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公开课

合集下载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优质课件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优质课件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诗海漫步”,具体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感悟,艺术特色的鉴赏。

重点:诗歌的结构、情感、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词朗诵:让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结构、情感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为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秋夜主题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2. 板书内容:诗歌背景:唐代,杜牧结构:起承转合情感:忧国忧民,感慨时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对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分析并鉴赏一首秋夜主题的诗歌,要求不少于200字。

2. 答案:背诵内容见课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用诗歌表达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感悟2. 艺术特色的鉴赏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分析一、诗歌意境的感悟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从中把握诗歌的主题。

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课件

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课件

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主要围绕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咏物抒怀》中的篇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详细内容涉及托物言志的定义、分类、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托物言志。

2. 培养学生通过托物言志分析、解读诗歌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分类及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定义,学会分析、解读诗歌中的托物言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1)讲解托物言志的定义,举例说明。

(3)讲解托物言志的作用,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进行详细解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托物言志2. 板书内容:(1)定义:以物喻志、借物抒情(2)分类:拟人、象征、寓意(3)作用:形象生动、深化主题、表达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选取一首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进行分析。

(2)谈谈你对托物言志在诗歌鉴赏中的认识。

2. 答案:(1)例:《登高》分析:本诗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运用了拟人、象征的托物言志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但在分析诗歌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公开课课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公开课课件

《考试说明》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 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 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 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 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 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科学地评价一首 诗的思想内容。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 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 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 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 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材料为陈文龙的《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 宋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国情感。 分值及题量无变化 ,从题型上看,是对2018、2019年全国卷的继 承。 第15题为四选一的选择题,3分, 第16题是问答题6分,围绕 诗句含义理解来命制的表现手法题。 导向和启示 、考查重点: 1、诗句和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2、注重在读懂基础上的赏读。
2020年山东模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公开课一等奖一、诗歌原文呈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背景知识介绍。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当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正处于意气风发的时候。

了解这个背景啊,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这首诗的大门。

就好比你要去了解一个人,知道他的经历、他当时的处境,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和想法一样。

曹操这个时候看着大海,那心里肯定是豪情万丈的。

三、诗句解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两句就像一个电影的开场镜头,曹操登上碣石山,目的就是为了看大海。

“临”这个字啊,就有一种很有气势的感觉,就好像曹操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碣石山上,然后眼睛就盯着那片大海看。

简单的两句,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场景之中。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何澹澹”,这是在描写大海的水波啊,“澹澹”这个词,让我们感觉大海的水波在缓缓地动荡,就像一个巨人在轻轻地呼吸一样。

然后“山岛竦峙”,山岛高高地挺立在大海之中,这一高一低,一水一山,画面感就出来了。

就好像大海是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而山岛就是绸缎上凸起的宝石,特别有层次感。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从大海转到了海岛上的景色。

你看,岛上树木长得密密麻麻的,各种各样的草也长得很茂盛。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这个海岛是充满生机的呀。

曹操看到这样的景色,心里肯定也会觉得很有活力。

这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到满眼的绿色,心情也会变得很好一样。

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一下子就有了一种秋意凉凉的感觉。

萧瑟的秋风刮起来了,然后大海里巨大的波涛就涌起了。

这两句描写特别有力量感。

秋风就像是一个指挥家,它一吹,大海就开始演奏起汹涌澎湃的乐章。

那波涛涌起的样子,就像一群奔腾的骏马,特别壮观。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鉴赏诗歌语言诗眼公开课.pptx

鉴赏诗歌语言诗眼公开课.pptx
这一句是说: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使它因天气寒冷,霜露渐重而开始枯黄的叶子更加 纷纷凋零。似乎让我们看到词人因寒夜漫长而辗转 难眠的煎熬情状。—— (描景象,摹情态)
草木本无恨,词人采用拟人手法,将自己的感受 融 入 其 中 , 借 梧 桐 之 恨第,9页抒/共1发1页 自 己 流 落 他 乡 , 因 思
随堂练习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 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 [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 。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
己 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
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为什么?
第4页/共11页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 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 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 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复习目标: 学会寻找诗词中的“诗眼”,
并能对其做准确的分析。
第2页/共11页
什么叫“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 传神 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
全诗的诗眼(句,联) 局部的诗眼(字,词)
第3页/共11页
提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现代诗歌》第二单元第五课,主题为“诗歌鉴赏之意象”。

教材中选取了五首诗歌,分别是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并能够分析、欣赏诗中的意象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意象创作诗歌,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歌意象的概念,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象美。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运用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欣赏(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五首诗歌,注意体会诗中的意象。

教师选取其中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及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3. 意象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首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并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并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分析教材中未讲解的诗歌,填写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诗歌创作(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作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诗歌。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意象的定义、作用以及如何欣赏诗歌意象。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创作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诗歌,并附上创作心得。

2. 分析教材中未讲解的诗歌,填写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绘春天美景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诗歌单元,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诗歌的意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意象的定义、分类、作用以及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

详细内容涉及《静夜思》、《钱塘湖春行》等经典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意象的分类和作用;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来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意象的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意象的分类、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静夜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新课内容:讲解意象的定义、分类、作用,结合《钱塘湖春行》等诗歌进行分析;3. 例题讲解: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诗歌中的意象,巩固所学知识;6.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意象,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意象的定义、分类、作用;2. 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3. 经典诗歌意象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书面分析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意象的分类、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2. 例题讲解环节,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如何提高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意象的分类、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1. 意象的分类: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抽象意象。

自然意象如山水、花鸟等;社会意象如战争、爱情等;抽象意象如时间、命运等。

2. 意象的作用: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寓情、象征、暗示等功能。

通过意象,诗人可以表达情感、渲染氛围、塑造形象、深化主题等。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
永济三中 张婷 教学目标:
1、积累事物形象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分析事物形象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3、规范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
一、知识点指津 (一)事物形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事物形象的塑造多体现在咏物诗中。

举例说明:《咏柳》《梅花》《竹石》等。

(三) 根据我们学过的咏物诗及其上面的三首诗概括咏物诗的的特点:
1、标题:
2、对象:
3、表现手法:
课堂互动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竹 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探究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典型例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整体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如何规范答题
(一)典型例题
例一: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二)探究答题步骤
课堂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形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步骤1:
步骤2:
步骤3:
(二)(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步骤1:
步骤2:
步骤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