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有答案)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一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一奉贤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4-9 题。
(17 分)①一般印象中,人类学家有点像是独行者,他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经历着不同文化给自己的磨难。
所以,李亦园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人类学的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要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调查探索,无论是蛮荒异域还是穷乡僻壤都要住过一年半载,并美其名叫‘参与观察’。
”因而,人类学家的生涯,与孤独寂寞分不开。
人类学家要备尝田野的孤独寂寞,是因为田野工作引起的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经常使你终身难忘,刻骨铭心”。
人类学家不仅要承受孤独寂寞和文化震撼,还会时不时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
马林诺夫斯基在田野中写下的《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有这么一段话对自己的“迷糊状”做了生动的自白:4月7日(1918年)。
我的生日。
我还是带着照相机工作,到夜幕降临,我简直已筋疲力尽。
傍晚我与拉斐尔聊天,谈到特洛布里安德岛人的起源和图腾制度。
……我困惑,我陷入到了那里的生活方式之中。
所有一切都被阴影笼罩,我的思想不再有自己的特征了。
②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的日记给人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感。
从一个角度看,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
马林诺夫斯基之所以是马林诺夫斯基,是因为他离开了家园,离开了波兰和英国,到蛮荒的特里布恩德岛;费孝通之所以是费孝通,是因为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学院,偕同妻子双双去了大瑶山……为什么这些人类学家非要这样实践他们的人生?要把他们的青春耗费在遥远的穷乡僻壤?马林诺夫斯基在自己的日记里,忠实地表达了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困惑,他面对过的压抑、无聊、无所适从,也是其他人类学家面对过的。
然而,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田野生涯里的种种忧郁,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它们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
③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奉贤区三、写作(70 分)30.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
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30.作文(70分)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为49分)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病句。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题意。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
(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3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崇明区三、写作(70分)27.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道理都懂,为什么不按照道理去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评分标准一类卷 (63-70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 (52-62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39-51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二)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现代文二静安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教授与烟斗(吴小如)①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
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
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敢当着他的面。
②195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熙先生。
这三位先生同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
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③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
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教师也不例外。
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
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
而对于我这同族晚辈,感情却日益深厚。
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送一部分给我。
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
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
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
不虚夸,不苛责。
几十年来,敬他的心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④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
每次在同他起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前的准备工作。
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积累运用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积累运用专题奉贤区一、积累运用(10 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2)成语“任重道远”出自《·泰伯》:“,任重而道远”。
(3)古人诗词中常借用虚拟之景表达情感,如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柳永的《雨霖铃》中与之手法相似的诗句是“,”。
2.学习中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下列名言用以自勉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荀子《劝学》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论语·子罕》D.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孟夏纪》3.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我们在以理性为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应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我们在用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对武器本身进行批判?我们在使用工具之前是否应先研究工具?理性是什么?它的内容和界限是什么?这种,就是哲学思考的根本问题。
A.对理性的思想,对理性的批判B.对理性的批判,对思想的批判C.对理性的思想,对思想的思想D.对理性的批判,对批判的思想1.(5分)(1)楼船夜雪瓜洲渡(2)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3)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多答“今宵酒醒何处”,不扣分)2.(2分) D3.(3分) C崇明区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远浦帆归》)(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诫他的是()(2分)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上海市金山区近年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解答时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先说本义,“繁花”代表美好的东西,“野稗”代表无用的、不好的东西。结合上文“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可知,“繁花”指新技术带来的许多便利(好处);“野稗”指新技术带来的许多弊病(不足).
第二部分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必须经过思想或心灵的综合。
①非此意象不能生此情趣,有此意象就必生此情趣
②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
③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
上海市金山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

高三语文二模试卷一、句子默写1.按要求填空。
〔1〕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2〕夕阳下,酒旆闲,________。
〔马致远?寿阳曲·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粗重与轻细。
二、选择题2.小王同学上课经常迟到和打瞌睡,班主任顾老师找他谈心,以下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A. 这是不是应该引起你的反思呢?B. 这难道不应该引起你的反思吗?C. 这无疑是应该引起你的反思的。
D. 这恐怕不能不引起你的反思了。
3.按要求选择。
将以下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为哪一项〔〕。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真正的艺术形象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官,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感在本质上应该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①而且还必然作用于观众的理智②引起人们的思考,陶冶人们的情操③使人们能够得到理性上的满足,得到审美享受④引起感觉上的快适A. ①④②③B. ④①③②C. ④①②③D. ①③④②三、论述类文本阅读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①市场经济与群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开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根底,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上海市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孔子《论语七则》)(2)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____________(周邦彦《________》)(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达“得意忘筌”意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不义而富且贵 (2). 侵晓窥檐语 (3). 苏幕遮 (4). 此中有真意 (5). 欲辨已忘言【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
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贵、侵、窥、檐、幕、遮、意、辨。
2. 按要求选择。
小明即将高中毕业,想用诗句表达与同窗惜别之意,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不符合即将惜别的语境。
B项,“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
符合题干要求。
C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朋友的劝慰,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不符合题干要求。
D项,“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答案应为B项。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东方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清明”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上海市金山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

金山区2017-2018年学年第一学期质量监控高三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2017年12月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0分)一、按要求填空。
(7分)1.(1)_______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________?郴州旅舍》)(2分)(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1分)2.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对比的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湖南岳阳楼的一组是()①楼未起时原有鹤,笔经搁后便无诗②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③凌空百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④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二、按要求选择。
(3分)4.2017年11月25日,“君子如兰:纪念白蕉诞辰110周年艺术特展”暨《白蕉文集》新书发布活动在金山区博物馆举行,下列四句组成了一首绝句,对白蕉先生的画兰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①许谁共论醉良宵②惊倒扬州郑板桥③万派归宗漾酒瓢④凭他笔挟东风转按照绝句要求和评价内容,正确的排列次序应该是()A.④②①③B.①③④②C.③①④②D.③②④①注: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馥,字远香,号旭如,金山张堰人,在近代中国画坛以画兰为名,郑板桥(1693-1765),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擅画兰、竹、石、松、菊等。
第二部分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5-9题。
(16分)谈中国画的雅和俗刘旦宅①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
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极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一入唐就逐步改变了。
盛唐的宫廷审美,崇尚丰满肥腴,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其俗是显而易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山区2017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2018年4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孟子>二章·》)(2分)(2),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1分)⑶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说明了这个问题。
(2分)2.按要求选择。
(5分)(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诗的情趣都从沉静中回味得来。
感受情感是能入,回味情感是能出。
诗人对于情趣都要能入能出。
单就能入说,;单就能出说,。
能入而不能出,或能出而不能入,都不能成为大诗人,所以“主观的”和“客观的”在诗中是不存在的。
比如班婕妤的《怨歌行》,陆游的《书愤》和李煜的《虞美人》,,入而能出,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
李白的《长干行》,杜甫的《石壕吏》和《无家别》,,出而能入,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①它是主观的②都是痛定思痛③它是客观的④都是体物入微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2)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一条微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因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5分)故事新编,谁动了经典这块奶酪柳青①遣唐使晁衡能不能爱过杨贵妃?花木兰可不可以是反抗庸俗婚恋观的女权样本?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源都有可能被置于改编的大环境中,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开放的文化脉络,从自身文化资源里写出更广义上的人类故事?②陈凯歌的《妖猫传》上映时,围绕它而起的各种争议,远比电影本身要丰富。
该如何看待这个过分时髦的“故事新编”对中国古典“文学记忆”的改写乃至颠覆呢?而《妖猫传》不是一个孤独的个案。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异常富足的素材库,“讲述中国故事”不独对中国创作者构成吸引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不独是中国创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③随着来自外部的视线聚焦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题材,传统和经典不断面临创造性、颠覆性的重述,对此,大部分的创作者和学者认为,受众的集体审美定势是客观存在的,但文化遗产在这个时代必然要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和存续,“传统”更需要有效的使用,而非简单的崇拜与赞美。
④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经典作品自有其美学力量,它们穿越时代和地域的区隔,在每一次未曾预期的阅读或改写中释放自身的独特能量以及复杂性。
”⑤回溯技术和媒介都欠发达的前现代时期,文艺作品的传播就不受国与族的限制,“他者”的凝视和想象始终存在。
还是来看“杨贵妃”这个母题。
早在平安时代,白居易的诗作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紫氏部①的创作,《源氏物语》的灵感部分地来自《长恨歌》。
紫氏部明确地将男主角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类比杨贵妃,她在小说中成为“永恒女性”的化身,其后出场并介入光源氏感情生活的藤壶和紫姬,或多或少是更衣和杨妃双重形象的翻版或替身。
紫氏部从白居易的诗句中得到启发,写出了她作为平安时代的日本女性所体会到的痛苦和压抑,随着时间流逝,她的作品也被奉为经典,就这样,中国的文学记忆部分地衍化成日本的文学记忆,这个案例完美地验证了布鲁姆的论断。
⑥如果紫氏部的创作是“严肃文学”对“严肃文学”的改写,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改编的困惑”更多来自不按常理出牌的“大话..”。
比如《西游记》遭遇的颠覆式改写,已经超过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正在播出的韩剧《花游记》,看片名就知道创意来自《西游记》,在现代韩国恋爱剧的背景下,唐僧性别翻转成了美人,悟空是她身边的痴汉。
不能断言这是韩国电视人“瞎搞”,因为《花游记》里主角交锋的日常,和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给悟空设下的重重“情难”,是能一一对上的。
⑦那么,唐僧能不能穿越成当代的酷女生?遣唐使晁衡能不能爱过杨贵妃?花木兰可不可以是反抗庸俗婚恋观的女权样本?种种来自他者的“想象”,很容易在本地引发出对于“歪曲”的焦虑。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杜庆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在于“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要有勇气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文化脉络,从自身文化资源里写出更有广泛意义的人类故事,而不是预设自己是被猎奇的对象。
⑧青年学者、作家李天飞认为,面对典籍,“还原式改编”是必要的,但经典的力量更多靠创新来传递下去。
为什么拍摄于1986年的连续剧《西游记》是难以超越的“神作”?在于它尊重小说成文年代的民俗和美学,集传统戏曲底蕴,用明朝大众娱乐的方式还原一部明朝的文本,这部连续剧的真相是一部在电视媒介上播放的连台本戏。
但《西游记》的能量不能被局限在这样高度还原的改编中。
“西天取经”的故事原生于唐朝,成书于明代,最终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精神享受,这种精神享受还会不断发展下去。
从传说到诗话,从平话到小说,从戏曲到电影,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利用这个题材,讲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诞生的“当时”,它们都曾是前卫的时尚,随着时间流逝,时尚变成古董,古董中又衍生了新的时尚——这就是传承。
在不断的创新中,形式变了,方法变了,技术变了,但文化基因是不会被抹去的,留在血脉里成为传统。
⑨当代重要的戏剧理论家、德国学者汉斯·蒂斯·雷曼在观摩大量中国创作者的作品时,注意到比起欧洲同行,中国创作者的焦虑更多地来自“对悠久传统负责”。
作为局外人,他表达了和我国学者类似的态度:“艺术的表达一定具有时代的印记。
后人能够借助经典想象过去,但‘像过去那样创作’并不能复制伟大的艺术。
传统之所以形成,是因为艺术家不断的思辨、质疑和改变。
任何艺术的进步都源自对传统的使用,使用即意味着创新。
”⑩所以,面对“文化遗产”的叙事资源,叙述者和受众的内在精神转向,是更值得探讨的话题。
(选自《文汇报》2018.3.28)注:①紫式部(约973年—约1019年至1025年),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以男主人公光源氏为中心。
3.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分)4.第⑤段《源氏物语》的例子是如何证明第④段哈罗德·布鲁姆的观点的?(3分)5.第⑥段中的“大话”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6.下列符合⑦⑧两段文意的一项是()。
(3分)A.经典作品总是会被他者进行“想象”,也很容易在本地引发改编的焦虑。
B. 只要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文化脉络进行故事新编,才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C. 1986年的连续剧《西游记》如果继续传承下去,只有进一步高度还原的改编。
D. 经典作品被新编以后,其文化基因是不会被抹去的,它留在血脉里成为传统。
7.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例,根据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情节加以改编,并简述你的理由。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
(17分)那个搭车的青年毕淑敏⑴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
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⑵“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
⑶“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⑷“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
”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⑸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⑹“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⑺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⑻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
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
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⑼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⑽“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
”我说。
⑾“再仔细瞅瞅。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
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⑿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
”⒀“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
⒁“你也别难过。
我有个法子试一试。
”⒂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
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
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⒃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⒄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
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⒅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
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
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⒆“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
⒇“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21)“到了。
”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
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22)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
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23)“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24)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25)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26)“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