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唐宋变革论(PPT 53页)
唐宋变革论

3.在社会性质上,日本学者的宋代近世说与中国学者的宋代封建中后期说有很大差异,但对宋代的社会发展 程度有较高的估价却相距不大。宫崎市定先生所谓“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 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宋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此前的中国划出了分界线,而 是指近于我们现代的”。这可看作是日本宋代近世说对唐宋变革的代表性估价。
根据以上的简要叙述,提出个人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20世纪中日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 解及论证。当然由于日本学者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探求唐宋社会变革,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反响,而中国学者 多囿于就中国论中国的内部社会发展机制探求唐宋变革,其影响远不能与日本学者相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 这并不表明中国学者不够重视或说未有研究,而事实上是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问世,因而今后在讨论唐宋变革问 题时,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中国学者已取得的成果。
唐宋变革论
历史理论
目录
01 研究述评
历史专题--唐宋变革论

历史专题--唐宋变革论唐宋变革论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经历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唐宋变革的背后,既有历史上的政治力量斗争,也有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文化思潮的交汇。
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从朝代更迭、经济发展、军事制度、文化繁荣等角度探讨唐宋变革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唐宋变革以朝代更迭为核心。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原地区统一的大一统王朝,而宋朝则是北方民族政权的覆灭、中原振兴的结果。
唐朝由于盛世的政治安定和繁荣经济,为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朝则以创立了包括科举制度在内的官僚体制,进一步推动了中原社会的发展。
这种朝代更迭不但带来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也影响了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变化。
其次,唐宋变革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从而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而宋朝则进一步强调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河道、运河等水运交通便利的特点,发展官营工坊和外贸等经济形式,推动了各种产业的发展。
这种经济发展为后来的社会变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唐宋变革对军事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在边疆地区实施“节度使”制度,加强对边境安全的控制。
宋朝则通过在北方建立了重要的军事防线,有效地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
这种军事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唐宋变革在文化繁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文化以诗词为代表,诗人们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形成了盛世文化。
而宋代则以以文人为主的文化成就为特点,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作品和学者。
这种文化繁荣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之,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唐宋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为我们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唐宋变革共34页文档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唐宋变革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来自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之变 (共44张PPT)

“唐宋变革”思维导图
经济 之变
政治 之变
文化 之变
三、微专题突破
突破1:唐宋政治变革
《旧唐书》所载从唐肃 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 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 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 出身于寒素者不及七分 之一,如果以宰辅的家 世作比较,两者的比例 更加悬殊(80%∶7% )
《宋史》所载布衣官员入 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 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 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 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 分之四。” ——均摘自 梁庚尧《宋代
三、微专题突破 突破3:唐宋文化变革
文学:六朝至唐初流行四六骈文,唐中叶变为散文体的古 文,诗文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唐末兴起的词,宋元发达 的曲,打破音律,表达更加自由,曾经属于贵族的文学一变而 为庶民之物。
艺术:六朝隋唐盛行彩色壁画,五代两宋渐改为屏风画; 金碧山水就衰,白描水墨转盛;作为宏伟建筑装饰品、贵族道 具的画,变为平民出身官吏在流寓之际也便于携带、展览的卷 轴。乐、舞的变化也同样是从适应、服务于贵族生活,转以迎 合平民趣味为趋归。
16·Ⅰ·26 史学理论:重史传统对皇权的约束
16·Ⅱ·26 宋代土地政策不抑兼并的结果
15·Ⅰ·26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东南社会地位 15·Ⅰ·40 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重视思辨)
15·Ⅱ·26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农业技术进步)
14·Ⅰ·26 宋明理学:本善习远
立意 频考: 政治:科举制
——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1、科举制度完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2、吸取唐末五代十国武人拥兵作乱的教训; 3、重文轻武的国策。
祖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1 唐宋时期的变革(37张PPT)

() A.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B.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C.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D.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认识:商品经济发展和赋税的增加促进货币形式多样化
c 下面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从中反映的问题,你
认为合理的是( )
年代
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粗放、外 倾、色调浓烈的开放型文化, 表现出一种外向、豪放、瑰丽、 豪华的特色。
宋型文化是一种相 对封闭、内倾、色 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表现出一种内省、 精致、雅致的特色。
宋代绘画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李公麟画马,
则对名马细心观察、研究,直至有人疑其取走
了马之魂魄:无疑工画草虫,自少时便取草虫,
B 变化是由于( ) A.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 B.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C.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D.理学对文化大力推崇
二、唐宋之变的表现
(三)、唐宋时期社会思想文化之变
1.质疑汉学,重建儒学信仰体系。 批判汉代儒学,主张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
2.理学的哲学化与世俗化。 理学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辨哲学
4.商品经济发展和赋税的增加促进货币形式多样化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铸造量最多时 高出唐朝十多倍,出现纸币。
5.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6.经济重心持续南移
自唐中叶以后,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 的财富力量,南宋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中世纪统治”指封建统治,“现代”指经济上商 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 民阶层壮大;科技发展: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中外历史纲要》
唐宋之际社会的重大变革PPT教学课件

2020/12/11
7
劳动者身份地位也发生重大变化。前 期以农奴和自耕农为主;后期以契约 佃农和自耕农为主。
2020/12/11
3
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已经注意 到宋代的变化和它的历史地位。
真正从科学历史观的角度对唐宋社 会变化给予全面分析的在建国以后。
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及其 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特征》。
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 巨大变革》。
2020/12/11
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为北宋所继承,为整个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开了先河。
从政治形态上看,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的 统治,是中世纪贵族统治的社会。到了唐代, 门阀士族已经衰落,庶族地主出生的官僚在 政治上取得主导地位。按照才学标准选拔人 才的进士科成为选拔高级官员的主要途径。 魏晋时期根据父祖官品、先世门第作为选拔 官员的情况不复存在。
2020/12/11
5
从经济关系上看,变化最大的是土地制度方面 的变化,即均田制最终崩溃和地主土地所有制 向新的方向发展。从三国实行屯田,西晋实行 占田,北朝隋唐又实行均田制,国家能够不断 处理大量的无主荒地;从曹魏实行户调制,西 晋实行占田课田制,到唐代的租庸调制,也是 一脉相承的,这些税制的共同特点在于重户、 重丁而轻资产。
唐宋之际社会的重大变革
2020/12/11
1
最早从历史观的角度对唐宋历史作全面 分析并提出唐宋变革论的是日本学者京 都大学教授内藤虎次郎(1866-1934), 号湖南、字炳卿,出《周易》“大人虎变, 其文炳也”。
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唐宋变革》课件(30张PPT

什么是中华文化圈 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 不断创新发展、衍生。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 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 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圈的形 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 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 以儒家为 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 努 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 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 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 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 本地区语言文字。这种文化共同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 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 气节、德操等。
2、发展: 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一、唐宋政治变革:
1、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2、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
①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 相代替,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
“立契”的法定程序。 影响: ①也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释放了社会生产力; ②失地农民转入手工业和商业领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④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社会动荡。
2. 古代城市发展变化及其规律
宋代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1、政治:①实力下降,陆路中断;②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 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比较: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5、国际: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2020高考历史中国近世的开端 浅议唐宋之变课件(共28张PPT)

开宝六年三月辛酉,新及第进士、诸科诣讲武殿谢。宋太 祖“以进士武济川、三传刘浚材质最陋,应对失次,黜去之”。 武济川是权知贡举李昉的同乡,太祖很不高兴。“进士徐士廉 等击登闻鼓,诉昉用情,取舍非当。”当晚,徐士廉被宋太祖 召见,“请太祖廷试之,曰:‘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弱, 日决自上,前出无敢悖者。惟岁取儒为吏,官下百数,常常赘 戾,以其授于人而不自决故也。为天下国家,止文与武二柄取 士耳,无为其下鬻恩也。”太祖“乃令贡院籍终场下第者姓名, 得三百六十人。“癸酉(十九日)皆召见,择其一百九十五人, 并准以下及士廉等,各赐纸札,别试诗赋。“乙亥”(二十一 日),上御讲武殿亲阅之,得进士二十六人…皆赐及第…自兹 殿试遂为常式。
金毓献:宋代膺古今最剧之变局,为划时代之一段。
......
日本学者
京都学派(内藤湖南) :唐代是中国中世的结束,宋 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
东京学派: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是中世社 会的开始。
新课标:中外历史纲要(目录节选)
(7)中唐至两宋时期的政治、社会变革 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理 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改 革;了解中唐至两宋时期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 新变化。
什么是唐宋之变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中的変,应该是指唐宋社 会变革中能够体现近世曙光(社会转型)的变化。
唐宋时期是一个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各种原有的社会要素 流动组合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日益呈 现市场化趋势的时期。从商品经济的视角看待社会要素的变 动和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市场化趋势,这既是一个资源配 置过程,又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还是一个各种关系 分化组合的过程。多种过程的交织,赋予唐宋社会开放和流 动的特征。唐宋社会之所以出现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就是 这些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都派与历研派的主要分歧
• 主要分歧:
近世前期 殷周 战国秦汉 六朝隋唐 宋元明清 清末民国
京都派 古代 中世 近世
历研派 古代
中世 近世
论战结束。
• 80年代以后,“历研会”逐渐转向地域社会的研究。 唐宋变革论在日本也不受关注。(注意时局变化:大 陆文革结束,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直至苏联解体, 东欧巨变)
• 历研派以生产形态作为历史发展的指标。京都派仅就 某些历史现象的比附而言,其历史逻辑性显然逊于历 研派。
• 历研派是二战后反思中国停滞论起家的,与京都派最 大的分歧点应该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而此点长期 被忽略。
历研派:中国近代社会是在西洋与革命的双重打击下解体。 京都派:具有依靠民众之力实现近代化的可能性?
• 原胜郎(1871-1921):《论足利时代》
认为镰仓时代(约1200-1330),日本完成了宗教改革,而足 利时代经历了种种动荡和变化,此后的德川时代(16031863)是日本的近世史。
• 内藤湖南认为中古史和日本史一样,也采取了中世、近世的时代划分 方式,把宋代放在近世的开端。
内藤假说的渊源(二)
• 前田直典翌年逝世,他委托“历史学研究会”编辑长石母 田正代为完成他的学说。(石母田在大战末期1944年10月 只用了一个来月的时间完成《中世的世界之形成》一书 (刊行于1946年6月),享有盛誉),他依据马克思主义 理论和加藤繁的大庄园制与周藤吉之的宋元时期佃户制等 实证研究,建立了宋代中世说。
现状:
• (1)被视为不正自明的“公理”,以唐宋变革为题目的论文,以及 各类学术讨论会举不胜举。
• (2)出现一系列“变革论”。唐中叶变革论、唐前期变革论、两宋 变革论、元明变革论等等。
• (3)大陆热捧,欧美、港台反响较平淡,且质疑批判者多。 • (4)目前大陆真正用“唐宋变革论”为理论指导,写作的学术专著
• “历史学研究会”的成员通称“历研派”,以东京学者为主体。“历研派” 遵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为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 也就是遵循历史唯物论一元史观研究历史,反省战前日本的历史学教育 的作用,关心战后世界的社会主义潮流,消除中国历史停滞论的影响, 按照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演变研究普世性的历史发展规律,积极参预 中国历史分期及其社会性质的探讨 。
• 将西欧的历史发展模式奉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分期的预设进行的东西比较 一旦流于牵强,必然造成歪曲和混乱的后果。具体说 来,西方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模式难以套用于中国, 中国前近世资本主义萌芽的探讨也证明不了中国会自 发地迈入资本主义。
唐宋变革论的理论缺陷(一)
其一、“唐宋变革论”不符合中国国情,已为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政 治斗争所否定。
论战的开始:
• 1948年前田直典《古代东亚的终结》。
• 前田承其师加藤繁观点,认为六朝是奴隶,隋唐是半奴隶, 宋以后是佃户。并站在世界史的立场,把东亚各国的古代 社会的下限和封建社会的上限放在9世纪前后,也就是说, 中国的古代也在9世纪前后结束。(这也是以西方历史普 遍规律为参照系而判定的“近代”。)
(3)劳动者的性质发生变化:秦汉隋唐,农民的性质是奴隶制性质的、 不自由的劳动,国家对农民实行“个体人身支配”。
历研派人物(二)
• 仁井田陞 从法制史上给前田说以论证。
• 《唐令拾遗》、《唐宋法律文书研究》、《支那身分 法史》是日本的唐代法制史研究的泰斗。依据周藤吉 之的佃户制研究的成果,从法制史、法社会学、共同 体论等方面论证了宋代是中国中世封建主义时期。
寥寥无几。
日本的“唐宋变革论”论战
京都学派 (京都大学)
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从贵族 政治时代向君主独裁政治时 代转变。唐中叶以前相当于 贵族政治时代,宋代则相当
于西洋的文艺复兴。
历研派(东 京派)
魏晋大地主所有制下的劳 动者主要是奴隶,唐代均 田民是具有国家的半奴隶 性质,唐宋之际东亚古代
(奴隶制)走向终结。
体”,以之对农民和豪族进行统治。豪族扩张、小农没落, 导致汉帝国覆灭,隋唐通过均田制重新确立对小农的统治。
京都派与历研派的理论共识:
• 都承认唐宋之际发生极大的社会变迁,即承认内藤湖南关 于“唐宋变革”的观点,并有所补充。
• 1、唐宋间的社会,最显著的变动是门阀贵族之没落与科举官僚之兴 起。
• 2、经济上大土地的耕作形态,由部曲制到佃户制的转型。 • 3、唐帝国的崩溃,促成周边诸民族的自立化。
京都学派(二)
• 宇都宫清吉:
• 创作“时代格”的概念。
• 秦汉:时代格是“政治性”(皇权为中心),六朝: “时代格”是体现贵族阶级的“自律性”,隋唐: “时代格”是“政治性”与“自律性”的综合。
• 《东洋中世史的领域》点了前田直典的名,引发论战。
京都学派(三)
• 川胜义雄和谷川道雄
•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 1937年由少壮派组织了“历史学研究会”。主要成员有仁井田陞、牧野 巽、山本达郎、周藤吉之 等。
历研派的理论渊源
•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2)中国大陆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 (3)加藤繁的实证性研究。
• 加藤繁:专攻经济史,《中国经济史考证》(必读)
隋唐以前官僚豪族的大土地主要使用奴隶耕作,宋代转化 为佃户耕作。 认为“奴耕”和“佃耕”是中国古代与中世的主要区别。
• (三)对于现实中国政治的关注。
• 日俄战争刺激日本扩张野心,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洋史研 究”兴起,白鸟库吉等人纷纷转向,研究中国史,特别是 东北史(满蒙)。
• 内藤本人“经世致用”的色彩非常浓厚。提出“亚洲文明 中心漂移说”,多次到中国东北,曾为日本驻华大使顾问。 (“内藤假说”要解决的直接问题不是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而是讨论中国长期落后的历史根源问题。)
• 周藤吉之:宋代的佃户即是农奴。没有居住自由,与田主构成封
建的、农奴制关系。(京都派:具有自由契约的小佃农)
历研派人物(三)
• 堀敏一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研究
• (1)秦汉至隋唐,最主要的劳动者是小自耕农 • (2)自耕农的分化产生豪族,豪族与一般农民形成阶级
对立。(近似大陆的“地主-农民”的对立) • (3)专制国家掌握对农民再生产起重要作用的“共同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 广泛的传播。左翼文学和左翼史学在年轻人中比较盛行。
• 苏联和中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史论战引起日本学界的注意, “讲座派”和“劳农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在日本东洋史学界日益 显著。( →决定了历研派的理论重心与中国大陆史学家暗合的是明清以 后的近代史部分。)
内藤假说
1922年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和宋 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 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 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 宋变革论”,被欧美学界称为“内藤假 说”(Naito Hypothesis)。
贵族文化
平民文化
• 内藤湖南在讲义中对中国历史的分法
内藤假说的渊源(一)
• (一)对日本历史认识的倒用。
• 理论根源是西方一元式的社会进化模式。认为中国与日本一样,也遵 循西方的社会模式,分为上古、中世、近世等阶段,只是具体表现上 有所不同。
• 内田银藏(1872-1919):《日本近世史》
认为足利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初期,已经出现了欧洲一样的 从中世向近世过渡。
• 上古:远古到秦汉
•
过渡期:后汉-西晋
• 中世(中古):六朝、隋唐
•
过渡期:唐末、五代
• 近世:宋到清
贵族政治时代 天子 贵族之一员
君主独裁政治时代 所有阶层之上
大臣 贵族
从事行政的官僚阶层
民众 贵族全体的奴隶 贵族没落,民众地位 上升
政治 经济 文化
隋唐之际
宋朝
隋唐贵族制衰废 君主独裁制兴起
实物经济之终结 货币经济之开始
历研派人物(一)
• 西嶋定生(1919-1998)“生产关系论”
• 《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和构造》提出皇帝通过二十等爵制对人民建立 “个别人身的支配”观点。
• 生产关系论:
(1)唐末五代生产力变革:江南水田农业超过华北陆田农业,商品经济 引入农村。
(2)唐中叶土地制度发生变化:商鞅变法——董仲舒限田策——曹魏屯 田——西晋课田——隋唐均田,国家限制私有。宋以后,佃田制,进 入新纪元。
“中国停滞论”。不少中国学者认为内藤学说为日本正在兴起的军国主义服 务。
• 日本近的忠诚》 《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
• 《中国经济史考证》,对市坊 制的研究
• 中鸣敏先生回忆在做学生时, 曾向其师加藤繁抱怨说:“像 搞(中国)社会经济史这门学 问,外国人总不及通晓实际情 况的本国人”。加藤繁即正言 厉色地回答说:“不是这样, 那只是在常识方面而已。如果 真正进入学问的深处,外国人 和本国人,并没有两样”
的引导和提携,后来甚至提出武力介入,方能再生。(引自张 广达文,出处不明)(日俄战争期间内藤是主战派,屡次到东 北实地“考察”) • 二次世界大战后,野原四郎、增井经夫、池田诚、五井直弘、 增渊龙夫等多人曾撰文批判内藤出自国民主义的文化史观的言 论,指出这些言论为日本军国主义涂脂抹粉 。
历研派(东京派)
• (二)内藤的“国民主义” (Nationalism)思想
• 国民主义也是西方近世思潮对日本的一个冲击。 • 重視平民,是當時日本史學的時尚。日人以贵族为中
世的标志,平民为近世的特质。 • 内藤假说中,特别重视商业兴起和“平民”阶层的兴
起,认识根源即在于内藤的“国民主义”思想。
内藤假说的理论渊源三
历史学院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