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宫泽知之:唐宋社会变革论
唐宋变革论

3.在社会性质上,日本学者的宋代近世说与中国学者的宋代封建中后期说有很大差异,但对宋代的社会发展 程度有较高的估价却相距不大。宫崎市定先生所谓“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 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宋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此前的中国划出了分界线,而 是指近于我们现代的”。这可看作是日本宋代近世说对唐宋变革的代表性估价。
根据以上的简要叙述,提出个人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20世纪中日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 解及论证。当然由于日本学者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探求唐宋社会变革,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反响,而中国学者 多囿于就中国论中国的内部社会发展机制探求唐宋变革,其影响远不能与日本学者相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 这并不表明中国学者不够重视或说未有研究,而事实上是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问世,因而今后在讨论唐宋变革问 题时,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中国学者已取得的成果。
唐宋变革论
历史理论
目录
01 研究述评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AB卷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AB卷含答案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九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质检卷(A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正当日本社会危机严重的时期,7世纪初被派到中国的留学生,在充分掌握了隋唐文化和制度后陆续回国,为其革新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一“巨大作用”( )A.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B.推动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C.使日本确立了幕府统治D.使日本从此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2.日文中,“武士”一词本义是侍者、贴身随从。
武士要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
日本武士最初出现的目的是( )A.做贵族的贴身保镖B.发动对外侵略战争C.保护贵族豪强庄园D.必须绝对效忠国家3.日本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华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密切了中日交往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C.广泛传播中国文化D.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4.“日本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
”据此可知,当时这种情况下的“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表现为( )A.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严重,局势动荡B.血缘关系与主从制结合组成军事集团C.武士集团代表着庄园与地方政府对抗D.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国家大权5.日本以唐制为蓝本,推行大化改新;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这反映了( )A.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B.隋唐的统治基础扩大C.陆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D.亚洲国家发展较为均衡6.运动历时半个世纪,废除了氏族贵族和皇室私有土地、部民的奴隶制度,确立了国家作为最高地主直接剥削班田农民的制度。
由此推断该运动( )A.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促进了部民奴隶制的发展C.借鉴学习了欧美政治经济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7.某同学在阅读有关古代日本的书籍时,发现了下侧的漫画,上面写着“所受之田,不准买卖。
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中国历史上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原因+论文

中国历史上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原因+论文中国历史上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原因+论文一、关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线索和基本模式这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货币经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转折起伏论,二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逐步高涨或波浪式发展论。
此外,海外一些学者主张中国自战国秦汉以来即形成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以后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由于这种观点国内的信奉者不多,也没有人展开过系统的论述,故在此不作评述。
(一)“货币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转折起伏论赵俪生曾经提出,中国经济史上经历了从上古共同体自然经济到秦汉期古典经济,再到近古期地主经济的三次转折,很有代表性。
大抵主张魏晋封建说的学者对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都估计较高,把它作为我国从不发达奴隶制向发达奴隶制转变之契机,而把魏晋封建制的形成与中古自然经济相联系。
日本学者宫泽知之把关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理解方式区分为四种学说:第一学说是全汉升为代表的“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论。
全氏把汉代看成是货币经济时代,汉末到中唐的中古时代是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从安史之乱前后,以钱币为中心的货币经济开始了。
何兹全就南朝情况修正全氏的观点,反对将南朝看成是自然经济时代。
主张北中国是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南方则货币经济一直在发展。
这是第二学说。
武仙卿认为布帛也是货币,不同意说魏晋南北朝倒退到自然经济,认为秦汉以后货币经济一直发展着。
彭信威的观点相似。
这是第三学说。
第四学说如叶茂对关于中国封建地主制前期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理论观点的综述所指出的,认为整个中国前近代是自然经济占优势。
他又指出,全氏观点虽然在当今中国是少数派,但在日本却是主流的观点,代表人物是牧野巽和宫崎市定。
全氏关于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的概念来自德国历史学派学者希尔布兰特(B·Hildebrand)。
全氏虽然批判了希尔布兰特把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的依次演进绝对化,而采取了皮烈(H Pirenne)等人的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发展模式,但他用语的概念仍然是基本上依据希尔布兰特的。
宫泽贤治

在他短暂的有生之年,那超越常识的人生选择为亲友及当地农民所难以理解,无人赞许,更谈不上反响。他 创作了94篇童话和一千多首诗歌,在世时只有一篇童话《渡过雪原》获得过稿费,童话集《花样翻新的饭店》和 诗集《春天与阿修罗》 均系他28岁时自费出版。摆在书店无人问津,中央文坛更忽视了这个身在北方落后农村 默默无闻的诗人。在当时当地的人们眼中,他不过是一名充满了幻想和热情但又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 是小有才气却生不逢时,生活在边远人物生平
03 个人生活
目录
02 个人作品 04 相关消息
宫泽贤治(日语:宫沢贤治,1896年8月27日-1933年9月21日),日本昭和时代早期的诗人、童话作家、 农业指导家、教育家、作词家。也是名虔诚的佛教徒与社会活动家。生于日本岩手县。毕业于盛冈高等农林学校。 宫泽贤治在生前几乎没有名声,童话《渡过雪原》是其生前唯一获得稿酬的作品,发表于杂志《爱国妇人》。诗 集《春天与阿修罗》已于2015年12月出版。
宫泽贤治的文学作品,将神、人、鬼、植物、动物与自然融在一炉,再佐以浓厚的宗教哲学、佛家思想,以 及独具的声音文字、色彩鲜活的笔法,宫泽文学在日人心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宫泽贤治以各种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他留下的最大遗产,该是一篇篇清新质朴、百读不厌的童话故事。 他的童话早已打破“童”的限制,成为无年龄分野的全年龄皆适合阅读。例如,将自然与男孩合为一体的“风又 三郎”,以一贯带着声音的文字,纯朴地描述了孩童之间的友情,那般轻轻的、没有负担,却能使读者心中如风 鼓胀似地满满。“花样繁多的餐厅”则是以一对都市猎人,在山中偶遇的一起灵异事件,讽刺社会上所谓的文明 阶级所从事的消遣,竟是以剥夺动物之生命为乐。“猫咪事务所”则讽刺现代官僚作风,并以此窥探人性。“大 提琴手葛许",藉由一个差劲的提琴手,点出人与动物的互动。大提手葛许,由于技法不佳,备受嘲笑。某夜,当 他正在练琴之时,一群动物跑来求助于他,他在付出的同时,也从动物身上,领悟出各种拉琴的技巧。
“中世纪城市革命”论说的提出和意义——基于“唐宋变革论”的考察

作者: 宁欣[1];陈涛[2]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2]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100875出版物刊名: 史学理论研究
页码: 125-13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世纪城市革命;唐宋变革论;城市史研究
摘要:20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学说。
到70年代,关国学者施坚雅又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世纪城市革命”学说。
他对中国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存在层次性和多元性,城市体系不仅是经济体系,还受到社会和政府职能的影响。
该理论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领域,也推动了“唐宋变革论”在城市研究方面的扩展和深入,加大了对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城市结构、城市空间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梳理了在上述两种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著作,并做出了评论。
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从宋代政治空间研究的角度考察

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从宋代政治空间研究的角度考察本文介绍了日本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帝王都城(皇城)的政治空间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关于宋代的城市研究,斯波义信、本田知生、伊原弘等已作了许多精典的学术回顾①。
本文依据笔者的看法,从宋代政治史入手分析。
这一点需事先说明。
一日本宋代城市研究的概况1.20世纪80年代前的定论期在日本宋代城市文化研究方面,二战前活跃在学术领域的前辈们,例如加藤繁、曾我部静雄、宫崎市定、日野开三郎、青山定雄等已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科研成果。
例如加藤繁在《中国经济史考证》(上、下)(东洋文库,1952)中就分析了“行”、“草市”、“居停”、“柜————————①斯波义信:“围绕中国城市研究的概况——以法制史为中心”(《法制史研究》23,1974),“从宋代城市看中国城市的特征”(《历史学研究》614,1990),“对宋代城市化的考察”(《东方学》102,2001),《中国都市史》(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木田知生:“宋代城市研究的诸问题——以国都开封为中心”(《东洋史研究》37—2,1978);伊原弘:“以宋代为中心的城市研究概况——木块拼花工艺的多面体解剖学”(《中国——社会与文化》2,1987)。
坊”、“交子”、“关子”、“商税”、“赊”、“房钱”等有关宋代的各种城市现象。
日野在着作《唐代邸店研究》、《续唐代邸店研究》(三一书房,1992)中,详细地论证了唐宋间草市的发展以及兼营旅馆业、仓库业与饮食业的邸店的经营管理.青山在《唐宋时代的交通和地志地图的研究》(吉川弘文馆,1963)中,对有关驿站传送、河流运输、交通网络、商税等城市交通问题进行了论证。
此外,加藤繁的《唐宋时期的金银研究》(东洋文库,1925、1926),《中国货币史研究》(东洋文库,1991),宫崎市定的《五代宋初的通货问题》(星野书店,1943),曾我部静雄的《宋代财政史》(生活社,1941)、《日宋金货币交流史》(宝文馆,1949)《纸币发达史》(印刷厅,1951),对金银的使用,铅钱、铁钱、铜钱的区域性流通,以及从使用铜钱到纸币的发展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论证。
关于内藤湖南的_唐宋变革论

② 笔者在撰写《日本汉学史》时 ,就想讨论此问题 ,但因故未能展开。 参见拙著《日本汉学史》第 3 部 ,第 499 —500 页 ,上海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2004。
所以 ,一般而论的视“唐”、“宋”为两个阶段 ,乃至 认为这两个阶段有着变化的看法 ,并非由内藤湖南首 创。
再次 ,笔者认为 ,现在所谓的内藤的“唐宋变革 论”,主要指上述的第二种解释 ,即把唐和宋之间作为 两个时代之间的分界线 ,强调两者之间有大的变革。 这可以从如下两方面来证明 :
从他自己的论述来看 ,他说“: 唐宋时代这个说法 , 乃是普通的用语 ,如从历史、尤其是文化史的角度来考 察的话 ,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他强调的是“唐代是中世 的结束 ,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⑦。可见他本人明确不 赞成把“唐宋”合在一起的提法。从他的学术实践来 看 ,他主要研究和教授的是“上古”和“近世”,侧重的是 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可见 ,内藤的“唐宋变革论”,是 认为这样的变革乃带本质性的非常大的变革 。
① 脱脱等《: 宋史》,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 ②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第 1191 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③ 顾炎武《: 日知录》,台北 ,中华书局影印《四部备要》本。 ④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第 1 册《, 文集》之七《,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
之大势》,第 3 页 ,北京 ,中华书局复印本 ,1989 。 ⑤ 参见李庆《: 日本汉学史》,第 1 部 ,第 265 页以降 ,上海 ,上海外语教
学术热点之唐宋变革论

学术热点之唐宋变革论“唐宋变革论”是以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为核心展开的,然后推广到经济,文学、学术、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
此理论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1910年提出,其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
产生背景/唐宋变革论“唐宋变革论”的内藤湖南历史分期说的产生,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日本史学界吸收西方的史理论,运用西方的分期视角的产物。
较早时期的里斯(Laduig Riess)等外国学者对日本学界的影响,为学界熟知。
恰恰就在内藤写下前面所提到的“讲课提纲”前后,1906年,德国出版了Oskar Nachode的Geschichte von Japan《日本史概说》(二卷,德国,莱比锡)这是西方在公元2世纪初,有关日本上古、中古史的代表性研究,并反应到日本。
对于正在不断吸收西方新学术的日本学界、对于内藤湖南来说,这在思考方式上,恐不无影响。
比如,在他的《支那上古史》中谈到,当时有人模仿西方,把历史分为“上古史、中世史、近世史”,又探讨过“因今日西洋史上的feuda l system翻译成封建制度”,这个词在日本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研究中的使用情况,都说明他是关注西方史学,并受到其影响的。
二、中日两国史学界交流的产物。
20世纪初,中国也出现了新的史学风潮。
据胡逢祥的研究,仅19 01年至1903年,中国人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著史地类书籍即达120余种。
1902年中国夏曾佑出了半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中国古代史》)虽说只到魏晋六朝,未完,但是在当时颇有影响。
有的学者认为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史学体裁。
其中有日本学者的影响。
反过来,内藤湖南也注意到夏曾佑的著作情况,他也关注梁启超的著作,他在《支那上古史》等著作中,谈到过梁启超。
此外,在《支那学》杂志第2期(1910-1911)就发表了《读梁启超氏的历史研究法》。
这份杂志,是本天成之、小岛祜马、青木正儿等主办的,内藤当然也是知道所刊的文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宫泽知之:唐宋社会变革论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一)五十年代唐宋变革论这一领域研究的展开,尽管是以对宋代社会的研究进展为基础,但是,与中国史的其它时代研究的深化、相关领域的日本史研究的动向、研究者立足的历史理论的研究进展等不无关系,而且,同研究者周围的世界局势,特别是中国的政治动向有着密切关系,自成中心的课题和研究方法自然改变。
战后,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框架转变很大。
由于战败,反省战前的中国史研究和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日本学者拟定了克服中国停滞论这一最重要的课题。
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兴起,把中国史纳入世界史普遍发展的一个环节,人类社会从原始共产社会向社会主义相继而起的发展这一所谓世界史的基本法则适用于中国史,宋史研究这一领域也不例外,拟定出围绕封建制的问题。
为了论证中国史也和西方世界一样发展,检验封建制被视为占有关键位置的论证。
这不仅仅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立场的学者,而且也是站在文化史观立场的学者共有认识。
当然,不可能同战前的研究彻底地断裂开。
在充分继承内藤湖南(1922)提出的唐宋变革的意义的同时,如前所述,加藤繁的庄园研究(1928)成为战后宋代地主制研究的基础。
战后,唐宋变革论战的开端者是前田直典。
他设想东亚的中国、朝鲜、日本的历史具有平行法,以这一基本构想为基础,前田反对由内藤提倡而被其门下继承的唐中期为中世、宋代以后为近世社会的说法。
根据加藤的大土地所有论,即唐代中期前的大土地主要由奴仆耕种,均田制破坏以后,土地由佃农使用甚为流行(加藤1944)。
前田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唐代末年古代终结说"(前田1948)。
这一学说并不是倡导"宋代中世说",但开了"宋代中世说"的先河,具有重大意义。
前田之后,立足于"唐末古代终结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唐宋变革论。
首先,石母田正依据加藤1928、周藤1933年的实证成果,认定中唐以前的大土地所有为古罗马的奴隶制大土地所有制(colonatus),把此后形成的庄园制视为隶属性的佃户制(1ati— hundium latihundium)。
在这一见解中,佃户尽管在身份上是自由民(公民),但在现实阶级关系中,尚未成为农奴,而是接近奴隶形态,以这样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宋代处于从古代奴隶制向中世农奴制过渡期的位置(石母田1949)。
堀敏一注意到,与佃户制发达的同时,国家的集权制进一步强化,均田制下的农民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他进一步加以说明,以生产力的发展(二年三熟制的普及、水稻作物的地域性开发)、商业的发展(都市、草市、镇市的发展和行会的形成)为背景进行了分析。
一方面,新的生产关系(佃户制)在成长,另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每个农民的独立性和农民叛乱的压力,地主并不是要求典型的封建制,而是要求集权制的国家机构(堀1950)。
仁井田陞同石母田一样,依据加藤、周藤的研究成果求证中国中世封建制为农奴制,把农奴制作为地主佃户关系,确定唐宋变革为从唐代奴隶社会(奴婢作为直接生产者,豪门大族的大土地所有)转变为宋代农奴制社会(佃户作为直接生产者的新官僚阶层的大土地所有)(仁井田1951)。
与这些以历史学研究会为核心的提倡新的时代区分相对,继承内藤学说的京都学派也出、现了新的动向。
宫崎市定从战前继承了内藤倡导的唐中期前为中世、宋以后为近世的学说,但战后,适应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兴起的情况,也从社会经济史这个侧面论证了社会变革的过程(宫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此后继续进行,在此决定综合其70年代之前的研究成果,观察其体系)。
宫崎认为,中唐以前的社会以采用不自由劳动形态的庄园制(部曲相当于农奴)为特征。
这一中世社会向近世社会转变的契机是个人所有权的发达,因此,在私有庄园被细分开的同时,均田制中受田者的耕作权转化为所有权,同时,衰败的自由民大多同有实力者结成租佃关系,取代部曲劳动阶层,即形成佃户,两税法不外乎是在这种土地私有权和借贷关系扩大的背景下公开承认人民的土地私有而已。
这样形成的宋代地主制,采取分散的土地所有形态,劳动者成.为被解放的自由民。
宮崎论述了唐宋变革为中世农奴制解体、近世自由社会(也可以说是一种贤本主义)形成这一过程(宫崎1950、1952、1954、1971)。
池田诚尽管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立场,但受到宫崎学说的影响,他观察到均田制是以土地为媒介分配生产物的关系,认为本质上不是奴隶制,因此,唐宋变革是由于均田农民的解放而形成地主佃户关系的过程。
但与宫崎不同,他把宋代地主制视为封建制(池田1954、1955).池田探求封建制的证据,即自给自足经济、拥有土地以外的生产工具而独立经营的小农民以及经济外强制的存在(池田1951).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宋代仍为封建社会。
池田认为,唐宋变革是封建制的再组成。
以上诸学说就确定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来看,在唐代,大土地所有制下的奴隶(前田、石母田、仁井田)或部曲(宫崎)这样的个人关系,或者是均田农民这个国家关系(堀、池田),以重视哪种关系而出现意见分岐。
另一方面,在宋代,重视个人关系的佃户,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但是,浜口重国提出了与上述学说完全不同的观点,按照浜口的意见,基本的生产关系是国家和一般农民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上唐宋没有变化,次要的生产关系是从奴隶制向农奴制转变(浜口1953)。
50年代的各种学说对此后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仁井田和宫崎的学说.一般认为,仁井田"佃户制一农奴制说"为周藤有关佃户的巨大实证成果所证实。
宫崎学说是自成体系的学说,也为他自己的佃户论所证实。
两者的学说互不相容,出现了对立局面。
虽然时期的设定不一致,但把中国史上存在封建制作为前提,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浜口重视国家关系的见解是非常有特色的。
总之,在50年代前半期,关于唐宋变革,可以归纳为宋代"中世农奴制成立说"(仁井田、堀)、"过渡期说"(石母田)、"自由社会成立说"(宮崎)、"封建制再组成说"(池田),几种观点并存,也出现了浜口的基本上不承认变革的说法。
(二)六十年代此后,仁井田、周藤和宫崎的变革论并存的局面确定下来,进入60年代,出现了反省封建社会论、国家论的登场以及小经营论的登台这些新的倾向,产生这些新倾向的主要原因,其一是适用世界史的基本法则未必可靠。
50年代的论争强调作为主要生产关系的大土地所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宋代建立君主独裁体制,本质上仅仅将国家视为大土地所有者的国家,即地主国家论,并没有成为被独自研究的对象。
在西方中世纪,政治性概念的封建制和经济基础的农奴制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与此相对,在中国史中,仁井田的论述方式被视为具有典型性,仅仅论证了农奴制便要确定中世,这一倾向相当强烈,农奴制和专制国家相结合这一观念并未被充分探讨。
其二,梅棹忠夫的生态史观(梅棹1957)和赖肖尔(E.O。
Reischauer)的近代化论(赖肖尔1965)登场了。
他们的观点把世界史分成经历丁封建社会的地域和未经历封建社会的地域,经历了封建制的地区具有产生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能力,中国很显然属于非封建社会。
尤其是近代化论,相对于非封建社会,说明封建社会具有优越性。
第三,西嵨定生的中国古代个别人身支配体制论登场(西嵨1961)。
50年代,唐宋变革论的前提,如前田、石母田、仁井田、宫崎等人所认为的,在唐代是私人大土地所有制,当然,也有堀、池田所注意的均田农民和国家关系的见解,一般而言,作为主要的生产关系,可以假定为私人关系。
个别人身支配论的特点在于把中国古代国家和一般农民之间的直接的支配隶属关系放在头等位置。
作为第四个原因,50年代以后,日本中世领主制、农奴制成立史研究中必须提到马克思王义历史理论的发展。
在区别所有和经营的概念的同时,前近代社会中赋予小经营生产方式以葸义成为焦点(渡辺、宫泽、足立1987)。
这些论点成为测定宋代地主制历史阶段的标志。
堀敏一自50年代已经很重视作为农民核心的一般农民(均田农民),60—70年代进一步系统地进行了论证(堀1964、1975),堀认为,以均田农民的分化为起点形成了中国中世社会。
个别人身支配的完成形态是均田制,是以比较同等规模的小经营农民的大量存在为前提的,本来内涵着阶层性。
由于这种阶层性的扩大而分化成两个极端,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形成了地主佃户关系。
其路线被假定为两条,一是奴隶被授予土地,从事独立经营,被解放成良民;二是具有阶层性的均田农民通过相互的租佃关系而分化,没落流亡农民同新兴地主之间形成新的支配隶属关系。
第一条道路是来自主人和奴婢之间的关系,第二条来自国家和农民的关系。
在均田制下,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是主要的,而且,第一条道路导致均田制的再生产,只有第二条道路是形成地主佃户关系的主要渠道(堀197 5)。
堀敏一主张,从唐代古代国家和均田农民的生产关系向宋代个人的生产关系(地主佃户关系)转化,而且,他不把地主佃户关系作为前封建制的关系,所以承认其为封建制(堀1964)。
柳田节子也是洞察到从均田农民的分化而形成地主佃户关系之一人。
柳田将地主佃户关系置于宋代基本生产关系的位置,另一方面,也重视这样的事实,作为宋代专制权力的独自基础,小农民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在宋代,地主和佃户、国家和农民两种关系并存。
这两种关系对应于均田农民分化的两条道路,一条是均田制下的农民流亡成为客户,被纳入庄园内成为佃户(地主佃户关系)。
二是均田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由国家直接掌握(国家主户关系)。
把主户阶层作为支配基础的中心,形成了宋朝专制权力,把人民编成户等制加以支配,这就意味着国家的支配对象由丁转变成了户。
地主阶层也成了国家支配的对象,地主支配佃户在内部并未完成(柳田1964)。
柳田的见解不仅在唐代,而且在宋代都承认国家和一般农民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同50年代前半期浜口的学说相通。
地主佃户关系为生产关系,与此相对,国家和主户的关系没有结成生产手段的所有关系(柳田1986),所以,确定宋代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始终应抓住地主佃户关系。
尽管堀敏一和柳田节子运用的范围不同,但同时都重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与此相对,佐竹靖彦吸收日本领主制研究理论展开的成果,即小经营生产方式论的展开,实证性地批判继承宫崎土地所有论。
佐竹把唐宋间庄园制向地主佃户制转变理解为从大经营开始的小经营自立的过程。
进而,他论述说,形成宋代乡村制度的过程是同地主土地所有相结合成立的封建性村落规范和由明确权力构成村落行政的过程。
也就是说,佐竹以私人的生产关系为视点,把唐宋变革看成从封建制前期向封建制后期的转化过程(佐竹1966)。
如上所述,60年代的唐宋变革论没有运用以西方为模式的封建制论,而是以把国家纳入视野的倾向和小经营的登场为特征的.堀、柳田坚持以国家关系向私人关系的转变论(均田农民分化说、宋代中世成立说),佐竹坚持以私有关系的变化为基础的小经营自立论(封建制再组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