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解析:审题立意及构思示意

2018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题解析:审题、立意、构思作文题再现: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核心关键词:被需要次关键词:“自身”、“他人”、“生活”、“价值”。
以“需要”为核心,从“自身”、“被他人”、“生活”、“价值”方面,对“需要”进行的解读,要求考生深入研究:自身需要、被他人需求、自我价值、生命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
立意:1.“被需要”的价值2.理性看待“被需要”等构思:构思示例一:理性看待“被需要”一、产生的原因:“被需要”是由人的性质决定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有自身的需要,当然也需要他人,而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孤立存在,而一个人渴望被他人需要,除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之外,“被需要”还是自我实现在内在发展的需要。
二、过渡:究竟当代人们是为了自我需要要往往无视了社会需要,显得自我,还是经常过分强调“被需要”,而忽视了个体自我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呢?三、辩证理性地分析:(1)被需要的负面影响:束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发掘,进而影响个人需要的满足,最终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对于“被需要”,我们也要理性分析,如果真正出于利他,那当然是一种牺牲、奉献精神,值得肯定,如果只是刷存在感,那倒是利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的表现。
还有你所认为的他人需要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是不需要,或者强加的“需要”,那就是伤害。
这种伤害不仅于“人”,更于“己”。
如果时时处处总在纠结他人究竟具体对我需要哪些,就会束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发掘,进而影响个人需要的满足,最终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2)“被需要”的正面价值:“被需要”,让一个人确立自己的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自觉。
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先于被他人需要。
但是“被需要”其实是人生存的一种目的,它可能并不是一些具体需要的内容,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于伦理关系的认知,是一种存在意义的认知。
2018高考作文及分析

2018高考作文及分析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分析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9道,其中3道由XXX命制,6道由省市命制。
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材料内容涵盖了时代的主题和价值观念,形式新颖而灵动。
下面分别对每道题进行分析。
全国Ⅰ卷本题材料涵盖了中国近二十年的历史事件,要求考生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将其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考生需要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章不少于800字。
全国Ⅱ卷本题材料讲述了二战期间英美军方调查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统计学家XXX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考生需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章不少于800字。
全国Ⅲ卷本题材料分别来自深圳特区、浙江和雄安新区的口号、标题和标语。
考生需要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章不少于800字。
北京卷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题目分别为: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
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考生需要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以上为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的内容和要求,考生需要认真审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或700字。
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也在不断成长。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增强“四个自信”,即政治上的自信、道路上的自信、理论上的自信、文化上的自信。
只有有了这些自信,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被外界干扰和影响。
2018年上海高考卷作文解析及范文提纲示例(被需要)

2018年上海卷作文解析及范文提纲示例(被需要)作文题: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提纲及范文示例:做自己的主人一、引述材料: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二、分析产生被需要心态产生的原因:有这样的心态,是因为它根植于人性深处对价值感的需求。
它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金字塔尖“自我实现”的需求息息相关。
这一需求即使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里也显而易见,四百多年前,机器被发明出来,人们惧怕工作被取代从而不再被需要,放火去焚烧机器,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卢德运动”。
在今天,人工智能引起的质疑也与对人的价值的磨灭的担忧密不可分。
但是,从更大的角度看,其原因还在于人的社会性。
从客观上看,国家和社会出于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宣传人们作为一个集体的意义,而弱化人的个体性。
而主观上,由于处于这种民族家国的意识形态中,人们不自觉地渴望被他人需要,不断通过在集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做出贡献来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构建安全感和认同感。
三、本性(心理、社会性)与本心的违背:然而,本性和本心常常相互违背。
一个过于渴望被他人需要,那么他就有把自己异化为“物”之嫌,成为他人的附庸。
由于他人或好或坏的评价都将增添或削弱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人的需要所控制,那我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
正如萨特在《禁闭》中所写的,几个人的灵魂死后坠入地狱,地狱中没有烈火,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只能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令人痛苦不堪,于是主角感叹:“何必动用烤架,他人就是地狱。
”生活中,我们因渴望“被需要”,或追名逐利,焦虑不已,或违背本心,做别人认为对的事情,这种在别人的影响下失去自由意志的行为,不就是萨特所说的“地狱般的痛苦”吗?四、提出观点并从不被需要与被需要两方面分析:人,应当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通过“被需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 需要”与“ 被需要”---2018 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解析

“ 需要”与“ 被需要”---2018 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解析作者:柳叶来源:《作文通讯·高中》 2018年第12期高考真题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 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〇自拟题目2〇不少于800 字。
题目解析上海市高考作文从2006 年的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到2011 年的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再到近年来的现象类材料作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从命题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低,考生有一个较明确的写作内容,但因为题目的限制,对考生的束缚也相对多些,且容易有套题作文出现。
之后在上海盛行了很多年的新材料作文具有思辨的意味,例如2011 年的“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再如2012 年的“心灵的微光”,写作内容相对宽泛,但审题难度较大:什么是会过去的,什么又是不会过去的,“心灵的微光”到底比喻什么,这些是在作文中需要明确的概念,同时也是考生审题的难点。
这些概念如果是模糊的、似是而非的,那么写出来的作文一定逻辑混乱,甚至偏离题意。
此外,这类题目由于题意比较抽象,学习能力弱的考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所谓的“辩证”,而不能真正提高思维的含金量。
因此,上海市从2016 年出现的现象类材料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命题方式的不足。
来看一下2016 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 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〇自拟题目』2〇不少于800 字。
这种作文题从表述上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对考生立场、价值的引导与干预,不再仅仅要求考生证明题目表述的观点正确与否,而试图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与结果,让高中生走出自己狭隘的个人世界,为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合格公民做准备。
上海市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上海市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d245e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3.png)
上海市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积累应用1.填空(1)子曰:“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A、③①④②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 题。
(16分)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熊秉元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
”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
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
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点评

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点评
题目:你如何认识“被需要”
适用地区:上海特别说明:新高考地区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
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点评一: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平实而大气,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生活的同时,也注重了对问题的思
辨和理解。
题目的审题门槛并不高,仔细审读每一句话,可以从中获得清晰
的思考路径:
材料的关键词,是“被需要”的心态,考生要谈论的核心话题,是对“被需要”心态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被需要”的心态?材料的开头两句话,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两个关注点:
其一,是“关注自身需要”,这个“需要”,包括维持个人生存的物质条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
关注这个“需要”,是生存必须,也是让自己获得幸福,活出个性的必须。
其二,是“渴望被他人需要”,这个“需要”的意义,在于“体现自己的价值”。
相对于自身,这一点更为重要,也应该是行文分析的重点。
2018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

2018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一、限制性1.“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这既是对话题“被需要”的解说和引导,也是对话题的限制,着力点在“被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上。
2.“生活中”,指明选材的范围——源于生活。
不谈历史,只说现实。
3.“不仅”“也”揭示了“关注自身需要”和“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关系。
两者共存,是生活的常态。
4.在作文时,不能忽视“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一句话,也就是要求写作时文中不能无“我”,重点写作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二、开放性1.文体的开放性。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思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通过叙事来表达,也可以通过说理来表达。
2.选材的开放性。
“生活中”,生活辽阔无边,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学生只要关注生活——自己的生活或者他人的生活,写作的空间非常大。
解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被需要”是需要的最高层次,从自我中心走向服务他人。
上海的高考命题,关注了当下人们精神层面所产生的问题与价值观层面的树立。
由通常的关注外部世界,转向关注内心。
众所周知,关注自身的需要是低层次的,渴望被他人的需要,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和存在感,这才是潜在的力量,人性之光辉!写作本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被需要”含意: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人怎样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因为,“渴望被需要”的欲望也不是人人相同的。
“怀才不遇”者们的需要欲望永远比“无所事事的自我满足”者们强烈。
2018高考语文作文上海卷点评

2018高考语文作文上海卷点评适用地区:上海特别说明:新高考地区题目:你如何认识“被需要”2018高考——上海卷作文:你如何认识“被需要”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点评:被需要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平实而大气,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生活的同时,也注重了对问题的思辨和理解。
题目的审题门槛并不高,仔细审读每一句话,可以从中获得清晰的思考路径:材料的关键词,是“被需要”的心态,考生要谈论的核心话题,是对“被需要”心态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被需要”的心态?材料的开头两句话,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两个关注点:其一,是“关注自身需要”,这个“需要”,包括维持个人生存的物质条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
关注这个“需要”,是生存必须,也是让自己获得幸福,活出个性的必须。
其二,是“渴望被他人需要”,这个“需要”的意义,在于“体现自己的价值”。
相对于自身,这一点更为重要,也应该是行文分析的重点。
依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作为社会动物,因为能被他人需要,能为他人提供帮助,为他人所用,能够满足其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是作为社会人,更高层次的满足。
相信命题者,希望引导考生关注的,也恰是这一点。
自我需要、被他人需要,这两者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虽然需要兼顾而论,但论述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在思辨的同时,也应该有所偏重。
联系现实而言,今年参加高考的零零后,一直处在自我中心的生活状态,自我意识很强,这一命题的“被他人需要”,估计也有这方面的考量,与2008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他们”,意图有相似之处。
总之,这一作文题目,简单平实,大气思辨,相信考生看到题目,不会有畏难情绪,能够有一批佳作诞生!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点评:大学教授、中学教师等点评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昨天公布,这个具有浓厚“海派味道”的作文题一经揭晓便引发了社会热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任佳怡
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跳出了二元对立的范式,引导考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
虽然题目中有“需要”和“被需要”,但两者并非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且从审题角度看,核心当在对“被需要”的心态的论述上。
因为题目中的“对此”指的是对“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而“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指的是“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最后立论应围绕“被需要”和“价值”展开。
而人生的价值又是多元的,也许“被需要”可以体现某些价值,但是有些更高的价值不能通过“被需要”的途径来体现,对于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最能看出考生境界的高低和胸怀的广狭,可见上海卷的作文题,能够考察思想、底蕴,人文色彩较为浓郁。
不出二元对立的题目,可以避免考生套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思辨空间。
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提出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恰能在本题的写作中得到充分运用。
乍看之下,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其意图是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的确有其合理性,因而值得肯定。
但我们还是要追问一下,以体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被需要”,有没有不合理之处呢?经过思考可以发现,这种“被需要”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因而是一种境界并不太高的常态化表述,这样就完成了第一重否定。
既然人们都有被他人需要的渴望,那么更高的境界应该是个体由自己的渴望推知他人的渴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借此成就他人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并没有将“被需要”的意图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心理基础上,而是推己及人,超越了自己原始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
但是到这里为止,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可以进一步追问,不追求被他人需要,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人的胸怀决定了杜甫自己身为“寒士”,能够忘却一己之私,抛却自身价值是否体现的利益考量,心系天下“寒士”的喜与忧。
虽然在当时他无法在社会层面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经过历史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今人眼中的他无愧“诗圣”美名,其价值非但不容置疑,且也已超越个体范畴,成就了一种不灭的人类精神,这种精神本身亦拥有了独立的价值。
如此进行反复追问和思考以后,就完成了第二重否定。
整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对之前结论的推翻,而是在保留原有结论合理性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深化自己的思考。
由“肯定——否定之否定——重新肯定”的逻辑循环完成思维的前进和发展。
若推之极端,在重
新肯定后又接以否定,如此以至无穷,就成为一种“苏格拉底式反诘”,这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思辨方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不断的问与答进行与自己的“多元对话”,从而不断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
再度审视这次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我们还可以发现材料给出的断言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其不完善之处,“前提…理由…根据…逻辑”皆或需补充或需建构。
其过程就是运用“否定之否定”等原理进行具体而微的论证说理。
这也正体现出上海卷的特点——重视“说理”和“思辨”,不脱离它们来讲求“空洞的文釆和技法”,因此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严肃的思考态度、严谨的思维习惯,助力学生的“精神成长”。
另外,本题承继了这两年命题的另一个重要精神——“关注人生,贴近生活”。
在写作过程中,不宜脱离现实环境,进行纯哲理思辨,而应使文章既能够“仰望星空”,又能够“脚踏实地”。
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想到每个人都是社会架构中的一份子,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向来重视宗法、伦理,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编织起整张社会网络,所以个体“被需要”的心理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而个体价值的实现也需要借助社会关系网。
又如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十分看重“赞美”的作用,这也跟社会交往中人们“被需要”的渴望密切相关。
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力图贴近每个人的心理现实,使文章更“接地气”。
比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中间层次被称为“爱与归属的需求”,是指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就开始渴望爱和友谊,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和别人建立起一定的交际关系,在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等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恰当的位置。
我们可以借此解释生活中人们渴望“被需要”的心理机制。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被称为“自我实现需求”,就是说在人们心里有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追求,达到人生巅峰,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渴望被需要”和“体现价值”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前者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爱和归属”的情感需求,而后者主要通过“自我实现”,在超越突破中完成,与“被需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结合当下中国的现实,也许还可以关注到诸如以下材料:《北京折叠》中的底层民众、空巢老人和空巢青年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被需要”的渴望相较于一般人可能更为迫切,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应该能够关爱、包容这些群体,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成就他们的生活,自己则应该具备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从“被需要”的心理饥渴中超脱出来,通过“读书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用家国情怀克服原始欲望,成为一个精神上“大写的人”。
总之,今年上海卷作文题“稳中有变”,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在思辨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从“对立统一”走向“否定之否定”。
要写好这篇作文,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又需要具备深刻的文化自觉和热切的生活关照。
最后,谈谈对命题的一些思考。
首先,题目在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不够严谨:“不仅……也……”的搭配不如“不仅……还……”的搭配准确,因为后者表示的是一种明晰的递进关系,句意的重点落在“还”的后面,这就不会让人产生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句意同样重要的误读;另外,应将“这种”两字前的句号改为逗号,再将“存在”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在“对此”后面添加逗号,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后文的“此”字指代不明,考生也就不会在“近指”“远指”“综合指”三者之间纠结不已。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将题目改为“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还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这样一来,题目重
心就完全落在“被需要的心态——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上面,而“关注自身的需要”就不会成为审题时的干扰信息。
其次,题目将“关注自身的需要”和“渴望被他人需要’两者对举并不妥当。
因为“被他人需要”本身作为一种心理需要,也属于“自身的需要”,考生读来就会产生困惑。
建议将“关注自身需要”的话去掉,这样修改后,题目就显得目标明确,指向单一学生在审题时就能容易聚焦核心,把笔墨更多地落在“被需要”和“价值”关系的探讨上。
综上,个人以为,题目最终可以修改为:
生活中,人们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供命题老师和专家学者参考、指正。
参考构思:
(1)先对“被需要”的心态进行具体阐释。
然后进一步论述这种心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由“体现自己的价值”生发开来,从对于需要者和社会的意义角度来谈价值的实现。
最后阐述这种心态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2)先揭示这种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为核心的“被需要”的渴望,在本质上是利己的。
然后指出超越的方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充分考虑他人的需要,忘记实现价值的目的。
再论述这种不追求价值的方式反而能更好地体现价值。
由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入手剖析“被需要”心态的成因,再阐释除了“被需要”以外,可以体现价值的其他途径。
再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区分不同的人“被需要”的渴望程度不同,作为读书人应具备超脱的心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此真正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