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上《三国鼎立》word教案

合集下载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背景、剧情和主要人物;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课堂导入:谈论《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2.教学重点: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3.教学难点:剧情的分析和文学特点的讨论。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影响和价值。

2.背景介绍(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图书和其他学习资源,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黄巾起义、群雄割据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

同时,介绍主要人物刘备、曹操和孙权的生平和政治事迹,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主要人物介绍(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研读相关的资料和阅读原著,展示他们的分析和理解。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问题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的特点和意义。

4.剧情分析(30分钟)5.文学特点讨论(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国鼎立》的文学特点,包括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6.总结和拓展(2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著作和扩展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背景、剧情和主要人物,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也培养了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什么?2.导入新课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22课至27课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今天先学习第22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棗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三国鼎立教案2篇

三国鼎立教案2篇

三国鼎立教案【第一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国家,即魏国、蜀国和吴国相互争夺控制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教案中,我们将以三国鼎立为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2. 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了解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以及这些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 引入三国鼎立时期,并介绍其背景和原因。

第二步:了解三国(20分钟)- 分成小组,分别研究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三步:探索战争和政治斗争(30分钟)-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包括著名的战役和战略。

- 学生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著名战役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报告。

第四步:影响与评价(20分钟)- 探讨三国鼎立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包括积极和消极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总结回顾(10分钟)- 通过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对三国鼎立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展望未来的学习方向。

4. 扩展活动- 建议学生进一步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人物,并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

-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三国鼎立的历史小说或文章,并进行书评。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战争与政治斗争交织的时期。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

2. 目标整个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的时期背景和原因;- 探索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战役和政治斗争;- 评价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

3.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本质的能力。

4.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5.通过对曹操等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6.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分天下。

2.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分天下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教师:同学们,这首歌曲是什么电视剧的插曲呀?学生:《三国演义》。

教师:很好,同学们都看过吗?好看吗?学生:很好看,很神奇。

教师:这部小说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小说与真实的历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相关的历史《三国鼎立》。

二、讲授新课。

(一)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于哪一年发生的?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200年。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过渡讲解: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

他在一个名叫赤壁的地方败给南方两个军事集团的联军,史称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赤壁之战”课文,思考回答:赤壁之战于哪一年发生的?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208年。

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力占优的曹操。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案名称: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4.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问题等引入,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以及魏、蜀、吴三国的大致情况。

2. 课堂讲授(30分钟):a. 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b. 介绍三国战争的起因和过程,解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c. 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d. 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

3. 深入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三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各国的统治者如何通过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b. 三国时期的军事力量如何发展?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战争和防御的?c. 三国时期的文化有何特点?如何影响后世?4.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解释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关于三国鼎立的小论文或写一篇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教学资源:1. 课件、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三国时期的插图或影像资料;2. 相关历史书籍、资料或网页;3. 翻译工具,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术语和地名。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于三国鼎立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互相评价。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4.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通过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历史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二、关于学法和教法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讲故事、讨论辨析等为主.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曹操、刘备、孙权三国势力的崛起,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活动,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战争和外交活动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

4.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历史事件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图片、地图等资料。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4.历史人物卡片:制作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卡片,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1)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1)

第16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及两次战争的重要意义,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发展的必然潮流(2)通过对曹操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学习品评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及两次战争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以及三国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教学方法】1.探究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个阶段的历史特点,识记重要知识点。

2.讲述法。

由于七年级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加之受到电影电视的多媒体影响,令学生对此段历史并不能客观认识和理解,所以在疑难问题上体现教师教书的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1.制作幻灯片2.小视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引起兴趣,曹操先出同学们,你们知道曹操吗?你觉得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今天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下京剧里事物曹操,同学们看一下,他的脸谱什么颜色?谁知道白色脸谱在京剧里面代表什么样的形象?京剧中白色脸谱代表阴险疑诈的形象,说明在京剧中,曹操的形象也是阴险狡诈的,那么历史上曹操真的是阴险狡诈的奸臣么?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板书)二、回顾知识,奠定知识背景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所学的《东汉兴衰》的知识,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先看两则材料,当时社会状况怎么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况?同学们先看材料……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第一个问题,材料表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回答,引导),进而得出社会状况是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百姓生活困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1—27课)[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三国与民族大融合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 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21 课三国鼎立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

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

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

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