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教案集(全部学生实验18个)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大全教师和高中生必备材料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大全教师和高中生必备材料第一章:力学实验1.1 实验一:测定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天平和砝码进行质量的测量。
2. 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物体。
【实验步骤】1. 调整天平平衡。
2. 称量物体,记录质量。
3. 计算物体质量。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掌握质量的测量技巧,并理解质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2 实验二: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自由落体实验测定重力加速度。
2. 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小球。
【实验步骤】1. 测量小球下落的高度。
2. 记录小球下落的时间。
3. 计算重力加速度。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自由落体实验的原理,掌握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并理解重力加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热学实验2.1 实验一:测定物体的比热容【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热量计测定物体的比热容。
2.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热量计、物体、加热器。
【实验步骤】1. 测量物体吸收的热量。
2. 测量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
3. 计算物体的比热容。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热量计的使用方法,掌握测定比热容的技巧,并理解比热容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2 实验二:测定气体的摩尔体积【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气体的摩尔体积实验测定气体的摩尔体积。
2. 理解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气体容器、温度计、压力计。
【实验步骤】1. 测量气体的温度和压力。
2. 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气体摩尔体积实验的原理,掌握测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方法,并理解摩尔体积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电学实验3.1 实验一:测定电阻的值【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电阻箱和万用表测定电阻的值。
2. 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电阻箱、万用表、导线。
【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电阻箱与万用表相连。
高中物理全套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全套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进行,学生能够掌握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及方向的方法,理解受力的概念,掌握受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材料:
1. 弹簧测力计
2. 直尺
3. 弹簧天平
4. 动态木块
5. 台面
实验步骤:
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台面上,确保测力计的示数清零。
2. 将一段直尺放置在台面上,使其水平。
3. 将弹簧天平挂在直尺的一端,用一根绳子将动态木块挂在弹簧天平的另一端。
4.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下受力的大小。
5. 改变动态木块的位置,重新测量受力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6. 改变动态木块的质量,重新测量受力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受力的大小及方向。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注意测量的准确性,尽量减小误差。
2. 实验结束后要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妥善保管实验仪器。
实验扩展:
1. 可以将受力的大小与动态木块的质量进行比较,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实验,比较受力的大小是否受环境影响。
实验评价:
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受力的概念,掌握测量力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集(全部学生实验18个)

实验原理:(1)电磁打点计时器:它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打点计时的一种仪器,当通过4—6V低压交流电时,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片便上下振动起来,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就跟着上下振动而打点,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当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 打一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2)电火花计时器:它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
当接通220V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纸带上就打出一系列点迹。
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也是每隔0.02s打一次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也是0.02s。
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小,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实验误差小。
打在纸带上的点,记录了纸带运动的时间,如果把纸带跟物体连在一起,纸带上的点就相应地表示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2、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及纸带、刻度尺、电源、导线等。
3、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能计算平均速度。
(1)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电源频率为50Hz),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很小。
(2)根据v=△x/△t,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x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的乘积。
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4、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某点E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
如图1.4-1,v E≈v DG,或v E=v DF。
说明:在粗略计算E点的瞬时速度时,可利用公式v=△x/△t来求解,但须注意的是,如果取离E点越接近的两点来求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越接近数点,分别标明0、l 、2、3、4……,量得0与 1两点间距离x 1=30mm ,3与4两点间的距离x 2=48mm ,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平均速度为 m /s 。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加深对力学定律和物理实验的理解。
实验器材和材料:1. 弹簧测力计2. 弹簧3. 直尺4. 纸带测量仪5. 不同质量的物体6. 摆线器7. 定滑轮8. 光滑水平桌面实验一:测量弹性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实验步骤:1. 将弹簧固定在支架上,保持水平。
2. 将弹簧测力计连接到弹簧的下方。
3. 选择不同的质量物体,将其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
4. 分别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弹簧的伸长量。
5. 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弹性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的结论。
也就是说,当挂在弹簧上的质量增加时,弹簧的伸长量也会增加,并且这种关系是线性的。
实验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直尺上,并调整弹簧测力计指针指向零刻度。
2. 在直尺上选取两个不同的点,分别记作点A和点B。
3. 在点A处挂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记录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 在点B处挂上一个质量为n的物体,记录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5. 分别将点A和点B的示数用矢量表示,计算出它们的合力和分解力的大小。
6. 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即在平衡状态下,合力等于分解力的和。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合力的大小与分解力的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
实验三:测量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步骤:1. 将斜面固定在支架上,调整到适当的倾角。
2. 将滑块放在斜面上,使其保持静止,并固定在斜面上。
3. 使用纸带测量仪将滑块与斜面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4. 取下滑块,测量滑块自由下落的时间。
5. 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正弦值成正比的结论。
当斜面倾角增大时,物体在斜面上的重力加速度也会增大。
物理实验操作高中物理教案

物理实验操作高中物理教案实验目的:通过进行一系列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操作的理解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1. 直尺、量角器、千分尺2. 弹簧测力计、弹簧3. 摆线器、小球4. 米尺、计时器5. 螺旋测微器、劈尺6. 弹簧测微器、木块、球7. 火柴盒、细绳、滑轮8. 薄膜、玻璃片、尺子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目的:掌握使用直尺、量角器和千分尺等实验器材,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操作步骤:1. 选取一个长方体作为物体,使用直尺测量其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2. 使用量角器测量物体与水平面的夹角,并记录测量结果。
3. 使用千分尺测量物体的厚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二: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所受的拉力,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操作步骤:1. 将一条弹簧固定在实验台上,用弹簧测力计连接弹簧的一端,并记录未受力时的长度。
2. 悬挂一质量为m的小球于弹簧的另一端,使其达到静止状态,并记录此时的长度。
3. 分别悬挂不同质量的小球,分别记录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拉力。
4. 根据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实验三:测量摆线器的速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摆线器在不同摆动角度下的速度,研究摆线器的运动规律。
操作步骤:1. 将摆线器固定在实验台上,选择一个适当的小球挂于摆线器上。
2. 将小球从最大摆动角度释放,并计时20次摆动的时间,记录总时间。
3. 重复2的步骤,分别测量其他不同摆动角度下的总时间。
4. 计算出每次摆动的周期和频率,分析摆线器的运动规律。
实验四:测量薄膜的厚度实验目的:通过利用干涉仪测量薄膜的干涉条纹,计算出薄膜的厚度。
操作步骤:1. 将玻璃片放置在实验台上,将薄膜覆盖在玻璃片上。
2. 调整干涉仪的光源和观察屏,使其出现干涉条纹。
3. 计算出干涉程度所对应的光程差,并根据光程差和干涉公式计算出薄膜的厚度。
通过以上实验的操作,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能够熟练运用实验器材测量和计算物理量的数值。
高中物理实验大全

高考要求的学生实验(19个)按广东高考考点编制1.长度的测量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2.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
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其中T=5×=)⑵利用“逐差法”求a:⑶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右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项1、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2、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利用右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
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
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
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该实验要注意区分弹簧总长度和弹簧伸长量。
对探索性实验,要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
(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不同。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1、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实验时应该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内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O /N-2r)即可。
高中物理18个实验及实验结论

高中物理18个实验及实验结论
高中物理有许多实验,以下是其中 18 个实验及实验结论的列表:
1. 平方反比定律实验:证明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2. 单摆实验:证明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外力愈大,振动愈短促。
3. 振动实验:证明物体振动时,振动频率与振幅无关,与外力
有关。
4. 碰撞实验:证明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5.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证明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它为止。
6.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证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
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7.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证明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反作用力,且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8. 静电场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9. 直流电路实验:证明欧姆定律。
10. 波动实验:证明波的发生和传播依赖于介质。
11. 光的本性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提出“波粒二象性”理论。
12. 棱镜色散实验:证明光的颜色是由光波的振幅和频率决定的。
13. 光合作用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14. 浮力实验:证明物体沉浮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15. 杠杆原理实验:证明杠杆的平衡条件。
16. 功和能的实验:证明功等于能量转化的量。
17. 温度实验:证明热胀冷缩规律,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18. 万有引力实验:证明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实验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它们证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中所有物理实验教案及反思

高中所有物理实验教案及反思
实验名称:力的平衡
教学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力的平衡原理,并能够运用力的平衡原理解决简单问题。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各种砝码、滑轮组等。
实验步骤:
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实验桌上,并调零。
2. 在弹簧测力计上悬挂一个质量为100克的砝码,并记录下此时的示数。
3. 分别再悬挂不同数量的砝码,记录下每次的示数。
4. 移动滑轮组,改变悬挂重物的位置,再次记录示数。
实验反思:
1. 实验中,学生需要注意调整弹簧测力计的零点,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 学生在记录数据时要及时标记每次实验所加的质量,避免混淆。
3. 实验结束后,学生要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力的平衡原理。
实验教案:光学实验
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实验
教学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能够确定物体在凸透镜前后的像的位置。
实验材料:凸透镜、物体、屏幕、尺子等。
实验步骤:
1. 将凸透镜放在光源前,用尺子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 在凸透镜的焦点前放置一个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屏幕上。
3. 移动物体的位置,观察屏幕上的像的位置变化。
4. 改变凸透镜与物体、屏幕的位置,再次进行实验。
实验反思:
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凸透镜的放置位置和调整焦距,以获得清晰的成像效果。
2. 学生要能够观察和记录下物体和像的位置,并据此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能够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够解释成像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集(全部学生实验18个)-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343、用图象表示速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出速度—时间图象,为什么要用平滑的曲线“拟合”。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计算的瞬时速度,画出速度—时间图象,同组各成员之间再次比较运动的区别,感受不同的运动规律。
体会交流“拟合”的意义。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三)课堂总结、点评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构造(如图)实验原理:(1)电磁打点计时器:它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打点计时的一种仪器,当通过4—6V低压交流电时,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片便上下振动起来,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就跟着上下振动而打点,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当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2)电火花计时器:它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
当接通220V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纸带上就打出一系列点迹。
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也是每隔0.02s 打一次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也是0.02s。
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小,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实验误差小。
打在纸带上的点,记录了纸带运动的时间,如果把纸带跟物体连在一起,纸带上的点就相应地表示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2、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及纸带、刻度尺、电源、导线等。
3、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能计算平均速度。
(1)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电源频率为50Hz),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很小。
(2)根据v=△x/△t,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x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的乘积。
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4、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某点E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567 答案:AB[例3] 用接在50 Hz 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速度,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下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打印点取一个记数点,分别标明0、l 、2、3、4……,量得0与 1两点间距离x 1=30mm ,3与4两点间的距离x 2=48mm ,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平均速度为 m /s 。
解析:0~1两点间的平均速度3.01.003.01===T x v m/s七、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
2.思考P 22“说一说”栏目中提出的问题,3.完成P 24“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
4.阅读教材P 23“科学漫步”《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数器》短文,思考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资料袋:人们称摄影为瞬间艺术,但只有当高速摄影出现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瞬间摄影。
普通闪光灯持续发光时间可达到1/20000 s ,这对于拍摄体育运动等素材是够用了。
然而子弹飞行时的速度少说也有数百米每秒,要想抓拍子弹运动的瞬间,曝光时间要用百万分之一秒的数量级。
后来人们开始使用激光光源以达到在更短时间中发出更强烈的照明,才能清楚地将它的影像凝固在底片上。
高速摄影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在汽车的快速碰撞试验的研究中,人们先把碰撞的过程拍摄成电影,然后以很慢的速度放映,以便观察在碰撞期间车身如何变形,从而发现薄弱的那位。
又如,某些昆虫具有令人惊叹的飞行技巧,如在急速飞行过程中急剧减速、悬空停住、以不超过其身长的半径转弯等。
借助高速摄影技术,可以对它们运动过程中的振翅情况进行研究。
8910最小分度是5的,(包括0.5、0.05等),采用1/5估读,如安培表0~15V档;最小分度是1的,(包括0.1、0.01等),采用1/10估读,如刻度尺、螺旋测微器、安培表0~3A档、电压表0~3V档等,当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或仪器精度不够高时,也可采用1/2估读。
减小误差的方法1.弹簧秤使用前调零2.木板应水平放置。
3.弹簧伸长方向和所测拉力方向应一致,并与木板平行。
4.拉动过程中尽量减少摩擦。
5.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两个分力和合力都应尽可能大些,读数时注意弹簧秤的量程以及最小刻度。
6.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两分力的方向尽可能远些。
7.两个分力间的夹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取60°—120°为宜。
8.在画力的合成图时,要选内定适当标度。
例题1。
(2010·宁波检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如图实-3-3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实-3-3乙所示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____F___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F’___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2)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答:____否____。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滑动摩擦力,使问题复杂化,那么怎样去掉摩擦力呢?组内讨论5分钟后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1)用重力分力平衡掉摩擦力(教师可投影图片解释),为此可以倾斜木板,直到小车放上后恰能静止或被轻推后匀速。
(2)减小摩擦力直到可忽略,可采用气垫导轨。
㈡、第2课时:做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一、实验前教师做以下交待:1.为了节省时间,教师给学生做一下分工,1-14组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参照表一和表二要求(见学案);15-28组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参照表三和表四要求(见学案),要填写好表格。
2.平衡摩擦力时不必将拴有口杯小桶的绳子解下,车后拖的绳子也不用解下,放在车上即可。
3.注意铁夹子的位置。
4.注意实验中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如谁扶住板,谁控制铁夹开启、闭合,谁负责更换砝码和保证绳在滑轮内并负责保护仪器,谁负责测量记录等。
附:表一(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参照车实验车组别绳上挂的钩码/g(代表力F1)位移x1/cm绳上挂的钩码/g(代表力F2)位移x2/cm12030 22040 32050 42060 52070表二(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组别11.522.032.543.053.5表三(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参照车实验车别车和车上砝码总质量/g(代表质量m1)位移x1/cm车和车上砝码总质量/g(代表质量m2)位移x2/cm 300200300400300500300600300700表四(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组别12/3=0.6724/3=1.3335/3=1.6746/3=2.0057/3=2.33(以上实验过程36 min)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分析表二和表四,并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在两车质量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车受的力是参照车的多少倍,加速度就是参照车的多少倍,说明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在两车受力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车总质量是参照车的几倍,加速度就是参照车的几分之一,说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九、课堂小结1.高中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法。
2.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猜想出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比实验验证重要,提出实验方案比实验操作重要,通过本节课,大家要好好体会。
3.体会合作的含义,现代科研是需要团队精神的。
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索过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运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2.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辅助。
六、课前准备1.学生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2.教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3.教学环境:多媒体实验室,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置于学生看不到的地方。
4.教学用具: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对比演示仪一套,平抛运动描轨迹演示仪、平抛运动水流演示仪和平抛运动数码拍摄仪器各四套;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1.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引入新课(1)通过视频、图片展示生活、生产中的抛体现象,展示抛体现象的普遍性。
视频:飞机投弹,运动员推铅球图片:农民抛秧苗(2)利用对比实验,结合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平抛运动的特点[对比实验] 一只手一起抛出的两个金属球运动情况基体本相同;一只手一起抛出一个金属球和一个松软的纸团,它们的运动情况差异很大。
[提出问题] 造成两次实验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第二次实验的纸团为什么比金属球抛得近多了[分析原因] 空气阻力对纸团的影响大。
[归纳总结] 空气阻力使抛体运动变得复杂,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我们先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将物体水平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即平抛运动。
2.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1)分析讨论,确定研究方法[师生对话] 和直线运动相比,平抛运动显然要复杂得多,怎样才能将复杂的运动化简为简单的运动进行研究?根据上一节的知识,可以将曲线运动分解为两个直线运动。
那么如何来分解平抛运动比较好?因为小球受的力在竖直方向,初速度又是在水平方向,所以将平抛运动分解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比较好。
(2)探究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提出问题] 如果将平抛运动视为水平方向的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合运动,那么,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应是什么运动[分析猜想]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应是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论证]引导性提问:能否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猜想?分析讨论:让两个物体同时开始运动,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一个做平抛运动,看它们是否同时着地;同时落地则证实猜想。
启发性问题:实验的关键是要解决两物体同时开始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能否利用如图所示弹性金属片,加上其他装置,实现一个动作同时控制两个小球的运动?实验设计:(学生提出、交流方案;集体讨论、修改完善,确定最佳设计;与现成仪器对比,借鉴优良设计。
)实验操作:学生代表利用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对比演示仪验证猜想,如右图所示。
生成性问题:如何判断两个小球是否同时落地?分析讨论:①看;②利用数码相机拍频闪照片;③听。
课堂上听的方式最简单易行,所以用听的方式。
实验操作:一位同学演示,全体同学听。
[探究结论] 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应是自由落体运动。
(3)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提出问题] 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应是什么运动?[分析猜想] 水平方向不受力,应是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验证]①讨论研究方向: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或定量测量实验进行验证。
对比实验,即是让两个小球球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开始运动,一个平抛,一个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看相同的时间内,水平方向位移是否相等;相同则证实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