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整理46261

合集下载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二、公共建筑设计的功能与布局原则
公共建筑的功能与布局是其设计的基础,它涉及到建筑的使用性能与
实用性。

在期末复习中,需要了解并掌握公共建筑的功能与布局原则,如
选择合适的功能分区、合理的功能布局等。

三、公共建筑设计的空间与形式原则
公共建筑的空间与形式是其设计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建筑的整体形
象与外观效果。

在期末复习中,需要了解并掌握公共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原则,如建筑的比例与尺度、建筑的立面与造型等。

四、公共建筑设计的环境与技术原则
五、公共建筑设计的人文与社会原则
六、公共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
七、公共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与评估
在期末复习中,需要通过对一些公共建筑设计案例的分析与评估,来
理解并运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案例分析与评估既可以是教材中的经典案例,也可以是实际建筑实例。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评估,可以加深对公共
建筑设计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总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期末复习的重点包括:公共建筑设计的概念
与基本理论、功能与布局原则、空间与形式原则、环境与技术原则、人文
与社会原则、创新与实践原则,以及案例分析与评估。

掌握这些重点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并为将来的公共建筑设计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总结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总结
公共建筑的特点
公共建筑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功能 性等特点,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提供舒适、便捷的公共空间。
公共建筑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公共建筑
古代的公共建筑多为宗教建筑、宫殿、城墙等,代表了当时的社 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近代公共建筑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公共建筑逐渐向现代化转变,出现了许多具 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如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等。
生态技术
如雨水收集、太阳能利用 、地源热泵等技术,实现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智能化与数字化设计
BIM技术
通过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实现设计、施工、运维等全过程的数字 化管理。
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
实时监测建筑运行状态,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
在设计阶段进行模拟和优化,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02 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是公共建筑设计的基 础,要求设计满足建筑的使用需 求,确保建筑能够实现其预期的
功能。
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了解建 筑的使用需求,包括其用途、使 用人数、使用方式等,并以此为
依据进行设计。
设计师需要合理规划建筑的空间 布局、流线组织等,以满足使用
功能的要求。
2
在设计中,应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防火性能 、防震性能等方面,确保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 全性。
3
设计师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标准,采取必 要的安全措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公共建筑设计应考虑环境因素,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设计中,应注重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
人性化原则
01
人性化原则强调公共建筑应关注人的需求和感受,提供舒适、 便捷的使用体验。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1.功能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首先要确保其功能得到满足。

这包括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分区,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外部环境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可持续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即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率。

这可以通过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绿色建筑技术等方法来实现。

3.安全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求考虑到人员的安全。

这包括对建筑结构、消防设施、紧急出口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撤离。

4.通行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人员的流动和交通问题。

这包括合理规划出入口、通道和楼梯的位置和尺寸,确保人员可以自由流通,同时也要考虑到无障碍设计,方便老人和残疾人的使用。

5.舒适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注重用户的舒适感。

这包括建筑内外环境的温度、湿度、采光等因素的控制,同时也要考虑到人员的行为习惯和人体工学原理,以提供舒适的使用体验。

6.可视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注重建筑的外形和内部布局的美观。

这包括建筑的整体形象和比例、立面设计、室内空间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提升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感官体验。

7.社会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社会性的因素,即建筑对社会环境和公众的贡献。

这包括建筑的社交功能、文化元素的体现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是确保建筑的功能、安全、舒适和美观,同时也要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性的因素。

这些原理的遵循和应用,能够提高公共建筑的品质和使用价值,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美好。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整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整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整理一、灵活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考虑到未来的变化和发展。

建筑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功能变化,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功能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应根据其使用功能和需求合理布局,保证建筑的功能性和使用效果。

在空间规划上要尽量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提高空间利用率和效率。

三、安全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人们的安全需求。

建筑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对于公共建筑来说,疏散通道、消防设施和紧急救援设备等安全设施的设置尤为重要。

四、美观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注重建筑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效果。

建筑的外观、内部空间的布局和陈设装饰等都要与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建筑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五、环境适应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

建筑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六、文化内涵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建筑应具备地域特色,融入当地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展现出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

七、可持续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建筑应考虑到材料的选择、能源的利用和废物的处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八、可访问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人们的使用需求和特殊需求。

建筑应尽量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士等,为他们提供无障碍通道和设施。

总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公共建筑设计时既要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又要注重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性化。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美观性、环保性和人文性的优质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内容要点

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内容要点

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一、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三、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

四、公共建筑的技术经济问题分析。

五、空间组合的综合分析。

公共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

公共建筑的类型: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

公共建筑与总体环境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建筑师环境观:1.给人们创造美好的环境,2.注意优美的环境,应该反映出国家,城市,乡镇最突出和鲜明的标志,3.公共建筑与环境艺术是指“生活环境“与视觉艺术”完美结合。

室外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1.群体建筑2.广场道路3.绿化设施4.雕塑壁画5.建筑小品6.灯光造型与夜间的光明艺术效果。

公共建筑总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1)环境中的空间与建筑.2)环境中的空间与场所.3)环境中的空间与绿化。

环境布局的最终目的: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工作,学习方面的要求以及精神方面的要求。

环境中的空间与建筑:<1>通过设计组合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应体现出一定的设计意图与艺术构思。

<2>环境中应体现的主体建筑为中心,附属建筑的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设计思想。

<3>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物质要求以及精神方面的要求。

场所:1)活动场所2)停车场所3)集散场所作用:1)主要给人们进行活动,游戏,缓冲休闲等作用2)主要包括汽车,自行车,停车作用三种类型;3)场所环境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该综合室内空间构图要求,安排一定的绿化,雕塑,壁画与小品来丰富空间艺术效果。

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空间是主要的,环境是与空间相结合。

最终目的通过考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组合作到两者相互依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精神方面的需要。

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包括:1)利用环境.2)改造环境.3)创造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总结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总结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总结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总结第一章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1.公共建筑的类型: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

2.公共建筑与总体环境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惨途,相互补充。

3.创造室外空间环境考虑两方面问题:内在因素:建筑本身的功能、经济以及美观问题外在因素:城市规划、周围环境、地段状况等4.室外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群体建筑广场道路绿化设施雕塑壁画建筑小品灯光造型的艺术效果5.环境布局的最终目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要求以及精神方面的要求6.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集散广场活动场所停车场所7.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空间是主要的,环境应与与空间相结合,其最终目的通过考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组合做到两者相互依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精神方面的需要。

8.公共建筑出入口及区间道路设置举例并说明其处理手法:一般公共建筑总平面的出入口应安排在所临的干道上,并与主体建筑出入口有比较方便的联系;有些公共建筑所处的地段并不与干道相临,这时要考虑出入口与附近的干道有比较方便的联系,给人流活动创造通畅的条件;还有一些公共建筑所处的地段,面临几个方面的干道,这就需要对人流的主要来向进行分析,把地段的出入口放在人流较多的部位上,而其他方向应根据需要设置次要的出入口。

9.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包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10.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11.室外空间环境组合的三个基本经验和看法:1)从建筑的实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分区,运用道路,广场,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

2)在群体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需要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室外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整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整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整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指在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念。

这些原理包括建筑形式、功能布局、空间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旨在保障公共建筑的实用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美观性。

下面将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重点进行整理。

2.空间设计原则:公共建筑空间的设计应注重维持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和协调。

合理运用色彩、光照、声学和视觉效果等元素,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氛围。

同时,还需要注重空间的尺度和比例,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空间的层次感和流畅性。

3.建筑形式原则:公共建筑的建筑形式应符合功能需求和环境要求。

需要考虑建筑的尺度、形状、立面设计等方面,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美观和视觉效果的统一4.建筑材料选择原则:公共建筑的材料选择应根据项目需求和建筑特点来确定。

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耐久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等方面。

合理选择材料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能够提升建筑的整体品质。

5.环保设计原则:公共建筑的环保设计原则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

需要考虑建筑节能、水源利用、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

采用可再生能源、高效节能设备和材料,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合理设计建筑朝向和采光、通风系统,达到节能效果和优质室内环境。

6.安全设计原则:公共建筑的安全性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量。

需要合理安排出入口、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等。

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场地特点和环境要求,采取合理的防火、防水、防震措施,确保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7.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共建筑设计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建筑的选择、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都应考虑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建筑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全面考虑公共建筑的使用效率、功能密度、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以更好地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综上所述,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包括功能布局、空间设计、建筑形式、材料选择、环保设计、安全设计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公共性、实用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和环保的使用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的重点知识讲解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的重点知识讲解

1、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形象2、建筑的分类:(1)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2)按建筑的数量与规模分类: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3)按建筑的层数分类:①《住宅设计规范》规定:1~3低层,4~6多层,7~9中高层,10及以上为高层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10层或超过10层的住宅,超过24m高度的其他民用建筑称为高层建筑③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高层建筑分为四类:第一类9~16层(最高50m),第二类17~25层(最高75m),第三类26~40层(最高100m),第四类层数超过40层,大于100m,又称超高层建筑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高度>24m为高层(不包括超过24m的单层)≤24m为多层建筑物高度>100m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3、风玫瑰图中的实线代表全年风向频率,虚线一般表示夏季风向频率。

4、结构类型与平面尺寸:采用砖混结构时,房间平面尺寸由开间和进深两个向度构成。

如选用单一开间、横墙承重方案,房间开间尺寸不宜大于4.2m。

当使用上要求空间面积较大时,可选用多开间形式。

此时需设楼面梁,梁的跨度一般小于9m。

砖混结构由于墙体要承重,内部空间的划分灵活性较小。

当采用框架结构时,建筑平面形成整齐的柱网,平面尺寸由柱距和跨度两个向度构成,柱网尺寸一般等于6m或大于6m。

框架结构中梁高是柱距的1/10~1/12房间开间尺寸不宜小于3.3m,进深不宜小于4.5m矩形平面的房间,长宽之比一般不应大于2当单测采光时,房间进深尺寸不大于采光窗上口高度的两倍;当采用双侧采光时,房间进深(或跨度)尺寸不大于采光窗上口高度的4倍门的宽度:一般单股人流最小宽度为0.55m,加上人行走时身体的摆幅0~0.15m,以及携带东西等因素,因此门的最小宽度为0.7m。

在医院住院部的病房设计中,考虑病床车和其他医疗设备的出入,门的宽度≥1.11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卷首语1、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共性问题,运用一般性原则,阐明公共建筑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2、学习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构思方法和必要的组合技巧。

3、公共建筑类型: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等。

4、公共建筑的设计工作涉及到总体规划布局、功能关系分析、建筑空间组合、结构形式选择等技术问题。

5、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题目、调查场地、总平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成果表达。

6、建筑分类:按建筑风格、建筑组合方式、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或高度划分。

7、建筑设计原则:经济、安全、适用、美观。

8、公共建筑:面向社会、具备公共参与性或开放性特征的建筑类型。

第一章: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1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1)、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利用物质技术,按照科学法则和审美要求,通过对空间的塑造,组织与完善所形成的物质环境。

2)、创造室外空间环境时,应考虑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的问题。

内在:公共建筑本身的功能、经济及美观的问题;外在:城市规划、周围环境、地段状况等。

3)、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a、开敞的空间场所(集散广场)在共公建筑中,因为人流比较集中而要求空阔的场所,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需要各种流线的通行能力和空间构图的需要来确定其规模和布局形式。

因为这类广场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同时在艺术处理上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广场的空间尺度和立体构成等构图的问题,为人们观赏建筑景观,提供良好的位置与角度。

有些公共建筑,因为城市规划的要求,安排在道路的交叉路口。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主体建筑出路口与转角处人流的干扰,常将建筑后退,形成一段比较开阔的场所,这样处理有利于道路交叉口处的空间处理。

b、活动场地与室内空间的联系密切,应靠近主题建筑主要部位c、停车场所停车场位置,一般要设置在方便易找的地方,如主体建筑物的一侧或后侧,但不应影响整体空间环境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为原则。

高层建筑或大型公共建筑在车辆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地下停车场或立体停车场,以节约场所用地。

d、大多数公共建筑还需要设置服务性的院落,如锅炉房、厨房等。

一般为了出入方便,常设置单独的出入口。

*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有效通行宽度*车行道路改变方向是,应满足车辆最小转弯半径,消防车道按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设置。

*单车道路宽不应小于4m,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7m;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1.5m. 4)、怎样处理交叉路口?——将建筑后退,形成一段比较开阔的场所,这样与李玉干道转角处车辆转弯时的视线要求,也有利于道路交叉口处的空间处理。

2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1)、在设计公共建筑时,其空间组合不能脱离总体环境,应放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去考虑单体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考虑与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特点相结合,才能将建筑融于环境之中,相互储存,凝结成为不可分割的完美整体。

2)、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三个方面: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

3)、如何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P10-13)论述题4)、从整体布局出发,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根据需要改造环境,甚至创造环境,以满足设计创意的需求,使室外空间环境更完美。

3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1)、公共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包括哪些?——a、公共建筑在特定条件下(地形特定、建筑性质等),需要采用比较分散的布局,而产生群体空间组合b、以公共建筑群组成的各种形式的组团或中心,如城市的市政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展览中心、娱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以及居住区中心等的公共建筑群。

2)、如何创建公共建筑的空间环境?——a、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分区,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b、在群体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室外空间环境;c、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群体建筑空间环境的艺趣,以取得多样同意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

第二章: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1)、公共建筑功能的核心为题:功能分区、人流疏散、空间组成以及与室外环境的联系等2)、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与组成类型: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

*论述交通联系有哪些形式?p273)、公共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4)、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a、基本属于交通联系的过道、过厅和通廊。

b、主要作为交通联系空间兼为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过厅或通廊。

c、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和厅堂。

5)、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的通道宽度与长度是根据功能需要、防火规定及空间感受来确定。

一般在公共建筑中专供通行用地车道,宽度常在 1.5m以上,例如旅馆、办公建筑要做到1.5-2m或者更宽些。

学校建筑一般为2-3m医院门诊部为3-4m左右。

公共建筑过道的长度,应根据建筑性质,耐火等级、防火规范以及视觉艺术等方面的要求而定,其中主要是控制最远房间的门中线到安全出口的距离,应控制在安全疏散的限度之内。

6)、通道的采光。

一般是依靠走到尽端开窗,或借助于门厅、过厅或楼梯间的光线采光,也可利用走到两侧开敞的空间来改善过道的采光。

7)、总之,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布置,应从全局出发,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空间艺术构思的需要,力求减少通道、厅堂的面积和长度,这能使空间组合紧凑,也可带来经济效益。

8)、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a、楼梯:在公共建筑中,基于防火疏散的需要,至少设置两部楼梯;b、坡道:坡度一般为8%~15%,在人流较集中部位,需更平缓,常为6%~12%,还应考虑防滑措施。

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度以及与通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等,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形式,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过度的作用。

公共建筑的主要路口部分,是空间组合的咽喉要道,既是人流汇集的场所,也是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

9)、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的设计,依据两个方面的要求:功能方面和精神方面。

10)、公共建筑的门厅空间环境应满足通行能力,还应体现出空间的构思意境。

11)、在门厅或大堂的设计中,应具备合适的尺度感与明确的导向感。

12)、在对称布局的门厅设计中,采用建筑构图的轴线方法,展示空间的导向,以增强人流的方向感。

13)、公共建筑的门厅空间环境,有室内外的过渡问题。

2 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1)、将建筑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根据密切程度按区段加以划分,做到功能明确,交流方便;还应对主于次、内与外、闹与静等方面进行分析。

2)、功能分区的主次关系,应与具体的使用顺序密切结合。

3)、公共建筑中的主要空间能否发挥作用与辅助空间配置的是否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4)、对于各类组成空间的使用性质,有的功能与对外联系为主,有的与内部关系密切;考虑空间组合时,应妥善出来功能分区中的内外关系问题。

3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交通、医疗、商业、展览、体育的主要路线是什么?1)、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的人流组织问题,实质上是人流活动的合理顺序问题。

2)、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问题,是人流组织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人流量大而集中的公共建筑,连续性的人流疏散(医院、商店、旅馆等);集中性的(影剧院、会堂、体育馆等);兼有连续和集中的特性(如展览馆、学校建筑等)。

3)、对于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组织,常采用的两种基本方法:(简答题)p46a、出入口合并设置,人流疏散时,自上而下,方向一致,从而简化阶梯教室与相邻房间的联系;b、出入口分开设置,出口则布置在阶梯教室的后部,使人流经过楼梯或踏步疏散。

4)、公共建筑空间除了从使用性质、功能分区、流线特点、疏散设计等方面分析功能问题的;还要争取良好的朝向、合理的采光、适宜的通风以及优美舒适的环境等。

5)、现代建筑设计最常用的两种分析与确定空间组合关系的手段:a、功能关系分析图(功能需要、防火要求、空间感受、人流使用性质);b、流线分析图。

第3章: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1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论述题)1)、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要求,是创造建筑型式美的主要依据。

在对公共建筑进行造型艺术创作时,力求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才有可能获取完美艺术形式。

2)、多样统一是建筑艺术形式普遍认同的法则,也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

3)、建筑艺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艺术形式,即:建筑语言不能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它只能通过一定的空间和体形、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等方面构成的艺术形象,表达某些抽象的思想内容。

4)、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与于建筑空间序列中活动,所产生的印象及所构成的综合艺术效果,因为有了时间因素,常称建筑艺术为四个向量的艺术。

5)、形式美规律用于建筑艺术形式的创作中,称为建筑构图原理,这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反复总结和认识得来的,也是公认的和客观的美的法则,如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视觉与视察等构图经验。

*怎样利用多样统一进行形式艺术美创作?其一,多样性应是所有的建筑环境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当然是公共建筑环境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

因而在公共建筑艺术处理中应密切结合“公共性”这一基本特征,善于处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辩证关系。

其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既是建筑艺术形式创作的普遍法则,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准绳,因而需要正确解决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协调并善于运用娴熟的艺术技术和新的技术成就,更好地为创造新的建筑艺术形式服务。

其三,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问题,善于吸收建筑历史传统优秀的创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在公共建筑艺术创作中,力求不断创新。

2室内空间环境艺术*所谓空间的尺度,就是人们权衡空间的大小,粗细等视觉感受上的问题1)*什么是视觉视差?在考虑公共建筑的尺度时。

还应注意视觉方面的因素,因为人对建筑空间的整体认识,除了通过在使用过程中的接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视觉连续性和所形成的综合印象,所以人的视觉规律同样是分析建筑空间尺度的重要因素。

在视觉规律中,不同的视角和视距所引起的透视变化以及由于体形的大小,光影的明与暗,方向的横与竖等一系列的对比作用所产生的错觉,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尺度感。

在建筑构思中,常运用这些视觉规律增强或减弱视觉艺术的特征效果,以争取某些预想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意境。

例如,有的将远处的细部尺度放大加错,借以矫正由于透视变小而产生的视差,当然也不能忽视近看的效果。

又有的将建筑增加由近及远的层次,以增强其深远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