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短篇小说《山谷中的谜底》的基本内容;理解并掌握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掌握小说的基本阅读技巧。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归纳法及推理法进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思维反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弘扬友善、善良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讲信用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讲信用的品格。
三、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图书《山谷中的谜底》、黑板、彩色笔。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书包、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推理吗?推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请几名学生回答问题,并将他们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Step 2:课堂阅读(3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打开书包,找到课本《山谷中的谜底》,并带学生们看一遍故事标题,然后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大致内容。
2.让学生跟读故事,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关键字词。
3.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山谷中的谜底》。
4.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故事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记录关键信息。
Step 3: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20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动机和行为。
2.教师解释推理方法的基本概念,并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推理法进行解答。
Step 4:学生合作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短篇故事或小说进行解读,并推理出故事中的谜底。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Step 5: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请学生介绍自己小组选择的故事,并简要讲述其中的谜底。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推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推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阅读理解和推理思考。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并进行推理分析。
2.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一本《山谷中的谜底》推理小说。
2.单独解析故事情节的PPT。
3.分组辩论的PPT。
4.讨论问题的PPT。
5.问题解答的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是否听说过推理小说?你们对推理小说有什么了解?二、了解推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20分钟)1.教师通过PPT介绍推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和谜底揭示等。
2.教师通过PPT呈现《山谷中的谜底》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推理小说的结构。
三、独立阅读与理解(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山谷中的谜底》。
2.学生通过填写问题的方式整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四、小组合作辩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3-4人组成。
2.每组选择一个关键问题进行辩论,例如:是谁杀了受害者?或者,另有何人参与了谋杀?3.每组在10分钟内准备辩论,指定发言顺序。
4.每组进行辩论,提出证据和观点,力求说服其他组的成员。
五、问题解答(10分钟)1.学生集体讨论推理小说中的关键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情节中的悬疑点和线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3.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提醒学生在阅读推理小说时要注重细节和逻辑推理。
2.教师布置阅读《山谷中的谜底》的续集,以及其他推理小说的任务,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能力。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
(2)掌握生字词及其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内容,培养其推理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山谷中的自然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谷中现象的疑问。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山谷中的谜底》。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学生练习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推理和判断山谷中的谜底。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推理和判断过程。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山谷中的谜底》。
(2)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山谷中的现象的小短文。
2. 拓展作业:(1)学生调查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更多的自然现象。
(2)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待困难和挫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介绍。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解析。
3.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的特点、其他角色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山谷的神秘和谜底的可能性。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3. 人物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和其他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重点词语和句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练笔,可以是故事续写或者角色感受。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反馈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来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练习题。
4.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指导材料。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17山谷中的谜底教学目标: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曲”、“弹”、“似”,理解并积累四字词语“引人注意、漫天飞舞、苍翠挺拔、完好无损”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谜面、谜底和得到的启示理清文章的脉络。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的深刻含义。
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质疑解疑1.揭题齐读。
2.读课题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交流: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到底是什么?谁揭开了谜底?是怎么解开的?)3.点评:题是文的眼睛,读题时产生问题,就为读书思考开启了一扇窗户。
4.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5.读书就要这样:读中质疑,思考解疑。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出示生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魁北克女贞帐篷枝丫柘摧毁引人注意漫天飞舞苍翠挺拔完好无损弹性弯曲2.听写生词。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 )4.我们知道谜语分谜面和谜底,那么课文中的哪些部分写的内容是谜面,哪些部分写的又是谜底?除此以外还写了什么?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寻找谜面(一)学习1、2自然段。
1.现在我们就到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一条山谷中去看看,在那里究竟能看到什么?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2.预设:A走向:这条山谷是南北走向的。
B奇异的景观。
(板书:谜面东坡只有雪松西坡有松、柏等杂树)C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标画出表述奇异之处的句子。
圈出关键词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句子:(1)读句子,小组内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抓住“没有”、“唯一”、“只有”等体会这个山谷的景观奇异、罕见。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5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5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5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3、联络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从和消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开展”的深入含义。
学习既要敢于____,也要学会让步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及课末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一、积累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出示: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宁折不弯师:你读得很正确。
这些词的意思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再指名读,要读出大方激昂。
2、师:这位同学读得豪迈、坚决。
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____的精神。
其实,面对困难还有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
3、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师板画〕在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我们一起读谜面。
出示谜面,齐读2、那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活力,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齐读,考虑: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交流:〔1〕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标出“风向”,简单讲解〕〔2〕雪松有这样的本领。
5、师:那么,____魁北克省山谷中的这些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面对宏大的风雪,其他树木都丧失了活力,可它却仍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出示读书要求: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终究是什么?用“-”划出相关语句。
〕6、交流: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场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照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山谷中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谜底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山谷中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特点。
2. 教学难点:(1)谜底背后的科学道理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推理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山谷环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寻找答案。
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包括山谷图片、动植物图片等。
2. 视频资料:关于山谷景观、动植物的视频。
3. 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学习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山谷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谷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谷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谜底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3.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山谷中的动植物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山谷的美丽和神秘。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3篇)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赏读,体会雪松的智慧与顽强。
4、联络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从和消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开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扣“谜”导入,激趣促学1、板书“谜”字。
学生猜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手指〕2、简介谜语的组成: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局部构成。
3、这节课,咱们还要猜一个谜,是一个“山谷中的谜”。
〔板书:山谷中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要求:〔1〕边读边画卅生字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看清字形。
〔2〕找一找“山谷中的谜”和“谜底“分别是什么,用横线面i出来。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理解学生读书情况。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
①出示认读,纠正读音:柘、丫、贞、帐、摧。
②同音字比拟:“摧”与“催”〔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①“山谷中的谜”是什么?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②“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谜底”又在哪里呢?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活力。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这足课文告诉我们的“谜底”,补充课题中的“底”。
4、课文除了写了山谷中的“谜面”和“谜底”,还写了什么?人们从“山谷中的谜底”中得到的启示。
5、默读课文,根据“谜面——谜底—启示”划分段落。
三、精读课文,弄清“谜面”1、这是____魁北克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老师相机用简笔画画出这个山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l自然段,把山谷中的奇异景观在图上示意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展示课导学案
――预习课
课题:17 山谷中的谜底
学校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主备教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二、自学引导。
1、自学生字、词语,独立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
(1)、自学生字。
①掌握生字读音:kui zhen peng ya
魁贞篷丫
②掌握生字的书写:
“篷”是上下结构,注意写紧凑。
③辨别形近字或多音字:篷摧sang
丧
蓬催sang
(2)、理解词语。
(在课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批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它的
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也要会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4、理解课文内容:
(1)、重点词语理解:
唯一:只有一个。
完好无损:没有一点损害。
摧毁:用强大的力量破坏。
(2)、重点句子理解:
“就这样,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的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
(连用四个“反复”,反映了雪松与风雪抗争过程的艰辛。
“反复的积”说明风雪之大,“反复的弯”说明雪松承受压力之大和在承受的同时适当退让的策略,“反复的落”说明雪松的退让策略取得了成功,“反复的弹”突出了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
)
三、教学反思:
展示课
一、合作探究。
1、小组汇报交流。
(1)、选择自己重要的收获简要的写下来。
(2)、质疑,看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2、全班展示。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展示质疑的问题,小组讨论。
3、重点探究。
(1) 联系课文中写雪松“弯曲“、”反弹“和不屈不挠的语句,谈谈读后的感悟。
(2)由雪松弯曲、反弹,你想起了什么人、什么事?
二、拓展阅读。
1、资料袋:
描写松树的诗:《青松》《咏松》
2、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中外名人故事》
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