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36个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化典故,读懂诗意中华

1.咏絮才《世说新语》载,东晋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 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后以“咏絮” 或“咏絮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曹雪芹《红楼梦》2.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3.莼鲈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 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写作莼鲈之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4.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5.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 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6.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7.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比喻杀敌报国。
汉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8.东山高卧《晋书· 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后泛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梁园吟》9.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细柳营主将周亚夫纪律严明,军容整齐,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鲍溶《赠李黯将军》10.烂柯出自任昉《述异记》。
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童子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发现斧头全烂了,同时代的人已经都不在世了,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常用的14个典故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常用的14个典故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还能够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一、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一个学者看到一匹白马,却说它不是马。
他的理由是:白马是有色的,而马是无色的,所以白马不是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观察和判断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黄粱一梦黄粱一梦是《列子》中的一个典故。
故事中,一个人梦见自己成了一个国王,过上了富贵的生活,但当他醒来后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梦境而已。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三、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史记》中的一个典故。
故事中,勾践被吴国囚禁,他卧在薪上,尝过苦胆,发誓要报仇雪恨。
后来,勾践成功解放吴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只有经历了磨难和苦难,才能够取得成功。
四、桃李满天下桃李满天下是《诗经》中的一句诗。
这句诗形容了学问的广泛传播和人才的辈出。
桃李是植物的名字,用来比喻学问的传播,满天下则表示遍布全国。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学问应该广泛传播,人才应该辈出,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飞黄腾达飞黄腾达是《左传》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形容一个人一夜之间变得富有和权势,就像坐在飞黄之上一样。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机遇会让一个人一夜之间改变命运,但是成功并不是偶然的,需要有足够的准备和努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常见典故,中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古诗词典故1(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完整版)高中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大全

高中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大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苌弘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古诗词常用典故

古诗词常用典故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典故元素。
诗人们常常借用典故来传达情感、展示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一、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其中借用了历史上的典故。
范仲淹在文章中描绘了楼上美景,同时也借用了典故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篇,典故形容他对国家走向的担忧。
范仲淹称赞了楼上的美景,用以象征国家的繁荣。
他还借用了岳飞之死来表达忧虑。
这些典故的运用,让作品更加丰富深刻。
二、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作品,其中也运用了一些典故来衬托情感。
苏轼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借用了《诗经·月出》中的典故。
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苏轼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借用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节,与自己的遭遇相呼应。
他也以“世情薄”来暗示时世的浮躁和不公。
这些典故和隐喻的巧妙运用,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七步诗《七步诗》是杜牧的作品,也用到了一些典故。
诗人以“煮豆燃豆萁”开篇,借用了《诗经·豳风·七月》的典故,诗人通过对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杜牧在诗中还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比喻人生的短暂如过眼云烟,以及对命运的无奈感。
他用简练而又形象的语言,将典故融入作品,使诗作更加抒情。
四、满江红《满江红》是文学家岳飞的作品,其中也借用了历史典故。
他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开篇,运用了《史记》中岳飞的典故。
岳飞是一位爱国将领,他抗击金兵的事迹很有传奇色彩。
岳飞以自己的经历和典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愿景。
他通过描写荡涤边疆的想象,向读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深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总结:古诗词常常借用典故来衬托情感,传达思想和意境。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苏轼的《水调歌头》运用典故衬托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杜牧的《七步诗》借用典故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岳飞的《满江红》通过典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 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 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 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 “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 《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 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
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 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
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 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 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 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 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
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 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 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 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 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 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
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 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 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 榆已失,桑榆非晚”。。”商女即 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 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 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 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 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 “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湖南耒阳一中 张旻熙 Email:jswxtqy@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
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 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 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 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 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 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 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 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 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 情难寄。”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
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
《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 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 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 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 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 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 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
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 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 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 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 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
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 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 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
借指绿色。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 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 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 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 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
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 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3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 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 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 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 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 《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
“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 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 巧。 南园十三首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当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20、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 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 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 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完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 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 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 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
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 “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
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 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 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 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 月,愁空山。”
1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 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 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 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 “阳关”。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
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 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 为送别歌的代称。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 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 下西楼。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
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 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骤雨初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