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的一些介绍:一、古建筑的艺术特点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层次分明。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2.实用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例如,宫殿、寺庙、民居等建筑都体现了这种实用性。
3.多样性:中国古建筑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装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性,通过雕刻、绘画、彩绘等方式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
二、古建筑的赏析1.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它占地广阔,建筑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和富丽堂皇。
2.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以山水为背景,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3.寺庙:中国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其中以佛教寺庙最为突出。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庄重。
三、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
这一独特而精湛的文化传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其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1.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和背景中国古代建筑起源于远古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由于地域差异、气候环境以及各个朝代时期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多样且充满着独特性。
2. 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2.1. 屋顶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为显著和独特之处。
传统屋顶常常采用悬山顶、歇山顶或斗拱等形式,寓意着财运兴旺和家庭安宁。
2.2. 柱式柱子是支撑整个结构并体现美学价值的重要构件。
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柱子有圆柱、方柱、多棱柱等形式,具有稳定和富有力量感。
2.3.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构造形式。
通过将梁与柱结合起来,斗拱能够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并且在视觉上呈现出优美的曲线。
3.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中国古代建筑可以分为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等不同类型。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装饰风格,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传统。
3.1. 宫殿宫殿是君主居住和政务处理的场所,通常规模宏大且充满庄严感。
禁城就是古代中国帝王居住的地方,以其精美的建筑和雄伟的气势而闻名于世。
3.2. 庙宇庙宇是用于祭祀神灵或崇拜先贤英杰的场所。
寺庙多以经典文化为基础,追求平衡与谐调,通常采用封闭院落和具有严谨布局的建筑风格。
3.3. 园林中国古代园林强调自然与人造的协调,以营造宜人的生活环境为目标。
园林常使用流水、花木等自然元素,并注重景观与文化内涵的结合。
3.4. 民居中国古代民居在不同地区和时期表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由于地域差异和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不同需求,民居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
4. 建筑艺术传承与影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历史上不断演变和发展,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建筑都受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启发。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一、建筑结构的精髓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固、坚实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其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三大基本构件:梁、柱、榫卯。
梁是连接柱子的横梁,柱是支撑整个建筑的竖立构件,而榫卯则是连接梁柱之间的榫头与榫眼结合的部分。
这种构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为建筑赋予象征性的结构,如角楼、屋脊等,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二、工艺技术的精髓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技术的发展也是其艺术精髓的一部分。
其中最为著名的技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搭接与制作工艺。
搭接工艺是指将木材通过榫卯和榫眼等连接方式进行组装,形成结构稳固的建筑。
这种工艺要求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精确计算尺寸和准确掌握角度,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精细的工艺技能。
此外,古代建筑工艺还注重细节和饰物的制作,如木雕、砖雕和瓦片等,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装饰效果。
三、文化内涵的精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设计和布局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古代建筑注重以建筑布局表达对天地宇宙的崇敬和对人类生活的理解。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山水”画面的布局,以山为背景、水为前景,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同时,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特点,通过布置花园、池塘和假山等元素,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构筑浑然一体,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环境氛围。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体现在其建筑结构的稳固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工艺技术的精湛和细致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和独特。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忽视和绕过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工程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工程的价值
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等 级制度
历史价值
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 术风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工 艺水平
对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具有 借鉴意义
文化价值
反映了古代 中国的社会 制度和等级
制度
体现了古代 中国的审美 观念和艺术
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 用于承重和传递荷载
琉璃瓦:用于屋顶装饰,具有较 高的防水和隔热性能
石材:用于地基、台阶等部位, 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耐久性
木材: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 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可加工性
建筑工程流程
选址:根据风水、地理、气候等 因素选择合适的地点
设计:根据功能、美观、安全等 因素进行设计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工 程对现代的影响:环保与 可持续发展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工 程对现代的影响:文化与
历史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工 程对现代的影响:传承与 创新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工 程对现代的影响:技术与
工艺
对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建筑 艺术与工程对现 代建筑工程技术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谢汇 报 人
谢:
XXX
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材料:木材、石材、砖瓦等
建筑装饰:彩绘、雕刻、琉璃等
建筑结构:梁柱体系、斗拱、屋顶等
建筑布局:轴线对称、庭院式布局等
建筑施工:夯土、砌筑、雕刻等
建筑功能:居住、祭祀、防御等
建筑结构与材料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 构形式,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砖石结构:用于城墙、桥梁等大型 建筑,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传承至今并影响着现代建筑。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其对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追求自然、和谐、均衡的原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木结构和石构结合:古代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但也善于利用石材构建基础和装饰。
这种结合使得建筑更加稳定耐久,并保留了其原始美感。
2.严谨的规划和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规划和布局上非常注重对称和均衡。
从整体到细节,都展现着严格而有序的美感。
3.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多为斗拱形状,呈曲线状弯折,充满了变化和动感。
这种特殊的屋顶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寓意着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精美的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常常以壁画、瓷砖和雕刻等形式表现。
这些细致而精湛的装饰赋予了建筑美感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对文化的意义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文化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和哲学信仰的表达:古代中国建筑中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通过建筑形式和装饰来表达教义和哲学观念。
比如,寺庙通常都会有巍峨的塔楼,象征着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
2.社会阶层和地位的象征:古代中国建筑往往与社会地位和权力密切相关。
皇宫、官府和贵族的府邸都是巍峨宏大的,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尊贵。
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则更加朴素和实用。
3.文化传统和历史意义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且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古代建筑的保存和修复不仅能够延续文化传统,也能够让后人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发展。
4.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注重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比如,庭院的运用使得建筑空间更加开阔,通风透光,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二、佛教建筑
•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佛教建筑 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 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 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 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 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 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 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 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 是这种建筑的典型。
•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 苏州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现存名园十余处。苏州园林大都占地面积小,采用变 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 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营造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其中,闻名遐迩的园林建筑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四、民居建筑
• 民居建筑包含了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 和形式,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 区有不同的变化,有 圆寨、围龙屋、走马 楼、四角楼等。但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 龙屋。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建筑: 客家围龙屋 北京的四合院 陕西的窑洞 广西的“杆栏式” 云南的“一颗印”
三、园林建筑
• 园林建筑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 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通过建造这些主要起到园林里 造景,和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还有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等作用。 • 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北京圆明园,集中国各地不同风格 的园林艺术于一体,且借鉴了部分西方建筑风格,园内建筑巧夺天工,虽形态各异 而趣味无穷。圆明园遗址在北京西北郊。一般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园 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在内,因此又称“圆明三园”。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 座离宫别苑即“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 圆明园、畅春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7公顷。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讲究对称和平衡: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建筑物中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和空间分布的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和构造技术上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如斗拱、榫卯、飞檐翘角等。
木材、石材、砖瓦、瓷器、彩绘等都被广泛应用。
3. 色彩和图案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以黄、灰、绿、红、白五种主色为基础,图案装饰则以龙、凤、麒麟、花鸟等为主题,讲究纹饰的丰富以及色彩的和谐。
4. 围合式布局:围合式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建筑物通常都是四合院、三进院、庭院等集团式布局,空间的开放与私密性的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中家族团结与安全的核心价值观。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和谐、对称、平衡、装饰的精美与内敛,具有非常独特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从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美学价值观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
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
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
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
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
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
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
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所以,这里着重欣赏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
一、宫殿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
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
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
”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
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
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
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
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
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
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
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
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
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
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
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
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故宫是最能体现建筑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持续性艺术的最好的例子。
人们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故宫,穿过端门和午门时,两旁是一间间重复出现的朝房,再进去就是太和门和“三大殿”,这一系列建筑、特别是其中的三大殿仿佛是一部乐章中的一个重要乐段。
然后又出现“后三宫”。
它们是大同小异建筑的不断的重复,可说是又一个乐段,或者说是乐曲主题的“变奏”。
而每一座宫殿的本身,也都是由许多构件形成的重复。
至于东西两侧比较低矮的廊、庑、楼、门等建筑则犹如配合主调的伴奏。
这样,人们漫步故宫中的感受,是在时间进程中对一系列连续的空间序列印象所产生的总和,这与乐曲的艺术效果是很相象的,所以,整个故宫,就象一部大型的、凝聚的乐章。
当然,整个故宫建筑由于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是,从故宫建筑群的整个建筑艺术来说,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