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的地质概况
云南省红河州交通网分析

云南省红河州交通网分析一、红河州地区概况(一)、红河州地理位置红河州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10416′E~10447′E, 2226′N~2445′N之间,因红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腹地而得名,红河州东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北连曲靖市,北接昆明市,西北靠玉溪市,西南与普洱市接壤,南与越南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达848公里。
(二)、红河州面积红河州下辖4市9县,总人口万人;辖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市、弥勒市4市及建水县、元阳县、红河县、石屏县、泸西县、绿春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9县,州人民政府驻蒙自市。
全州总面积万平方千米。
(三)红河州人口1、人口红河州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州总人口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万人,总人口位居云南省第四位,占全省的%。
全州普查实际登记人口中,男性为万人,占总人口的%;女性为万人,占总人口的%。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下降为。
红河州6周岁以上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万人,高中文化有万人。
红河州普查实际登记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人口为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万人,人口素质有所提升。
0-14岁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15-59岁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 %;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现在已有百岁老人71人。
全州普查实际登记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2、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哈尼、彝,苗、傣、壮、布依、拉枯9个民族。
中国地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篇)

中国地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篇)云南省地图中国地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简称“红河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与昆明市、曲靖市、文山州、玉溪市、普洱市相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848公里。
红河州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文献名邦石屏,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
红河州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是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总面积329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450万。
下辖4个县级市: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6个县:建水县、石屏县、绿春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3个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红河州人民政府驻蒙自市。
红河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分为山脉、岩溶高原、盆地(坝子)、河谷4部分。
红河大裂谷把境内陆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哀牢山余脉,山高谷深坡陡,地形错综复杂;北部为岩溶高原区,山脉、河流、盆地相间排列,地势较为平缓,喀斯特地貌尤为突出。
该州气候属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明显。
境内河流属珠江、红河两大流域。
红河流域主要河流有红河、李仙江、藤条江、南溪河、牛孔江、盘龙江等;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泸江、甸溪河、曲江等。
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2种,如苏铁、金花茶等;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2种,如长臂猿、金钱豹、绿孔雀等。
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锡、铅、锌、镍、金、银、石膏、霞石正长岩、水泥用灰岩等。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图红河州主要景点有:1、蒙自市:红河州博物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陈列室、蒙自南湖公园、查尼皮、缘狮洞、新天地步行街、尼苏小镇、蒙自烈士陵园、周家旧宅、新安所古建筑群、万亩石榴园、法国租借旧址、法国花园、碧色寨火车站、绿翠潭、蒙自老海关陈列室、红河州体育馆、蒙自玉皇阁、蒙自小西湖;2、弥勒市:湖泉生态园、弥勒市东风韵景区、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可邑小镇)、弥勒锦屏山风景区、太平湖森林小镇景区、弥勒白龙沟风景名胜区、红河卷烟厂、张冲故居、云南红酒庄、熊庆来故居、虹溪石牌坊、金子洞坡崖画、绿崖庙、弥阳文昌宫、庆来公园、红万老寨(红万村);3、个旧市: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丫沙底温泉、尼格蓝色温泉、合田民俗村、戈贾森林公园、大屯海、龙园水上娱乐中心、金湖文化广场、老阴山、宝丰隆中西合璧式建筑、宝华公园、个旧云庙(个旧市博物馆)、鸡街火车站、冲子坡古矿遗址、蔓耗绿水河热带雨林度假区;4、开远市:开远凤凰生态公园、开远南洞、滇越铁路、开远大黑山、云窝寺、大庄清真寺、灵芝湖森林公园、开远幸福大草原、泸江公园、振东果园、开远长虹桥、归圣寺、西龙潭三教殿、开元发电厂旧址、红河七孔桥、开远腊玛古猿化石产地、九天阁、马街文庙;5、元阳县:元阳观音山、箐口梯田、老虎嘴梯田(阿勐控梯田)、螺蛳田(牛街)、多依树梯田、普高老寨、元阳哈尼梯田、龙树坝梯田、倮马点梯田、爱春景区、箐口哈尼民族民俗村、胜村乡、元阳牛角寨景区、新街镇(老县城)、哈播村、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6、石屏县: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石屏焕文公园、郑营村、来鹤亭、石屏文庙、石屏袁嘉谷故居、文献楼、石屏古州衙、石屏生态杨梅园、企鹤楼、石屏火车站、洄澜桥阁、龙大田故里、胡桥、石屏陈氏宗祠、秀山寺、准提阁、石屏善觉寺、海朝寺碑;7、建水县:建水燕子洞、建水文庙、建水朱家花园、团山民居、建水学政考棚、纳楼长官司署、建水古城、绵羊冲水利风景区、建水古城小火车、建水文笔塔、朝阳楼、朱德旧居陈列室、建水张家花园、滇南大观园、小桂湖(洗马塘)、金临安茶苑、建水风景名胜区、建水福东寺、建水玉皇阁及崇文塔;8、红河县:哈尼梯田、撒马坝梯田、迤萨古镇、阿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普春村、桂东梯田、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作夫民族特色村、浦玛村、大羊街乡哈尼村、红河马帮古城、他撒梯田、俄垤水库梯田、杨柳梯田、甲寅文星阁、个碧石铁路公司旧址、赤瑞湖、甲寅乡他撒十二龙泉;9、金平县:营盘山抗日工事、金平县烈士陵园、拉灯旅游景观瀑布群、勐拉温泉、马鞍底蝴蝶展览馆(马鞍底蝴蝶谷)、金水河口岸、西隆山自然保护区、金平乐善桥、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标水岩村)、迁城所摩崖、普洱民居、勐桥万亩蕉林、普洱温泉、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10、泸西县: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城子古村、泸西花海、吾者温泉风景区、泸西阿拉湖、泸西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杨梅山、泸西万寿寺三佛殿、钟秀山公园、泸西文庙、九溪山、紫薇公园;11、屏边县:屏边大围山国家公园、珍珠洞、莲花洞石窟、白河温泉、屏边烈士陵园、滇越铁路五家寨人字桥、玉屏大榕树、石洞村溶洞、灵宝禅寺、阿季伍火山口;12、河口县:河口南溪河漂流、花鱼洞国家森林公园、孤山洞遗址、古炮台遗址、河口烈士陵园、河口邮政局旧址、河口海关旧址、戈浩避暑山庄、河口对讯督办公署旧址、中越铁路大桥、河口口岸;13、绿春县:东仰风情园、黄连山、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绿春县博物馆、禹门寺、腊姑和铜株德玛梯田景区、苏铁自然保护区、二甫边境美丽云海、李仙江、阿罗欧滨景区。
红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

红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红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红河州一项重要的自然灾害防治项目,旨在减轻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损失,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意识。
本文将从项目背景、工程目标、施工措施和成效评估等方面对红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进行详细介绍。
一、项目背景红河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地形复杂,地质破碎,气候多变,是云南省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之一。
近年来,红河州频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解决这一问题,红河州政府决定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程目标红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意识,为红河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施工措施1. 滑坡治理针对滑坡治理,工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清除滑坡体上的松散堆积物,减小滑坡体重量,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2)设置抗滑桩、抗滑墙等支挡结构,增强滑坡体的稳定性;(3)进行锚固工程,提高滑坡体的抗滑能力;(4)修建排水设施,降低滑坡体内部的地下水位,减小滑动力。
2. 泥石流治理针对泥石流治理,工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清除泥石流堆积物,减小泥石流的物质来源;(2)修建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3)设置拦挡坝、排洪坝等拦截和引导设施,减轻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影响;(4)加强监测预警,提高人民群众对泥石流灾害的防范意识。
3. 地质灾害预警监测为实现地质灾害的及时发现和预警,工程配备了先进的监测设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24小时监测,确保发现险情及时采取措施。
四、成效评估红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自施工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 地质灾害风险得到了有效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2.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减小;3. 工程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红 河 州 情 简 介

红河州情简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1º47´~104º16´,北纬22º26´~24º45´,辖区面积32931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1公里,最高海拔为金平县西隆山3074米,最低海拔为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76.4米(云南省海拔最低点),山区面积占85%。
辖4市9县(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建水县、石屏县、弥勒市、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135个乡(镇),1285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450.1万人,有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傣族、壮族、回族、布衣族、拉祜族、布朗族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52%。
红河州州府设在蒙自市。
早在公元前135年,西汉、东汉王朝在今红河州地区设置牂牁郡和益州郡,开始实施对红河地区的管辖。
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县成立,1950年2月,改称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于3月将专员公署驻地由建水迁往蒙自,1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
1953年5月1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在元阳新街成立。
1957年11月,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8年将省辖的个旧市划归自治州领导,自治州州府由蒙自迁移个旧。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红河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迁移蒙自,11月18日,红河州举行了迁移庆典大会,标志着蒙自正式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新州府。
红河州有着优越的地缘优势。
在10多亿年前,曾经是寒冷冰川、汪洋一片,至3000万年前方形成现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地形以红河(元江)为界,分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东面属于滇东高原区,西面为横断山纵谷的哀牢山区。
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州内的主要山脉。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seo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seo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因美丽的母亲河——红河穿境而过得名。
红河州资源禀赋优越、文化丰厚多彩、生态环境宜居、发展潜力巨大,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是中国陆路通往东盟的重要通道,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地理环境】红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北靠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
地处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45′之间,辖区面积32931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1公里。
最高海拔为金平县西隆山3074.3米,最低海拔为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76.4米(云南省海拔最低点)。
辖4市9县(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135个乡镇(街道),1365个村委会(社区)。
州府蒙自市距离省会昆明243公里,距越南河内400公里,距越南海防港511公里。
【山系水文】红河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以红河为界,分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东面属于滇东高原区,西面为横断山纵谷的哀牢山区。
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州内的主要山脉。
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8.5%。
北回归线穿越个旧市、蒙自市、建水县。
红河州的水系分属红河水系、珠江水系,南部属红河水系,北部属珠江水系,河流主要有李仙江、藤条江、南溪河、曲江、甸溪河等,境内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0条(含南盘江、红河2条干流),其中,珠江流域65条、红河流域115条;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条,其中,珠江流域5条,分别为南盘江、曲江、泸江、沙甸河、甸溪河;红河流域7条,分别为红河、小河底河、南溪河、李仙江、泗南江(牛孔河)、小黑江、藤条江(勐拉河)。
红河州地区调研报告

红河州地区调研报告摘要:本文是针对中国云南省红河州地区进行的一次调研报告。
通过对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红河州地区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潜力。
报告总结了红河州地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旨在为红河州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一、引言红河州地区位于中国云南省东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近年来,红河州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改革不断深化。
然而,红河州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红河州地区的发展状况,本次调研报告对该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二、自然地理环境红河州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北接昆明市,南邻越南,东接老挝,西连文山州。
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原交错分布。
红河、怒江等大江大河纵横贯穿,水资源丰富。
气候多样化,有适合农业发展的湿润气候和适合旅游业发展的高原气候。
自然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三、社会经济发展红河州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红河州地区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农业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工业以冶炼、化工和纺织为主,服务业以旅游、餐饮和金融为主。
但是,红河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贫困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
四、基础设施建设红河州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交通和通信方面。
公路和铁路网密度低,交通不便捷,影响了红河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通信设施不完善,网络覆盖不广,限制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此外,水、电、气等公共设施也存在一定瓶颈。
五、人口结构红河州地区的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城市人口则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
红河县气候及常见植被类型(植物、树种)分布

红河县气候及植被类型1、气候全县境内以山地为主,97.00%的面积为山地,河谷冲积盆地占3.00%。
一般海拔在900米-2200米之间,按照海拔高程,全县地形按海拔高低可分为低山河谷区、半山区和山区三种类型。
红河县地处低纬高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垂直性变化明显;境内光照条件优越,热量资源充足;年降水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水资源丰富,但在时间上分布不均。
全县境内土壤类型丰富,在全县范围内,海拔2000米以下适宜种水稻的地区,各种土壤经耕作熟化,长期淹水种稻,形成各种肥沃的水稻土。
2、水资源水资源绝对量大,地表水丰富,地下水水质良好。
水能理论蕴藏量39.8万千瓦,可开发的水电容量25.2万千瓦。
水能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河道落差大,水流湍急,有利于引灌和水电开发。
3、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膏、大理石、花岗石、石棉、煤、水晶石等,其中石膏储量1.19亿吨,硫酸钙含量一般为80.00%,最高达90.00%,属少见的高品位露天富矿。
金属矿主要有铜、铅、铁、金等,其中铜蕴藏量11万吨,属斑岩铜矿。
4、植被县境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思茅松林等,按不同的生长环境,植物群分布也有差异。
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炎热地区,热带植物优势树种有攀枝花(木棉)、牛皮树、万年青、芒果、酸角、荔枝、铁刀木、凤凰木、无花果、泡椿、红椿、山合欢等;灌木有缅石榴(冬桃)、茜花、小油桐、龙舌兰、剑麻、霸王鞭、仙人掌等多刺肉质灌丛;草本植物有扭黄茅、钩颖草(响草)、青香茅、龙须草等。
海拔1000米~1900米的温和湿润地区,优势树种有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杉木、水冬瓜、橡木(麻栗)及散生树种核桃、樱桃、桦木、木荷、青岗等;灌木有野绳、野山茶、小树杜鹃等;草本植物有黄背草、斑茅、白茅、紫茎泽兰、蕨类等。
海拔在1900米以上的温凉山区,植物以灌丛、草本为主,主要植被有野山茶、杨梅、杜鹃、木姜子(山苍子)、滑竹、刺竹、高山栲、栎枫及火绒草、苔藓、蕨类等。
浅议云南红河州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浅议云南红河州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云南省红河州地区的铅锌矿为热液型,主要矿体产于志留系下统上段层纹灰岩中的生物碎屑灰岩及生物点礁灰岩的中上部、底部,受岩相、层间构造控矿十分明显,矿化并非顺层产出,存在一层为主、多层含矿及尖灭再现、分枝复合现象,具较好的深部及外围找矿前景。
本文结合该地区的铅锌矿情况,简单分析了该矿区的基本情况,包括成矿背景、矿区侵入岩概况、矿脉特征等,分析了该铅锌矿的矿床成因、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等,为从事铅锌矿开发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标签:铅锌矿;地质特征;热液型;找矿远景;找矿方向前言:红河州铅锌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属于滇东、滇东南、滇西三大成矿带交接部,地质成矿条件好,已探明的资源储量:铅金属119万吨,锌金属134万吨,为大型热液型铅锌矿床,其深部及外围均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1.矿区地质特征1.1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区位于红河州地区隆起部位的东北方向,拗褶带的南面,并处于某地区的褶断带与东西向构造带的反接复合的部位。
该地区的铅锌矿,其类型主要是高中温或者中温断裂带热液充填型。
矿床规模均较小,多矿点,集中分布于成矿区东南部,主要来源为侵入岩岩体断裂破碎带。
1.2矿区侵入岩概况岩浆岩该矿区岩石主要为三期侵入黑云母花岗岩。
岩性即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岩石的外观较为明亮,颜色为淡肉红色及灰白色。
其构成部分包括钾长石,含量为33~43%;斜长石,含量为25%左右;石英,含量为27~37%;白云母及黑云母,含量为3~7%,另外还存在少量副矿物,包括磷灰岩、电气石、锆石、磁铁矿等,其他地质情况如下图所示。
1.3断裂构造将断裂带分为10个部分,其构造为:F1-10的主要走向为北东向,集中于矿区的南东部位置,以北东走向斜跨过矿区南东部,从平面角度看,地势较为舒缓,呈波纹状,临近直立形,长度超过8km,断裂带周围发育出碎裂岩带,宽度约为6米左右,其间充填石英(网)脉,具有绿泥石化、硅化,部分为黄铁矿化,属于逆断裂,该断裂被F2-4于东西向三分之一处截断,南段往向北西方向推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河州的地质概况(一)、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地貌:全州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哀牢山系,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和挤压,红河与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地壳抬升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形成了以高山深谷、山川间布为主的地形特点,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金平县西南部的西隆山,海拔米,最低处为河口县境内红河与南溪河的汇合处,海拔仅米。
州域中、北部地区以构造侵蚀、溶蚀作用为主,形成中深切割的岩溶中山山地与山间盆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区;南部地区则以构造侵蚀、剥蚀作用为主,形成深切割的高中山与河流峡谷为主的地形地貌区。
全州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山脉、岩溶高原、山间盆地(坝子)、河谷四大类型。
山脉主要分布于南部,属横断山东支哀牢山系及无量山系,海拔1000~3000米,山脊耸立,陡坡纵横;岩溶高原主要分布于中、北部地区,海拔1700~2700米;地形峰峦叠起,坡度较大,山间盆地海拔1100~1500米,地形较平坦,面积~319平方公里;河谷主要分布于南、北两侧的红河与南盘江及其支流沿岸,海拔200~1200米,河谷横断面呈“V”字型,谷坡陡峭。
2、气候特征:全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型立体气候特征。
州内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显著,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其中连续降雨强度大的时段主要集中于6~8月,且具有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
据近10年间统计,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一般年最大降雨量为毫米,其中金平县分水岭老林地区年降雨量最大达毫米,个别年份最高达4338毫米,居全省之冠;一日最大降雨量可达毫米,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分别为℃、℃,极端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毫米,年最大降雨量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毫米,与山区对比相对较小,但仍具有单点暴雨集中,强度大的特点。
州域水系较为发育,流经州内的河流主要有南盘江、红河、藤条江、李仙江四大水系。
(1)南盘江:州内干流全长公里,迳流面积平方公里,开远小龙潭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为2220立方米/秒,(1971年8月17日测),最小流量为立方米/秒(1983年7月13日测),年平均流量130 立方米/秒,年平均迳流量41亿立方米。
州域主要支流有曲江、泸江、甸溪河、小江。
(2)红河:州内干流全长公里,高差米,集水面积11496平方公里,蔓耗水文站1986年10月10日观测水位米,最大流量80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292 立方米/秒,平均年迳流量亿立方米。
州内主要支流有:小河底河、木龙河、南沙河、龙岔河、贾沙河、普洒河、卡房冲河、逢春岭河、麻子河、绿水河、大寨河、马卡依河、老碑邑河、新现河、新桥河、龙博河、南溪河等。
(3)藤条江:州内河长公里,落差1460米,集水面积4200平方公里,据金平县金水河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为1900 立方米/秒,最小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164 立方米/秒,平均年迳流量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有:乌拉河、茨通坝河、荞莱坪河、金平河等。
(4)李仙江:州内全长公里,高差米,集水面积3325平方公里,据李仙渡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677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支流主要有:小黑江、月芽河、牛孔河。
州内湖泊、水库主要有: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三角海、个旧湖以及五里冲水库、大平水库、板桥水库、跃进水库,其湖泊面积分别为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平方公里;蓄水量分别为亿立方米、4480万立方米、3500万立方米、2700万立方米、329万立方米,水库蓄水量分别为7949万立方米、8625万立方米、7676万立方米、5370万立方米。
3、生态植被州域生态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及岩土性质因素的影响:(1)、在气候湿润的中、北部,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红壤土分布区,植被多以灌木,少部分禾本旱生植物为主,植被较稀疏,区内岩石大部分裸露,植被覆盖率较低,仅10~40%,局部有石漠化发展的趋势;在砂泥岩、页岩、岩浆岩形成的黄棕壤土、紫色土分布区,植被则以常绿针阔叶林、云南松、草地为主,覆盖率40~ 60%。
(2)、在气候潮湿的南部砂页岩、变质岩、岩浆岩风化形成的棕壤、黄棕壤土分布区,多以常绿阔叶林、栎类及针阔叶混交林分布为主,植被枝盛叶茂,覆盖率较高,可达50~70%;在湿热、半湿热的红河、藤条江、李仙江、南溪河河谷及其谷坡地带,植被常以热带雨林、河谷雨林及橡胶林为主,该地带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覆盖率变化较大,一般为 10~80%。
(二)、地质环境基本特征红河州地处云南“山”字型构造、哀牢山“帚”状构造、华夏新华夏系构造,以及川滇经向构造、南岭纬向等几大构造体系交汇的部位。
各构造体系的褶皱、断裂发育,新生界-元古界地层分布较齐全,分布有多期基性―酸性、碱性岩浆侵入岩体,岩体变质—风化作用强烈,构成了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格局(见规划附图1)。
1、地层:州域除个别亚层缺失外,各个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其中:中、北部的弥勒、泸西、开远、个旧地区,分布以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的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地层为主,局部有粉细砂岩、板(页)岩等碎屑岩类地层。
在碳酸盐岩类地层分布区,岩石较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岩体较稳定,不易形成大的滑坡、泥石流,主要遭受溶蚀作用,形成溶洞、裂隙,诱发地面开裂、塌陷。
南部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河口,以及石屏、建水、屏边地区,除分布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粗-细粒砂岩、泥岩、页岩等碎屑岩类地层外,还出露有元古界昆阳、瑶山、哀牢山群各种浅—深变质砂板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以及出露各类岩浆岩。
这些岩石软硬差异变化大,易遭受多种风化作用的影响,形成风化程度不同、软硬不均、厚薄不等的风化层(壳),风化层(壳)岩土体稳定性差,在一定的坡度和强降雨的激发条件下,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2、构造:中、北部的弥勒、泸西、开远、石屏、建水地区,主要展布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和东翼,在其东翼重叠有华夏、新华夏系构造及川滇经向构造的南延支系,几大构造均由一系列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及褶皱组成,总体对中北部地区的弥勒西山,泸西落水坡山、老横山,竹园西山、钟山,开远东山,个旧莲花山体以及南盘江(州域段)等山脉、水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控制作用。
南部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屏边、河口等地区,主要展布哀牢山“帚”状构造,构造属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的东支,呈北西向沿无量山南下至哀牢山地区,故名哀牢山“帚”状构造,为一系列北西向压性、压扭性断裂和褶皱,空间展布呈向北西方向收敛,而向南东方向撒开,延伸形如帚状,整体控制了州域南部地区的山脉与水系的分布和走势。
3、岩浆岩:州内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南部哀牢山地区,以及个旧、石屏、建水一带,分布的面积约占全州面积的10%,其中以酸性-基性的喷出岩和酸性侵入岩为主,其次为基性岩、超基性岩侵入体,碱性岩零星分布,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花岗斑岩、碱性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正长岩等。
岩浆岩易受物理风化作用影响,形成砂土状的风化层(壳),在强降雨的激发条件下,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4、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晚第三纪喜山期地壳强烈运动后,州域主要表现为地块持续性的抬升,河流深切,谷坡变陡,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伴有地块间的差异性升降活动和部分断裂构造持续的活动与频繁的地震。
(三)、地质灾害特征1、地质灾害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州自1970年-2003年间,因地质灾害已造成1280余人死亡, 2200余人受伤,经济损失约亿元,其中:仅1988年至2003年的十五年间,全州发生各类地质灾害300余起,共造成667人死亡,93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近15亿元。
在全州13个县(市)级政府驻地中,有元阳、金平、绿春、红河、河口5座县城遭受不同程度地质灾害的威胁和危害(见表1),其中:元阳县城1986年7月因遭受巨型滑坡的危害,难于治理,进行了异地搬迁。
在全州142个乡镇政府驻地集镇中,有36个受到不同程度的滑坡、泥石流的威胁和危害,其中危害严重的有13个,虽部分已采取了局部的治理,但危害至今尚未完全消除(见表2)。
据不完全统计,全州目前尚有532个自然村,约29949户,151413人, 31所中、小学校教学楼及宿舍,9个乡级卫生院,正面临着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和危害;有公里过境铁路,公里省、县乡级公路,公里高压输电线路,公里省州级通讯线路,218座水库、电站、水利工程,亩耕地等遭受不同程度的滑坡、泥石流的威胁和危害,受威胁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亿元,全州近30年来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主要事件有:1975年6月16日,个旧市卡房镇老熊硐冲地区发生的中型岩质滑坡泥石流,冲毁和淤埋厂房1100多平方米,造成17人死亡,2人重伤,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1979年4月19日,红河县阿扎河乡、甲寅乡、石头寨乡等地区遭受突发性暴雨,造成洪灾、滑坡、泥石流灾害,致使10人死亡,毁田万亩 ,损坏桥梁13座,水沟46条,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1986年元阳县老县城因滑坡危害而被迫搬迁;1994年7月13日,元阳县马街乡地区连降暴雨,致使乌湾溪沟发生大型高速泥石流,将近1亿立方米的泥砂、石块从海拔1800米高处流到海拔200米的红河谷底,造成17个自然村的318间民房被冲毁,死亡50人、受伤374人,毁田 2003亩,乌湾桥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
1994年7月5日,红河县城突降暴雨,县城中心陡坡区及周围多处发生泥石流,使政府机关、商店、民房、公路桥涵及农田不同程度受灾,造成经济损失5千多万元。
1996年5月29-31日,元阳县大坪乡老金山矿山发生中型高位高速岩质滑坡,酿成148人死亡,224人失踪,50人重伤,38个矿硐被埋,金子河吊桥被毁,下游二级电站停产,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2000年7月21-23日,河口地区连降暴雨,降雨量达267毫米,诱发多处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7人死亡,1人失踪,15人重伤,毁房450间,损房1496间,直接经济损失2771万元。
2001年7月4日,金平县大寨乡、勐桥乡、沙依坡乡辖区连降暴雨,致使山体多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14人死亡,个(旧)金(平)公路数十处垮塌,中断23天。
2001年7月29~31日绿春县大兴镇、大黑山乡、三勐乡、平河乡地区连降暴雨,日最大降雨量达146毫米,导致多处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涝地质灾害,造成12人死亡,2人失踪,12人重伤,55人轻伤,64头大牲畜损失,民房倒塌2830间,(涉及1416户6981人)半毁4760间(涉及3258户16012人),农田成灾面积31691亩,绝收4140亩,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