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

合集下载

第四讲:唐宋变革论..

第四讲:唐宋变革论..
• 主要分歧:
京都派 近世前期 殷周 历研派
古代
古代
战国秦汉
六朝隋唐
中世
宋元明清
近世 清末民国
中世
近世
论战结束。
• 80年代以后,“历研会”逐渐转向地域社会的研究。 唐宋变革论在日本也不受关注。(注意时局变化:大 陆文革结束,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直至苏联解体, 东欧巨变)
• 将西欧的历史发展模式奉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分期的预设进行的东西比较 一旦流于牵强,必然造成歪曲和混乱的后果。具体说 来,西方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模式难以套用于中国, 中国前近世资本主义萌芽的探讨也证明不了中国会自 发地迈入资本主义。
• •

历研派的理论渊源
•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2)中国大陆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 (3)加藤繁的实证性研究。
• 加藤繁:专攻经济史,《中国经济史考证》(必读)
隋唐以前官僚豪族的大土地主要使用奴隶耕作,宋代转化 为佃户耕作。 认为“奴耕”和“佃耕”是中国古代与中世的主要区别。
历研派分期说
• 代表人物:石母田正、周藤吉之、仁井田陞、西岛定 生、堀敏一 。 前田-石母田 :宋代=中世=封建主义 内藤-宫崎 :宋代=近世=文艺复兴后类似资本主义
• 历研派:唐宋变革期不是转向前近代(资本主义)的 突破,而是建立在农奴依附地主的基础上的封建社会 的成立阶段。
• 宋元明清封建社会延续,直至西方入侵。
历研派人物(二)
• 仁井田陞 从法制史上给前田说以论证。
• 《唐令拾遗》、《唐宋法律文书研究》、《支那身分 法史》是日本的唐代法制史研究的泰斗。依据周藤吉 之的佃户制研究的成果,从法制史、法社会学、共同 体论等方面论证了宋代是中国中世封建主义时期。 • 周藤吉之:宋代的佃户即是农奴。没有居住自由,与田主构成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唐宋变革论,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唐宋变革论,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通史整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我国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纷繁复杂,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因此,需要多角度的去把握。

首先,它是经济上变革,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

2、生产关系上: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耕作方式也由集体农耕转变为个体小农经济。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

3、经济政策变革: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第二、它是政治上的变革。

1、政治制度上: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日益衰微,通过分封制形成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由支配变成了兼并。

通过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起来。

2、国家格局:顺应了走向统一。

3、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第三、它是思想文化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等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应,各家从各自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

二、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

首先、政治方面:1、政治制度演变上看: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体制,在中枢体制上不再是三省制的“步骤精密”,而是中书门下体制,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

我看唐宋变革论

我看唐宋变革论

我看“唐宋变革论”陈仕锋“唐宋变革论”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于二十世纪初提出,此后中日众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大讨论。

简而言之,“唐宋变革论”认为中国在唐宋时期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政治上,贵族政体转变为皇权独裁,平民阶层跻身统治阶层成为常态;经济上,土地制度由部分国有转变为完全地主私有,农奴制转变为佃户制;思想文化上,经学衰落理学兴起,儒学由政治文化学说转变为恪守纲常伦理本位的道德学说,世俗文化兴起等等。

我不管宋代属于什么“中世”、“近世”,我承认在唐宋时期的确发生巨变,其原因大概跟科举制和两税法等密切相关。

科举制使下层民众有更多的机会跻身官场,从而逐渐打破贵族占绝对优势的官僚体系。

两税法使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性减弱,从而农民在各方面的自由度无疑是增大了。

宋朝时,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很多影响,比如,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也有了很大改善;促使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唐宋时,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从而又带动很多方面的发展,比如货币形式的发展,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便是明证。

但是,与其说唐宋时发生巨变,倒不如说历史是在不断进化,一般情况下,后一个朝代总是继承了前朝的基础的,汉承秦制,魏晋南北朝承秦汉启隋唐,隋朝创设科举制等被唐朝继承并改进。

所以说,好像每一个朝代都是过渡,都是承上启下的,不认历史不是断裂了吗?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或许存在质的飞跃,但前提时量的积累。

我有一些疑问。

唐代是贵族政体的结束,宋代是君主独裁的开始,但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开启君主专制主义时代,皇权一直便是高高在上的,君权的加强是渐渐发展的。

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文臣武将大部分起自布衣,那么他们算贵族政体吗?应该说,贵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刘邦等人虽是平民,但他们却建立了自己烦人贵族体系。

每到乱世,下层民众便有很多人爬上上层,又逐渐形成新的贵族体系,血缘虽不同,性质却没有多大改变,也就是“换汤不换药”。

唐宋变革论

唐宋变革论

唐宋变革论“唐宋变革”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一般认为始于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

1910年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初步提出了他的看法,认为唐代是中世,宋代为近世。

在后来的日本学者中,宫崎市定在继承内藤湖南观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古代、中世、近世的三分法亦适用于东洋史,即从世界史的角度重新解释“近世”概念,认为宋以后是中国的近世文艺复兴时代。

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内藤湖南的分期法,即所谓“西洋史上古,中古,近代的正统分期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中国历史分期以秦汉以前为“上古”,东汉到西晋为“第一过渡期”,五胡十六国到唐朝中叶为“中世”,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国为“第二过渡期”,宋朝以后则为“近世”。

而唐宋变革轮就是内藤湖南根据他的分期法来划分中国的历史,当然,他也提出了相关的证据和做了相关的分析证明,这种运用横向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这种方法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符合这个规律是值得商榷的。

就像在大的规律指导下,也还是各有各的不同,每个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下面,是几位中国学者关于唐宋变革的看法。

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除蒙古满州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人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邓广铭先生提出:“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唐宋变革2

唐宋变革2





赋税制度:从唐代的租庸调变到两税法,从“税丁”向“税地税 产”转变,这也是有利于平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和赋税负担的 减轻。也是平民力量兴起的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要依附于世家大族,才能免受征夺(坞堡坞壁, 免受战乱之苦)。唐代以后只要向国家交税,就可以保有其土地 资产,对庶族地主和平民是有好处的。 从国家的角度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虽然广占土地,但是 是免除租调徭役的。庶族地主,按照两税法以后的税制精神,从 税人向税地税产转变。有产者要向国家交税的。这对中央集权是 有利的。 要形成君主专制,需要一整套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运作,这需要 一大笔经费。两税法以后向有产者征税的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国 家税收。


婚姻:士庶之间,实自天隔。 时王导初至江左,思结人情,请婚于(陆)玩。玩对 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 为乱伦之始。”导乃止。(《晋书陆玩传》) 初,巨伦有姊,明惠有才行,因患眇一目,内外亲类 莫有求者,其家议欲下嫁之。巨伦姑赵国李叔胤之妻, 高明慈笃,闻而悲感曰:“吾兄盛德,不幸早世,岂 令此女屈事卑族!”乃为子翼纳之,时人叹其义。 (《魏书崔巨伦传》)
《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

三年。高祖尝从容谓尚书右仆射裴寂曰。我李 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王。 及举义兵。四海云集。才涉数月。升为天子。 至如前代皇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 生。公复世胄名家。历职清要。岂若萧何曹参。 起自刀笔吏也。惟我与公。千载之后。无愧前 修矣。
《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
唐宋变革论的提出
内藤湖南

此外在安史之乱、唐末农民起义中,残存的士 族之家更受到毁灭性打击,韦庄:“天街踏尽 公卿骨,朱门甲第无一半。”贵族政治彻底崩 溃。

唐宋变革论概说

唐宋变革论概说
唐长孺:从南北朝后期以来,旧门阀的衰弱是一种 历史倾向,尽管有的已经衰弱,有的正在衰弱。
汪篯:隋末农民战争给予了大族豪强地主经济和部 曲佃客制以最后的严重一击。
吴宗国:社会变革的划分,不是以新的阶级或阶层 在经济上完全成熟为标准的,而是以旧的阶级或阶 层衰落和新的阶级或阶层开始在政治上、经济上占 主导地位为标准的。
围绕“唐宋变革论”的讨论及其对研究的推 进
唐朝士族门阀是否仍占统治地位?隋唐、尤其是唐前 期,是否仍是贵族政治?
阎步克:北朝后期中古士族制度趋于衰微,使官僚政 治恢复了活力,周隋王朝在皇权—官僚政治的复兴与 发展之上,有承前启后的卓越成就。
吴宗国:唐初以来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 负责运转;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任命。这 与南北朝以前官吏任命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 官辟举,有根本的不同,而与宋代更为接近。因此, 唐代也是官僚体制,而非贵族体制。
唐朝士族门阀是否仍占统治地位?隋唐、尤其是 唐前期,是否仍是贵族政治?
田余庆: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 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
围绕“唐宋变革论”的讨论及其对研究的推 进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围绕“唐宋变革论”的讨论及其对研究的推 进
唐朝士族门阀是否仍占统治地位?隋唐、尤其是唐 前期,是否仍是贵族政治?
由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文化唐宋之际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经济隋唐贵族制衰废宋朝君主独裁制兴起政治内藤湖南及其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被欧美学界称为内藤假说naitohypothesis已成为内藤史学的标志
“唐宋变革论”概说
一、内藤湖南及其“唐宋变革论” 二、围绕“唐宋变革”的讨论与
内藤湖南及其“唐宋变革论”

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

“唐宋变革论”公认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先提出的。

內藤湖南(1866—1934)是日本东洋史的研究上具有绝对重要地位的人物。

他是日本“支那学”的开山祖、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

[6] 1910年,内藤湖南在日本《历史与地理》杂志上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

首先提出所谓“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这样一个观点。

[7]对内藤湖南这一观点的介绍国内外学者已经很多了。

[8]概括说来,他提出的看法包括主要几点。

首先,从总体上看,内藤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进而内藤论述了他所谓的中世和近世的文化状态的不同。

用最概括的语言讲,在政治层面,这种变革在于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

在经济层面,宋代货币经济比唐代大大繁盛。

在学术文艺层面,首先,唐宋变革表现为经学由唐代前期的注重家法和师法、倡导古说、著述以义疏为主,经过唐中叶,开始有人怀疑旧有义疏、欲立一家之言,一直到宋代转变为到宋代用本身的见解去重新解释经学;其次,在文学方面,从文章到诗歌的形式都变得自由,文学由贵族产物转变为属于平民。

在音乐层面,音乐也由属于贵族的以乐为主发展为迎合平民趣味的以舞为主(内藤湖南的这一论断,是基于他的一整套的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的思考而提出的。

同时,内藤唐宋变革论中的“宋代近世说”也成为他的中国史时代区分学说的核心。

在内藤的分期理论中,所谓第一期(上古期):“从开天辟地至后汉中叶”。

第二期(中世期):“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

第三期(近世前期):“宋元时代”。

第四期(近世后期):“明清时代”。

而在各个期中还有所谓过渡期参见内藤湖南的《支那上古史》,《内藤湖南全集》第11卷,关于观点最具代表意义的介绍与批评,可参见宇都宫清吉《东洋中世史的领域》,《东光》2号(1947年5月),中文译文见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册),其他的如:韩国学者金学主的《中国文学史上的“古代”与“近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一改革开放前“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之影响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 虽然从南宋以降至近代已多有学者认识到这种变化, 但是从分期的角度提出“唐宋变革”当首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号湖南, 1866-1934)。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内藤在1907年到京都大学任教, 1909年在讲授中国史时己初步提出唐宋变革论——宋朝是中国近世开端的看法, 其1922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逐步系统阐述了他的唐宋变革说。

再其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经他的学生宫崎市定等人的发挥和展开, 至第二次大战结束以后, 中国近世说在国际唐宋史领域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是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可举出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至今仍然是考察这一时代的坐标轴”。

美国宋史学界长期倾向于认为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

近二十年来, 美国学术界在唐宋变革的研究方向上, 虽然出现新的变动, 即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新时期。

长期以来, 中国历史学界的确很少有人谈论“唐宋变革”, 但这并不说明老一辈历史学家不了解内藤虎次郎其人及其学说。

可是后来的事实, “唐宋變革”论保持沉默。

首先, 内藤湖南的中国近世说, 虽然提出甚早, 但对国际学术界(包括日本)产生重大影响是在他的弟子宫崎市定等人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展开全面论证之后。

“内藤说之受到重视, 尚有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形势的配合。

”其次, 20世纪前半叶的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断代史研究中是起步较晚的, 当时中国正处在积弱受侮之际, 史学界学者大都把关注点投向能使民族引以自豪的汉唐盛世, 在20世纪宋史研究开创者的论著中几乎不涉及分期问题。

邓广铭先生说: “把两宋政权从其邻邦那里所受到的政治和军事的欺压, 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华民族从东西方诸列强所蒙受的日益加剧的政治欺压和军事侵略相比拟, 在今天看来, 尽管是不够恰当的, 但在当时, 人们却大都是如此看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变革论,最初由日本国学者内藤湖南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提出,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界充分研究与探讨,东亚各国学界对此已经形成基本认识,即承认唐宋间历史进程的巨大飞跃,但是否真正属于变革,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中文名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听语音以下转载李华瑞先生的《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以期大家能够对此有充分的了解。

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李华瑞近年来,唐、宋史学界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是提高唐、宋史研究的重要途径。

而要打通唐宋研究,在20世纪颇有影响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故重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于是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会和相关文章也日渐多起来,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

笔者在这里仅对过去的讨论作一些梳理。

中日学者唐宋变革观的分期异同依据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划分历史阶段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

台湾《中国通史论文选》的编辑者说地好:“历史的最大特性就是‘变’,研究历史就是要明了它的变化情形,若不分期,就不易说明其变化真相。

历史分期的目的即在于帮助我们找出历史的变点,进一步观察它的质变和量变,从而了解各时代的特性。

” [1]从这个角度而言,唐宋变革说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分期。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虽然从宋以降至近代已多有学者认识到这种变化,但是从分期的角度提出“唐宋变革”当首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号湖南,1866-1934),1910年,内藤湖南在日本《历史与地理》第9卷第5号上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他的这种新观点是建立在新的历史分期方法基础之上的。

他说:“由于过去的历史家大多以朝代区划时代,所以唐宋和元明清等都成为通用语,但从学术上来说这样的区划法有更改的必要。

不过,为了便于讨论,在这里暂且按照普通的历史区划法,使用唐宋时代一词,尝试综合说明从中世转移到近世的变化情形。

”[2]内藤湖南先生所说的“从学术上”重新划分中国从中世转移到近世的变化,大致是受了欧洲人的传统分期法的影响,即所谓“西洋史上古,中古,近代的正统分期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

而日本史学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一直墨守着“三分法”,即分为“古代”、“中世”及“近世”(或称为“上古”、“中古”及“近代”)三段。

内藤湖南对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是“上古(至后汉中叶);中世(中古,从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近世(前期:宋元;后期:明清)”。

其后,宫崎市定在继承内藤湖南观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古代、中世、近世的三分法亦适用于东洋史,即从世界史的角度重新解释“近世”概念,认为宋以后是中国的近世文艺复兴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了新的变化和反思,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被日本史学界运用到中国史的研究中,“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兴起.把中国史纳入世界史普遍发展这一所谓世界史的基本法则适用于中国史,宋史研究这一领域也不例外”[3]。

具体到“唐宋变革论”则表现在提升了社会经济史在论证唐宋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地位,也就是说为了论证中国史也和西方世界一样发展,检验封建制被视力占有关键位置的论证。

中国学者对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时代划分与日本学者有很大不同,中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分期虽然多种多样,但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两种。

(一)是雷海宗先生把中国历史分作两大周:“第一周,由最初至西元三八三年的淝水之战,大致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外来的血统与文化没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周的中国可称为古典的中国。

第二周,由西元三八三年至今,是北方各种胡族屡次入侵,印度的佛教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时期。

无论在血统上或文化上,都起了大的变化。

第二周的中国已不是当初华夏族的古典中国,而是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新中国,一个综合的中国。

虽然无论在民族血统上或文化意识上,都可说中国的个性并没有丧失,外来的成分却占很重要的地位。

”[4]显然。

雷海宗先生是以文化史观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力图打破欧洲人的传统分期法。

在雷先生看来,唐宋处在第二周,南北朝隋唐五代(西元383-959)是一个大的过渡,是一个综合与创造的时代,宋代的300年则是一个整理与清算的时代。

(二)是以斯大林五个社会形态理论划分中国历史。

20世纪50至80年代初,历史分期曾是中国史学界一个热门话题,但多集中在讨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起始,形成十数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和魏晋封建说。

而对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虽然也有多种标准和划分方法,但唐宋时期处在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时代,为大多数学者及教科书所认同: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重要朝代,在社会性质上没有发生什么根本变化,但放眼中国封建社会史的全过程,就会发现,从唐中叶到宋代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而显著的变化。

除此外在封建社会的后期起始上有不同的看法,即有以隋朝建立、安史之乱、两税法颁行、唐末农民战争、北宋建立等断限。

[5] 所以在认识唐宋之际发生巨大变革上,中国学者与日本学者有相同之处,但在变革的社会性质上又有很大的不同。

日中学者唐宋变革观的主要内容1.日本学者的“宋代近世说”与“宋代中世说”内藤湖南认为唐宋变革或者说是从中世向近世的转移应根据“贵族政治的衰颓和独裁的兴起”这一点,而从贵族政治进入君主独裁政治则是任何国家都能看到的自然顺序,是世界史的普遍现象。

在中国唐宋时期“贵族的失势的结果,使君主的地位和人民较为接近,任何人要担任高职,亦不能靠世袭的特权,而是由天子的权力来决定和任命”,“君主在中世虽然居于代表贵族的位置,但到了近世贵族没落,君主再不是贵族团体的私有物,他直接面对臣民,是他们的公有物”,“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亦有显著变化。

中国本来不是以法治国,不承认人民的权力,但近世人民的地位和财产私有权,与贵族政治时代大异其趣。

贵族时代,人民在整体贵族眼中视若奴隶,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中国虽然完全不承认人民的参政权,但贵族阶级消灭后,君主和人民直接相对,亦是进入近世政治以后的事情”,具体说“唐代租庸调制,意味着人民向政府纳地租,服力役和提供生产成果。

唐代中叶开始,这个制度自然崩坏,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经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另一方面,君主和人民中间等级的官吏亦改为选举”,“官吏从君主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

朋党的性质亦有所改变,“唐代朋党以贵族为主,专事权力斗争,宋代朋党则明显地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不同主义”;经济亦有显著变化,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

学术文艺的性质亦有明显变化,经学由重师法、疏不破注变为疑古,以己意解经;文学由注重形式的四六体演变为自由表现的散文体,诗、词、曲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转为自己发挥。

总而言之,贵族式的文学一变而为庶民式的文学,音乐、艺术等亦莫不如此。

[6]宫崎市定发展内藤湖南的学说,添加了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宋代近世说,他的新贡献主要表现在四点。

⑴贵族所有庄园的农奴部分被解放,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新社会出现。

⑵过去门阀贵族独占的政治特权不被承认,官吏地位的取得以科举制向万民开放。

⑶由于贵族制被打倒而发生了新的资本主义潮流,财阀、地主阶级取代旧贵族,因而产生了教育权、参政权被他们独占的倾向。

⑷既然佃户变成了独立的自由民,佃户在完成地租契约义务后有转移的自由,就不受地主的人格束缚。

地主利用佃户的弱点进行残酷压榨,这并非法制上的权利,而是资本主义的淫威。

所以他否定了土地束缚、地主的恣意压榨和佃户身份的隶属性等事实。

同时他认为,宋代以后确定了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土地买卖即是出让所有权,这是尊重契约的表现。

以上这些便是近世社会发展的特征。

[7]“根据宫崎市定的考察,在把中国宋元时代认作近世社会的场合,中国近世社会被认为与西亚、南亚或者欧洲近世社会共同的时代特征;简而言之,即可以说是由农村时代向城市时代推进的社会构造的变化和由宗教时代向学问时代演变的文化形态的变化。

……如果从中国史的立场来定位宋元时代史的话,首先即可定义,这是从五代分裂时代经过宋朝的中国本土农耕地带的统一,以达到包括游牧狩猎地带在内的,由元朝完成的大统一的时期。

如果重述一遍,这一时期是宫崎市定主张的,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伊斯兰教期的西亚平行的中国的近世社会形成期.”[8]与宋代近世说相对立的是宋代中世说。

这一说以仁井田升、石母田正、池田诚、堀敏一、柳田节子、渡边信一郎等为代表。

前田直典根据加藤繁的大土地所有论,即“唐代中期前的大土地要由奴仆耕种,均田制破坏以后,土地由佃农使用”的甚力流行的学说,在二战后首先举起批判“内藤史学”的旗帜,提出唐末是以奴隶制为特征的“古代”社会终结说。

此说并不倡导“宋代中世说”,但开了“宋代中世说”的先河。

其后,宋代中世说的核心观点是:⑴中唐以前的大土地所有为古罗马的奴隶制大土地所有制,中唐以后形成的庄园制是隶属性的佃户制,亦即中国的地主由于生产手段的贷给是通过债务关系,佃户置于家长制的严格统治之下,因此随着地主寄生性的加强,佃户的奴隶性质也很顽强,即是所谓古罗马的无迁居自由的耕佃制关系。

⑵中国中世纪封建制为农奴制,把农奴制作为地主佃户关系,确定唐宋变革为从唐代奴隶社会(奴婢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豪门大族的大土地所有)转变为宋代农奴制社会(佃户作为直接生产者的新官僚阶层的大土地所有)。

⑶宋代地主制是封建制,即自给自足经济、拥有土地以外的生产工具而独立经营以及经济外强制的存在,因此,宋代仍为封建社会,唐宋变革是封建制的再组成。

⑷唐中叶以后,两税法是把实现了事实上的私人土地所有通过把主客户、五等户放在政治性的臣属关系之中征收地租的体制。

宋代负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地位的农民是中户中产阶层。

他们作为典型。

编成的主产阶层被理解为典型的国家农奴,故唐宋变革是从国家奴隶制向国家农奴制的转变。

宋代中世说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加藤繁和周藤吉之的学说,虽然论证互有差异,但在两点上是相通的:⑴唐末是“古代”(奴隶社会)的终结;⑵从宋代开始进入封建制(农奴制)。

[9]2.中国学者对唐宋变革的基本看法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10]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