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江苏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合集下载

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回顾与思考

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回顾与思考

以 中 国 当前 城 市 规 划 的发 展 实 际 来 看 . 以低 碳 为切 入 点进 行 理 论 与 体 系 的 构建 难 于 实现 . 其 理 念 在 城 市 规 划 中予 以 应 用 则 更 为现 实 与可 行 将
关键词 : 碳 : 市规划: 低 城 回顾
中 图 分 类 号 : U9 4 1 文 献 标 识 码 : T 8 .1 A
o w—abo ra ln n , rcieo w・ab nu b n pa n n ,mplm e tt noflw-ab nura ln iga dtc n lg flw‘ab nct fl c r n ub npa nig p a t fl o c o cr o r a ln i g i e nai o o c o b npa nn n e h oo yo r o cr o i y
a e c ri d o t Ba e n Ch n p e e tu b n p a n n e e o me t t a e ri e tt e f lo n o c u i n: t sv r i c l t e p a q ie r a re u . s d o i aS r s n r a l n i g d v l p n , hep p ra rv d a h o l wi g c n l so i i e y d f u t o s t u t i u
文 章编 号 : 6 1 9 0 ( 0 1 0 - 0 1 0 17 — 172 1 )4 0 0 — 4
Absr c: nti p r ters ac nl w—abo ra ln iga o ea b o di e e db h uh r Th e er hi oeg c d mi i- ta t I hspa e,h ee rho o c r nub np a nn t m nda r a srviwe y tea to . er sac n frina a e ccr h

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思考

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思考
பைடு நூலகம்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l 7卷
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 的无节制 ,世界 支持 ,同时提供更多的与国际国内机构相互合作 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的融资渠道。制定政策鼓励新兴低碳产业 的发展 ,
体排放量越来越大 ,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 调动企业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 。在公 民中普及 的危机 , 全球灾难性气候 变化屡屡 出现 , 已经严重 低碳意识 , 积极做好低碳城市 的宣传工作 , 引导公
关于低碳城市建设 的思考
张 晓 红 , 文 娟 戴
( 江苏技术师 范学院 商 学院 , 江苏 常州 2 30 ) 10 1

要 :目 , 前 二氧化碳等 温室气体排放 量越 来越 大 , 全球灾难性 气候变化屡屡 出现 , 已经严 重危 害到人类 的生
存环境 和健康安全。 走低碳发展之路 , 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 倡导低碳发展 , 就必须建设低碳 城市 。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要有全方位 的理念 , 应加强低碳政策指导 , 制定低碳城市评价标准 , 编制低碳城市发展 规划 , 构筑低碳 经济模式 , 导低碳生活方式。 倡
什么是低碳城市呢?要界定它 ,首先要理解 以低 碳 社会 为 建设 标 本 和蓝 图 的城市 。它 属于 生 涵盖绿色 能源 、 绿色生产 、 绿色消 “ 低碳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低碳社会 ”等概 态城 市的范畴 , “ “ “ 费、 绿色交通 、 绿色建筑等各个方面 , 是实现人、 城 念。 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低碳(o a o ) LwCr n 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 b 二氧 市、 化碳为主 ) 排放 。 低碳经济( w cr n c o y , o L —a o o m )是指 以高能 b E n 效、 低能耗 、 低排放 、 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 发

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回顾与思考

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回顾与思考

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回顾与思考【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突出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区域发展,使得低碳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

低碳城市的建设涉及经济、资源与环境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文中对国内外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论述了低碳城市规划应着重关注的空间布局、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以在城市规划中全面贯彻低碳经济理念。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低碳经济;回顾1 低碳城市规划的提出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从源头看,城市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

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这个问题的重要举措。

低碳城市就是在各种实际约束条件下,尽量降低整体城市生活的碳排放。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的关键时期,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既是顺应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是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2 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回顾关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英国和日本起步较早,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关注相关领域研究。

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是“低碳经济”概念在世界上首次见诸于政府文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其规划政策指引中,关于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政策,从规划的编制、实施、公众参与、实施反馈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了完善的减排政策措施体系。

日本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颁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和《低碳社会规划行动方案》,主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即:在所有部门减少碳排放;提倡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保持和维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开展“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城市规划的研究,这些称号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低碳的概念,但是其主导思想与低碳城市的核心内容都较为接近。

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路径一:能源结构转型
能源结构转型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传统城市主要依赖化
石能源,导致碳排放量高,建设低碳城市需要转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因此,通过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炭、石油等
化石能源的依赖,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路径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路径三:交通绿色化与低碳出行
策略一:政策支持
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和居民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并提供相应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策略二: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应用低
碳技术,比如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储存技术等,可以有效降低城市能耗
和碳排放。

同时,推广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和能源调控中的应用,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策略。

策略三:社会参与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包括企业、居民等各个群体。


府应当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对低碳城市建设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公
众更加重视能源节约和碳排放减少。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合力。

综上所述,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策略在于转变能源结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交通绿色化与低碳出行,并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社会参与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共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苏州市低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苏州市低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苏州市低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苏州市是中国东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等问题的加剧,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苏州市也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目前,苏州市的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苏州市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低碳政策体系,包括低碳产业布局、低碳交通规划和低碳建筑标准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低碳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其次,苏州市在能源转型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苏州市已经建立了一批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设施,有效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苏州市在交通出行方面也积极推动绿色出行,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道,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然而,苏州市的低碳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能源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苏州市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加快能源转型,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苏州市的工业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目前,苏州市的制造业仍然以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为主,这对低碳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苏州市需要加大力度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方式。

未来,苏州市的低碳发展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这将为苏州市的低碳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将成为苏州市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方式。

其次,苏州市的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具备较高的绿色化潜力。

苏州市可通过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支持和研发投入,培育低碳、绿色的新兴产业。

此外,苏州市还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可以通过培养更多的绿色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推动低碳发展。

为了实现苏州市低碳发展的目标,政府、企业和公众需要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低碳政策,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提供更多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苏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苏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苏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提要] 苏州经济发展在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探讨苏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构建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关键是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消费意识创新。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低碳政策一、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苏州勇立发展潮头,积极践行改革,率先推行开放,立足外向型经济,构建“苏州制造”,培育“苏州创造”,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是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

苏州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开放型经济起步早,也较早地遇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如引进来的项目多集中于价值链“微笑曲线”中间底端的加工制造环节,需要向高附加值的两端拓展延伸;工业增加值率较低,“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幅达到19.9%,但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幅仅为16.6%,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低于总产值的增速,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痕迹较重,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任重道远。

因此,在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治理、节约能源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任务叠加的背景下,分析和梳理实现苏州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依靠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对于高碳能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碳生产率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阶段。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

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能源利用、交通运输、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进行探讨。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与意义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降低碳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低碳城市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低碳城市建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综合规划:低碳城市规划需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低碳发展规划方案。

2.循环利用:通过优化城市资源利用结构,实现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能耗。

3.绿色发展:低碳城市规划需注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城市向生态、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4.参与治理:低碳城市规划应注重相关部门、企业、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任务1.优化城市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用地、交通、建筑等布局,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

2.建设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建筑能效,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

3.发展低碳交通: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排放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4.推动清洁能源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降低城市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

5.加强碳排放监管: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监测和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和机构减少碳排放,实现企业社会责任。

四、低碳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发展规划存在短期性、片段性等问题,导致城市发展资源浪费,碳排放增加。

浅析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浅析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浅析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随着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中国的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及居民生活使得城市成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领域。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如何实现?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2021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城市是推动低碳经济转型重要的责任主体和行动单元,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关注的领域。

一、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中国于2016年9月3日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第23个完成批准协定的缔约方。

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交通和建设领域是主要排放源,这两项约占总排放量的70%-80%,而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约占20%。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和工业排放是主要碳排放源,其次是建设和交通领域。

在长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资源供需矛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渐突显。

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重点在城市,相对于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农村,碳排放的管控主要在于城市。

总体而言,构建低碳城市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

早在2008年,国家建设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上海和保定两市率先开展了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

目前,低碳试点城市已经扩展到全国42个城市,各城市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政策,建立管理体系,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走了不少弯路,这些都是中国低碳城市基本支撑体系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以上试点城市虽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多方面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缺乏顶层的制度设计和整体规划。

中国虽然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原创性政策探索和创新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江苏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与思考摘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热点。

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 中国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鉴于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对低碳经济的规划建设必然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仅立足江苏,研究江苏城市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选择适合自身的低碳发展路径,实现地区经济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江苏省;低碳经济;路径研究随着全球资源环境恶化的加剧,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低碳理念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从国家层面上应对气侯变化及节能减排问题。

2007年9月8日,胡锦涛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仅仅一年多时间,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节能减排的项目在各大城市启动。

一、江苏碳排放现状2011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表了一项针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7年低碳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成果显示:江苏为相对高碳区。

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目前的能源结构来看,江苏的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

但从发展战略来看,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碳排放量。

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2000 年的8005.3 万吨增至2008 年的1.7 亿吨, 增幅为118%;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 吨/人上升至2.27 吨/人。

但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下降了20%,显示江苏近年节能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碳吸收水平。

全省碳吸收水平从2000 年的89.4%下降到2008 年的40.9% 。

(三)产业碳排放。

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

在工业中, 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 碳排放占比95% 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 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 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 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四)区域碳排放。

碳排放总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苏南、苏北、苏中;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苏北、苏中, 苏南; 人均碳排放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苏南、苏中,苏北。

二、建设低碳城市面临的挑战江苏省自然资源非常匮乏,而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能源的过度依赖必然影响江苏省快速发展的脚步。

(一)高能耗产业比重大我省碳排放的关键是生产领域。

据统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建材等高物耗、高能耗行业占到整个制造业70%以上。

正是由于传统工业在我省工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高碳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导致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虽然江苏省综合实力较强,但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资本、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而科技、人才、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先进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足。

江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创新型人才,没有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相对滞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衔接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比较缺乏。

对于低碳经济,观念意识上还不完全扎根,技术开发上还未真正起步,低碳技术成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

(三)对外贸易压力加大作为出口大省,江苏可能受到的低碳挤压也需要引起重视。

发达国家提出,对高耗能进出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即所谓“碳关税”,要以征收“碳关税”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

虽然这一计划目前尚未得逞,但作为出口大省的江苏不能不未雨绸缪。

(四)环境改善速度不够明显江苏冶金、纺织、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众多,分布也比较分散,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造成严重污染。

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

特别是由于包装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包装种类和数量激增,包装垃圾也不断增加,居民使用这些包装商品,从消费到垃圾只一步之遥。

(五)道路交通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私家车数量增长迅猛,造成尾气排放污染严重。

由于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低层面,正处于人的呼吸带附近,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三、江苏低碳城市建设对策与建议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构建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江苏是经济大省,能源小省。

江苏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

江苏要想在未来发展中有效缓解能源压力,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哜。

(一)建立健全政策,构筑低碳发展保障体系根据现阶段国家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制订适合江苏的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政策文件,逐步完善各个行业和主要产品的具体能源效率和碳排放限额标准,完善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

同时,成立低碳经济相关部门,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跟踪、反馈和控制,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保持良好的态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目前,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

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发展不够。

“十二五“期间,江苏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一是要培育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

要促使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全面提升传统产业。

江苏在未来几年要推动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新提升,同时,要加快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节能技改的有效途径,加大可再生资源利用力度,促进企业按清洁生产要求推进节能低碳项目建设。

对一些装备落后、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低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三是加快发展低碳现代服务业。

江苏要根据自身特色,加快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四是加快发展低碳现代高效农业。

重点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发展花卉苗木、优质水稻等区域农业特色经济。

(三)建造低碳建筑,提高能源效率在对城市现有居民住宅实施节能、保温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开发绿色节能环保建筑:一是支持节能材料的研究推广。

利用财税政策鼓励节能材料形成产业化研究、生产和推广,对购买节能材料的开发商以及购买节能建筑的消费者予减税优惠;二是在规划过程中渗入低碳理念。

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着力推行“紧凑型”和“混合功能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以低碳和谐的规划布局引导城市建设的科学低碳;三是在设计中引入低碳理念。

要合理规划建筑物朝向、通风,尽可能自然通风和利用自然光。

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提高房地产开发中的精装房比例,着力打造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建筑体系;四是用低碳理念完善监管。

在规划许可、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各环节,严把节能关,把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同时,政府要推行以奖代拨式的财政补贴制度,限期对耗能大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四)发展绿色交通,降低排放污染城市建设应有的导向:首先要考虑良好步行环境和方便自行车使用的开发建设, 其次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 最后是小汽车交通的发展。

一是优化路网结构与布局。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路网优化改造,提升道路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二是坚持“公交优先”战略。

优化公交网络,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增大公交覆盖面和覆盖密度,提升服务体系,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开辟非机动车专用通道,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三是推广低碳交通工具。

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标准,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环保节能型汽车,大力推广电动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并建设相应基础配套设施。

(五)倡导低碳消费方式,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一是使用低碳产品。

政府要率先垂范,优先采购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推广高效节能家电及办公设备,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高效节电新光源和节电控制装置,加快节约型、环保型政府建设。

同时,要加大节能投入和奖励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水力、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励个人购买使用节能灯等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产品;二是倡导行为节能。

在日常生活方面,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减少空调使用时间和强度,走关灯、关电脑,冰箱内存放量以占容积80%为宜;电器不用立即拔掉插头;开车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用废水冲洗马桶;给电视机断电而不是待机,等等。

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

三是提倡低碳出行。

采用经济和政策手段规划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管理,不断减少单车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

加大绿色交通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参与者意识,改变居民出行方式,提倡短途骑自行车出行,长途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

尽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六)提高碳汇能力,减缓环境压力在发展方式上,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

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每m3林木平均吸收1.83吨c02,释放1.62吨o2。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必须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

参考文献[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2]沈阳工业大学.《用低碳理念完善城市发展模式—以沈阳为例》.《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3]黄贤金,赵荣钦,赵志凌,高珊.《江苏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新华日报》.2010年[4]赵志凌.《低碳经济发展与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新华日报》.2010年[5]泰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泰兴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2011年[6]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7]李平.《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区域经济》.2010年第3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