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古典小说名著赏析】吴承恩《西游记》
西游记的阅读鉴赏

西游记的阅读鉴赏《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
这部作品以取经为主线,通过描述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过程,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对《西游记》的鉴赏,从不同角度揭示其深层次含义。
1.人物形象《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描绘。
唐僧师徒四人各有千秋,孙悟空机智勇敢,猪八戒憨厚朴实,沙僧任劳任怨,这些形象深入人心。
此外,作品还塑造了许多妖怪、神祇等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2.情节结构《西游记》的情节结构独具匠心,以取经为主线,穿插众多小故事,使得整个作品层次分明、高潮迭起。
作品通过描绘师徒四人的历险经历,将奇幻、惊险、喜剧、悲剧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极具吸引力的杰作。
3.艺术风格《西游记》的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描写。
作品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作品中还融入了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使得整个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文化内涵《西游记》的文化内涵丰富深厚,作品通过取经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现象和思想观念。
其中,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此外,作品还涉及到人性的善恶、贪婪、执着等方面的探讨,使得整个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5.寓意象征《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和情节都具有寓意象征意义。
例如,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象征着人类追求真理、善良和智慧的过程;孙悟空的形象则代表着智慧和勇气;猪八戒则代表着人的欲望和执着;沙僧则代表着人的忍耐和忠诚。
这些寓意象征使得整个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寓意和启示意义。
6.批判视角从批判视角来看,《西游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中的弱点。
作品中妖怪的形象多有影射现实之意,揭示了社会中的人性恶和权力腐败等现象。
同时,作品中对于道貌岸然、虚伪世故的人物形象也进行了嘲讽和批判,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
西游记赏析

西游记赏析《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唐僧带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西天取经,历尽千山万水,战胜各种妖魔鬼怪,最终得到经书并回到了东土。
本文就对《西游记》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赏析。
第一,众生平等的思想。
《西游记》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众生平等的世界观。
无论是人还是妖魔鬼怪,都可以在此小说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其中,孙悟空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原是个石猴,后来学成战斗技巧,成为大闹天宫时期的斗战胜佛。
再后来,他拜唐僧为师,陪伴他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
孙悟空和其他小说人物如猪八戒、沙僧等妖魔鬼怪之间的关系并不外来内向的那种,而是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种描绘构成了小说中奇异的异想天开的世界。
第二,人性的辩证法。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除孙悟空之外,看起来其他角色都非常散漫、游离不定,往往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性格特点。
唐僧虽然名义上是主人公,但他也不斗宿命,即便遇到各种阻挠还是坚持前进。
这样的人物塑造,反映了古代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对人类的人性看得更加深刻。
人性是动态的,受环境、天命和自由意志等多种因素制约。
在《西游记》中,人物性格的转变则往往是对历史进程的反应。
第三,贴近人民生活的题材。
《西游记》中的题材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中的思想、文化、习俗、风俗等各种元素。
随着小说的叙述,妖魔鬼怪纷纷登场,而这些形象也是以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形式而存在的。
这也体现了小说作者将纯文学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精神追求。
综上所述,这三个关键点是《西游记》的重要特征。
在这些点上,《西游记》展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爱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西游记》赏析

《西游记》赏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该小说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杰作,以华丽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涵蜚声中外。
下面将对其进行赏析。
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该小说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杰作,以华丽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涵蜚声中外。
下面将对其进行赏析。
1. 作品背景和主题《西游记》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西游记》所改编而成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经过重重困难和磨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主题主要包括人性的善恶、修行的意义、友情和爱情等。
2. 文学风格和影响《西游记》的文学风格丰富多样,既有庄重的叙事风格,又有诙谐幽默的描写手法。
作者通过描绘瑰奇的神话世界和形象生动的人物塑造,使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人物塑造和形象描绘《西游记》中的人物塑造独具匠心,形象生动鲜明。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骨精等形象各具特色,互为照应,呈现出丰富的人性和情感。
他们的形象描写不仅有喜剧色彩,也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
4. 剧情设置和故事结构《西游记》以其丰富多样的情节和精彩的故事结构而备受赞誉。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惊险、喜剧和悬疑等元素。
整个小说由不同的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有独立的故事情节,同时也串联着整个故事的主线。
5. 主题意义和现实启示《西游记》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性的善恶、修行的意义和友情的重要性。
通过师徒四人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它提醒人们要坚持善良、努力修行,克服各种困难,并表达了对友情、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总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西游记》通过其丰富的文学风格、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剧情,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示。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并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中考必备名著解读《西游记》

作者简介:吴承恩,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
写作背景:吴承恩天资聪颖,少年得志,但成年之后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利。
晚年做过一段时期的小官,这段短暂的官宦生涯不但没有给他带来荣华,反而使得他对现实的认识更为清晰、冷峻。
于是,他把朝廷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都寄托在小说创作上。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现实社会的投影:孙悟空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取经路上的妖魔是邪恶势力的象征这些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整体感知:《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描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1)1—7回:孙悟空出世、拜师和大闹天宫。
(2)8—12回: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3)13—100回:唐僧师徒去往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矛盾。
小说揭露了天宫统治的腐朽、玉帝的昏庸无能,妖魔鬼怪的凶残是现实生活中黑暗势力的代表。
孙悟空降妖除魔,体现了人民群众要求战胜邪恶、反抗专制压迫和昏庸统治者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人生和社会理想。
艺术成就:(1)人物塑造结合了神性、人性和物性,人物形象典型、生动,有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2)情节离奇曲折,体现了作者大胆的艺术想象力,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详情解表启示与收获1. 要有坚定不移、百折不回的理想信念,并且经得住磨难和考验。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有坚韧之志。
志向,也就是理想信念。
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他们却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求得正果,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唐僧虽然不会法术,但是他不辞万难,跋山涉水,不管是面对妖魔鬼怪还是美色诱惑,从来没有退缩过,历时十四载,意志坚定,取经的信念和追求毫不动摇。
名著赏析·西游记

作者(年代)
主要人物或内容
主要艺术特色
精彩故事情节(名称)
《西游记》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2.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突出刻划人物性格。
3.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
4.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
5.小说虽然是长篇巨作,但是却是由许许多多的短篇小故事连缀而成。
三打白骨精,唐僧赶悟空。
受阻狮驼岭,悟空进妖肚。
路经通天河,老龟淹经书。
偷吃人生果
孙悟空大闹天宫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
沙和尚:法名悟净,原是天宫玉帝的卷帘大将,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1.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
初一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之西游记

初一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之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著,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以其丰富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哲理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西游记》进行赏析,探讨其古代文学价值和影响。
一、《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完成于16世纪末。
吴承恩擅长运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将佛教与道教的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作出这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二、情节梗概与人物形象《西游记》以主人公孙悟空为中心,围绕他与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众多有趣的角色组成的一队取经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展开。
小说中的情节错综复杂,充满了精彩的冒险和波折。
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形象,比如孙悟空的机智聪明、猪八戒的贪吃懒惰以及沙僧的沉稳忠诚。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三、《西游记》的古代文学价值1. 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西游记》通过各种神话传说和戏剧般的情节展示了人性的善恶两面。
角色们不仅有伟大的英雄主义和高尚的道德观念,也有贪婪、愤怒和自私等负面情绪。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描绘使得小说更加真实和传神。
2. 反映了古代社会风貌:《西游记》中通过描写各类人物和各个地方,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困苦,形成了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小说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3. 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价值观:《西游记》融入了佛教的修行理念和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通过对各种神仙魔鬼的描绘,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和仁爱精神。
作品中的佛教和道教教义、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西游记》的现代意义和影响《西游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常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艺术形式,并且广为流传和传播。
作品中蕴含的僧侣信仰、信仰的方法、自由解放等主题也对现代文化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游记全文综合评析

西游记全文综合评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创作而成。
它是一部浩大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全面评析《西游记》,从其文学艺术、主题思想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使读者对这部经典之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文学艺术1.1 故事情节与叙事结构《西游记》通过四位主要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的奇遇和历险,展现了一幅精彩的神魔世界。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
叙事结构安排紧凑,张弛有度,让读者着迷。
1.2 人物形象描绘吴承恩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塑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形象。
孙悟空机智勇敢,狡黠聪明;猪八戒滑稽可笑,但又偶有英勇;沙僧沉稳内敛,忠诚坚定;唐僧智慧超群,有着坚定的信仰力量。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根植于读者心中。
1.3 语言风格与段落结构《西游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包括平实的白话、华丽的辞藻和幽默的插科打诨。
从段落结构上看,故事呈现出分散和串连两种方式,使得整体故事更加紧凑和连贯。
二、主题思想2.1 人性的复杂性《西游记》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无论是人、神还是妖魔,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例如,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既有英勇无畏的一面,又有鲁莽冲动的一面;而唐僧则体现了智慧、善良和对信仰的执着。
这种对人性的多方位描绘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2.2 信仰与追求《西游记》通过唐僧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之旅,探讨了信仰与追求的主题。
唐僧的坚定信仰和对佛教真理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人性美好的向往。
同时,师徒四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试炼,体现了信仰的力量以及人类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三、文化价值3.1 美的追求与审美理念《西游记》在表达美的追求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丰富元素,包括神话、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以及各种各样的民俗传说和戏曲艺术。
绚丽多彩的描写和寓言故事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理念和文化特色。
3.2 反映社会风貌与人性弱点《西游记》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将现实社会的各种弊端和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游记》赏析

《西游记》赏析一、关于作者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古人眼里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创作小说的人,也往往为当时文士所不屑,因此中国古代的小说在刊刻的时候往往并不署名,这就为后世考证作者造成了很多笔墨官司。
和其他小说一样,《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是在几代作者的创作中逐渐成型的,但最后的写定者是谁,迄今并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明刻本《西游记》并无作者署名。
前人曾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为元代全真教道士丘长春所作,20世纪初,经鲁迅和胡适等人的认定,作者应为淮安人吴承恩。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不断提出新的证据质疑,但支持吴承恩的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反驳。
在目前尚无确证推翻这一结论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将吴承恩暂定为《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幼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约四十余岁时,始补岁贡生。
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后又补为荆王府纪善,但可能未曾赴任。
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他长期过的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
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二、关于主题《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以曲折、幻想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于它的思想内容的研究,一直都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道书,阐述的是道教的金丹妙诀,这一观点到了近代逐渐被人抛弃。
学者们开始从政治、哲学、思想等不同角度关注《西游记》奇幻故事背后的主旨和深意(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西游记》只不过是部游戏之作,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也可备一说)。
从建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普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释《西游记》,把《西游记》看做是一部借神魔故事来影射现实生活的政治小说,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西游记》中的神魔进行了阶级划分,把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各阶级阶层人物对号入座。
从8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逐渐摆脱了“政治图解”式的解读模式,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西游记》主题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小说名著赏析】吴承恩《西游记》【古典小说名著赏析】吴承恩《西游记》春秋文子吴承恩(1501年?—1582年?),汉族。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82岁。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吴承恩像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
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8年。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
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
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
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
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
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
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
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
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
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
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
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
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
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
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
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糊口的手段。
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和许多诗文。
前者现已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后者则严重散失,只有一小部分由他的晚辈编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诗38首。
现代学者据此整理出版了《吴承恩诗文集》。
【写作背景】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年仅29岁的玄奘取经线路图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
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
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
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
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
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文艺价值】神魔小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部分叫做出身传,另一个部分叫做灵应传或降妖传。
《西游记》的结构也是这样。
第一至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出身传中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的形象。
他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藐视腐朽无能的天宫统治者,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正像有人所说的,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像得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彩夺目。
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
《西游记》把二者巧妙地联系和结合起来。
它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了西天取经克服八十一难的艰巨性,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路上的妖魔既是害人的自然力量的化身,更是给百姓造成苦难的封建社会邪恶势力的化身。
作品通过取经人和妖魔的斗争及神佛与妖魔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统治的腐朽、秩序的混乱.【主要内容】1、内容简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
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仙界一只由仙石生出的猴子拜倒菩提门下,命名孙悟空,苦练成一身法术,却因醉酒闯下大祸,被压于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
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
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共一百回,六十余万字。
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
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2、人物简介: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
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名祎(音译)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
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
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
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因迸裂,见风而成之明灵石猴。
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着花果山的瀑布说了一声,有谁敢进去,为我们寻个按家之地,不伤身体者,我等拜它为王,石猴发现水帘洞,并借此机会将石隐去了。
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
兵器为从东海龙王那抢来的定海神针金箍棒。
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
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
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
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
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敢于反抗,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li) .猪悟能,孙悟空常称他呆子。
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
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
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
修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
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
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
猪八戒这个形象是吴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
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虽然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但对师傅却很忠诚。
沙和尚:又名沙悟净、沙僧。
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观音菩萨收服,命沙和尚拜唐僧为师,保他去西天取经。
因他最后拜唐僧为师,一路上任劳任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