存在性和道德性问题,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在面临重大人生变故时同样的不堪一击。
我认为,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制度的反身性,简单来说即是控制和管理,将一切都纳入管理的领域,在这里风险投资的例子可以确证之。
人们将信任交付专业领域,专业人士与决定者共同承担风险,控制体现在全球性与对未来的监管预测上,风险被纳入监管,而无论怎么监管,任何细微的疏漏所造成的危险都是全球性的。
现代人是内在矛盾重重的,消费文化的绚烂刺激起巨大的消费欲望,衣服的选择透露出个人的基本品味和生活方式,标志着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与此同时,过剩的刺激又使人忘乎所以沉浸于靠外在的修饰标识自身身份,自恋主义文化猖獗,个体内在越发空虚。
《现代性》读书笔记

现代社会的除魔化实践,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以及整个社会层面上表现出了它不同于中世纪的现代特征。
而这些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内容。
显而易见,有一种政治层面上的现代性: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到洛克,现代国家的概念建立起来。
这个国家是技术性的人工制品,而非天然的秩序法则;是人间的社会契约,而非上帝的神秘天意;是自然权利和意志的保障,而非是对他们的强迫限制。
这个现代国家的政治构想,就摧毁了中世纪政治的神学基础。
它的核心是,个人乃最高的价值,个人及其权利是社会的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根基。
这是从自由主义政制的角度谈论现代性。
还存在一种经济丑呢购买你的现代性。
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从十六七世纪开始发展,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联姻,从而使得商品经济的规模爆炸性地增长,中世纪自己自足的封闭的庄园经济不可逆转地遭到了毁坏。
农业社会的沉默和稳定被打破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大都市开始露出喧嚣的面容。
到了成熟的资本主义时期,一切都被商品化——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旧时代“一切固有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商品的穿梭动力必定使得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成为目标,为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战争烟火四处燃烧。
就理论而言,亚当斯密的“隐蔽之手”让市场至上的经济观念合法化。
这种观念同洛克的政治观念一结合,就奠定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版本。
最后从哲学上而言,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既是自然身体的对立面,也是自然世界的对立面。
同培根一样,这个理性主体发誓要对自然世界进行征服和整饬,而这正是另一种形式的除魔实践,即不仅要清除上帝的魔法,还要清除自然界的魔法,这也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一个来源。
在这里,理性拜托了上帝和自然的双重阴影。
到了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那里,理性既是神学的对立面,也是自然的对立面。
一切事物和观念都必须站到理性面前接受审判。
就此而言,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观念。
但是,理性的意义多种多样。
它不仅仅是各种神魔的对立面。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读后感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读后感首先得说,这书里讨论的现代性,可不像我们平常理解的“现代”这么简单,什么流行文化、现代科技之类的只是表面文章。
哈贝马斯是深挖到了哲学的根儿上去谈现代性的。
他从那些哲学大佬,像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的思想里抽丝剥茧,就像是一个侦探在寻找关于现代性真相的蛛丝马迹。
读的时候我就想啊,黑格尔那些复杂的辩证法,就像一团缠得死死的毛线球,哈贝马斯却试图一点点解开,还告诉我们黑格尔对现代性的看法就藏在这团毛线的某个小角落里。
他说黑格尔觉得现代性是个未完成的工程,这就很有意思了。
就好像我们盖房子,现代性这栋大楼还没封顶呢,还有好多活要干。
然后尼采就像个捣蛋鬼一样闯进了现代性的派对。
尼采那家伙老是批判现代性,觉得现代社会把人都变得软弱无力,他喊着“上帝死了”,就像是在现代性的平静湖面上扔了一颗超级大的石头,溅起了巨大的水花。
哈贝马斯分析尼采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高手过招,尼采出一招批判,哈贝马斯就回一招解读,我在旁边看得是目瞪口呆。
还有海德格尔,他的思想那叫一个深奥,像一片浓雾弥漫的森林。
哈贝马斯却大着胆子走进这片森林,试图找出海德格尔思想里现代性的影子。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在哈贝马斯的解读下,就像是一道复杂的谜题被慢慢解开。
不过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啃的骨头。
有时候那些哲学概念和复杂的论证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就是不让我抓住它们的小尾巴。
我常常读着读着就走神了,心里想:“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啥要读这么难懂的书?”但是当我又重新把思绪拉回来,理解了那么一小段的时候,又会有一种“我简直是个天才”的错觉。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现代性的认识就像是从二维世界一下子跳到了三维世界。
以前看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就像看一幅平面画,现在就像是可以看到这幅画背后隐藏的各种结构和脉络了。
虽然过程很痛苦,就像爬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站在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回望的时候,还是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总结阅读了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文后对于现代性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它让我认识到现代化对社会的发展在具有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其两面性,对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其风险的一面,下面是在看完现代性的后果一文后,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断裂;现代性有三个动力机制:时空的延伸和分离、脱域机制、对知识的反思性;现代性有四个基本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和监督体系,由此所导致的全球化也有四个维度: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名族国家体系、国际劳动分工和世界军事秩序。
结果,现代性与全球化交织的现代社会有着不确定的风险。
但是吉登斯认为,同时卷入到现代性进程中的四种运动(劳工运动、民主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可以化解这些风险,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
1.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动力机制(1)基本特征:断裂究竟什么是现代性呢?吉登斯认为要理解现代性就要先弄明白提出该论点的“出发点”,即“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吉登斯分析现代性的一个特点是他不像很多社会理论家所认为的现代性的出现是随着某一既定的发展线索内部自身演进的结果,他认为现代性在历史发展中有其特殊的阶段,也就是说,非延续性或者说是断裂时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断裂是指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吉登斯认为这是诊断今天现代性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2)动力机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的传统是断裂的,而使它与先前其他时代区别开来的最为明显的性质就是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这一动力机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而是脱域机制的发展;三是知识的反思运用。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的所谓的秩序的问题,实际上是“时空分离”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分离的过程中形成现代性的整体特征的。
2023年《现代性》读书笔记

2023年《现代性》读书笔记2023年《现代性》读书笔记1序言:1、今天与一二十年前不同,这个星球的每一片土地,除了鲜有的几个例外,都在顺应一场现今被称为“现代化”的急切的,强迫性的,不可阻挡的变迁,并被迫接受与之俱来的一切事物,包括持续扩大的人口过剩和它必将导致的社会紧张2、现代生活方式可能会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把它们联合在一起的恰恰是脆弱性,暂时性,易伤性以及持续变化的倾向3、成为“现代”的意思是急切地,强迫性地去进行现代化,不只是“成为”,更别说使其身份保持不变,而且是要永远处于“变化”中,避免完成,保持未定状态在任何阶段和任何时间,一直处于“事后”状态也是现代性一个不可或缺的特点4、现代性整体因其强迫的,急切的现代化而从之前的时代凸显出来,而且现代化意味着液体,溶解和熔炼与其说现代智力主要着迷于熔炼技术,还不如说着迷于设计将被熔化金属顷注于其中的模具以及使之保持这种形态的技术。
现代智力技术追求的是完美前言:论轻灵和流动1、秩序的可靠和坚固,是人类自由力量的典型产物和结晶。
这种坚固和可靠是“松开闸门”的总的结果:是解除管制,自由化,灵活化,弹性化的结果,是技术的速度,扩散和顺从的结果换言之,是技术允许制度和它的自由的行动者实行快速分离,允许它们相互回避的结果2、我们正从一个前设的“参照群体”时代走向一个“普遍观照”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模式和框架,不再是已知的,假定的,更不用说是不证自明的,它们中有许多是相互冲突的,戒律之间相互矛盾,每条戒律都被剥除了许多强制性的,约束性的力量。
而且它们的特征都已改变,因而都已依每条戒律的任务情况按条目重新分类,这些戒律不是先于生活政治而存在并塑造生活政治的话语框架,相反,这些戒律是生活政治的结果,是生活政治的转变重新塑造了这些戒律“液化”的力量已经从“制度”转移到了“社会”,从政治转移到了生活政治,或者说,已经从社会共处的宏观层次转移到了微观层次3、我们对现代性的看法,就是一种个体化,私人话的观点,编造模式的重担和失败的责任,都首先落到了个体的肩上,依附和互动模式的转变——“液化”已经开始。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读后感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读后感
这本书啊,一上来就像一个特别热情的导游,拉着我走进中国视觉现代性这个看起来有点高大上的领域。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那种干巴巴、充满了各种看不懂的理论和术语的书,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它讲的透明中国这个概念特别新鲜。
我感觉就像是在说中国在现代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像一个透明的水晶球,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各个方面都清晰地展现出来。
比如说我们城市的建筑,以前可能就是普普通通的房子,现在那些高大上的现代建筑,玻璃外墙亮晶晶的,里面的结构都能若隐若现,这就像是一种视觉上的透明化。
而且不仅仅是建筑,我们的文化传播、社会生活等很多方面都有这种感觉。
就像现在网络特别发达,各种文化活动、民间生活通过短视频之类的平台被展示得清清楚楚,让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国的样子,这就是一种视觉现代性下的“透明”。
在书里看到那些分析现代艺术作品的时候,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
那些艺术作品就像是一扇扇通往奇思妙想世界的大门。
有些艺术家会用特别新颖的手法来展现中国元素,他们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超级巧妙,让我看到传统的中国文化在现代视觉语境下有了新的生命力。
这就好比是给古老的东西穿上了时尚的新衣服,而且还特别合身,一点也不突兀。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让我挠头的时候。
有些地方讲得太深奥了,我就像走进了一团迷雾里,晕乎乎的。
比如说那些关于视觉理论背后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脑袋像个生锈的机器,转得特别慢。
但是这也正好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想要多去了解一下这些复杂的东西,就像是面前有一个很难打开的宝藏盒子,虽然困难,但就是想打开看看里面的宝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现代性的后果>>的读书心得
唐云龙SY1007401
最近很有幸的拜读了安东尼.吉思登的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由于自己时间的限制,没有能完全的通读该书,仅仅选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章节进行了选读,通过读书,让我深有感触。
在读该书之前,我一直都不太明白什么是现代性。
在生活与学习中,我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宣传,本文章的反映的是后现代主义,本图片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风格。
我连现代性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后现代主义了。
在我小的时候,还依稀记着这么一个口号,叫四个现代化。
在我看来,现代化就是先进,跟进一步说就是能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
现在读后该书,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思想是那么的可笑。
虽然现在我已经是一个研究生了,但是对这些东西还是很不了解。
通过对该书的导言部分的阅读,让我明白了现代性即是社会生活或者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层度不同的对整个世纪产生了影响。
然而我们是不是现在已经完成了所谓的制度转变,进入可一个真正意义的新阶段和以前的现代性截然不同的阶段----后现代阶段呢?文章的作者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
在作者看来,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进入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而我们进入了一个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现代性的后果比先前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剧烈。
为了解释这个观点,作者介绍了社会发展的断裂理论,即如何看待现代性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与传统的方式的断裂。
我是这么理解这个断裂的,现代性不仅仅是原有传统的方式的一种延续和改进,其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改变。
有很多东西,我们不能在他们以前的历史时期找到任何的对应。
这一点从现在得生活中可以看出。
比如说计算机的使用,他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比如说在以前,我们在很远的地方只能写信交流思想,这样,会带了很大的时空上的滞后性。
而如今即使在地球的两端,我们仅仅需要轻轻的敲击键盘就能交流。
不仅在语言上,还可以在图像上。
传统的贸易往往需要人与人直接的接触,而如今我们仅仅也只需要坐在计算机前,敲打着键盘和鼠标就能轻松的完成购物。
这一切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我们的思想制度也同时发生的改变。
这种改变时以前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所没有的。
因此这种革命性的改变在我看来就是作者所谈到的一种断裂。
关于现代性的特点,作者看来主要有四点,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
现代性和世界的一切事物一样,都有它自己本身的两面性。
它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同时它又给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现代性社会明显的使生产力有所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他也同时使贫富不均越来越明显,对工人的剥削越来越严重。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法律法规的健全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然而一些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的恶化,犯罪率的上升,核武器的使用,让我们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感。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安全同时也危险,我们相互充满信任但同时也充满了怀疑。
我还读了现代性和时间--空间转换的关系。
作者通过把现代性的时间空间换转的关系与前现代的时间空间转换关系的对比来介绍现代性对时间空间转换的影响。
在前现代时间总是与空间相联系的即在没有精确计时的情况时候,什么时候总是和什么地点相联系的。
时间与空间转换的现代性的扩张主要表现在日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性和跨时区时间的标准化。
时空的分离对现代化有着很重要
的意义。
时空的分离和虚化,它开启了变迁的多总可能,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时空的分离为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特征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读完这一章,我有一个大概的时空对现代化影响的观念,但是文中充满了太多专业的术语,对于一个平时很少阅读该类文章的人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因此我感觉我对于该文章的理解还是很肤浅。
什么事脱域呢?作者告诉我们脱域就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系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系中“脱离出来”。
读完这个概念让我还是很迷茫。
但是我们应该明确所谓脱域就如同其文字的表面意思一样是一种脱离的关系。
接着作者介绍了两种脱域机制的类型,这些机制都内在地包含于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之中。
其中的一种我们称之为象征标志,第二种我们称为专家系统。
象征标志有很多,在这里作者着重的讨论了货币的符号。
作者通过介绍货币这种符号在现代性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具有的功能,来讨论象征标志这种脱域的基本机制。
另外一种基本机制是专家系统,即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正是这些体系编织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博大范围。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必须信任这些专家系统。
这让我想到了以前所读过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对分工的论断。
在我看来,专家系统是一种分工的进化,我们住房需要依靠建筑专家系统,我们吃饭,需要有厨师这个专家系统。
等等的专家系统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也是其中一个专家系统。
这就是专家系统,从文中可以看出来脱域机制都依赖于信任,因此信任在本质上与现代制度相联系的。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我还选读了书的最后一章,现代性的后果。
什么是现代性的后果呢?现代性的后果是一个西方化的工程吗?现代性的根本性后果之一是全球化。
它不仅仅只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蔓延,在这种蔓延过程中其他的文化遭到了毁灭的破坏;全球化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过程。
在我看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都会发生其本身的优势,西方文化在近代展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它培育出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如今,在我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文化的优点也比较明显的显现出来了。
我不同意现代性的后果是西方化的工程。
简要的读了相关章节,让我对现代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由于文中存在太多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该专业的基本术语。
对其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是有太大的困难。
仅仅的是从纸面上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知识。
如果今后有时间,继续仔细阅读该书,才能对该书以及现代性有一个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