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
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三农工作调研报告报告概述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前三农工作的情况,以及探讨如何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状况。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重点关注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保障和乡村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调研结果的详细分析。
一、农业生产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农业生产水平整体不高,农民的种植技术、科学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部分农民面临土地使用权不稳定、缺乏适当的农业技术培训等问题。
因此,建议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更加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调研显示,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的收益较低。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建议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支持,提供更多的营销渠道和销售机会。
三、农民收入保障情况农民收入保障是当前三农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调研显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销售和务工收入,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务工机会不稳定。
因此,建议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农民贷款和保险等金融工具,帮助农民稳定收入、降低风险。
四、乡村环境建设情况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壤污染较为严重。
为了改善乡村环境,建议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支持,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
五、其他问题和建议调研还发现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不足。
建议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参与农村事务的机会。
此外,也应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
结论三农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保障需要政府、企业和各界共同努力。
本调研提出的建议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创新,才能实现农村振兴和农民的幸福生活。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报告一:经过对农业生产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起着极大的影响。
比如,气候条件对种植作物的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种植。
同时,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也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受到政策的影响。
政府的农业政策对农民的种植决策起着引导作用,比如对农产品的购买政策、农资补贴政策等都会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行为。
此外,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对农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最后,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新的种植技术和灌溉设备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政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因素。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
报告二:通过对农业生产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民的劳动力短缺是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流失。
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产品的采摘等工作的需求。
其次,农业生产还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异常现象的增加,如干旱、洪涝、台风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农业生产还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形势、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这给农民的种植决策带来了风险。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产品调研报告【三篇】

【导语】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系列过程的总结。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农产品调研报告,欢迎阅读!【篇⼀】农产品调研报告 ⼀、基本状况 多年来,全乡紧紧围绕本地的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产业化⼀批以加⼯为主的⼩型企业应运⽽⽣,迅速崛起,为全乡农业经济发展注⼊新的活⼒,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了农村⼯业化进程,成为全乡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现在,全乡从事加⼯的各种类型经济组织1个,从业⼈员74⼈,其中⽔泥制品加⼯4家、榨油⼚2家、⾖腐房11家、磨⽶房4家按经济类型分:民营经济100%。
按加⼯品种分为三⼤类:农产品加⼯、⽔泥制品加⼯和砖产品加⼯。
这些⼩企业在不同的⾏业领域围绕为“三农”服务的⽬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其主要特点: ⼀是推进了农业向种植、加⼯⼀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可转化各类农产品资源,惠及农户,调动激励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推动种植业协调发展。
⼆是推进了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农村⼯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是龙头企业发挥“领头雁”作⽤。
实践证明,⼀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产业需要龙头企业作载体,市场需要龙头企业来拉动,发展经济更需要龙头企业的有⼒⽀撑。
可带动农户实施订单农业,转化本乡农产品资源回报农民。
四是显现了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劳动⼒双赢的效果,农产品加⼯业惠及众多农民,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历史问题。
⼆、我乡加⼯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乡加⼯业虽然取得了⼀定成效,但也客观地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讨、去解决。
⼀是整个产业潜能尚未充分发挥。
农产品加⼯业发展形势平稳,农业⽀柱产业可转换为⼯业产值的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泥制品和砖制品也⼤多是在本乡销售,更没有形成品牌。
⼆是产品结构优化不明显。
市场销路窄,企业效益差,产品附加值低,⼯业产值增速缓慢的客观现实。
三是资源与加⼯对接出现⽭盾。
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
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
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
农业调研报告(精选7篇)

农业调研报告农业调研报告一、调研报告的种类1、按服务对象分,可分为市场需求者调研报告(消费者调研报告)、市场供应者调研报告(生产者调研报告)。
2、按调研范围分,可分为全国性市场调研报告、区域性市场调研报告、国际性市场调研报告。
3、按调研频率分,可分为经常性市场调研报告、定期性市场调研报告、临时性市场调研报告。
4、按调研对象分,可分为商品市场调研报告、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金融市场调研报告等。
二、农业调研报告(精选7篇)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事实,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调研报告(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农业调研报告1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特色经济,近期,我办就全区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调研。
我区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存在问题也很突出。
针对这一现状,我办在充分研究探讨基础上,大胆谋化,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全区特色农业向纵深发展。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一)现状20xx年全区共有耕地4.7万亩,总播面8.92万亩,其中粮田8.2万亩,菜田0.71万亩,其他济作物0.1万亩。
设施播面0.25万亩,主要集中在方村镇方村和西京北两村。
20xx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6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
全区确立了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
一是无公害蔬菜产业。
主要分布在方村镇方村、西京北两村。
其中集体规模生产面积0.25万亩,建有温室580栋,涉及农户23户。
主要生产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
二是粮饲兼用粮产业。
经过近几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饲兼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增大。
全区特色粮饲兼用生产面积达2.1万亩。
主要分布在宋营、方村两镇,生产品种邯郑单958、蠡玉14、农大1xx等。
(二)基本特点1、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区农业工作的重心。
2023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

2023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1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23.8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
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
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
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区域化布局不均衡,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比较困难。
产业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对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
就拿马铃薯来说,尽管走向了国内、国际市场,首先高品质的产品数量如果满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创汇增收的前景也就不会很乐观。
农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业工作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为了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本人进行了一次农业工作调研,以期从实地了解农村生产生活、农业现状和政策等方面,进一步细致思考,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生产情况1.作物生产通过走访多个村庄,我们可以发现,农民在日常生产中,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政策优惠,积极尝试种植多种作物,以提高农业效益。
但是,受气候影响,常常会出现干旱等灾害,造成严重的生产损失。
2.农业机械化在调研工作中发现,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大部分农民仍在使用传统的人力或畜力生产模式,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下的现象。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宣传力度,带动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收益。
二、农村经济状况1.农村收入水平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尤其是那些早期脱贫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耕地利用率、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减少贫困。
2.村庄建设虽然村庄的整体面貌有所改善,但在调研工作中,我们仍可以发现,有一些村庄的交通、生活环境等基础设施尚未得到有效改善。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农业政策措施1.农村产业发展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很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政策,给农民创业或发展产业创造了很多机会。
而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农民缺乏对相关政策的了解,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政策。
如能够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宣传和培训,将会对农民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受农村基础设施的制约,许多农村的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带动青少年学习、创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问题与建议综合上述调研结果,本人结合一些现实情况,提出以下几点问题与建议:1.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交通、医疗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农村农业情况调研报告优秀7篇

农村农业情况调研报告优秀7篇农业农村调查报告篇一xxxx年7月23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xxxx市xxxx年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
在三天的活动中,我们观摩了17个乡场镇的44个示范点。
通过观摩活动,使我对我市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有了更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目前,xxxx市运用高效节水技术的耕地面积达到19.2万亩,到年底规模化整理土地将达到20—30万亩,保持着倍数增长速度。
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西大沟东戈壁村2千亩番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四棵树镇查干布勒村5000亩机采番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石桥乡河湾村1.1万亩机采棉花高产创建示范区、皇宫镇林家庄子村万亩棉花标准化示范园区等几个精心打造的高标准示范园区,这些分布于xxxx各个农业片区的典型示范点,在土地整合规模上达到了千亩甚至万亩,而且在生产管理上都在运用高效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实行了“五统一”,实现了“扩量、降本、增效”的预期目标,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得到的启示:高效节水技术的广泛推广,不仅打破了“水”这一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瓶颈,而且也打破了开放初期以来形成的以埂为界的“井田”式生产方式,辅以市场竞争机制的拉动,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力量,推动传统种植业向科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我市涌现出许多特色种植的亮点,八十四户乡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九间楼乡邢家庄子村地膜红薯、夹河子乡的邓家湖村千亩特色种植示范区,头台乡汪家庄子村设施林果业,四棵树镇哈达生布勒格村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吉尔格勒特乡库鲁木村特早熟西甜瓜示范点等。
其中八十四户乡的“巴海”牌蔬菜,九间楼乡的“九乡”牌红薯,四棵树镇“如山”大米等最为典型。
这些典型示范点都突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种植,以特色化、品牌化抓住了市场的牛鼻子,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得到的启示:在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下,特色种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种植技术及品种的更新发展,特色种植的多元化、品牌化成为农村现代种植业发展的又一主要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篇一: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调研报告中央财政整合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是财政部门转变投资机制调整投资方式的一项创举,其目的是优化配置,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推动规模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利用财政引导资金,带动部门和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投。
20082010年,我县实施了现代农业建设项目,推动我县农业支柱产业——柑橘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进一步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效应,加强项目的科学管理。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前几年我县现代农业建设实践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评估了我县项目实施的成果与得失,一、我县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基本情况1、县域农业产业基本情况石门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享有“橘城”、“茶乡”、“生态菜园”美誉。
2010年,全县GDP为亿元,财政总收入68079亿元,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38元。
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蔬菜等,其中柑橘是第一大支柱产业,产业收益为县内30万人的主要增收来源,现有种植面积万亩,2010年产值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综合产值6亿元左右,具有“早熟蜜橘第一县”、“柑橘之乡”、“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柑橘产业20强”县之称。
为此,我县选择集中支持柑橘产业,符合我县产业实际,符合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基本要求。
2、我县现代农业建设项目概况2008年2010年,我县连续3年实施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建设项目,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我县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集中区域、集中支持环节,确定现代农业建设项目为支农资金整合柑橘产业建设,先后建设8个乡镇35个村,受益农民68529人,中央财政引导资金,集中支持柑橘无病毒种苗推广和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与包装。
共计投资16426 .26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引导资金1400万元,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5758 .798万元,引导社会融资和农民自筹资金万元。
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61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元,新增就业人口3350人,通过项目建设,区域内产业基础得到夯实,产业水平得到提升,道路、灌溉、饮水、供电、文化教育等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二、现代农业建设成果1、夯实了产业基础。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的主旨是: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化配置,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财力,集中投入,支持优势产业、重点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产业水平,提高投资效率,形成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我们坚持规划统筹发展,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重点进行项目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年来,共新建硬化乡村道路,建设公路桥2座,建设田间道路18. 4km,衬砌砼化灌溉渠道31898m,排水沟渠500m,整修加固水库3座,整修拦河坝3处,整修骨干山塘128口,建设人畜饮水工程7处,铺设供水输水管道,兴建农民素质教育中心3处,建设面积1800m,支持30个农户进行了改水改厕等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建设了一处土壤农化化验室,添置配备了化验室仪器设备,绿化美化村落1500 m,绿化村道,新建沼气池100口,增加农业机械设备1320台(套),增加定性耕地500亩,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产业装备水平,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2、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注重生产基地建设和产业改造升级,不仅能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对产业后续发展可以产生后继支撑作用。
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利用中央财政引导资金、重点发展柑橘生产基地5500亩,实施老园改造和品种改良1880亩,栽植无病毒种苗万株,为提高柑橘综合生产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提升柑橘生产水平三年来,我县支农资金整合柑橘产业建设项目的都把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列为重要建设内22容。
项目区全面实施改土培肥、测土配方施肥、简化修剪、病虫综合防治、完熟栽培、分期分级采摘、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面积33573亩,并通过建设农民素质教育中心、开展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共培训农民12300人,印发技术资料65000余份。
与此同时,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向橘农无偿提供塑料周转箱152265个,纸箱包装269595个,引导农民自筹资金配置塑料周转筐万个,应用纸箱包装359460个。
增强了橘农标准化生产意识、质量意识,提高了柑橘生产总体水平。
4、促进了柑橘品牌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了我县柑橘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了柑橘产业建设水平,为县域柑橘品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我县利用中央财政引导资金,统一采购“石门柑橘”品牌包装纸箱27万个,引导全县柑橘经销商统一打造“石门柑橘”品牌,县委、县政府在长春、西安、凭祥市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石门县现代农业建设成果,宣传“石门柑橘”品牌,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进行了广告宣传,使“石门柑橘”品牌在全国具有了一定影响。
5、拉动了产业投资热潮现代农业建设的宗旨,以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导,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进行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从而带动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投资。
我县的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证明,这一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和切实可行的。
通过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了县域柑橘产业建设水平,改善了道路的水利灌溉等农田基础设施,增强了柑橘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品牌建设,从而增强企业和个人对柑橘产业的投资信心,起到拉动产业投资的作用。
自现代农业建设实施以来,盛节节高食品公司不仅投资7500万元,建设了年产20000吨橘瓣罐头生产线,2009年又新增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一条年产500吨的橘粒罐头生产线;厦门福惠达食品公司瞄准我县优质柑橘原料基地,在我县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广东杨氏果业公司计划在我县投资1亿元,建设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和商品原料基地;另有超大集团、阿香公司与我县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在我县收购柑橘近5万吨。
三、现代农业建设展望与建议1、现代农业建设前景展望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实行以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导,整合其它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以优势产业建设为平台,选定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投资,从而带动其它社会资金投资。
改变了过去投资分散,配套资金不到位,投资难以产生预期效益的状况,财政支农资金投资能够产生杠杆撬动效应,放大投资效率,形成了投资的聚集效应,对产业建设的支持产生了立体投资效应,可以促进产业和建设区域的全面发展,是一项对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有较大促进的投资机制,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
篇二: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及全州第三季度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根据福委办字[2010]122号文件安排,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成调研组,对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针对我市农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下步如何发展我市农业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我市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及农民有效增收。
一、现状分析(一)自然条件及自然状况。
**介于东经107°1424—107°4535和北纬26°3228—27°0223之间。
南北最长千米,东西最宽千米。
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2009年底,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
有汉、苗、布依、侗彝、水等2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占%。
境内地势西部和北部较高,中部和南部较低,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614米。
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坝地较少。
土壤类型以石灰土最多,黄壤次之,水稻土和紫色土较少。
全市现有耕地万亩(二轮土地法定承包面积),其中田万亩,土万亩;林地144万亩,园地6.7万亩,牧草地33万亩,水域面积万亩(可养殖水面约占50%)。
**地处乌江与沅江两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水能丰富,理论蕴藏量达万千瓦(界河清水河万千瓦),可开发量万千瓦。
在气候分区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华中湿润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温°C左右,年积温4574—5609°C,无霜期245—278天。
年均降雨量1033—1220毫米,光、热、雨水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大部份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
(二)农业基础设施状况。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建成蓄、引、提各类供水工程2226处,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其中:田万亩,土万亩。
蓄水工程共有637处,其中:小(二)型以33上水库12座,总库容万m,兴利库容万m,设计灌溉面积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塘坝3625座,有效库容万m。
引水工程262处,引水规模33总计 m/s,设计灌溉面积万m,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为农村万人和万头大小牲畜饮水提供保障;提水工程共47处,提水泵装机390KW,设计灌溉面积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小水池、小水窖12803座,总容积为75780 m。
输水渠道总长度为。
改造中低产田(土)万亩,修建机耕道公里,新建机耕桥6座。
这些基础的建成和使用,为保障我市社会稳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市拥有各类农机具19241台(套),其中:耕作机械3659台(套),栽插机械22台(套),排灌机械5161台(套),植保机械554台(套),收获机械63台(套),农产品加工机械5090台(套),农用运输机械2368台(套),其它机械945台(套),总动力万千瓦。
2000年以来,共建规范化、标准化沼气池17000余口,涉及17个乡镇办事处共59个村,生态村建设13个,沼气工程建设为维护生态、保护水土、保护森林,提供清洁能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2006年以来,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360万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30万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890万元、企业14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1200万元),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43个,新建村组公路公里,硬化连户道路77公里,硬化庭院3万平方米,改造民居474户,修建篮球场等体育场所7个,休闲场所5640平方米,新修寨门3个。
(三)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亿元,为2005年的倍,增长%,年平均增长%。
粮食产量万吨,为2005年的倍,增长%,年平均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3291元,为2005年的倍,增长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