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高教史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蔡俊兰高等教育的规模(主要包括在校生数、招生数和学校数)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量变以及量变到质变可以引起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变化,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1950—1976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过程:前10年速度和规模迅速上升,到1958—1960年形成了一个发展的波峰,在校学生总数近9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从0.37%提高到1.9%,超过亚非地区同期发展水平;随后迅速下降,1970年出现了一个波谷,在校学生总数仅有6.8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几乎为零。

高等教育发展起伏如此之大,实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所罕见,它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控制的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等教育规模决策方面的非理性。

1977年,在结束十年动乱后,中国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动因,由此使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高等教育增长与波动轨迹,同时考虑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定影响因素,运用划分周期阶段最基本的速度法,我们可以将中国1978-2003期间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1978—1991: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阶段在结束十年动乱后,中国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高等教育从此进入了恢复性的发展阶段。

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间高等教育几乎萎缩到了零入学率,所以在各高等学校纷纷恢复招生以后,使高等教育在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等规模指标均有了快速的增长。

这种快速的增长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具有补课的性质。

1983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初步设想,要求高等教育规模在1990年的在校大学生数(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达到500万人,研究生达到10万人。

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

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

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纷纷开设高等教育学专业,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管理人才的需求。

在这些高等教育学专业中,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含金量的。

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课程的设立是对高等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的一次突破。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为目标,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的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研究课程。

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等;实践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高等教育政策分析等;研究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的教学团队由一流的教授和专家组成。

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同时,教师还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提供实践机会和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

由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独特性和需求性,毕业生在高校、政府、教育机构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他们可以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高等教育评估等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作为培养高等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专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屋建瓴 洞透高教——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评析

高屋建瓴 洞透高教——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评析
维普资讯
8 8 企韭 葛 天 地 ・ 论缓 /2 0 / 1 } 理 07 0
高屋 建瓴 洞 透 高教
— —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评析
温金 荣 龚建 华
摘 要: 哲学是研究一切现象的基本思维工具。美国学者约翰 弄 。 s布鲁贝克《 . 高等教育哲学》 的显著特 色和成功之处在于, 灵 布鲁贝克指出, “ 现在, 我们缺乏的是把高等教育哲学作为 活地以哲学思想分析高等教育现象, 深刻回答了高等教育领域 个整体来处理——这就是说, 既要重视各种哲学流派, 又要重 的若干重大问 从而使其成为高等教育哲学的圭臬和高等教 视论述高等教育哲学有限的几个方面的无限的论文。王承绪教 题, ” 育 研究者 备参考书 的必 。当 如何将哲学思想与高 然, 等教育 授在译者前言指出, 研 二战后 , “ 各国高等教育都有很大发展, 高等 究完美结合, 该书虽不免有遗憾之处, 但瑕不掩瑜。 教育上的很多问题需要从哲学上进行理论的探讨, 作出正确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哲学; 布鲁贝克; 评析 回答。然而, ” 遗憾的是, “ 过去有关教育哲学的著作, 主要研究初 中图分类号:1 , 文献标识码: F2 1 36 A 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同时, 一般教育哲学著作往往从各派哲学中 文章编号:N3 07F20) — 8 — 2 C 4 一l / ( 71 1 0 2 0 0 8 推演出教育原理, 因此, 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 作 者: 温金荣, 江西教育学院赣 南分院教 师; 江西, 宁都, 要。如何把散落各处的高等教育哲学的零砖碎瓦在实践的根基 ”
年出版的的《 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 , 高等教育哲学” 二 、高等教育哲 学》 《 的成就 与贡献 为书名的专著, 书中他对高等教育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 《 高等教育哲学> 一书, 围绕高深学问、 学术自治、 学术自由、 的哲学思考, 其中不少观点和思想对于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仍 学术道德、 专业口径、 高校职能和大学的地位或 具有普遍价值和重要意义。布氏在高等教育哲学研究方面的成 高等教育对象、 角色等八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层层相因、 环环相扣而展开论述 , 它 功, 在国 使其 际高等 教育界享有盛誉。《 高等教育哲学》 显著 的 特色和成功之处在于, 灵活地以哲学思想分析高等教育现象, 并 们都是高等教育研究者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布 洞若观火的考察, 为人们解开了一个又 深刻回答了高等教育领域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因而成 鲁贝克力透纸背的剖析、 为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经典力作。

高等教育学资料复习要点

高等教育学资料复习要点

此要点仅供参考, 学霸型老师请绕道专题一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P4.9、12了解高等教育概念从古代高深学问教育, 到近代大学教育, 再到现代第三级教育的演变过程, 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高等教育概念演变:古代高等教育表现为高深学问教育, 中世纪至19世纪表现为大学教育, 20世纪初到现在表现为中学后教育或第三级教育。

1.名解: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概念演变在古代“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至19世纪“大学教育”→20世纪初至今“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

3.古希腊的高等教育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先河。

哲学教育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修辞学教育代表人物(伊索克拉特), 它是最早进行哲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组织。

4. 名解: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最早进行哲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组织。

5.选择: 从公元前4世纪起, 由柏拉图的“学园”伊索克拉特的修辞学校、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伊壁鸠鲁和芝诺的哲学学校, 共同构成了西方历史上的“雅典大学”6.古希腊的七艺: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7.古罗马的高等教育没有正规的教育制度, 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晚期, 直接移植希腊的七艺, 培养雄辩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塞罗和昆体良;二是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3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 形成带有拉丁特色的古罗马高等教育。

8.高深学问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四个特点:(1)从形式上说, 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是各国的高等学术中心, 或设于宫廷, 或附于神庙, 或存于私学中。

主要表现为个别大量的聚徒讲学, 进行高深学问的学习。

(2)从目的或内容上说, 主要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

东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特色, 辅以少量的自然科学教育;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则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 辅以伦理教育。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下)西方高等教育的嬗变轨迹为我们理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迪和现实参照;然而,它毕竟是外域的。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中,根植于丰厚的民族文化的血脉中。

这样,我们就必须将视域聚焦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脉动的考察上,总括并反思蕴含其中的丰富的历史馈赠和沉痛的历史教训,以为建构具有民族特色和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等教育机制与模式提供历史的支撑。

本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提供历史素材,后一个问题则是前一个问题的历史延伸;前者是一种事实考察,后者则主要是一种基于史实的现实反思。

第一节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进程,只能依循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历史进程,方能寻到根基,方能做出合历史、合逻辑的价值判断。

巡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走廊,可以将其脉动轨迹大致划分为四个前后相依相继的阶段。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及其蹒跚轨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高等教育既源远流长,又曲折漫长。

自西周的“五学之制”直至清末的“京师同文馆”,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段漫长而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一)从“五学之制”到“京师同文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蹒跚轨迹严格说来,中国成体制、成系统的真正的高等教育制度是从西方引进来的。

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思想与活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却有发达的大学教育。

古代的大学教育成为孕育近代高等教育的母体。

“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是一幅自从有了文字以来中华民族创造和传递精神文明的历史画卷。

”①此言甚确。

早在夏商时代,中国就产生了学校,并有了大学、小学之分。

《尚书·大传》记载:“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

”大学包括上庠、东序、右学;小学包括下庠、西序、左学。

高等教育学 存在论

高等教育学   存在论

存在论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1.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史时期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形成、制度完备、发展、衰落等几个阶段。

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官学与私学共生。

(2)儒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3)鲜明的等级性。

(4)崇尚自学讨论。

2.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并实施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3.自12世纪始,欧洲便开始出现了一批最早的大学。

主要有意大利的萨拉尔诺大学、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它们主要特点如下:(1)宗教色彩浓厚,中世纪大学充满了宗教色彩,学校被教会控制,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内容浸透了神学精神。

(2)自治权力高度凸显,自治权在内部表现为大学实现自治,由学生或教师组成的行会来管理事务。

(3)国际界限模糊,在招收学生和聘请教师方面没有国籍的限制。

学生为了受到全面的教育,可以到各国的大学里“漫游”。

(4)制度不健全:中世纪大学的早期办学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与自由度,如在培养目标、学制、课程,结业资格等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制。

4.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入学率占18岁年龄组5%-15%时,高等教育属“精英”阶段,15%-50%时,进入“大众化”阶段,50%以上则进入“普及化”阶段。

5.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

学历层次的不合理,我国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人才以及高级技术工人缺口比较大。

专业与学科的设置没有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

指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真理、思想、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

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许多教材若干年不换,没有能够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出来。

(3)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1949-2009)》述评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1949-2009)》述评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1949-2009)》述评作者:暂无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4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1949-2009)》述评廖益毛泽东同志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同样,高等教育政策也可视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生命。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除了某些特殊年代外,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现了当时的国家意志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成长壮大起到了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已有学者针对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决策进行了专门研究,如院系调整、教育革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大众化等专题都有不少成果。

但对于任何一个重大事件或政策,都只有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才可能看得清楚和客观。

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尚无一部以新中国60年高等教育政策历史为对象的专著,这对我们全面、系统了解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演变轨迹以及各个时期政策的成绩与问题是不利的。

最近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深圳大学李均教授新著《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1949-2009)》从政策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角度,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60年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梳理、论述和研究。

作者认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选择、确立、调整、改革、创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自我嬗变,而是一个多种因素合力、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体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条件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矛盾、不断调整、不断适应。

从历史分期看,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可分为六个阶段:1949年至1956年是“奠基期”,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模式是政策的主线索;1956年至1966年是“探索期”,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道路是主线索;1966年至1976年是“破坏期”,全面否定十七年教育路线,教育革命化、政治化是主线索;1976年至1984年是“重建期”,拨乱反正、恢复和重建中国高等教育秩序是主线索;1985到1997年是“改革期”,体制改革和探索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是主线索;1998年至2009年是“振兴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振兴高等教育事业是主线索。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1. 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博物馆和图书馆。

这些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P:14)2. 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P:15)3.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P:15)4. 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P:15)5. 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P:16)6. 中世界大学的特点:①行会性;②自治性;③国际性。

(P:18)7. 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P:18)8. 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大学在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研究职能。

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 2 -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P:25)9. 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P:28)10. 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P:29)11. 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P:32)12.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

“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

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恩
我们与大学的关系
未完待续
1999年后:交易关系
1977年后:恋爱关系
1952年后:同事关系
1919年后:朋友关系 古时:家庭关系
大学——人类最长寿的机构
据统计,西方世界在1520年以前建立的大约75个公共
机构仍旧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有着类似的功能和未中断
的历史,其中61个是大学 。
——[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11
古印度
12
古印度的高等教育
文字:梵文 社会制度:严格的种姓制度 教育内容:宗教、哲学、逻辑、文学、数学、天文、 医学等多种学科 机构设置:寺院成为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场所 代表:那烂陀寺
13
古希腊
古希腊的高等教育
毕达哥拉斯学派
–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先河 –高度重视数学、《勾股定律》
知名人物 牛顿、霍金、徐志摩
24
哈佛纪念堂
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建于1636年,仿效当时英 国剑桥大学的模式建立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 学校,始称剑桥学院。
1639年,学校更名为哈佛 学院,目的是为了永久纪念 学校创办人之一和办学经费 的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
古埃及的高等教育
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字母( 24个辅音字母) 书写工具:纸草
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和文 士学校; 古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学校 僧侣学校类似今天的大学
教学内容: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 学等高深学问
教学方式:灌输和体罚(男孩的耳朵长在背上)
2
教育改革要讲历史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 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 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
——雅斯贝尔斯
教育改革要讲历史
“读高等教育史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教我们欣赏 传统的力量。实际上当代高等教育的每个方面都 能溯源到19世纪后半期大学的形成,还有很多方 面追溯到殖民地时期的学院。有些方面在中世纪 欧洲的大学就存在了。大学这种稳定的本质导致 一种平衡,那些试图对大学的任何方面进行改革 的人对此深谙于心。”
亚里士多德则手指 向地,象征他认为 知识是透过经验观 察所获得的概念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分析维度
教育机构
私学:孔子、书院 官学:鸿都门学、国子监
教育内容
分馆授业(儒、史、文、玄) 儒学教育:四书、五经
教育目的 ◆培养统治者
古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从形式上说,或设于宫廷,或附在神庙,或存于私学 中,主要表现为个别大师的聚徒讲学。
1780年,哈佛学院被马萨 诸塞州议会破格升为哈佛大 学。
25
中世纪大学学科设置
设置四个学院:文科、医科、法科、神科 (涵盖高深学问的所有知识)
文学院为低级学院,进行“七艺”(文法、 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 乐)教育,修完“前三艺”获得学士学位, 修完“七艺”获得硕士学位
23
由来
剑桥大学
与牛津的关系 牛桥-Oxbridge表明两校的源流关系。后来发展出不同
风格。牛津大学会问:“What do you think?”,剑桥大 学会问:“What do you know?”看来,牛津大学更注重 思想,而剑桥大学更注重求知。这大概就是牛津出了29名 首相,剑桥出了6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
柏拉图学园(academy)
–创建于公元前387年,存在900多年 –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不懂几何者禁入
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lykeion)
–创建于公元前335年,一直延续至公元529年 –逍遥学派,注重研究
15
雅典学院的细节
柏拉图手指向天, 象征他认为美德来 自于智慧的“形式 ”世界
6
目录 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
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变迁
高等教育是什么
分析 维度
对象 目的和内容
形式
高深学问
机构
古代
大学教育
第三级教育
中世纪、近代

现代

一、古代高等教育概念
古埃及高等教育 古印度高等教育 古希腊高等教育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共同特征:高深学问教育
古埃及
10
18
二、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
产生时间:12-13世纪 影响:近现代世界高度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 特征:高等教育=大学教育(University Education) 主要代表: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数量: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在文艺复
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 类型:先生大学和学生大学
巴黎大学(法语: Université de Paris), 前身为索邦学院
曾经是世界上历史最 悠久的大学之一,其授 课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 12世纪中期。
1793年巴黎大学被撤 销,1896年获得重建。
1986年后,被拆分成 13座独立大学。
英语国家最古老大学
牛津大学起源于一次争吵 牛津大学共有104个图书馆,藏书丰富 《牛津英语词典》,享誉全球 牛津大学校徽
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
广州大学 杨晓霞 (博士、副研究员)
1
课程定位
• 课程目标 了解高等教育历史、基本规律、基本职能和大学的教
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的原则与实务。 • 课程功能
专业成长与发展。 • 课程价值
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大学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潘懋元) The Fish Is The Last To Discover Water(西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
20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又 译波隆纳大学,坐落 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 马涅大区首府博洛尼 亚。 1988年建校九百年 之际,欧洲430个大学 校长正式宣布博洛尼 亚大学为欧洲“大学 之母” 在2012年QS世界大 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 194名,居意大利大学 之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语国家最古老大学
从目的或内容上说, 主要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 方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特色,辅以少量的自然科 学教育;西方则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 伦理教育。
从对象上说, 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 教育是一种特权和身份。
从管理上说,东方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寺庙控制,官学 为主;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