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之我见
读《反杜林论》有感

读《反杜林论》有感
《反杜林论》深刻发人深省,通过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深刻地剖析了人类文明变革中道德观念的变化。
杜林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传统的道德概念,而采用新的道德背景,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他提出了“道德实践”的理论。
然而,反对杜林的人认为,即使是道德背景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传统的道德标准,尊重它们中间包含的价值观念,因此,当道德问题出现时,应该进行双重思考,兼容双重道德观。
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用新的道德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然而,新的道德观念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因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供我们借鉴。
另外,通过科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去审视双重道德观,我们也可以拟定出一套综合性的道德标准,并将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社会发展中的“集体共同福祉”。
总而言之,《反杜林论》对于我们理解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如何找到通向道德理想的方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同时,这也让我们反思,在不同的时代,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是什么让这些变化得以发生?如何合理地进行双重思考,融合传统道德价值和现代道德价值,以实现我们所期望的道德理想?这是今天我们必须向深思熟虑的问题。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篇一:《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一、概论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否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他指出,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忽视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另外,恩格斯反杜林论还对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恩格斯认为,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是空想的和不科学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的现实和客观条件,忽视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能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我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的认识,我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更深的理解,也会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更高的期待。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5d99c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e.png)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第一篇:反杜林论读后感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
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
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首先,恩格斯对于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恩格斯在书中指出了杜林逻辑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
他认为,杜林的逻辑形式主义过于偏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导致了逻辑和现实之间的脱节。
恩格斯认为,逻辑只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不能脱离实践和现实生活。
他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的密切联系,批判了杜林的唯物主义。
恩格斯还对杜林的概念和类别进行了批评,认为他的概念是虚无主义的,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也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变化。
恩格斯提出了自己对概念和类别的理解,强调了辩证法的作用,认为概念和类别应该是发展和变化的。
其次,在我看来,恩格斯反杜林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
恩格斯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他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解。
他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认识。
恩格斯强调了科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而不是抽象理论,在研究中要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还介绍了辩证法的原则,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他还指出了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区别,批判了杜林过分偏重形式逻辑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非常深入和精辟,对于当今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有指导意义。
最后,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内容还包括对哲学史的回顾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恩格斯在书中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他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唯意志论,认为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片面把握。
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扩大贫富差距。
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对未来社会的运作进行了设想。
我认为,恩格斯对哲学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非常深入和准确,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

批判谬论,捍卫真知--《反杜林论》读后感近日,有幸拜读了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的精选章节,深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总体上说,《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错误的“杜林论”以假乱真的背景下完成的。
杜林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大官僚家庭,70年代,他著书立说,反对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这便是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必须批驳杜林。
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
这一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其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包含五个部分: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说明明了其出版的历史。
引论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
哲学部分中,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的说明了其历史性和积极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十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
读完《反杜林论》,我认识到自由与必然是解释人的自觉活动与客观规律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读后感从哲学角度看,杜林搞出的那些哲学观点就像是用破铜烂铁拼凑起来的机器人,表面上好像有点样子,可稍微一推敲就散架了。
恩格斯用清晰的逻辑告诉我们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怎么回事。
比如说,在论述世界的统一性时,恩格斯的观点就像是一道明亮的光,照亮了那些被杜林搅浑的思想水域。
以前我觉得哲学这些东西很玄乎,但是通过恩格斯批判杜林,我才明白哲学其实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探索,不是杜林那种瞎编乱造。
再看政治经济学部分,杜林就像一个没头的苍蝇在经济概念的迷宫里乱撞,还想拉着别人一起迷路。
恩格斯则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领航员,有条不紊地指出经济发展的真正规律。
他谈到了价值、资本等概念,让我意识到经济可不是简单的钱进钱出,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关系和发展逻辑。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市场交易,看似只是买卖东西,实际上背后是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起作用。
在社会主义部分,那更是让我热血沸腾。
恩格斯批判杜林那些空想的、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观念,然后描绘出真正科学社会主义的蓝图。
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实现美好的社会不是靠做梦,也不是靠杜林那种瞎指挥,而是要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
恩格斯让我看到大自然就像一个超级精密的大机器,但是这个机器不是死的,而是充满生机和变化的。
里面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像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中的不同乐器,彼此配合、相互影响。
比如说生物的进化,不是随随便便就发生的,是和环境、和其他生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团队里工作,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团队里其他人的作用,也离不开整个大环境的影响。
而且,恩格斯在书中提到的科学发展历程也很有趣。
那些科学家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未知的知识海洋里航行。
有时候他们会走弯路,就像那些曾经被错误理论误导的时期,但随着不断探索,就像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这让我明白科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纠错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完美无缺的。
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

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反杜林论》是一本由法国思想家杜林写成的书,这本书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誉为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
杜林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对于宗教和信仰的批判性观点,并试图推翻宗教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正因如此,这本书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争议。
而我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则是从一个虔诚信徒的角度出发,对《反杜林论》进行反思和回应。
首先,我要承认《反杜林论》给我带来了一些不安和困扰。
杜林的逻辑分析和思维方式的确是非常强大和精准的,他精辟地揭示了许多宗教信仰中存在的疑点和困惑。
他对神的存在、神的属性以及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进行了严谨的推理和逻辑论证。
这让我确实开始产生了对自己的信仰的一些质疑和困惑。
但是,正是因为《反杜林论》的存在,我才开始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信仰。
我开始了一段漫长而有意义的旅程,通过学习、阅读和思考,我努力寻找对于这些疑问和困惑的答案。
我深入研究了圣经、神学著作和哲学论著,试图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找到了一些关于神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证据。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种严格的证据标准,即只有可证伪性才能成为真正的证据。
然而,在对神的存在进行推理和论证时,这种标准并不适用。
因为神的存在是超越人类理性和感知能力的,无法通过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行证明或证伪。
而宗教信仰往往建立在经验、灵感和直觉的基础上,这些无法被纯粹理性的分析所捕捉。
其次,我开始深入研究了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的逻辑分析确实强大,但他对于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并没有充分考虑。
宗教信仰往往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系统,更是一种存在方式和心灵生活。
它包含了对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包括意义、希望、伦理和人的尊严等方面。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以安慰、指引和力量,这些是纯理性无法提供的。
此外,我还深入研究了宗教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进行了强调,并认为二者是互相排斥的。
然而,我发现宗教信仰与科学是可以互相融合和共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
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
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可见他是要求人权的,他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任何超出这个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
”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
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什么是平等?最直白、古老的理解即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是平等的。
杜林所描述的平等观实际上就是这种平等观的变形。
“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
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
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他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从对象本身去认识对象;二是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道德和法律。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要对道德和法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深入它们借以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地区的各种关系,以及个人、群体的特性和行为方式。
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前提。
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
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
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
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
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人”。
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
这样,就有了道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
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
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
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
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
按照杜林的方法去认识人,构造社会图景,以及由此构造出道德学体系和法律学说,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伪景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权的口号成为资产阶级维持其利益的借口,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权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李丽红,吴景川. 浅谈《反杜林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读《道德和法》部分有感[J]. 魅力中国, 2009, (17) .
[2] 马怀玉,李春燕. 论《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现代意义——浅谈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现代意义[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 (01) . [3] 蔡春良.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4) .
[4] 马兵. 《反杜林论》中“现代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J]. 党校论坛, 1991, (03) .
[5] 彭夏夏. 普世道德和永恒真理之辨伪——读《反杜林论》有感[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 (05) .
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
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
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
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
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
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
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