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14讲_两极世界的形成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必修1 第8单元 第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2020年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必修1 第8单元 第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八单元两极对峙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第一讲两极世界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2018·江西赣州一模)这场全面的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

这场“战争”( )A. 双方是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B. 双方斗争的实质和方式基本不变C. 双方都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D. 根本原因都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2. (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测试)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1947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并宣称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杜鲁门的“三大自由”( )A.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B.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归C.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D. 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3. (2018·福建三明二模)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

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 德国的正式分裂B. 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C. 美苏争霸的形成D. 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4. (2018·河南中原名校二模)美国副总统亨利·华莱士曾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的商品输出资本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为东西两极的催化剂。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冷战”政策在经济领域的运用B. 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C. 马歇尔计划侧重于遏制苏联D.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5. (2018·河北承德期末)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

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材料一: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到1200多万, 拥有原子弹,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个 军事基地。此外,美国拥有世界黄金总量的四分之 三。美国集中了全世界资本总额的四分之三和工业 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
军队 陆军位次
海军战舰
1939年 33·5万人 资本主义世界 第17位
325艘
1945年 1230多万人 资本主义世界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 史必修 一】
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 史必修 一】
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 史必修 一】
安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苏联 对抗
杜鲁门 主义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
德国 朝鲜半岛 古巴 朝鲜 分裂 分裂 导弹危机 战争
越南 战争
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 史必修 一】
于马歇尔计划。……不错,我们曾希望欧洲国家
繁荣起来,并从我们美国购买东西,但这不是马
歇尔计划的主要宗旨。它的主要宗旨是,给予我
们在苦难中生活的朋友、盟国和先前的敌人以帮
助,从而阻止共产主义乘人之危向前推进。
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 史必修 一】
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 史必修 一】
──出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美苏两国在 社会制度 和 国家利益 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1949年2月,美国某一官员说: “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的坚信,
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 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 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我们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 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人教版讲义+习题:第五单元 第14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人教版讲义+习题:第五单元 第14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第14讲两极世界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名师导语』二战后初期,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瓦解,两极格局形成,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国际关系。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美苏争霸(如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美苏对非洲的争夺)和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及世界的整体发展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美苏“冷战”1.背景雅尔塔体系(1)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①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响增大。

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国家利益2.含:以义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美国行动。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3遏制共产主义开始为指导思想的。

”杜鲁门主义”“4.表现5.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知识点二“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战争(1)背景: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概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2)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含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2)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含答案)

计时双基练12 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

最有可能作出这个“回答”的人是( ) A.罗斯福B.丘吉尔C.杜鲁门D.尼克松解析从题目的信息看,题目的观点鲜明地反对共产主义,与杜鲁门时期的“冷战”政策是吻合的,故选C。

答案 C2.(2015·湖北百校模拟)关于上图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批评者的理由是( )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由材料中美国“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欧洲,可知是马歇尔计划。

美国希望通过该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但也使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出现了“批评”。

故选D。

答案 D3.(2015·云南昆明三中、玉溪一中高三统考)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苏联从1947年开始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

由于这些协定主要由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操作产生,因此一般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以下关于该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高速发展B.苏联防止了所有东欧国家的“离苏倾向”C.继承该计划的经互会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D.加剧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

莫洛托夫计划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制,是苏联为联合和控制东欧国家以抗衡美国而采取的措施,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正式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团结。

由此可知,C项正确。

答案 C4.(2015·无锡模拟)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 两极格局的形成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方面,美国企图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 军事势力称霸世界,但遭遇苏联这一劲敌;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 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目标各异,导致双方 无法继续合作.
Back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 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 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 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 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 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局 部 热 战
朝鲜战争
一、背景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二战改变国家实力
(政治力量决 定政治格局)
3、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形成 1、美国的“冷战”政策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建立北约
2、苏联的应对措施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这期间美国向越南投 下了800万吨炸药,远 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 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 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 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 万难民流离失所
战争长达12年,5.6万 余人丧生,30多万人 受伤,耗资4000多亿 美元。美国在越南的 军事卷入规模大,时 间长,造成了无法估 量的心灵创伤。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 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 对行动。
Back
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过程)

铁幕演说 (1946) 序幕
杜鲁门主义 开始 (1947) 马歇尔计划 (1947) 北约成立 (1949)
形成
苏:
共产党和 工人情报 局 (1947)
经互会 (1949)
华约成立 (1955)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课件:两极世界的形成(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课件:两极世界的形成(共28张PPT)

美国的冷战措施之三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成立:1949.4.美、英、法等12国签订《北大 西洋公约》,成立“北约”组织 性质: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冷战措施之经济上:提出马歇尔计划
①背景: 西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一些西欧国家的工人运动高涨 ②提出:1947.6.马歇尔提出了对欧洲 经济援助计划。 ③实施:1948-1951年,欧洲15国接 受了美国131.5亿美元的援助。 ④是遏制战略重要组成, 促进西欧经济复苏,稳定西欧资本主 义秩序; 有利于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促进欧洲走向分裂,也推进西欧走向 联合。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 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 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的是一 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回答: ⑴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国际力量对比情况? ⑵“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巨大的北美野 牛” “巨大的俄国熊”分别有何表现?
2.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 ①战后西欧、日本衰落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 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二、美苏冷战——两极格局下的对峙
1、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 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2、采取冷战方式主要的原因: 双方势均力敌 世界人民反对战争 3、挑起的“冷战”信号(序幕): 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共的“铁幕”演 说
1.(2010年江苏卷)美国历史学家杰里· 本 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 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 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 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专题二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

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

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

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

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

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专题三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基础题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斗争的起先,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缘由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冲突加剧2.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文件中说:“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建设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和统一的政府,以便他可以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

”材料表明美国帮助中国的根本目的是()A.压制战后的日本和欧洲殖民势力B.稳定远东局势建立世界霸权C.实施“冷战”对抗社会主义苏联的扩张D.扶植国民政府建立亲美政权3.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支配“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支配”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支配”()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B.是更隐藏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样4.下图是1947年的美国漫画。

漫画中的人物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篮球筐下,主动拼抢着写有“马歇尔支配”的篮球。

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美国旨在欧洲复苏B.美苏冷战尚未起先C.苏联经济亟待复原D.美苏关系有所缓和5.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途”,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一样性并谋求美国的认可;对亚非拉地区鼓吹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

据此,“三和路途”的提出()A.旨在谋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B.是苏联对西方国家作出妥协C.大大压缩了苏联的外交空间D.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走向瓦解6.西方一位历史学家曾对某一历史事务做出这样评价:“是美国政府想出来帮助欧洲树立信念用的,至少公开宣扬中是这样说的,目的是使其不至于迫于苏联的压力在政治上屈服,走向绥靖和中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讲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贵州贵阳模拟)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全球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这反映了()A.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B.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C.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D.美苏两国逐渐转向对抗解析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苏进行了军事角逐,故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应以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为标志,故C项错误;从“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可知苏联成为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阻碍,预示了两国关系由合作转为对立,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7·广东汕头调研)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

”这一演说()A.意味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有利于维护各地区之间的和平C.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D.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冷战开始的标志,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不利于维护各地区之间的和平,故B项错误;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解析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运用,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材料“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体现了马歇尔计划更为隐蔽的特点,故B项正确。

答案 B4.(2016·东北师大附中模拟)20世纪50年代初期,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即“马歇尔计划”和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

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美苏都强化了对援助地区的控制B.是“冷战”在欧亚正式形成的标志C.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D.都极大振兴了各自阵营的经济力量解析美国的援助,强化了对西欧控制,而中国仍保持独立自主;“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国援助西欧并未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社会急需的轻工业;美苏援助分别促进了西欧的复苏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5.(2016·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右面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漫画反映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美国推行此经济计划的目的是控制欧洲,共同对抗苏联,但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促进了欧洲经济恢复,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展,欧洲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故D项正确。

答案 D6.(2017·湖南长沙模拟)下表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

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年份1948年68% 66% 29% 33%1952年29% 29% 15% 11%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经互会的成立D.柏林危机的爆发解析1949年,为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等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因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所以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外贸易,与西方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会大量减少,故C项正确。

答案 C7.(2017·安徽淮南模拟)1954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国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表示要“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

该举措()A.使冷战重心转移到亚洲B.是北约在亚洲的复制品C.遏制了局部热战的爆发D.加速了朝鲜战争的结束解析冷战重心转移到亚洲的标志是朝鲜战争的爆发(1950年),故A项错误;北约规定的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相似,与材料中“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是北约在东南亚地区的表现,故B项正确;“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是遏制共产主义为名,故只会加剧亚洲冷战的形势,越南战争并没有为此受到遏制,故C项错误;朝鲜战争没有为此停止,故D项错误。

答案 B8.(2017·福建南平模拟)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解析二战后初期,美苏战时盟友关系逐渐被美苏冷战所取代,美苏在文化上通过精心拍摄的电影进行交流,体现了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故C项正确。

答案 C9.(2017·广东广州模拟)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

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这反映了()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解析材料是古巴导弹危机,并未体现出双方由对抗走向对话,故A项错误;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是冷战而非热战,故而不是战争和冲突,故B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表明在冷战格局下虽然存在强势和劣势之分,但是基本构成了一种战略制约,故C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无法显示美苏从局部地区走向全球争霸,故D项错误。

答案 C10.(2017·辽宁沈阳模拟)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

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A.德国的分裂状态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C.911事件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解析冷战结束后,德国已经完成了重新统一,故A项错误;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分裂状态,故B项正确;911事件是世界恐怖主义运动的后果,故C项错误;冷战结束后华约解散,故D项错误。

答案 B11.(2017·安徽皖北协作区模拟)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

这反映出美苏()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解析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故A项错误;“交替”说明一个规律性的产物,与材料彼此根据国家利益的决策不同,故B项错误;美苏开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对峙的结果,但是出现这种奇怪的情况应是妥协的产物,故C项正确;军事克制是主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C12.(2016·河南周口检测)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合作的两极”走向“对立的两极”;到了80年代之后又从“对立的两极”逐渐走向“合作的两极”,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两国国家利益之争从激烈走向消失B.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C.世界多极化的发展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解析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之争并没有消失,故A项错误;伴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是促成两国从对立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故B 项正确;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湖南岳阳调研)(25分)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

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

英法不同意。

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

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

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

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

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

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三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某西方学者观点(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

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

(1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12分)答案(1)矛盾: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

问题: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

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

(2)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