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与生物效应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戴树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化学(戴树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化学》考试大纲1.《环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了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归趋和效应。

本考试大纲侧重于环境污染化学,着重于各类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等经典内容。

对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及生物效应、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浓缩机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需加以重点掌握。

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环境化学发展及基本内容1.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发展动向、研究内容及热点问题水环境化学2.天然水的基本特征组成;3.水体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着重配合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沉淀和溶解、水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等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4.水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与归趋模式。

着重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等典型机制与迁移转化模式。

5.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营养物质的来源;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湖水的营养化程度;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大气环境化学6.大气中污染物的特征;7.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温室效应;气相大气化学: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化学;液相大气化学:酸沉降化学、大气中液相反应;大气颗粒物化学);8.重要的大气环境化学问题: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特征及形成条件;光化学烟雾主要参与物质;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光化学烟雾危害及防治;光化学烟雾与硫酸型烟雾的对比;太阳和地球辐射间的能量平衡;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防治对策;降水的化学组成;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大气平流层的组成;臭氧层的形成和耗损的化学反应;臭氧洞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现状及防治。

环境污染与生物效应

环境污染与生物效应

环境污染与生物效应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物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关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新闻。

然而,我们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污染对生物的潜在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威胁我们的生态系统和自身的健康。

本文将探讨环境污染对生物系统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繁殖和适应能力。

例如,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对许多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水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和重金属会导致水生生物毒性和突变,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中的农药和化学肥料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产生了破坏性的效应。

首先,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大量的研究表明,污染物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污染物的释放导致了一些物种的灭绝和其他物种数量的下降。

这不仅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物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某个物种变得稀缺或消失时,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

其次,环境污染还会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可以被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到食物中。

例如,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毒金属,如汞和铅,水生生物摄取这些金属后,再被人类食用,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神经系统损害和器官功能紊乱。

同样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也会被人类吸入,导致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此外,环境污染还会导致基因突变和DNA损害,对生物的遗传稳定性产生潜在威胁。

许多污染物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这可能导致遗传突变和基因突变的累积。

这样的突变不仅会对个体的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对整个种群的遗传稳定性和进化发展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减少生物效应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污染源。

其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倡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的应用。

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 根据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变化和DO的变化,
可把受污河流分成几段:
– 清洁区:未受污染 – 分解区 – 腐败区
1.2.4 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
– 指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 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 注:合成作用指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吸 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 质的过程。
– (3)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透过完整皮肤引起中毒。
• 植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 (1)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部 分;
– (2)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 物,是植物对大气污染物吸收的主要方式;
– (3)有机化合物的蒸汽经过植物地上部分表皮渗透 而摄入体内
污染物的体内分布
图1-1 污染源示意图
污染物的自然来源(Natural Source ) : 自然界向环境排放, 如:活动的火山或矿床;
农业
污染物的人为来源(Artificial Source ) : 来自人类活动,影 响范围广、危害大,如工业三废
交通
工业
污染物(Pollutant)
• 污染物
–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 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 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 环境化学效应环境 效果。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
果。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
• 工业污染源 • 农业污染源 • 交通运输污染源 • 生活污染源
– 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 代谢变化过程。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引言污染物是指那些不断通过人类活动排放到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

典型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土壤中的农药等物质。

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和对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些污染物在不同环境圈层中的转归和效应。

大气中的典型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煤、石油等燃烧过程,通过大气向土壤和水体传播。

在大气中,二氧化硫易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形成硫酸等强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形成,对植物和建筑物造成损害。

此外,二氧化硫还参与臭氧和颗粒物的生成,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对大气和水质均有影响。

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挥发性有机物反应形成臭氧,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

此外,氮氧化物还是水体中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水华的产生,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

水体中的典型污染物重金属重金属是水体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

重金属如铅、镉等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具有较大危害。

它们在水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和蓄积性,易被生物富集,加重水体污染。

有机物有机污染物包括各类化学品,如农药、兽药和工业化学品等。

这些有机物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危害较大,有些有机物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它们在水体中转移速度较慢,易富集在生物体内,引起食物链中毒现象。

土壤中的典型污染物农药农药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来源于农田施用。

农药中的有机氯、有机磷等成分易残留在土壤中,并渗入地下水和河流中造成污染。

农药对土壤生物和植物生长产生危害,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总结与展望不同环境圈层中的典型污染物具有不同的转归和效应,但它们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以上是关于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的讨论,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污染生态过程概述

污染生态过程概述

环境污染物分类
生物污染 按污染物性质 化学污染
物理污染
废气污染 废水污染 按污染物形态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辐射污染
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 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如恐龙的灭绝、 水利工程、森林砍伐;急性与慢性效应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 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土壤酸化等。
物理-化学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重要的形式。 (1)溶解-沉淀作用、络合-螯合作用、吸附-解
吸作 用、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作用 (2)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生物化学分解
生物迁移 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
的迁移,是一
影响迁移的因素
内部因素 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所具
在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还指污染物不同形 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例:汞形态的分布图1-2和图1-3表明了污染物在水 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分布。
三、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
转化的定义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
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的形式 物理转化:蒸发、渗透、吸附 化学转化:氧化还原、水解、光化学—最为普遍、常
污染物的形态 定义: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
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包括(环境污染化学研究范畴) 价态,如Cr(VI)、 Cr(III) 化合态,如有机汞和无机汞 结构态,如同分异构体 γ型六六六,PAHs结构(多环
芳烃)
污染物的分布
污染物的分布 主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仅指

污染物的毒性和生物效应机制

污染物的毒性和生物效应机制

污染物的毒性和生物效应机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污染物的毒性和生物效应机制是研究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课题。

一、污染物的毒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污染物的毒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浓度、暴露时间、个体差异等。

不同的污染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包括急性毒性效应、亚急性毒性效应和慢性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效应是指在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污染物,导致生物体短时间内产生剧烈的不良反应。

例如,空气中的苯、甲醛、氨气等有机气体和硫化氢、氰化物等无机气体均具有很强的急性毒性。

短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导致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肺水肿、死亡等后果。

亚急性毒性效应是指接触时间较长、浓度较低的污染物,引起的中等程度的毒性效应。

例如,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可以在长时间内积累在人体内引起神经性疾病、癌症等,而水中亚硝酸盐、铜、氟等化合物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

慢性毒性效应是指长期暴露于较低浓度污染物的影响,主要由重金属和某些有机污染物引起。

例如,密切接触铅、汞等重金属可引起妊娠期间胎儿畸形、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障碍等,长期接触有机氯草甘膦、雌激素等可导致癌症和免疫系统失调等后果。

二、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机制生物效应是指污染物对生物体内部生化和生理活动产生的影响。

污染物引起生物效应的机制很复杂,主要包括代谢途径、损伤机制和影响生长发育的渠道。

代谢途径是指污染物通过代谢途径进入生物体内部,通过身体代谢的过程,他们被分解为无毒物质,以及有害物质,引起各种生物效应。

例如,人体内的氧化酶可以将苯分解为苯醇和苯酚,这些无毒的代谢产物很快被体内的代谢途径清除。

然而,以二噁英、苯并芘等有机污染物,往往不能被代谢,而是在生物体内长期沉积,积累到一定浓度,可能会引起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有害生物效应。

损伤机制是指污染物直接对生物体造成的生化和细胞结构损伤。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物效应环境效应是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及其后果。

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态效应。

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对生态系统产生毒性作用,使鱼类受害而减少甚至绝灭;任意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产生干旱、风沙灾害,同时使鸟类减少,害虫增多;致畸、致癌、致突变物质的污染引起畸形和癌症患者增多。

这些都是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的表现。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放大及生物迁移的过程是导致环境生物效应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资料来源王焕校,2000)一、有关生物对污染物吸收、迁移的几个基本概念1.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症状的污染物浓度称为安全浓度。

2.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的影响的最高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3.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毒物时间越长,受害越重。

这种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

EC50、EC70、EC90 分别代表在该浓度下有50%、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

4.致死浓度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

LC50、LC70、LC90、LC100 分别代表毒害致死50%、70%、90%、100%的个体的阀门。

二、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植物能粘附和吸收气态污染物。

植物粘附污染物数量,主要取决于植物表面积和粗糙程度。

污染物能通过叶面气孔或径部皮孔进入植物体内。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植物吸收水溶态污染物的器官是根,但叶片也能吸收水溶性污染物。

水溶性污染物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达到根表面:(1)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2)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作用而到达根部。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知识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生物转化教 学 内 容主要介绍污染物质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机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和污染物质对机体毒性两方面的内容。

重点:污染物沿食物链的浓缩与累积放大过程及影响因素。

难点: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教 学 要 求1、了解酶的分类及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2、掌握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

3、掌握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4、掌握米氏方程及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微生物反应速率方程及影响微生物反应速率的因素。

5、掌握毒物的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了解环境和生物体中的部分“三致”毒物。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约为75-100A 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亲水的极性基团排列于内外两表面,疏水的烷链端伸向内侧,所以,在双分子层中央存在一个疏水区,生物膜是类脂层屏障。

膜上镶嵌的蛋白质的亲水端也都露在双分子层的外表面。

这些蛋白质各具一定的生理功能,或是转运膜内外物质的载体,或是起催化作用的酶,或是能量转换器等。

在生物膜中还间以带极性、常含有水的微笑孔道,称为膜孔。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根据机制分为以下五类:1、膜孔滤过细胞膜上具有充满水分的小孔,水及水中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可借助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透过细胞膜称作膜孔滤过。

毒物滤过膜孔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膜孔的大小。

2、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经细胞膜向低浓度侧的转运过程为被动扩散。

多数外源性毒物常以这种方式通过细胞膜。

扩散速率服从费克定律:xc DA dt dQ ∆∆-= 式中:dtdQ ——单位时间垂向扩散通过膜的物质的量。

c ∆——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变化量。

x ∆——膜厚度。

D ——扩散系数。

A ——扩散面积。

Q ——为扩散量。

扩散系数取决于通过物质的分子结构、脂溶性及带电情况和膜的性质。

一般脂/水分配系数越大,分子越小,或在体液PH 条件下离解越少的物质,扩散系数越大,而且容易扩散通过生物膜。

被动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参与,因而不会出现特异性选择,竞争性抑制的饱和现象。

3、被动易化扩散某些物质借助膜上一些特异性蛋白载体的帮助,由高浓度处经细胞膜向低浓度处扩散的转运为被动易化扩散。

扩散速率与膜上载体的数量有关。

存在特异性选择、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4、主动转运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分子量较大的水溶性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这一转运为主动转运。

所需能量来自于膜的三磷酸腺苷酶分解三磷酸腺苷(ATP )成二磷酸腺苷(ADP )和酸磷时所释放的能量。

这种转运与膜的高度特异性载体及其数量有关。

存在特异性选择、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例:KP P K →++ +++→+K ADP PP ATP KP5、胞饮和胞吞某些固态物质与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细胞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细胞膜的外包或内陷,将固态物质包围进入细胞,这种方式称胞吞,如为液态物质,称为胞饮。

对于由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肺泡里的微粒和血液中的某些毒物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外来物质以何种方式通过细胞膜,主要取决于:①细胞膜的结构②毒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是正常营养物质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细胞膜的主要方式。

除与正常营养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类似的毒物外,大多数物质是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

膜孔滤过不是主要方式。

第二节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

其中转运包括吸收、分布和排泄。

消除包括排泄和生物转化。

一、吸收吸收是污染物质从机体外,通过各种途径通透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吸收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1. 消化道消化道是吸收污染物最主要途径。

吸收主要部位在小肠,其次是胃。

影响吸收的因素:污染物脂溶性:脂溶性越强,被小肠吸收越快。

pH:小肠液pH≈6.6、胃液pH≈2,有机弱碱在小肠中吸收比胃中快;虽然有机酸在胃中比在小肠中利于吸收,但小肠吸收面积大且血流速快,因此还是小肠中吸收快。

血流速度:对于脂溶性污染物,血流速度快,机体对污染物吸收速度大;一些极性污染物,脂溶性小,扩散为限速因素,对血流速度不敏感。

2. 呼吸道呼吸道是吸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

主要吸收部位是肺泡。

气体污染物可直接进入肺部而转入血液。

>2.5um粒径颗粒部分会留在鼻咽部,易通过人体活动排出。

呼吸0.5~2.5um粒径颗粒部分可进入支气管,粘于粘液层并排出。

<0.5um粒径颗粒部分可深入肺部,部分被溶出进入体液。

3. 皮肤皮肤吸收是不少污染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

皮肤接触的污染物质常以被动扩散相继通过皮肤的表皮及真皮,在滤过真皮中的毛细血管壁膜而进入血液。

具有水溶性兼脂溶性的低分子污染物(分子量<300)如酚、苯胺等较易通过皮肤进入机体。

此外,人体可通过出汗排污,但是次要途径。

二、分布分布是指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由血液转送至机体各组织;与组织成分结合;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过程。

在污染物质的分布过程中,污染物质的转运以被动扩散为主。

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生物膜,此时,组织血流速度是分布的限速因素。

具有膜屏障的组织。

污染物质由血液进入脑部时,必须穿过这一毛细管壁内皮的血脑屏障,此时,污染物经膜的通透性是限速因素。

污染物质由母体转运至胎儿体内,必须通过由数层生物膜组成的胎盘,称为胎盘屏障,也同样受经膜通透性限制。

污染物常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污染物常与血液中的血浆蛋白质结合,该结合呈可逆性。

三、排泄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排泄器官有肾、肝胆、肠、肺、外分泌等,而以肾和肝胆为主。

1、肾排泄1、肾排泄:污染物通过肾随尿而排出的过程。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许多的膜孔,大部分污染物质都能从肾小球滤过。

②肾的近曲小管,具有机酸及有机碱的主动转运系统通过这两个转运,使污染物进入肾管腔从尿液中排出。

③肾的远曲小管:对滤过肾小球溶液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动扩散进入重吸收,使之在不同程度上又返回血液。

肾小管液的PH对重吸收也有影响,呈酸性时,有机酸解离少易被重吸收,而有机酸碱解离多难被重吸收,呈碱性时,恰好与前相反。

总之,肾排泄污染物质的效率是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主动分泌和远曲小管被动重吸收的综合效果。

是污染物的一个主要排泄途径。

2、肝胆系统的胆汁排泄胆汁排泄是指主要由消化管及其他途径吸收的污染物质,经血液到达肝脏后,以原物或其代谢物和胆汁一起分泌至十二指肠,经小肠至大肠内,再排出体外的过程。

污染物在肝脏的分泌主要是主动转运,被动扩散较少。

排泄物中,少数是原形物质,多数是代谢产物,所以胆汁排泄是原形污染物排出体外的一个次要途径,是代谢产物的主要排除途径。

一般分子量在300以上、水溶性大的化合物,胆汁排泄良好。

四、蓄积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称为生物蓄积。

蓄积量是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代数和。

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酪。

污染物质常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蓄积。

蓄积部位中的污染物质,常同血浆中游离型污染物质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

毒物吸收、分布、排泄、蓄积图解第三节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一、生物富集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富集用生物浓缩系数(BCF)表示,即BCF=c b/c e (5—2)式中:BCF—生物浓缩系数c b—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c e——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生物浓缩系数大小主要受污染物性质、生物特性和环境条件3方面因素的影响。

(1)物质性质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降解性,脂溶性和水溶性。

一般而言,降解性小,脂溶性较高,水溶性低的物质,BCF 高,反之,则低。

(2)在生物特征方面的影响因素有生物种类,在大小,性别,器官,生物发育阶段等(3)在环境条件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盐度,水硬度,PH 值,氧含量和光照状况等。

从动力学观点来看,水生生物对水中难降解物质的富集速率,是生物对其吸收速率、消除速率以及由生物机体质量增长引起的物质稀释速率的代数和。

吸收速率(R a )、消除速率(R e )以及稀释速率(R g )的表示式为:R a =k a c w (5—3)R e =-k e c f (5—4)R g =-k g c f (5—5)式中:k a 、k e 、k g ——分别代表水生生物吸收、消除、生长的速率常数;c w 、c f ——分别代表水及生物体的瞬时物质浓度。

于是,水生生物富集速率微分方程为:f g f e w a fc k c k c k dt dc --= (5—6)如果富集过程中生物质量增长不明显,则k g 忽路不计,则上式简化成f e w a fc k c k dt dc -= (5—7)通常水体足够大,水中的物质浓度(c w )可以视为稳定。

又设t=0时,c f (0)=0。

在此条件下求解(5—6)式、(5—7)式,得水生生物富集速率方程为:[]t k k k k c k c e g g e w a f )exp(1---+= (5—8) []t k k c k c e ew a f )exp(1--= (5—9) 从(5—8)式、(5—9)式看出,水生生物浓缩系数(c f /c w )随时间延续而增大,先期增大比后期迅速,当→∞时,生物浓缩系数依次为g e a wfk k k c c BCF +== (5—10) e a w fk k c c BCF == (5—11) 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生物浓缩系数有一阀值,此时,水生生物富集达到动态平衡。

生物浓缩系数指生物富集到达平衡时的BCF 值,并可由试验获得。

在控制条件下的实验中,可用平衡方法测定水生生物体内及水中的物质浓度,也可用动力学方法测定k a 、k e 和k g ,然后用(5—10)式或(5—11)式算得BCF 值。

水生生物对水中有较高脂溶性和较低水溶性物质的富集,以被动扩散通过生物膜的难降解有机物质,可简化为分配作用。

即这些有机物质在辛醇-水两相分配系数的对数(lgk 0w )与其在水生生物体中浓缩系数的对数(1gBCF)之间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其通式为 IgBCF=a lgk 0w +b (5—12)式中的回归系数a 、b 与有机质的水生生物的种类及水体条件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