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结构精编版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 大气层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分层结构- 气候类型与气候要素-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构造板块理论与板块运动- 构造地貌与地质灾害3. 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与原理-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水污染与水环境保护4. 地貌与地表过程- 侵蚀地貌与沉积地貌- 风蚀与河流侵蚀- 冰川作用与地貌形态5.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2. 农业与农村发展- 农业类型与耕作方式 - 农业生产与农业发展 - 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3. 工业与城市发展- 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分布 -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工业与环境问题4. 交通与通信- 交通运输方式与网络 - 通信技术与信息社会 - 交通与通信的地域联系5.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的内外条件 - 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 区域规划与区域合作三、地理技术知识点总结1.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2. 遥感与卫星导航-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遥感与卫星导航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3. 统计与图表分析-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图表分析与数据解读- 统计与图表分析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四、应用地理知识点总结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要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2. 地理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地理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3. 地理思维与全球问题分析- 地理思维模式与方法- 全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地理思维与全球问题分析的案例研究总结:高二地理课程的学习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以及应用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知识框架

高三地理知识框架

高三地理知识框架地理作为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家园和我们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在高三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框架,以便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应试。

以下是高三地理知识框架的概述。

一、自然地理知识框架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研究地球的自然系统,包括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下面是一些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的自然地理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1. 地球的概况:a.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b. 地球的运动和倾斜角c.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2. 大气层:a. 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b. 大气循环:热带风暴、气候和季节变化c. 气象学基本概念:气压、湿度、温度等3. 水资源:a. 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b. 河流系统:重要河流、河流的形成和特点c. 海洋:洋流、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污染4. 地球内部和地质过程:a. 地壳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和火山b. 沉积作用和岩石循环c. 地理力量:风蚀、水蚀和冰蚀5. 生态系统:a.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b. 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c.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二、人文地理知识框架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另一部分,它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影响。

下面是一些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的人文地理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1. 人口地理学:a.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b. 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c.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2. 农业和农村地理学:a. 农业区划和农业种植方式b. 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c.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3. 工业和城市地理学:a. 工业地域布局和工业化过程b. 城市体系和城市化过程c. 城市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4. 交通和通信地理学:a. 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b. 通信技术和信息传播c. 交通和通信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5. 文化地理学:a. 文化区划和文化特征b. 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c. 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三、地理研究方法和技巧除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框架,高三学生还需要掌握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地理学习和研究。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第一章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第一章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第一章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轴的倾斜与四季的形成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地图的投影方式- 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3. 地理坐标系统- 经度与纬度的概念- 坐标系统的应用- 地球上任意点的定位方法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湖泊与地下水3. 地貌学-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五大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土壤侵蚀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城市布局与规划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 农业技术的发展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布局与环境影响- 工业全球化趋势4. 交通运输- 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与选择 - 交通网络的布局-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图像的解译-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GIS在各领域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定位与导航中的应用- GPS技术的发展与挑战五、地理与环境问题1. 资源与能源-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能源的分类与利用- 资源的可持续管理2. 环境问题与保护- 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酸雨等) -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政策与法规3. 灾害地理学-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灾害的预防与减灾-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六、地理与区域发展1. 区域的基本特征- 区域的划分与特征-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2. 世界地理概述- 各大洲的地理特征- 重要国家与地区的地理概况- 国际合作与地理因素3. 中国地理概述-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以上是高中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框架图,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

高中地理选修一每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选修一每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选修一每单元知识框架一、地图基本概念:1、什么是地图?地图是一种图形表示,它反映地理空间分布、形态等地理信息,以及地理空间中现实存在的物质关系。

2、地图的标尺标尺是指地图中表示比例尺的刻度和文字标记。

标尺不仅可以用来度量地形特征的实际大小,还可以衡量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3、地图坐标地图坐标是指把地图上的位置用数字或文字的对应表表达出来的一种坐标系统,它将地球进行投影或剪切,将球面地表投射到平面上,形成空间定位的基本准则。

二、地理空间结构:1、自然空间结构自然空间结构是指地理空间中自然要素的分布和分类,它通常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河流、土壤等要素。

2、人文空间结构人文空间结构是指地理空间中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和其活动迹象的结构,它通常包括人口密度、旅游资源、聚落结构、城乡道路网、文化资源等要素。

3、综合空间结构综合空间结构是指将地理空间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结合而成的空间形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和人文联系的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环境对人文活动的影响。

三、数字地图:1、数字地图的定义数字地图是指由计算机存储和处理数据技术所制作的地图,它以电子形式储存地理空间数据,支持多种软硬件设备及GIS软件系统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空间处理。

2、数字地图的应用数字地图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它支持多种软件应用程序,可以快速准确的了解、分析和利用Geo数据,从而实现信息的调度和整合。

另外,由于数字地图的存储和管理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所以它们的更新和变换效率大大高于传统地图。

3、地图制图原理地图制图技术主要是将地球表面的三度空间投影到平面上,以表示空间发展形态。

地图投影常用的方式有正射投影、弯曲投影、墨卡托投影和兰勃托投影等等。

正确使用投影方法可以使地图上的实际距离比例与实际地球表面距离比例接近。

高中地理必修1~3备考知识结构表

高中地理必修1~3备考知识结构表

地理三基备考知识结构表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①昼夜长短----太阳辐射时间;②(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2)地形地势:①海拔高低:如海拔越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受到散射、反射、折射等削弱就越少,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越少(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空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而且天空中云量少,且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且时间长;②山地坡向(向阳坡或背阳坡)----太阳辐射时间。

(3)天气状况:一般晴天比阴天接受太阳辐射时间长,强度大。

(4)日地距离(5)空气清洁度:如工业城市污染较严重,空气中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2.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1) 自然条件:①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②气象条件----天气状况;③地形。

(2) 人文条件:①交通;②安全性----人口密度、军事国防。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大气层,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大部分被地面吸收,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地面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几乎全部被近地面大气吸收。

近地面大气增温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形式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大棚) 3.昼夜温差大小原因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下垫面热力性质(陆地大于海洋;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裸地大于绿地)地形地势(山地、高原大于平原)、天气状况(晴天大于阴天)应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作物产量大、哈密瓜甜的原理。

4.影响年温差大小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纬度: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

(2)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区,大陆大于海洋;内陆大于沿海。

(3)气候:干旱气候区大于湿润气候区。

(4)地形:平原大于同纬度高原、山地。

5.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年较差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
臭氧层保 护; 高空飞行
电离层反 射无线电 波
太 阳 辐 射
大气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吸收 逆 辐 射
大气上界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
地面
“大地暖大气”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动大
大气水平运动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七个气压带

三圈环流
六个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原大
因气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运
水平气压梯度力动产源自地转偏向力 动 水 空 摩擦力

平气
运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
七压 六风
季节 移动
热力环流 基本形式
三圈环流 基本规律
东亚 南亚
季风环流
气旋 局部环流
反气旋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
律大 气 运 动 的 规
1.3
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自转 地轴
公转 太阳
轨道
赤道
黄道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逆时针
地轴空 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间指向
运动周期 恒星日/太阳日
空间指向不变 恒星年/回归年
运动 速度
角速度:除极点,15度/小时 角速度:平均1度/天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递减 线速度:平均30千米/秒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主要高中通地理过必修降一知水识结对构气候产生影响
具有适当的体 积和质量吸引 大气层
地球表面有丰富 的液态水
1.2
太阳辐射的概念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框架

社会:市场(决定生产类型和规模)、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因素、生产特点
自然:土地、水源、原料 区位因素 社会: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
工业区位选择
经济原则:五种指向型企业判断
环境原则
污染水:河流下游 盛行风:下风向
污染空气 季风:垂直方向
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生产——投入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
不利: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铜、磷、锌、云母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措施 :防洪 、航运 、发电 、提高水质 、旅游 、土地利用
区域工 业化与 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 发展的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对外开放的政策 良好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东南亚;优势:劳动力丰富、 全国最大的乔乡之一
季风:雨热同季节 最冷月0-15度:亚热带 地中海:雨热相反
温带海洋:均匀
最冷月<0度:温带
季风:最多月200左右 大陆:最多月100左右
11
农业:高纬曾产;低纬度:减产
气:全球气候 变暖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影响 措施
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影响生物的分布 影响人体健康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种草、固碳
适应气候变化:培育新种、调整农业结构
水:自然资源 对人类生存与 发展的意义
气象灾害:台风、旱涝、寒潮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5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 模式:原始型、传统型、过度型——发展中国家、现代型——发达国家
人口
自然: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框架

七压

六风
季节 移动
三圈环流 东亚 南亚
基本规律 季风环流
气 运 动 的 规 律
气旋
局部环流
反气旋.
20
三圈环流
形成三圈环流的 影响因素:
• ①高低纬度之 间受热不均
• ②地转偏向力
.
21
冬夏海陆的气压差异及亚洲的季风环流
一月 七月
亚欧大陆 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
北太平洋 气压中心
阿留申低压
东亚季 风风向

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 纬40°至60°之间大陆 东岸
冬季寒冷25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气候 在地 理环 境中 的作 用
地理环境 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气候、水文、 地貌、生物、 土壤等要素
形成气候 的因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下垫面因 素
人类活动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沉积地貌
.
沟谷、瀑布、溶洞 黄土高原的沟壑
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风蚀洼地、风蚀沟谷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沙丘\沙漠 沙垄、黄土高原等
46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浆
变质岩
变外 质力 沉积岩
重融再生 冷却凝固
岩浆岩
.
从岩浆到形成各 种岩石,又到新 岩浆的产生,这 一运动变化过程, 构成了地壳物质 循环。
•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北各. 地达最小值。
7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黄赤交角23º26'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 昼夜长短 度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精编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地球仪与地图[考纲原文]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网络构建]
地球的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网络构建]
大气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网络构建]
水体与地壳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壳物质循环。

4.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网络构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纲原文]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网络构建]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原文]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网络构建]
人口、城市与交通
[考纲原文]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网络构建]
农业区位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考纲原文]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网络构建]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考纲原文] 1.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网络构建]
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与地理信息技术
[考纲原文]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遥感(RS)在资源
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网络构建]
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
[考纲原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
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
必要的载体。

[网络构建]
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纲原文]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区域能源、矿产资
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
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6.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网络构建]
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
城乡规划
自然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