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2节内容。

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第1节《透镜》之后,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本节的内容涉及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凸透镜的应用。

其中,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光折射规律的具体应用,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又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能初步区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简易模型照相机的过程,获得成功的愉悦,并初步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习惯,初步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方法教法:科学探究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发现法。

学法: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练习。

五、教学具:多媒体课件、照相机、幻灯机、卡纸、凸透镜、半透明薄膜、火柴、蜡烛。

六、教学过程教学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通过观察屏幕上的像,得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1、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得出结论要更多,而且放大镜成像比较直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要得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并不难新课教学四、实像和虚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经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生活中的透镜》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生活中的透镜》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生活中的透镜》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生活中的透镜》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学情分析
课前调查学生对本节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一般学生均知道照相机但对其调节不清楚或没有具体的感受;对投影仪的调节只是在课堂上看老师做过,没有具体的参与;放大镜的经常使用,生活中一些物品的放大作用还不能熟练感受到;成像特点没有归纳过。

所以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体会,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上做相应的调整。

3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
(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析解决重难点的具体方式与方法。

4教学过程。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二、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三、德育目标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二、新课教学[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生戊]为什么像片中景物比实物小?[生己]有时拍出的像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生庚]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师]这些问题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我让你们收集的资料,看看能否得出结论.[生甲]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生乙]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生丁]光线强拍出的像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生戊]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生己]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生庚]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师]大家准备的资料很全,也很好.我们知道了照相机的构造.要想了解它的使用方法,下节课我们再说.想不想做一个,如何做?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想想做做]方案一: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方案二: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也可行,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生甲]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师]大家做的很认真,观察的也仔细,现在看投影.照机机原理图(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板书)[师]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学生们分组观察,教师指导,看投影课本图3.2—4,介绍结构][生甲]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师]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并说出使用投影仪的优点.[生甲]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生乙]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生丙]投影仪可以把文字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使用方便.[生丁]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我们鼓掌进行勉励.[师]在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个仪器,它叫幻灯机,观察实物和挂图了解它的构造和能成的像.[生甲]幻灯机由镜头、画片框、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机箱等构成.[生乙]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生丙]反光镜是凹镜.[生丁]光源发出的光经反光镜和聚光镜作用后集中射向幻灯片.[生戊]幻灯片倒插,在屏幕上才有正立、放大的像.[生己]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生庚]幻灯机成的像与投影仪一致,都是倒立、放大的像.[生辛]幻灯机有专用幻灯片.[师]投影仪和幻灯机都能成倒立、放大的像,但投影仪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投射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或实物,使用方便.(二)投影仪(幻灯机)投影仪(幻灯机)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板书)[师]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生甲]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生乙]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生丙]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故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生丁]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生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生己]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生庚]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板书)三、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四、布置作业P59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缩小、倒立的像.2.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课本上的字,字就被放大了.板书设计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1)结构特点。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学校设计教师课型新授课时课 1教材分析本节课从生活例子入手,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使用提问设疑、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模型、教师演示、学生独立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侧重于让学生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和探究生活中几种应用透镜的仪器的成像情况,去体现成功的愉悦。

使学生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成像形成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充分的准备,同时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动手制作等多方面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说出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会区分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过程方法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突破重难点的设想依据显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投影仪、照相机成像特点.教学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二、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

(一)生活中的透镜1、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2、PPT出示生活中应用透镜仪器的图片。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核心素养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实际的科学素养。

教学策略以老式照相机为例,讲解照相机的构造,由学生实验《自制模型照相机》,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并初步探究照相机的调焦问题。

通过模型照相的调焦引出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像,进一步探究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当物体再靠近凸透镜时,我们可以通过凸透镜观察烛焰所成的像,进一步总结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最后通过光屏上能否成像以及像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凸透镜成实像与成虚像的区别。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尤为紧密,很多学生头脑中都有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经历照相机模型的制作、观察、分析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对成像有目的的观察比较,总结不同应用的成像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实验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2、教学难点:实像和虚像的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分组:2人一组,共21组教师演示器材:老式照相机1台,照相机模型(大)1台,投影仪1台,投影片1张,放大镜1个,“F”光源1个学生实验器材:自制模型照相机(两个纸筒,1个凸透镜,塑料薄膜1块,橡皮筋)、蜡烛、打火机、光屏课程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摄影吗?让我们用手机来拍照留念!大家知道吗?照相机里面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到的凸透镜。

凸透镜不仅仅能使光线会聚,更重要的作用是成像。

生活中有很多利用凸透镜成像的例子,比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等,今天我们主要介绍前面三种利用凸透镜成像的仪器。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内容及其分析:1.内容:(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2.分析: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1.教学目标:(1)知道并理解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成像特点。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分析:(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观察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问题分析:学生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并不陌生,但是通过对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采取探究法、实验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导入——揭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学生展示——拓展延伸——目标检测——课后小结●教学情境(一)导入(1—2分钟)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畹町中学校园图片,以及冬季田径运动会图片、文化艺术节图片。

[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的照片是由照相机拍的,同学们知道这些照片是怎样得到的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生活中的透镜【设计意图】日常生活图片,学生很熟悉,勾起记忆的同时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照相机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概述《生活中的透镜》是初中物理第五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是基于透镜知识基础上的学习,一个课时完成,时间共45分钟。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前面的光学知识◆学生能熟练地使用网络,上网搜索并浏览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但有迷航的可能◆学生普遍思维活跃,能积极并有条理地发表个人观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经验还不足,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引导教学目标分析二、学习内容和任务学习内容设计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以策略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题开展策略性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学习任务设计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完成三个学习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1、照相机:教师演示、观看投影给出的拍照过程2、投影仪:介绍幻灯机、电影放映机3、放大镜:一张桌放一个放大镜,同桌利用放大镜观察三、教学过程学习策略设计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和学习者分析的结果,这节课设计的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讨论策略:面对面或是通过网络分组讨论生活中的透镜。

探索策略:独立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协同策略:学生之间分组配合,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任务。

竞争策略:由于实验完成后,同学之间要公开评论,因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必定会存在一种竞争心理。

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评价策略: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其他同学的观察结果,利用合作学习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流程图《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问:1、什么是凸透镜?2、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电脑展示:1、利用PowerPoint给出下面美丽照片2、利用PowerPoint给出下面图片:通过上面活动,导入本节主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生举手回答学生感知生活中美丽的图片学生感知生活中让学生重新温习凸透镜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通过图片让学生体会照相机的神奇通过观看图片,板书设计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1)结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特点。

2.了解实像和虚像,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通过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4.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生活中的几种凸透镜成像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

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设计)
二、自学互研
(一)照相机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
94~95
1.仔细观察图中的照相机。

思考:
(1)照相机的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的胶卷相当于光屏。

(2)成像特点:照相机工作时,被拍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远,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近,在胶片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
95
2.如图所示是一台投影仪的示意图,其中,A是平面镜,作用是改变光路,B是凸透镜,作用是成像,屏幕上呈现的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实像和虚像
自主阅读教材P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95~96
3.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报纸上的字,我们得到了成像的特征是正立、放大。

结论: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4.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选填“同侧”或“异侧”)。

5.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选填“同侧”或“异侧”)。

三、合作探究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四、交流展示
方案一如图所示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 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会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方案一图) ,方案二图) 方案二如图所示,在球形烧瓶中盛满水,将手紧靠其背后,在其前面你将看到手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变大。

板书设计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1)结构特点。

(2)成像特点。

(3)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

2.投影仪
(1)结构特点。

(2)成像特点。

(3)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

3.放大镜
(1)结构特点。

(2)成像特点。

4.实像和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
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总结成像的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增加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用一组平行光线经过透镜会发生不同情况的偏折,将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基本知识串联起来。

大致模式为: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

课堂的起点:从体验出发.当我们用耳朵听,我们能记忆10%;当我们用眼睛看,我们能记忆30%;当我们亲身经历后,我们能记忆80%。

只有学习者进行了体验,学习才能发生,教师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引导和帮助。

本节课中学生“触摸透镜”“验证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素材,让学生在动态体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息息相关,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在物理教学中更要关注STS理念的渗透。

本节课的设计中,引入“透镜”,分析“为什么森林里不能乱扔矿泉水瓶”等素材,让学生通过生活了解物理,通过应用物理知识来保护自然,使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回馈于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