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开题报告模板(A4双面,1份)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与其它无线网络一样,传感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含报头数据。文献[20,21]指出,传感器节点无效功耗主要有以下4个来源:(1)空闲侦听:节点不知道邻居节点何时向自己发送数据,身频模块必须一直处于接收状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是无效功耗的最主要来源;(2)冲突:同时向同一节点发送多个数据帧,信号相互干扰,接收方无法准确接收,重发造成能量浪费;(3)串扰(overhearing):接收和处理发往其他节点的数据属于无效功耗;(4)控制开销:控制报文不传送有效数据,消耗的能量对用户来说是无效的。可见报头数据的传输消耗了可贵的无线带宽资源,有必要对报头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少无效功耗。但目前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对报头压缩的研究还不多。
文献[28]提出并分析了一种自适应的健壮TCP/IP报头压缩算法,该算法通过使用对无线信道状态的精确估计调节报头压缩器中W-LSB编码的可变滑动窗口大小,能够实现压缩率和抗差错健壮性之间较好的平衡,这种算法适用于无线IP网络中对TCP/IP报头的压缩。RFC2508[10]提出了CRTP(compressed RTP)报头压缩方案,在使用UDP校验和时,CRTP能够将40字节的RTP/UDP/IP报头压缩到4个字节;在不使用UDP校验和时,能够压缩到2个字节。RFC3095[22]提出了ROHC(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机制,它被设计为能在具有较长来回响应时间且差错率较高的链路上健壮、有效地进行报头压缩。IETF ROHC工作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其他协议的压缩类,包括IP协议、TCP/IP协议和UDP Lite协议等[24]。文献[13]研究了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报头压缩机制,基于对信道状态的准确估计,动态调整压缩算法的参数,并使用UDP Lite协议作为传输层协议,提高了多媒体数据传输的效率和鲁棒性。文献[26]对IPv6传感器网络中的报头压缩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IPv6 over IEEE802.15.4自身的情况,提出了适合6LoWPAN[27]的IPv6 , UDPv6, ICMPv6的报头压缩思路。
开题报告范文模板(共10篇)

开题报告范文模板(共10篇)篇一:开题报告格式及范文模板(最全面,最实用)1.开题报告方法介绍: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2.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论文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目的要明确,充分阐明该课题的重要性):1.论文的背景;2.理论意义;3.现实意义三、国内外研究概况(思想明确、清晰,方法正确、到位,应结合所要研究内容,有针对性)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六、预期的结果七、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论文提纲)八、论文工作进度安排(内容要丰富,不要写得太简单,要充实,按每周填写,可2-3周,但至少很5个时间段,任务要具体,能充分反映研究内容)九、参考文献下面是开题报告模板:某某某某某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所在学院:专业名称:某某某某大学年月日祝福大家!谢谢大家!!结束!!!篇二:开题报告格式模板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指导教师院(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日期教务处印制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三、研究进度篇三: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版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及任务书篇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研究探讨的比较多,不过由于我国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意见,直到今天,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价值以及理论本身,都没有居绝对优势地位的学说。
开题报告的模板

开题报告的模板
开题报告模板
一、课题背景与目的(约100字)
本课题将研究XXX领域的XXXXX问题。
通过对该问题的深
入研究,旨在探索相关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约200字)
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尚属较少。
国内外学者对于此问题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XXXX方面,成果较为有限。
因此,
本研究将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填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约200字)
本研究将深入分析XXXXX问题的起因和影响,并通过实证
研究和定量分析,对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验证研究假设。
四、预期研究结果(约100字)
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揭示XXXXX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
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相关领域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约100字)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填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提供解决XXXXX问题的新途径和思路。
同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
研究,有望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并为实践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六、研究过程与计划(约100字)
本研究将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数据的收集,进行问题分析、模型建立和实验设计。
预计研究周期为X个月。
七、参考文献(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书写)
注:以上字数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开题报告书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浙江教育出版社
3、《陶行知文集》 胡晓风等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4、《思想品德教育导论》 翟树刚、刘保良主编
5、《小学品德教学拓新》 李雪红 广东教育出版社
6、《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艺术研究》 主编钟守权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第一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目名称:关于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学生姓名:王龙学号:********
系部:政治与法律系
专业年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务处
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学生为主填写)
一、选题的根据:(一)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二)综述现阶段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
↓
论证促进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必要性;
↓
总结如何促进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
3、实验方案
选题论证阶段: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分析现有的研究的进展程度及其研究的不足;
开题审查阶段:听取开题组指导老师对本研究选题和研究意向的批评意见;
逻辑调整阶段:根据指导老师组的批评意见,调整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写作重点、难点;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三、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
第二章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第一节时代发展需要思品课程建构生活化
第二节思品新教材导向思品课程建构生活化
第三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需要思品课程建构生活化
第三章如何促进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
第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湖南大学开题报告

国内外研究现状 领域发展趋势 当前研究热点与问题 已有研究成果与贡献
目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提高技术水平
意义: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
价值:为企业或机构带来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前景: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 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介绍 研究问题的背景 和意义
研究目的:明确 研究的目标和预 期成果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研 究 背 景 与 意 义 03 研 究 内 容 与 方 法 04 预 期 目 标 与 成 果 05 研 究 计 划 与 时 间 安 排 06 参 考 文 献 与 附 录
湖南大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湖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特色优势学科和重点一级学科 湖南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 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范 围和重点
文献综述:查阅相关文献 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 状和发展趋势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标, 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实 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 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结果解释与讨论:对实验 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提 出结论和建议
技术路线图:绘制技术路 线图,直观展示研究内容 和步骤
创新意义: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确定研究问 题
收集和分析 数据
设计研究方 案
撰写研究报 告
2023年9月-10 月:文献综述与 现状分析
2023年11月12月:实验设计 与实施
2024年1月-2月: 数据收集与分析
湖南大学中国哲学开题报告..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文献综述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生活在雍正乾隆年间,是清代为数不多的能兼治汉学与宋学、考据学与义理学的汉学家,并在成为皖派考据学领袖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是《原善》和《孟子字义疏证》。
在戴震的哲学体系中,他经常使用“自然”与“必然”这对范畴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可以说这对范畴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
后人在研究戴震哲学时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这对范畴。
1、关于戴震的“自然”与“必然”周辅成在《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一文中从社会道德方面对“自然”与“必然”的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他说:“‘必然’这个概念常常被过去的哲学家用‘当然’一词表示。
但‘当然’这个词一转就是道德意义即有一定目的为规定者。
‘当然’在程朱理学中的意义往往是规定道德规律是自然规律的根源。
而在戴震认为道德规律离不开自然规律。
所以他首先把‘当然’改成了‘必然’。
”1认为戴震首先就是一反过去哲学家用“当然”表示“必然”、程朱理学以“当然”为道德规律主宰自然规律的传统,而改“当然”为“必然”,以示其哲学体系与程朱理学的区别。
又说:“在戴震看来,尽管人类能有‘必然’的规律,这规律只是人类特殊所有;但实际乃是‘分’于天道的结果。
必然的道德规则是人类特殊所有的规则,但这个规则,也是循乎自然规律的规则。
也是使人类不致丧失‘自然’的规则。
”2他把‘自然’理解成自然规律,把‘必然’理解为道德规律,道德规律是人类所特有的,但道德规律又是源于自然规律的。
1周辅成:《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2页2周辅成:《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3页认为戴震强调“必然”,是天道必然的自然性,特别是人道的自然性,道德的自然性,以及人类自身的自然性。
张岱年在《宋元明清哲学史提纲》中对戴震的“自然”与“必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湖南大学开题报告

3.典型建筑的输出负荷的校准。标准建筑负荷强度和样本的置信度。
4.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从单体建筑负荷扩展到建筑群的负荷。校准后的典型建筑负荷特性形成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计算得到供冷供热建筑区域在规划阶段的动态负荷。
一、区域建筑冷热负荷预测常用方法
1.单位面积指标法。通常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采用单位面积指标法估算出各单体建筑的负荷,再把各单体建筑的负荷简单叠加,然后乘以同时使用系数。此方法是一种静态的估算方法,在对区域建筑负荷预测时存在不足,因为区域内所有建筑同时出现多个影响因素的概率很小,采用单位面积指标法必定会高估区域总负荷。1992年,李永安分析了建筑构造、使用功能、建筑朝向、建筑高度、窗墙比等因素都会影响空调建筑出现设计冷负荷的时刻,致使各个房间乃至各幢建筑出现空调设计冷负荷的时刻不尽相同,探讨了单幢建筑、建筑群空调设计冷负荷的统计方法,指出建筑群的空调设计冷负荷应取各幢建筑逐时冷负荷叠加以后的最大值。
会期间逐时空调动态负荷、空调负荷率的时间分布、月空调负荷、设计日逐时负荷等,分析了世博园区各建筑群的空调负荷特性。2011年,韩传忠、端木琳建立典型建筑的动态负荷数据库用于城市能源规划期的负荷预测。
3.其他方法。2008年,龙惟定指出,正确的区域冷负荷预测应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苑翔等应用情景分析法把室外气候条件和建筑内负荷强度分别设置若干情景,并列出不同功能建筑的使用时间表,通过分析不同建筑在同一时刻出现的不同情景确定区域建筑总冷负荷。2009年,苑翔和龙惟定首先假设单体建筑都是具有相同朝向或朝向成90°且具有相同建筑材质的矩形建筑,通过分析建筑冷负荷的组成及影响因素,将区域建筑整合为表征只有内外扰冷负荷分布的特征建筑,然后利用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得出逐时负荷,表明区域建筑冷负荷预测可以转化为其特征建筑的冷负荷预测。2010年,王振江提出一种基于建筑空调负荷指标和气象参数的负荷因子法,分别计算建筑围护结构负荷、新风负荷、人员负荷、照明负荷及设备负荷,逐时叠加获得总的建筑空调负荷;利用负荷因子法对北京地区办公建筑空调负荷进行了预测,预测得到的该类型建筑空调负荷的动态特性与实际运行的空调系统的负荷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说明了该方法在预测空调负荷的动态变化规律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湖南大学毕业答辩开题报告模板

答辩人:王木公 指导老师:王老师
XXX学院XXXXX专业202X级XXX班
2022年6月6月
目录
CONTENTS
01 02
课题背景及内容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BJECT AND CONTENT
课题现状及发展情况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BJECT
PPT素材:/suca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PPT图表:/tubiao/
精美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PPT课件:/kejian/
课题背景及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 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
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 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
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 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
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 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 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 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 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课题背景及内容
题文字。
01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 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 题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蜀汉中央官制研究院系: XXXXXXXX专业: XXXXXX年级: XXXXXX姓名: XXXXXXXXX导师: XXXXXXX开题日期:XXX年XX月XX日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的质量。
为了提高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暂行规定:一、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构成1.文献综述2.选题背景及其意义3.研究内容4.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5.论文工作量及进度6.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7.完成本课题拟阅读的主要文献二、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具体要求1.文献综述反映研究生对研究选题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应对研究选题有较全面的历史回顾,对国内外研究动态有较系统、深刻的陈述,并就研究出发点阐述立论依据。
2.选题必须符合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特点,要求说明背景、来源(来自何种科研项目)及意义,要有一定理论和学术深度,不宜过大、过空。
3.研究内容需说明研究框架、技术路线、研究思路,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
4.论文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要予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论文应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论文撰写的时间硕士生不得少于一年,博士生不得少于两年。
6.应表明研究工作的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7.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三、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文本制作1.每位研究生均需制作开题报告纸质文本数份供评审用。
2.参加公开开题的研究生,原则上要求用PPT技术制作开题报告电子文本一份(软盘),用于公开开题报告,报告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报告结束后应接受评审教师的提问)。
3.开题报告通过的研究生,应填写(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以归档。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文献综述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分裂时期的开端,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其在行政、职官上的建制也各有异同。
由于蜀汉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史家一般又将曹魏作为正统,加之蜀汉自己不置史官,所以相较于曹魏与东吴,不仅史书对蜀汉的记录较少,人们对蜀汉的研究相对也较少,特别是关于蜀汉的职官制度。
蜀汉自认为是正朔,在职官制度上既有对东汉的继承,又有一定的发展,同时,还与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存在一定的差异。
现将研究所需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古代文献《三国志·蜀书》作为唯一较全面记录蜀汉的正史类史书,其史料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其在各传、记中,对大量人物的官职都有详细记录,只是由于《三国志》中没有志,对各种制度也没有详实的整理。
所以,需要对所载官职进行统计整理,形成一个体系,以方便与东汉、曹魏作对比。
此外,《三国志》中魏书与吴书也有相关内容的涉及。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关于三国时期的记载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开的,这就十分方便将同一时期蜀汉的职官制度与曹魏作比较。
其相关记载也是对《三国志》的有力补充。
《通典》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录各朝典章制度的通史,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学者必读之作。
《通典·卷十三·选举二》介绍的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从卷十九到卷四十,作者用了二十二卷的篇幅介绍了各代的职官制度,这是研究蜀汉职官制度又一不可或缺的史料。
《华阳国志》是由东晋常璩所撰的一部记录我国西南地区的方志类著作,在内容上是历史、地理、人物的结合。
其一到四卷,主要介绍了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状况,其中也不乏对这一地区政治的记载。
第六卷与第七卷记载的是刘备父子统治蜀汉的情况,其中也涉及到了部分职官。
该书考证翔实,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以及蜀汉史的重要史料。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介绍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其中《职役考》、《选举考》、《职官考》、《兵考》等对各朝各代相关制度记载的都比较详细。
此外,清人杨晨的《三国会要》中《卷九·职官上》与《卷十·职官下》也有相关资料的记载。
清代纪昀等著有《历代职官表》和洪饴孙的《三国职官表》也可作为参考。
2、近现代研究成果关于蜀汉职官制度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专著类的著作,只在部分政治制度类的书中有涉及。
如白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只是把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其中主要介绍的还是曹魏、两晋的制度,只是略微提到了蜀汉。
左言东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对这一时期的介绍比较详细,作者从皇权、官僚机构、任官与奖惩制度等方面对三国中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介绍,其分类介绍的方法很值得借鉴。
曾资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沈任远《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黄惠贤等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余行迈《中国古代官制》,楼劲、刘光华合著《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书中也都有蜀汉制度的涉及,只是都过于简略,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论文类方面,涉及到蜀汉职官制度方面的还是相对较多的。
在蜀汉职官方面,记录比较全的是罗开玉的《蜀汉职官制度研究》(《四川文物》,2004年第5期)。
他指出,蜀汉虽承袭汉代官制,但因其国情,与汉制又不全相同。
文中通过对刘备当益州牧、汉中王时以及蜀汉王朝成立后的职官以及地方职官等方面的分类总结统计,整理出了蜀汉职官制度的大纲和基本体系。
最后,又指出蜀汉官制的特点,如多承汉制,相权过大,官宦子弟入仕太便,文官武称,高位低职普遍等等。
该论文对职官的统计极其详尽,但只是职官构架,对官员构成、职责权限、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分析不足。
罗开玉的另一篇文章《蜀汉行政建制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主要介绍的是蜀汉地方行政建制的构成及其特点。
文章详细统计列出了蜀汉的各郡县,并归纳了蜀汉行政建制的三大特点:继承汉制,战时军事管制纳入行政建制,大量新置郡县。
其详细的归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刘啸的《魏晋南北朝九卿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主要讲述的是九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功能职责的演化,其中有部分篇幅是介绍蜀汉九卿制度的。
三公九卿是汉代重要的官制体系,蜀汉基本上承袭了这一制度,如太常依旧位列九卿之首;但九卿的功能却有部分改变,如卫尉宿卫职能的下降。
整篇文章以承袭变化为主线,结构清晰,只是依旧以曹魏为主线。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介绍蜀汉地方都统的文章,如《论蜀汉汉中都督》(刘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论蜀汉江州都督》(刘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略论蜀汉庲降都督》(刘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蜀汉北伐战略与凉州刺史设置》(刘雁翔,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蜀汉永安都督考》(刘华,胡剑,重庆工商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蜀汉蜀郡郡守考略》(张彬,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3期),《蜀汉镇戍都督略论》(张鹤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蜀汉汉中都督考论》(雷勇,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永安都督与蜀汉东部边防》(刘华、胡剑,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等。
这些文章主要是就蜀汉政权所设立的地方都督,作为一个个单独的对象展开研究的,介绍了设立这些职务的背景,职务的职责,所起的作用等,但缺乏一个相互之间的总体把握。
在官员的人员构成上,《论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征与方式》(赵昆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阐述了蜀汉政权人员的三种构成:以张飞、关羽为代表的追随刘备起兵镇压黄巾军发家的,以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为代表的散落天下的士大夫及不得志于其他势力的谋士,以刘巴、何宗为代表的益州本地势力。
《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白杨、黄朴民,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则划分得更细,分为草莽势力、荆襄势力、益州势力与外附势力。
该文详细分析了各派系的典型人物,存在的矛盾及相互之间的妥协与合作。
《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变化》(许蓉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2期)介绍了刘备与诸葛亮在蜀汉政权重要官员具体人事安排上的基本组织原则,即以荆州士人集团为依靠,极力笼络“东州”人士,使二者融为一体,成为政权的组织基础;对益州人士,则笼络利用和戒备打击兼而用之,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益州的目的。
《主客矛盾与蜀汉政权的失败》(颜勇,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2期)指出,主客矛盾,即益州本土势力与刘备集团外来势力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蜀汉政权。
益州本土势力努力向蜀汉政权靠拢,但面对的却是刘备、诸葛亮及其接班人的压制和不信任,最终采取了不合作的抵抗态度,并盼望着曹魏灭掉蜀汉,以达到“蜀人治蜀”的目的。
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
《蜀汉兴亡的政策因素研究》(马宁,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第四章,提到了蜀汉政权的人事管理与人才选拔,认为蜀汉的人才,一方面是刘备虚怀纳谏,广纳英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重视教育这一主观努力的结果。
此外,延续前朝的察举征辟制度,也为蜀汉政权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蜀汉秀才孝廉察举考略》(罗新本,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一文对这方面做了详细的实例考证,并对蜀汉“特重察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诸葛亮与蜀汉教育》(黄胜华,文史杂志,1999年第1期)指出,蜀汉作为一个国家,虽然在制度上还不太完备,但却对教育与文化给与了足够的重视。
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设立州郡学,使益州的教育步入了正规;后来又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太学中设立博士。
蜀汉政权特别是诸葛亮对教育的重视,推动了蜀汉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刘庆忠,军事历史,1996年第1期)一文则指出,刘备的善于用人及令人称颂的德行,使得一批贤士归附。
文章概括了刘备用人之道的四个特点:屈身求才,为人谦恭;诚信待人,不起二心;宽仁有度,不计宿怨;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但是,蜀汉在人才培养与利用人才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从人才观上看蜀汉之兴亡》(钮海燕,山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就指出,蜀汉人才选拔范围较小,排斥益州土著集团人才,在用人上谨慎太过,如对魏延心存戒备;且存在用人不当,如马谡失街亭。
再者,诸葛亮什么都管的做法,不利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不利于后备力量的培养。
《论蜀汉人才缺乏的原因》(刘国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与《人才·发展·强盛——蜀汉灭亡原因初探》(周庆义、孟肇咏,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等文章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蜀汉政权用人政策的失误》(方原,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还详细分析了存在这种用人缺陷的原因,如统治者在用人上存在任人唯亲现象,当政者未能很好采纳他人建议及当政者自身性格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