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论
唐宋变革论

3.在社会性质上,日本学者的宋代近世说与中国学者的宋代封建中后期说有很大差异,但对宋代的社会发展 程度有较高的估价却相距不大。宫崎市定先生所谓“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 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宋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此前的中国划出了分界线,而 是指近于我们现代的”。这可看作是日本宋代近世说对唐宋变革的代表性估价。
根据以上的简要叙述,提出个人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20世纪中日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 解及论证。当然由于日本学者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探求唐宋社会变革,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反响,而中国学者 多囿于就中国论中国的内部社会发展机制探求唐宋变革,其影响远不能与日本学者相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 这并不表明中国学者不够重视或说未有研究,而事实上是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问世,因而今后在讨论唐宋变革问 题时,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中国学者已取得的成果。
唐宋变革论
历史理论
目录
01 研究述评
高中历史 唐宋变革论

【考情荟萃】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唐代后 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土地规模在20~130亩 的户数和比例较高,由此可知,唐代后期自耕农 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土地规模在300以上的户数和比例少,因此没有体 现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 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故C项错误. 表格只是反映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 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故选A.
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形成了庄园经济。 士族庄园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农民, 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 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 有明显的封闭性,它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 济基础。
【考题例证】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 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 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 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 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 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 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 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唐宋变革论,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通史整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我国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纷繁复杂,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因此,需要多角度的去把握。
首先,它是经济上变革,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
2、生产关系上: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耕作方式也由集体农耕转变为个体小农经济。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
3、经济政策变革: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第二、它是政治上的变革。
1、政治制度上: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日益衰微,通过分封制形成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由支配变成了兼并。
通过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起来。
2、国家格局:顺应了走向统一。
3、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第三、它是思想文化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等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应,各家从各自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
二、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
首先、政治方面:1、政治制度演变上看: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体制,在中枢体制上不再是三省制的“步骤精密”,而是中书门下体制,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
唐宋变革论概说

汪篯:隋末农民战争给予了大族豪强地主经济和部 曲佃客制以最后的严重一击。
吴宗国:社会变革的划分,不是以新的阶级或阶层 在经济上完全成熟为标准的,而是以旧的阶级或阶 层衰落和新的阶级或阶层开始在政治上、经济上占 主导地位为标准的。
围绕“唐宋变革论”的讨论及其对研究的推 进
唐朝士族门阀是否仍占统治地位?隋唐、尤其是唐前 期,是否仍是贵族政治?
阎步克:北朝后期中古士族制度趋于衰微,使官僚政 治恢复了活力,周隋王朝在皇权—官僚政治的复兴与 发展之上,有承前启后的卓越成就。
吴宗国:唐初以来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 负责运转;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任命。这 与南北朝以前官吏任命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 官辟举,有根本的不同,而与宋代更为接近。因此, 唐代也是官僚体制,而非贵族体制。
唐朝士族门阀是否仍占统治地位?隋唐、尤其是 唐前期,是否仍是贵族政治?
田余庆: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 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
围绕“唐宋变革论”的讨论及其对研究的推 进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围绕“唐宋变革论”的讨论及其对研究的推 进
唐朝士族门阀是否仍占统治地位?隋唐、尤其是唐 前期,是否仍是贵族政治?
由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文化唐宋之际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经济隋唐贵族制衰废宋朝君主独裁制兴起政治内藤湖南及其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被欧美学界称为内藤假说naitohypothesis已成为内藤史学的标志
“唐宋变革论”概说
一、内藤湖南及其“唐宋变革论” 二、围绕“唐宋变革”的讨论与
内藤湖南及其“唐宋变革论”
唐宋变革

“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1)进入21世纪,唐宋史学界不约而同的认识到,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是提高唐、宋史研究的重要途径,而要打通唐宋研究,在20世纪有影响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故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
但是,何谓唐宋变革?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是谁?唐宋变革期的起始如何界定?如何看待唐宋社会性质等等,迄今仍有很大争议。
纵观20世纪以来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著,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因缺乏学术史的梳理,才导致众说纷纭现象的出现。
所以搞清唐宋变革论的由来和发展对于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提高唐宋史研究水平,乃至客观评价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很有必要。
实际上对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讨论有两条主线索,一是从南宋以来迄20世纪中国本土学者对唐宋之际或之间社会变动的认识;一是20世纪初叶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生提出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而后演化成为“唐宋变革论”。
这两条线索在20世纪国内唐宋史研究领域基本是泾渭分明,只是进入20世纪后“唐宋变革”才与唐宋变动或变化相混淆,两条线索才绾结在一起出现泛化的倾向。
下面就这两条线索的由来和发展变化分成四个方面进行简要梳理。
一、南宋以来中国学者对唐宋之际历史变动的认识依据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划分历史阶段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
台湾《中国通史论文选》的编辑者说的好“历史的最大特性就是‘变’,研究历史就是要明了它的变化情形,若不分期,就不易说明其变化真相。
历史分期的目的即在于帮助我们找出历史的变点,进一步观察它的质变和量变,从而了解各时代的特性。
”[1]“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
对于这种变动从南宋初期就已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称:“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这段名言言简意赅,不是枝枝节节的史料,而是高屋建瓴的史论。
唐宋变革论的由来和发展

唐宋变革论的由来和发展1. 引言1.1 概述唐宋变革论是研究唐代和宋代时期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框架。
这一理论主张认为,唐代和宋代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宋变革论作为一种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视角,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念。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研究对象进行概述,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标。
其次,在“唐宋变革论的由来”部分,我们将探讨唐代社会背景以及政治变革带来的社会变迁,并重点关注学术思潮和文化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然后,在“唐宋变革论的发展”部分,我们将讨论该理论在研究方法与视角上所取得的拓展,以及学界对于唐宋变革论观点所存在的讨论和争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唐宋变革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展望今后对该理论的研究方向和发展。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唐宋变革论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唐代和宋代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通过探讨学界对这一理论观点的讨论与争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演进过程。
同时,本文也将为以后对唐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演进与影响进行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通过全面而系统地探讨唐宋变革论,我们将能够更加丰富、准确地认识中国历史发展中这一重要时期的巨大变革。
2. 唐宋变革论的由来2.1 唐代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巅峰。
在唐代初期,天下大乱,隋朝的统一短暂破裂,各地出现许多割据势力。
而在唐高宗武德年间(618-626年),李渊发起起义,建立了大唐帝国。
此后,唐太宗、唐高宗等一系列有能力有雄心的皇帝相继登基,使得唐朝逐渐恢复稳定。
2.2 政治变革引发的社会变迁政治变革对于唐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随着李渊建立大唐帝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并且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一改革开放前“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之影响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 虽然从南宋以降至近代已多有学者认识到这种变化, 但是从分期的角度提出“唐宋变革”当首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号湖南, 1866-1934)。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内藤在1907年到京都大学任教, 1909年在讲授中国史时己初步提出唐宋变革论——宋朝是中国近世开端的看法, 其1922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逐步系统阐述了他的唐宋变革说。
再其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经他的学生宫崎市定等人的发挥和展开, 至第二次大战结束以后, 中国近世说在国际唐宋史领域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是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可举出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至今仍然是考察这一时代的坐标轴”。
美国宋史学界长期倾向于认为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
近二十年来, 美国学术界在唐宋变革的研究方向上, 虽然出现新的变动, 即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新时期。
长期以来, 中国历史学界的确很少有人谈论“唐宋变革”, 但这并不说明老一辈历史学家不了解内藤虎次郎其人及其学说。
可是后来的事实, “唐宋變革”论保持沉默。
首先, 内藤湖南的中国近世说, 虽然提出甚早, 但对国际学术界(包括日本)产生重大影响是在他的弟子宫崎市定等人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展开全面论证之后。
“内藤说之受到重视, 尚有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形势的配合。
”其次, 20世纪前半叶的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断代史研究中是起步较晚的, 当时中国正处在积弱受侮之际, 史学界学者大都把关注点投向能使民族引以自豪的汉唐盛世, 在20世纪宋史研究开创者的论著中几乎不涉及分期问题。
邓广铭先生说: “把两宋政权从其邻邦那里所受到的政治和军事的欺压, 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华民族从东西方诸列强所蒙受的日益加剧的政治欺压和军事侵略相比拟, 在今天看来, 尽管是不够恰当的, 但在当时, 人们却大都是如此看待的。
唐宋变革论的提出

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代表了唐朝向宋朝的过渡和变革。
这一时期的变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宋变革论是对这一时期变革的总结和论述,它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观察,并对这一时期的变革作出了解释。
首先,唐宋变革论提出了政权更迭的重要原因。
唐朝由于腐败、抑制社会发展、削弱地方统治、兵权过于集中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落。
而宋朝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政权得以恢复和巩固。
唐宋变革论认为,政权更迭的原因在于治理能力的差异和政治体制的不适应,只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治理需要的政治体制才能保持政权的稳定。
其次,唐宋变革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唐朝的经济繁荣主要依赖于国际贸易和土地经济,而宋朝则强调内部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重要性。
唐宋变革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于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开放,只有合理的政策和开放的市场才能推动经济的繁荣。
此外,唐宋变革论提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原因。
唐朝以诗歌、文章等为代表的文化成就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而宋朝则推崇士人文化和科技创新。
唐宋变革论认为,文化传承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文化自觉的觉醒,只有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文化自觉的觉醒才能保持文化的繁荣。
此外,唐宋变革论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的观点和观察。
例如,它指出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认为这是变革的表现。
它还指出了对外战争的影响,认为外敌入侵是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原因。
唐宋变革论还强调了统治者的作用,认为推动变革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智慧和勇气。
总的来说,唐宋变革论是对唐宋时期变革的总结和解释,它提出了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原因。
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对我们理解和认识唐宋时期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唐宋变革论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政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变革论
“唐宋变革”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一般认为始于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
1910年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初步提出了他的看法,认为唐代是中世,宋代为近世。
在后来的日本学者中,宫崎市定在继承内藤湖南观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古代、中世、近世的三分法亦适用于东洋史,即从世界史的角度重新解释“近世”概念,认为宋以后是中国的近世文艺复兴时代。
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内藤湖南的分期法,即所谓“西洋史上古,中古,近代的正统分期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中国历史分期以秦汉以前为“上古”,东汉到西晋为“第一过渡期”,五胡十六国到唐朝中叶为“中世”,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国为“第二过渡期”,宋朝以后则为“近世”。
而唐宋变革轮就是内藤湖南根据他的分期法来划分中国的历史,当然,他也提出了相关的证据和做了相关的分析证明,这种运用横向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这种方法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符合这个规律是值得商榷的。
就像在大的规律指导下,也还是各有各的不同,每个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下面,是几位中国学者关于唐宋变革的看法。
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
莫不如此。
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除蒙古满州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人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邓广铭先生提出:“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引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上述三位大师级人物虽说观点有些差异,但是无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宋代较之前面几个朝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其中,陈寅恪先生重在政治战争方面,钱穆先生认为重在政治经济,而邓广铭先生重在文化。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宋代是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历朝历代,哪个朝代没有发生过变化呢,只是变化的程度不同。
对于唐宋变革论,金泽大学李庆在他的《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做了相关说明。
首先,就是国内学者几乎都认为变革是内藤湖南1910年首先
提出的,但是笔者认为,一般而论的视“唐”、“宋”为两个阶段乃至认为这两个阶段有着变化的看法,并非由内藤湖南首创,笔者在文中予以大量论证。
另外,笔者认为现在“唐宋变革论”的理解有出入,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吧唐宋作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中有着变化,而不是带有历史阶段性的改变。
第二类是把唐宋整个时期作为一个变革时期或中国社会变型期。
第三类是把唐宋之间作为两个时代的分界线,认为两者之间有划时代性的变革。
其中,作者认为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属于第三类。
内藤湖南自己也说过:“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
其次,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提出的时期有五种,分别是1910年、1914年、1918到1919、1909,而笔者同意1909年,这里不做详述。
关于内藤湖南提出变革论的背景和内涵也做了解释。
背景是日本国内当时吸收西方史学的基础之上创立新史学,中日两国史学交流,吸收日本传统学术成果。
再次,内藤湖南的变革论的观点体现在他的《支那近世说》:“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宋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从这一点上看,支那的近世说始于宋代。
”笔者认为,内藤湖南的史学是在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环境中产生的,是日本学术界对于中国了历史深入研究的产物,是日本和中国、世界学术交流的产物。
但是,现在“唐宋变革论”的观点不再是内藤湖南唯一的观点,在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后来“中世农奴制成立说”、
“过渡期说”(石母田)、“自由社会成立说”(宫崎)、“封建制再组成说”(池田),几种观点并存,也出现了浜口的基本上不承认变革的说法。
其中,笔者把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1945年以前,主要围绕土地所有制;第二阶段是1945到20世纪70年代,对于内藤湖南的变革论反对声浪较大,其内涵发生的变化也很大,对唐宋的分期存在很大分歧。
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逐渐把变革的重心转移到变革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分期。
最后,笔者分析了变革论的意义与作用。
变革是用世界眼光研究中国历史的产物,是对中国历史“停滞论”的反拨。
对中国历史分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促使人们进一步去思考历史研究中理论和实践、实证性研究的相互关系。
对于“唐宋变革论”我们不能盲目效仿,信从,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同时,也要有理有据,不能妄加评论。
要了解其中的原委,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同时,对于像内藤湖南敢于怀疑,提出新主张、运用横向的方法来看待历史、与世界历史相联系是非常可取的,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