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ppt课件(全国)(39张)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ppt课件(全国)(39张)

表现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 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 如姜夔的 《扬州慢》 :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 渲染颜 流露的感情色彩。 色的词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 突出眼前的荒凉。 “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更增加青山故国之 情。 含有修 辞手法 的词 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 人之妙处。
诗歌鉴赏
考点三 鉴赏诗歌语言 (对应学生用书第 107 页)
炼 字
[知能构建]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的类别 词 类 解 说 动词的提炼是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 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如宋祁的《玉楼 动词 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既是绘景, 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 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常见设问 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方法指导 1.鉴赏方法 (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 凝练传神、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 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 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 向。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 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

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 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 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 联,脉络清晰。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步
第二步
3.(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③近正声④。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⑤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参考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 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 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步
第二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表达了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怀旧空 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对仗工稳;整首诗歌用语雅丽。而本诗明白如话,并未用新 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 用清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 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 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 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和谐。这几 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考向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诗歌
的表现手法很多,常考的有衬托、联想、想象、对比、起
兴、象征、渲染、抑扬等。
一、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
手法 衬托 效果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
或烘托
对比
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或烘托是为了凸显一方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对比或对照是为了凸显两方。这是衬托和对比 的区别,也是考生最易出错的地方
②联系内容,分析运用。 “ 故园松桂发 ” 是想象,属于 虚写;“万里共清辉”是说自己在万里之外,看到的是同一 轮圆月,是实写。 ③赏析效果。诗歌的结尾,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规范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 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 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秋天杜甫流 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
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 析。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明题干: 这是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最后两句。
第二步,思考角度:
①指明手法是“虚实结合”。
染力。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 生动活泼,使事物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 设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 说服力。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2)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2)精品版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第1讲从读懂诗开始——“三管齐下”助读诗歌在考试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

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而导致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

因此,在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这一专题时,先学读诗。

一、掌握诗歌的2点基本常识——疏通阅读障碍(一)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思二首(其一)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解析: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李子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参考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子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

(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二)明辨常见的3类“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作变形处理的呢?与语意省略相比,倒装结构(或词语错位)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错误理解。

在古诗歌阅读中,要重视倒装(或词语错位)现象,积累常见类型,以助于读懂诗句,避免机械理解,产生误读。

[针对训练](1)补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鉴赏.ppt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鉴赏.ppt

理解形象的 典型意义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
2
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

之意;


言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
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概括主旨 4


作 品
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



容 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
格,指出局限性。
4、熟记一些传统常见意象、典故及其含义。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 君子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 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第一、明确考纲要求——考什么
第二、简析高考试题——了解怎么考
第三、如何突破(简介鉴赏方法策略) ——怎么应考
第一、明确考纲要求
(考什么)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1



事物形象、景物形

象、人物形象


把握形象 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 中的思想感情
5、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 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 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2)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2)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提升1“4看法”读懂诗歌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

要读懂诗歌有“4看”:1.看题目——初判题材。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下面我们就用“4看法”读懂诗歌,以明诗情。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步骤内容1.看题目——初判题材。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契丹”是子由出使的地方,“送”,意为“送别”。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当时声名卓著;注释①暗示苏辙受皇帝信任,地位之高;注释②交代苏轼当时为杭州知州,为朝廷重臣。

注释③交代李揆在唐代声名卓著,苏轼引用此典故,想提醒苏辙,如果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首联点题。

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那因”表明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襟怀;“莫道”一词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表达对苏辙出使北蕃的担忧之情。

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归纳最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归纳最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第一部分古诗的发展和格律1.古体诗古风,《诗经》、“楚辞”(《离骚》),古诗十九首,五言、七言,建安三父子,乐府诗(汉乐府、南北朝乐府),《孔》、《木》,唐诗人也写乐府诗,标题带有“歌”“行”“歌行”“引”“曲”“吟”字样。

《长恨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丽人行》、《兵车行》、《燕歌行》、《李凭箜篌引》、《梦游天姥吟留别》、《长干曲》等。

2.近体诗绝句、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句、对句。

对仗:结构、词性、内容、平仄。

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黏对:第二颗字。

如:《旅夜书怀》。

押韵:韵母相同或相似。

偶句、首句(变体、常体)、平声韵、仄声韵。

唐诗人: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龄、骆宾王、陈子昂、贺知章。

盛唐:张九龄、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张继。

中唐:韦应物、孟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绅、柳宗元、元稹、贾岛。

晚唐: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3.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小令58,中调59-90,长调91。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牌名、词题、上阙、下阙。

宋诗词人:北宋:范仲淹、柳永、晏几道、晏殊、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彥。

南宋:李清照、岳飞、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辛弃疾、陈亮、姜夔、刘辰翁、文天祥、林升。

豪放派: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题材范围:题材广阔,大至国家盛衰、时政得失,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无不可入词(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感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语言:雄浑、豪放、语词宏博、用事较多、直抒胸臆音律:敢于突破、不受束缚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李煜、题材范围: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离别相思、伤春感时。

感情: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表现方法:多用含蓄委婉、蓄藉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细腻、婉转、缠绵、清新绮丽、柔美、含蓄婉约音律:严守格律,重视音律谐和,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4.曲:散曲、杂剧散曲属于诗歌,配乐演唱,杂剧属于戏剧,用于表演。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45张)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45张)

返回
3.规范答题用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 感情术语, 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 “关切”改为“不 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感情术语,总让人 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 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 常用的感情术语: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 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 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 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
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 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 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返回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解析: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态度,所以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 “戏赠” 背后的微妙心思。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 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 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 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 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 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 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即时用——讲练悟通
[典例] 后面的题目。 秋 陆 兴 游
返回
(2017· 江苏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古诗歌阅读选择题以选择题(5选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便可顺利作答。

一、错误选项的4大设误点[典题尝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AE A项,“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表述有误,“独老翁”是诗人自比,“独”写出了诗人自己孤苦的处境。

E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作。

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

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解析:选DE D项,设问是有问有答,而颈联的意思是“只要身体健康,哪里还用得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疏远”。

前后两句不存在问答关系,第一句应是反问。

E项,主要是从语言风格方面鉴赏这首诗的。

对于判断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型;其次从诗歌中的诗句来分析整首诗歌的风格特点,并用四个字或八个字来概括。

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

与E项题干所述的内容对照,会发现“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

解析:选CE C项,“欸乃一声”是以动写静的手法;E项,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

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地苦闷。

解析:选BD B项,“凤凰迎风起舞”错误,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

D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指“安静”,此词中的“空”指“只有”。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作者的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

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解析:选BC B项,词句理解错误。

“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错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诗人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生活情境的写照,因此“门虽设而常关”体现的是恬然自适之情;而这里的“云窗雾阁常扃”虽然也是写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但门窗“常扃”是词人自己的主动行为,表明了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的景况,体现了词人的“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C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

[考情归纳]命题人设置选项时,还是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4大考点来设题,因此选项常出现的错误有:错析形象(特点)、错析语言(风格)、错析技巧、错析内容情感。

有时甚至一个选项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起表述,让考生慧眼难辨。

设误点(一)错析形象(特点)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设误点(二)错析语言(风格)语言特色(风格)错误。

设误点(三)错析技巧设误点(四)错析内容情感二、快准解题“2步骤”根据上面“4大设误点”来看,无非就是选项中某些技巧词、内容情感词、形象特点词、语言风格词表述不当,故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圈画并高度关注这4大关键词,将关键词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必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然后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正确的选项或错误的选项。

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

表解如下:[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针对训练]1.(2018·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戏题牡丹韩愈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了牡丹花与别的花草“斗轻盈”。

“隐约”“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

B.颔联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

“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与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

C.颈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

“新妆面”“不语情”运用比喻手法,强化了牡丹的人格意识。

D.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的吸引力,尾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

E.这首诗以花喻人,借题发挥,既描绘了牡丹的婀娜多姿与诱人魅力,也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解析:选AC A项,“与别的花草”错误,应是牡丹花之间。

C项,“比喻手法”错误,应是拟人手法。

(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描写”“角度”等关键词,而不是抒情方法。

答题角度: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

参考答案:后两联运用了侧面描写。

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

尾联通过写诗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

2.(2018·保定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菩萨蛮谢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篇词人轻描淡写,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

“暄”“迟”二字,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显然是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化用,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