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doc25页)完美版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doc25页)完美版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Doc25页)完美版1. 引言本文档为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完美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详细的说明,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

2. 背景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工程原理和科学原理的学科,旨在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学技能,提升他们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

3. 课程设计目标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如下: - 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 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工具和技术; - 能够设计和分析环境工程系统; - 培养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环境工程学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的最初阶段,学生将学习环境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定义、目标和发展历史。

此外,还将介绍环境工程学的主要领域和应用。

4.2 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并应用环境工程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原理和概念。

4.3 环境工程设计在设计阶段,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环境工程学知识和技术,设计一个环境工程系统。

这个系统可能涉及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或固体废物管理等方面。

4.4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阶段,学生将分析和评估真实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体会到环境工程学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5. 课程设计要求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有以下要求:5.1 独立完成每位学生需要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包括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等阶段的任务。

5.2 深入分析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环境工程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中。

5.3 创新思考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提出创新的环境工程解决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

5.4 书面报告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设计要求,提交一份完整的书面报告,该报告应包括课程设计的所有阶段,并清晰地呈现相关的分析和结果。

环境工程学教案

环境工程学教案

《环境工程学》教案绪论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1、环境科学环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学——是运用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结合环境科学的理论,研究保护自然环境所应采取的具体工程措施,开发和设计去除各种污染物的设施和设备,实现保护环境、改善或修复破坏的环境的目标。

它是环境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实施者。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环境工程分会给出的环境工程的定义: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通过健全的工程理论与实践来解决环境卫生(environmental sanitation)问题,主要包括:提供安全、可口和充足的公共给水;适当处理与循环使用废水和固体废物;建立城市和农村符合卫生要求的排水系统;控制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并消除这些问题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而且,环境工程所涉及的是公共卫生领域里的工程问题,例如控制通过节肢动物传染的疾病、消除工业健康危害、为城市、农村和娱乐场所提供合适的卫生设施,评价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等。

因而,人们提出:―科学家发现事物,工程师使它们有用‖即―Scientists discover things, engineers make them work.‖二、环境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给排水方面:公元前两千年中国已用陶土管修建地下排水道,并在明朝以前开始用明矾净水。

古罗马在公元前6世纪修建下水道,英国在19世纪初开始用砂滤法净化自来水,并在1850年把漂白粉用于饮用水消毒。

英国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建立公共污水处理厂。

1914年出现了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新技术。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成因;2. 掌握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了解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流程;3. 了解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污染问题;2. 学会使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简单的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观念;2. 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工程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 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环境工程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

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的设定既符合学科要求,又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体系;2. 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3.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水处理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噪声控制技术;4. 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处理、环境评价程序;5. 我国环境工程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6. 环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典型环境污染案例,探讨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知识体系,按照以下教学大纲进行组织: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第二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水处理技术);第三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噪声控制技术);第四周:环境监测与评价;第五周:我国环境工程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第六周:环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

环境工程 教案

环境工程 教案

环境工程教案教案标题:环境工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概述a.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c.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 环境工程原理a. 水污染控制原理:水质评估、污水处理方法、水处理设备;b.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分类、大气污染控制技术;c. 固体废物管理原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垃圾处理设施。

3. 环境工程实践a. 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方法、环境评估流程;b.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程序、评价方法;c. 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环境规划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内容;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环境工程相关案例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环境工程设施,了解实际操作和管理情况;4. 课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习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5. 课堂演示:学生自行设计并进行环境工程实验,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物测量等,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推荐教材《环境工程导论》;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地考察场所:当地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问等;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小组讨论的解决方案和展示效果;3. 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4.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2.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或实践项目,拓宽视野和实践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环境工程相关课题的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环境工程教学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教学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及成因;2. 学生能掌握环境工程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范围;3. 学生能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理解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简单的环境工程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环境工程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行动;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3.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工程,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3. 环境工程主要技术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4. 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管理与政策法规5. 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教材章节:第五章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6.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进行简单的环境工程实验,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监测等;教材章节:实践活动安排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第二周:环境工程主要技术方法;第三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周:实践活动及总结。

环境工程教案

环境工程教案

环境工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定义、内容和发展历程;2. 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技术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环境工程的内容和主要领域;3. 环境工程的发展历程;4. 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 环境工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 授课方法:(1)讲授:教师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介绍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应用实例,深入理解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和作用;(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堂活动:(1)听课笔记:学生需要做好听课笔记,包括重点内容和思考问题,以便之后的复习和讨论;(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深入探讨环境工程的热点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3)案例分析: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了解环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4)课外阅读:学生需要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以加深对环境工程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四、学习评估:1. 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听课笔记、小组讨论和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2. 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3. 综合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考试和课程项目,评估学生对环境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况。

五、教材参考:1. 主教材:《环境工程学原理与实践》;2. 辅助教材:《环境工程案例分析》、《环境工程实践指南》。

六、教学反思:环境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领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技术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工程学实验安全与规范1.1 实验安全教育介绍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强调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的必要性。

讲解实验室内的安全设施和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

1.2 实验操作规范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包括实验衣着、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遵守实验流程、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等。

第二章:水环境污染实验2.1 污水水质分析学习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

实践操作污水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实验。

2.2 污水处理技术实验学习并操作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如沉淀、过滤、生物处理等。

探讨不同处理技术对水环境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第三章:大气环境污染实验3.1 空气质量监测学习使用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测定。

实践操作大气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实验。

3.2 空气质量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探讨空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控制策略。

第四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4.1 固体废物特性分析学习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对固体废物进行特性分析。

实践操作固体废物的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实验。

4.2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实验学习并操作常见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如压实、破碎、焚烧等。

探讨不同处理技术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效果。

第五章:噪声环境污染实验5.1 噪声级测量实验学习使用噪声计测量噪声级,并分析不同噪声源的特性。

实践操作噪声采样、数据记录和分析实验。

5.2 噪声控制技术实验学习并操作常见的噪声控制技术,如隔声、吸声、消声等。

探讨不同控制技术对噪声环境污染的减轻效果。

第六章:土壤环境污染实验6.1 土壤采样与预处理学习土壤采样的方法和技术,了解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实践操作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实验。

6.2 土壤污染物分析学习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

探讨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7.1 环境监测方法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水污染部分)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260416实验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部分)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ater Pollution) 课程总学时:36总学分:1分实验学时:36时(20学时)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实验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水质净化、水污染控制工程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实验,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水质净化和水污染防治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加强动手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污水的化学、物理、生物处理方法的原理、工艺流程等,掌握水质净化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实验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水处理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的结构性能;掌握水处理指标分析方法,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整套的报告分析及实验结论。

基本要求:掌握水处理实验原理及应用;了解水处理实验模型的性能结构原理;掌握实验中各技术指标的分析测定程序及实验方法;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学会自己动手操作大型实验设备,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与纪录,实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的能力,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五、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考核方式:考查。

从考勤、预习抽查、实验过程表现、实验报告等四方面考核,各占比例5%、10%、20%、65%。

六、实验指导书李燕城主编《水处理实验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七版次)七、其他说明本教学大纲是参考全国高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学大纲(2002)而制定的,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根据我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向和实验室的设备条件而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其中增加培养选择处理工艺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并参考了兄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迅速调节进水量使溶气罐内的水位保持在液位计的2/3处,压力为0.3~0.4MPa。如进气量过大,液位基本保持稳定,直到释放器释放出含有大量微气泡的乳白色的溶气水。观察实验现象;
6、向各水样加入混凝剂,使其浓度为250~350mg/L,并搅拌均匀;
7、从溶气罐取样口向各水样中注入溶气水,使最终体积为500mL。静置20~30min,取样测定色度,实验数据填入下表中。
教学重点
重铬酸钾法测COD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重铬酸钾法测COD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教具和
媒体使用
黑板教学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实验讲解30分钟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掌握COD测定的方法
2、理解COD测定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水样中加入已知量的重铬酸钾溶液,并在强酸介质下以银盐作催化剂,经沸腾回流后,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水样中未被还原的重铬酸钾,由消耗的硫酸亚铁铵的量换算成消耗氧的质量浓度。
教学重点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沉降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分析,绘制相关图表
教具和
媒体使用
黑板教学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实验讲解30分钟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加深对自由沉淀的特点及规律的理解;
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相关曲线。
二、实验原理
在含有分散性颗粒的废水静置沉淀过程中,设试验筒内有效水深为H,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t,可求得不同的颗粒沉淀速度u,u=H/t0对于指定的沉淀时间t0,可求得颗粒沉淀速度u0。对于沉淀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可全都去除,而对于沉淀u<u0的颗粒只有一部分去除,而且按u/u0的比例去除。
8、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色度去除率与回流比之间的关系曲线。
加压溶气气浮实验记录表
废水体积(mL)
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溶气水体积(mL)
回流比
气浮时间(min)
色度
原水
出水
色度去除率(%)
五、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前准备好盛装水样的容器。
2、对实验设备的相关操作时要求教师在场指导。
3、实验完成后应对实验设备用自来水进行清洗、复位。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混凝的现象、过程和净水作用以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
数据处理:
悬浮物的浓度C(mg/L)= ×100
沉降效率E = ×100%
沉降速度u =
五、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前准备好盛装水样的容器。
2、对实验设备的相关操作时要求教师在场指导。
3、实验完成后应对实验设备用自来水进行清洗、复位。
实验操作150分钟
对实验设备,教师应演示后学生方可操作。
实验总结20分钟
包括整理实验室,处理废弃物等。
思考题
作业
1、撰写实验报告
2、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沉淀曲线,并分析实验所得结果。
3、分析不同工作水深的沉淀曲线,如应用到沉淀池的设计,需注意什么问题?
讲次
6
日期
2012年11月13日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


节次
1-4节
5-8节
授课内容
实验二加压溶气气浮实验
授课学时
4
教学目的
③重铬酸钾标准溶液C=0.0250mg/L:将上述溶液稀释10倍而成。
④硫酸亚铁铵标准储备液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0mg/L:溶解39.5g硫酸亚铁铵于水中,加入20 ml硫酸,待其溶解冷却后稀释至1000 ml。
⑤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C≈0.010 mg/L:将上述溶液稀释10倍而成。
⑥试亚铁灵指示剂:称取1.458g邻菲啰啉;0.695g硫酸亚铁溶于水中,稀释至100 ml。
6、将每一种沉淀时间的水样作平行试验,用滤纸抽滤(滤纸应当是已在烘箱内烘干后称量过的),过滤后,再把滤纸放入已准确称量的带盖称量瓶内,在105℃烘箱内烘干后称量滤纸的增量即为水样中悬浮物的重量。
7、计算不同沉淀时间t的水样中的悬浮物浓度C,沉淀效率E,以及相应的颗粒沉速u,画出E-t和E-u的关系曲线。
⑤对于COD值小于50 mg/L的水样,应采用低浓度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氧化,加热回流后,采用低浓度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
⑥该方法对未经稀释的水样其测定上限为700 mg/L,超过此上限时必须经稀释后测定。
⑦空白试验按相同的步骤以20.0ml水代替试料进行空白实验,其余试剂和试料测定同上叙述,记录下空白滴定时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毫升数V0。
《环境工程导论》(第三版)王建龙译,Mackenzie L. Daris David A. Cornwell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审核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讲次
2
日期
2012年11月2日
2012年11月2日
星期


节次
1-4节
5-8节
授课内容
实验一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授课学时
4
教学目的
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COD)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气浮法是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之一。该法是在水中通入空气,产生微细泡(有时还需要同时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细小的悬浮物黏附在气泡上,随气泡一起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再用刮渣机收集。这样,废水中的悬浮物质得到了去除,同时净化了水质。气浮分为射流气浮、叶轮气浮和压力溶气气浮。气浮法主要用于洗煤废水、含油废水、造纸和食品等废水的处理。
了解压力溶气气浮法处理废水的工艺流程;掌握色度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
加压溶气气浮法处理工艺流程和色度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
加压溶气气浮的控制参数及调控方式
教具和
媒体使用
黑板教学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实验讲解30分钟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压力溶气气浮法处理废水的工艺流程;
2、了解溶气水回流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掌握色度的测定方法。
讲次
7
日期
2012年11月16日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


节次
1-4节
5-8节
授课内容
实验四污水混凝沉淀实验
授课学时
4
教学目的
了解混凝的现象、过程和净水作用以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
混凝实验方法及混凝效果评定
教学难点
混凝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教具和
媒体使用
黑板教学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实验讲解30分钟
②将锥形瓶接到回流装置冷凝管下端,接通冷凝水。从冷凝管上端缓慢加入30ml硫酸银-硫酸试剂。自溶液开始沸腾起回流2h。
③待冷却后,用70ml水自冷凝管上端冲洗冷凝管后,取下锥形瓶,溶液总体积控制在140ml左右。
④溶液再度冷却后,加三滴试亚铁灵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色至红褐色即为终点,记录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V1。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加压溶气气浮实验装置、具塞比色管、白瓷板、烧杯等。
四、方法步骤
1、熟悉实验工艺流程;
2、废水用6mol/L的NaOH溶液调至pH=8~9,在500mL的量筒内分别加入废水200、250、300、350、400mL;
3、启动废水泵,将混凝池和气浮池注满水;
4、启动空气压缩机,待气泵内有一定压力时开启清水泵,同时向加压溶气罐内注水、进气,打开溶气罐的处水阀;
英文: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学分
4
授课教师
王磊
职称
助教
课程性质
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和班级: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班
课程学时
64学时
周学时
6学时
起止周
10-17
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42学时;实验:22学时;上机:学时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5-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
邯 郸 学 院
实验教案
2012~2013学年 第一学期
分院(系、部):
生物科学系
教 研 室:
生物技术教研室
课程名称:
环境工程学
授 课 班 级:
2009级生物技术本科班
主 讲 教 师:
王磊
职 称:
助教
使 用 教 材:
邯郸学院制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环境工程学
课程编号
413011020
3、当废水升到溢流口,溢流管流出水后,关紧沉淀试验筒底部的阀门,停泵,记下沉淀开始时间。
4、观察静置沉淀现象。
5、隔1、3、5、10、15、20、40、60min,从试验筒分别取样50mL,测其悬浮物浓度Ci,并记录沉淀柱内液面高度。取水样前要先排出取样管中的积水约5ml左右,取水样后测量工作水深的变化。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标准COD消解器、硫酸银-硫酸试剂、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试亚铁灵指示剂等
四、方法步骤
1、试剂配制:
①硫酸银-硫酸试剂:向1L硫酸中加入10g硫酸银。放置1-2天使之溶解,并混匀,使用前小心摇动。
②重铬酸钾标准储备液C=0.250mg/L:将12.258g在120℃干燥2h后优级纯的重铬酸钾溶于水,稀释至1000ml。
计算公式:CODCr=(V0-V1)•C×8×1000/V
C: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浓度(mol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