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2009-2014年浙江高考论语选读题及答案

2009-2014年浙江高考论语选读题及答案一、(2009年浙江高考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学生主体原则(“自主学习原则”),注重身教原则(“教是为了不教”)。
(1分)评析:略。
对教学原则作简要分析给1分;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进行恰当评判给1分。
二、(2010年浙江高考卷)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三、(2011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为政以德韩非子:以法治国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完整word版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

浙江《〈论语〉选读》练习精选分)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
r-w:“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为政以德》)季康了问政于孔r-H:“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对曰:“ 了为政,焉用杀? /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为政以德》)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克己复礼》)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为政以德》)选文中湎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 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了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克己复礼》)有了卜I:“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了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了的话了吗?(3分)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分)—(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而的问题。
(4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了,H:“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20/I孔了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卜1:“夫执舆者为谁” 了•路卜I:“为孔丘。
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

2009 高考真(三)《》中的两文字,而后回答。
(4分)子曰:“不不启,不悱不。
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曰:“子如不言 , 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行焉 , 百物生焉 , 天何言哉 ?”【文】孔子:“我不想了。
”子:“你假如不,那么我些学生述什么呢?”孔子:“上天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时照旧运转,众物照生。
天了什么呢?”24.( 1)有许多成源于《》,比如“不不启”“不悱不”,再写一个出自上述段的成。
( 1 分)答:一反三( 2)依据孔子与子的,归纳出一条教课原,并加以析。
( 3 分)答:教课原:学生主体原(答“自主学原”亦可),着重身教原(“无言之教”或“教是了不教”亦可)。
《2009 年浙江省高考考明》卷《》中的一段文字,而后回答。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然曰:“ 不可以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表达了他截然相反的点度。
(1)你楚狂接会成的点?回会成的点?( 1 分)( 2)你成的点?什么?( 3 分)1.楚狂接会成桀溺的点,回会成孔子的点。
2.成孔子的点。
①孔子的言反应了儒家改革社会的优秀梦想和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悲观避世,正因社会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改革社会状而努力,是一种以天下己任的任感和患意。
②若是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克制,其乱愈甚,知其不可以而之体了一种肩负、奉献和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会碰到各样看似“不可以”的,若是都以退避的姿待,永存在,“ 之”才有希望。
成桀溺的点。
①乱世之中,不可以靠一己之力来改社会,是必正的,一点上不可以自欺欺人。
② 身自好、修身养性、保留力,以待治世,在乱世之中不失一种以退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以而之,精神可嘉,但事上是和精力的无浪。
2010 年浙江考明例卷中的:(三)《》中的两文字,而后回答。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众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呢?”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答: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析:考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片段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
所选的两段话内含孔子的教育原则,有启发式、举一反三、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无言之教和有言之教相结合等,有的不是孔子和子贡对话中的内容,考生要分析区别。
《<论语>选读》是考查2009年高考的新点,遗憾的是新点没能成为亮点。
选修A重新开读《论语》,重视经典传承,新课程的“新”也可以体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然而考题要求探究孔子教学原则,例句却选孔子谈“予欲无言”,含义有些迷蒙玄远。
令人比较关注的是新高考对《论语》是如何考查的。
从题型来看,并没有将《论语》的考点放在文言基础上,而是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一些观点的理解。
以开放型的样式出现。
比如在模拟卷中出现的是谈谈对“隐”和“仕”的看法(十全注:第1题属送分题,第2题,这题出得相当偏,很多老师和教辅对这段文章有何教育原则,是视而不见的,这更让我们明白,高考是考“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热的不考,考了必热,对于论语的每一段的寓意最好能挖掘一下,跟现实联一下.例卷当把人引入歧路后,出题考出了一个相当是非分明的一个真题。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试题20题 (课件32张)

4、(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 面的题目。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 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 长》) (1)由材料甲“喟然”一语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既有对曾皙 所描述志向的________之情,也有对自己志不得伸的________ 之感。(2分)
神往 苦闷
(2)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 原因。(4分)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附【译文】 《墨子·节用》中说:“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成 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这种(财 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无用 的费用,因而足以成倍增长。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 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 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 正当; 《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 予都要合乎道义。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荀子 (2)孟子和荀子各自认为道德起源于什么?(4分) ①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 ②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
2021-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论语》

2021-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论语》一、名著阅读1.(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注】①去声:第四声。
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
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注】①善:唱得好。
②反之:再唱一遍。
2.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3.(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
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4.(2021·天津·高考真题)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
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
【经典文档】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浙江论语高考题【2009 年6 月】(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24.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 1 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 分)25.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评分参考〗24. (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25.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0 年6 月】(三)(4 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 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2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评分参考〗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5.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2011 年 6 月(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 题。
(5 分)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完整word)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2009——2018年考题及评析2009高考真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众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呢?”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答: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6月】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
25.默写题: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
〖评分参考〗
24. (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25.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10年6月】
(三)(4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
(1)谨庠序之教,,。
(《孟子》)
〖评分参考〗
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5.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2011年6月】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25.默写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
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评分参考〗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4.(4分)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该相互补充。
25.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2012年6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1) (2)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25.默写题: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君子于其言,。
(《论语》)
〖评分参考〗
23.(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5.(1)言之必可行也无所苟而已矣
【2013年6月】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