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扰动对钦州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杜飞雁;王雪辉;李纯厚;张汉华;贾晓平【摘要】利用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数据,对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大致可分为3个群落,分别分布于湾顶及湾中大部分海域、湾中部和湾口海域,湾中部海域群落的变化较为显著.大型底栖动物整体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总体较小,但雨季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存在较明显的干湿季差异.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受到明显的扰动,处于扰动状态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较差;湾顶和湾中大部分海域内的群落Ⅰ,为大亚湾的主体群落,以软体动物为主,种类组成单一、季节变化小,以小鳞帘蛤Veremolpa micra和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 为特征种.该群落的稳定性最差,处于较强烈的扰动之中;稳定分布于湾口的群落Ⅲ稳定性最好,未受到扰动,以多毛类为主,种类组成较为复杂、变化较大;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较为复杂,主要变化区域为马鞭州附近海域.该群落系经强烈的人为扰动后,经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新群落,其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各季的种类几乎完全不同,群落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均较弱;与1980's相比,大亚湾大部分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群落,但群落稳定性大幅下降,群落的分布范围和种类组成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主体群落组成呈明显的简单化趋势.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湾内同一区域内群落完全演替、湾中部海域出现新的群落.【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3【总页数】8页(P1091-1098)【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大亚湾;南海北部【作者】杜飞雁;王雪辉;李纯厚;张汉华;贾晓平【作者单位】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厦门大学海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福建,厦门,361005;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5生物群落和种群动态变化的研究,对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有重要意义。
海洋噪声对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海洋噪声对生态系统影响分析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有点严肃的话题——海洋噪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特别吵闹的环境里,心情就会变得很烦躁,干啥都不得劲。
其实啊,海洋里的生物们也会面临这样的困扰,只不过它们面对的不是咱们日常那种人声鼎沸,而是各种各样的海洋噪声。
就拿我之前去海边度假的经历来说吧。
那天阳光特别好,我沿着沙滩散步,远处海面上一艘巨大的轮船轰鸣着驶过。
那声音大得哟,感觉整个海面都在震动。
当时我就想,这要是海里的小鱼小虾听到这动静,不得吓一跳!咱们先来说说海洋噪声是咋来的。
这来源可多了去了,像航运船只的发动机声、海上工程施工的声音、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声,甚至军事活动产生的噪声,都在给海洋制造着“噪音污染”。
这些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那是方方面面的。
比如说,对海洋里的那些听力特别灵敏的家伙,像鲸鱼、海豚,噪声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它们靠声音来交流、导航、寻找食物,噪声一来,整个“交流频道”都乱套了。
有研究就发现,强烈的噪声会干扰鲸鱼的回声定位,让它们找不着北,甚至还会导致它们搁浅。
还有那些小鱼小虾们,虽然它们没有像鲸鱼海豚那么厉害的听力系统,但噪声也会影响它们的行为。
比如说,会让它们变得胆小怕事,不敢到处游来游去寻找食物,这样一来,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再说说海洋里的贝类和螃蟹吧。
噪声可能会干扰它们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让它们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反应迟钝,更容易成为其他生物的盘中餐。
而且啊,海洋噪声可不只是影响单个生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都有冲击。
比如,因为噪声,一些鱼类繁殖受到影响,数量减少,那以它们为食的其他生物就得饿肚子,整个食物链就可能出现问题。
想象一下,原本平静的海底世界,因为这些噪声变得乱糟糟的,生物们都没法好好生活,这得多糟糕啊!咱们人类可得重视这个问题,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海洋噪声。
比如,优化船只的设计,让发动机的声音更小;合理规划海上工程,避开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加强对海洋噪声的监测和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等。
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

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唐峰华;沈新强;张衡;王云龙【摘要】根据2008年4个季度的生态调查取样,对连云港海州湾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A、B断面底柄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构特征及资源密度等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养殖区B断面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42.32g· m-2和71.83个·m-2,明显高于天然海滨浴场A断面处的11.24 g·m-2和63.67个·m-2;A、B断面配对站位群落相似性指数超过0.50的有6对,而其他有显著性关系的却不是非常明显,表明海洋工程可能使附近海域内各生境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化程度降低;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中,春、夏、秋、冬季的多样度分别为1.72、1.20、1.68、0.84,其中冬季达到重度污染,这可能与人为扰动有关,海洋工程活动会导致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甚至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整体上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受田湾核电站相关工程活动影响的程度尚不能得出定论,需要继续调查监测该海域的生物资源状况,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监测机制.%Biological diversit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 density of the benthos in the intertidal zone near Lianyungang Tianwan Nuclear Power Plant were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seasonal ecological surveys conducted in 2008. In ecological aspects, the benthic biomass and the density of Bsection (fish culture zones; 42. 32 g ? M"2 and 71. 83 ind ? M~2)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A Division (natural habitat Beach; 11. 24 g ? M"2 and 63. 67 ind ? M" ). Community similarity data had shown that marine engineering may make benthos communities reduce the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of the area between the various habitats. The diversity index for the 4 seasons is 1. 72, 1. 20, 1. 68 and 0. 84, respectively. The seasonalchanges in community diversity displayed in the most polluted winter probably had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turbance of marine engineering activities, which was likely to lead to 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or even the destruction of habitat and loss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Overall,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not very stable in the intertidal benthic animals near the Tianwan nuclear power plant. It cannot be immediately concluded that nuclear power plant engineering activities were related to the extent of the impact. We need to continue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area to monitor the situation, forming a long-term and effective monitoring mechanism.【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3)001【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底栖动物;生物量;栖息密度;群落相似性;生物多样性【作者】唐峰华;沈新强;张衡;王云龙【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连云港海州湾附近海域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半日潮的大潮最高潮线(E.H.W.S)和大潮最低潮线(E.L.W.S)之间的海滩范围被称为潮间带.潮间带处在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受海洋和陆地因子如水温、光照、波浪、潮汐、盐度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直接影响,潮间带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世界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1].由于潮间带是陆上污染物排放入海的必经之路,大量废物的注入和滞留给潮间带底质环境及水环境带来明显的负作用,致使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严重时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近年来,我国对大型工程附近的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了一些生态方面的调查研究[3-7],而在海州湾附近的调查还不多见,张虎等[8]对海州湾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鱼礁区的底栖生物群落系统处于一个暂时波动状态;高爱根等[1]对海州湾3种底质的潮间带底栖动物进行了分析,显示底栖动物的分布与人为活动影响有关.但这些报道并未涉及田湾核电站附近的潮间带生态.本研究根据2008年4个季度的生态调查取样,对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构特征及资源密度等进行了研究,以观察其潮间带生态环境的季节性变化,为开展田湾核电站附近海域生态环境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方法潮间带动物调查按文献[9]方法进行,分别在连云港高公湾海滨浴场(A 断面,位于34°42'59.53″N',119°28'23.42'E)和连云港高公湾养殖区(B断面,位于34°39'51.26″N,119°27'58.72'E)设置潮间带断面(图1),分别于2008年2、5、8和11月进行冬、春、夏、秋季调查.每一调查断面按高、中、低3个潮区分别设置取样点,即A断面3个潮区为A1、A2和A3,B断面3个潮区为B1、B2和B3.每一取样点随机取样面积0.25 m2,取样深度30 cm,以孔径1 mm的筛子筛出其中生物,在各取样点周围采集定性标本.样品用φ为75%酒精固定保存后带回实验室称质量、分析,软体动物带壳称质量,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的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个·m-2).图1 潮间带采样断面示意图Fig.1 The sketch map of sampling sections in intertidal zone1.2 数据处理物种的多样性分析采用下列公式计算[10-11]:式(1)~(5)中,S为种类数,ni为第i种的丰度,N为总丰度,fi是i种类出现频率(%),取Y≥0.02的种[12]为优势种,H'为实际多样度,H'max=log2S. Jaccard的群落种类相似性指数(Ja)[13]公式为:式(6)中a、b分别为两样地的种类数;c为两样地的共有种数.2 结果与分析2.1 种类组成及优势种2008年4个季度调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共出现 36种,其中多毛类 19种,占总种类数的52.78%;软体动物9种,占25.00%;甲壳动物7种,占19.44%;腕足动物1种,占2.78%.具体名录和每次调查出现的优势种见表1.表1 潮间带底栖动物种类名录Tab.1 Species list of benthic animals in the intertidal zone1)+表示出现该物种,△表示出现该物种,且为该月份的优势种;2)未鉴定到种.多毛类长吻吻沙蚕Glycera chirori △ + + +澳洲鳞沙蚕Aphrodita australis +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 +加州齿吻沙蚕Aglaophamusca liforniensis + △ △尖锥虫Scoloplos(S.)armiger △张氏神须虫Mysta tchangsii +刺三指鳞虫Thalenessa spinosa +鳞腹沟虫Scolelepis squamata △红棘尖锥虫Scoloplos(Leodamas)rubra △马丁海稚虫Spio martinensis △ △太平洋树蛰虫Pista pacifica + △尖叶长手沙蚕Magelona cineta +智利巢沙蚕Diopatra chiliensis + + △ △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 +四索沙蚕Lumbrineris tetraura △ + △ △长叶索沙蚕Lumbrineris longiforlia + △沙枝软鳃海蛹Euzonus dillonesis △岩虫Marphysa sanguinea +纽虫Nemertini spp. + +软体动物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 +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 + △ + +中间拟滨螺Littorinopsis intermedia +香螺Neptunea arthriticacumingii +贻贝Mytilus edulis + +黑龙江河篮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 △弯竹蛏Solen arcuatus +辐射荚蛏Siliquata radiata +汛潮楔形蛤Cyclosunetta menstrualis +甲壳动物纵条纹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长趾股窗蟹Scopimera tongidactyla +中华近方蟹Hemigrapsus penicillatus +宽身大眼蟹Macrophthalmus dilatatum +红线黎明蟹Matuta planipes +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 +等足目2)Isopoda sp. +腕足动物海豆芽Lingula murphiana + +2.2 种类与数量的季节性变化由图2可见,4个调查季度中底栖动物种类数最多的是秋季和春季,分别为19和18种,其次是夏季11种,冬季最少,为9种.全区域4个季节生物量变化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栖息密度变化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调查区域两断面的潮间带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全年平均值分别为26.77 g·m-2和67.75个·m-2.图2 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季节变化Fig.2 Seasonal changes of the benthos in the intertidal zone2.3 生物量和栖息密度4个调查季度A、B断面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如表2所示.A断面中,冬季A1生物量最高,为2.60 g·m-2,A3栖息密度最高,为100个·m-2;春季A3生物量最高,为8.54 g·m-2,A1栖息密度最高,为240个·m-2;夏季A1生物量最高,为10.42 g·m-2,A1栖息密度最高,为18个·m-2;秋季A2生物量最高,为 34.88 g·m-2;A1栖息密度最高,为 54个·m-2.B断面中,冬季B1生物量最高,为43.65 g·m-2,B3栖息密度最高,为72.00个·m-2;春季B1生物量最高,为132.96 g·m-2;B2栖息密度最高,为152.00个·m-2;夏季 B3生物量最高,为68.12 g·m-2;B3栖息密度最高,为108.00个·m-2;秋季B1生物量最高,为55.24 g·m-2;B1栖息密度最高,为66.00个·m-2.A断面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全年平均值分别为11.24 g·m-2和63.67个·m-2.由图2可见,4个季节生物量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4季栖息密度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B断面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全年平均值分别为42.32 g·m-2和71.83个·m-2,4个季节生物量变化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与A断面不同,B断面虽然底栖生物栖息密度虽也以春季为最高,但在夏季却出现了次高值,4季栖息密度顺序呈:春季>夏季>冬季>秋季.表2 A、B断面4个季度潮间带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1)Tab.2 The intertidal biomass and density composition of the benthos in A and B sections offour-quarter1)A1、B1表示高潮区,A2、B2表示中潮区,A3、B3表示低潮区.A B调查断面季节栖息密度/(个·m-2断面生物量/(g·m-2))生物量/(g·m-2)平均冬季 0.78 0.26 2.60 1.33 72.00 24.00 100.00 65.33 43栖息密度/(个·m-2)A1 A2 A3 平均 A1 A2 A3 平均 B1 B2 B3 平均 B1 B2 B3.65 23.30 1.15 22.70 68.0036.00 72.00 58.67春季 5.72 5.12 8.54 6.47 240.00 92.00 56.00 129.33 132.96 46.45 8.16 62.52 148.00 152.00 24.00 108.00夏季 10.42 10.21 9.04 9.89 18.00 14.67 16.00 16.22 19.46 54.34 68.12 47.31 48.00 67.99 108.00 74.66秋季 33.35 34.88 13.28 27.27 54.00 41.33 36.00 43.78 55.24 30.80 24.14 36.73 66.00 40.00 32.00 46.002.4 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A、B断面不同潮区底栖动物多样度(H')、丰富度(d)、单纯度(C')和均匀度(J)4个多样性指标的季节变化见图3.其中A断面冬季多样度高的是中潮区,H'为0.90,低的是低潮区,H'为 0.24;春季多样度高的是低潮区,H'为1.81,低的是高潮区,H'为1.22;夏季多样度高的是低潮区,H'为1.50,低的是高潮区,H'为0;秋季多样度高的是低潮区,H'高达2.28,低的是中潮区,H'为1.53.根据初步分析,总体来说,A断面秋季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群落结构最稳定,冬季物种较少,物种多样性最小,丰富度最低,群落稳定性最差.而B断面冬季多样度高的是高潮区,H'为1.90,低的是低潮区,H'为0.31;春季多样度高的是高潮区,H'为1.92,低的是低潮区,H'为1.79;夏季多样度高的是中潮区,H'为1.74,低的是高潮区,H'为1.56;秋季多样度高的是高潮区,H'高达1.65,低的是中潮区,H'为1.11.相对而言,B断面的调查显示,春季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群落结构最稳定,冬季物种较少,物种多样性最小,丰富度最低,群落稳定性最差.图3 A、B断面潮间带各潮区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标的季节变化Fig.3 Seasonal variation of benthic fauna diversity index in A and B section of the intertidal zone表3为连云港田湾核电站调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情况.综合4个季度,其中多样度最高的是春季,最低的是冬季.在A、B断面的比较中,B断面养殖区的多样度H'为1.54,略高于A断面海滨浴场的多样度(1.18).表3 调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Tab.3 Seasonal variation of benthic fauna diversity index in the intertribal zone1)△表示H'∈(1,3),为中度污染;△△表示H'∈(0,1),为重度污染.时间多样度(H')丰富度(d)单纯度(C')均匀度(J)污染程度1)春季 1.72 0.56 0.37 0.80△夏季1.20 0.38 0.53 0.67 △秋季1.68 0.56 0.37 0.87 △冬季0.84 0.27 0.66 0.87 △△全年1.36 0.44 0.49 0.80△2.5 群落种类相似性指数经统计,得到6个潮区底栖动物相互间的共有种和相似性指数(Ja)(表4),群落间的Ja超过0.50的共有3对,分别是A2和A3、B1和B2、B2和B3,其中Ja最高的是B2和B3,达0.70;A1和A2、B1和B3的Ja接近0.50,相似性也颇高.同时运用SPSS软件对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成对t检验处理(表5),调查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间差异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的只有6对,即A1和A2、A1和 A3、A1和 B3、A2和B1、A2和B2以及A3和B1.这些断面潮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中各物种的数量分布不同.其中A断面A1、A2、A3潮区的物种数分别为28、31、29,而 B 断面 B1、B2、B3 潮区的物种数分别为23、26、20.可见养殖区(B断面)的物种数明显少于天然海滨浴场(A断面).在数量分布上:A1断面4个调查季度的数量为384个·m-2,其中绝大多数为多毛类,占93.12%;A2断面4个调查季度的数量为172个·m-2,其中绝大多数为多毛类,占87.32%;A3断面4个调查季度的数量为208个·m-2,其中绝大多数为多毛类,占82.78%.养殖区B1断面4个调查季度的数量为330个·m-2,其中绝大多数为多毛类,占78.39%;B2断面4个调查季度的数量为296个·m-2,其中大多数为软体动物,占50.62%;B2断面4个调查季度的数量为296个·m-2,其中绝大多数为多毛类,占85.92%.表4 不同采样点底栖生物的共有种和群落间的相似性指数(Ja)Tab.4 Commonspecies and similarity index among Jahabitats in different plotsA2 17 0.40 A3 15 21 0.36 0.54 B1 12 14 11 0.31 0.36 0.27 B2 9 11 12 17 0.20 0.24 0.28 0.53 B3 7 7 9 14 19 0.17 0.16 0.23 0.48 0.70表5 基于底栖动物物种密度的群落成对t检验Tab.5 Paired t-test among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based on the species density1)*表示差异显著.组对成对检验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差 95%置信区间t 值自由度上限下限A1-A2 5.888 9*59 35 7.800 3 1.300 0 8.528 1 3.249 7 4.523 35 A1-A3 4.888 9*7.543 3 1.257 2 7.441 2 2.336 6 3.889 35 A1-B1 1.500 0 8.234 1 1.372 3 4.286 0 -1.286 0 1.093 35 A1-B2 2.444 4 8.553 8 1.425 6 5.338 6 -0.449 8 1.715 35 A1-B3 4.111 1* 11.792 9 1.965 5 8.101 3 0.121 0 2.092 35 A2-A3 -1.000 0 5.313 1 0.885 5 0.797 7 -2.797 7 -1.129 35 A2-B1 -4.388 9* 9.966 5 1.661 1 -1.017 0 -7.761 1 -2.642 35 A2-B2 -3.444 4* 8.030 1 1.338 4 -0.727 0 -6.161 4 -2.574 35 A2-B3 -1.777 8 8.783 5 1.463 9 1.194 1 -4.749 7 -1.214 35 A3-B1 -3.388 9* 8.233 3 1.372 2 -0.60 3 -6.174 6 -2.470 35 A3-B2 -2.444 4 7.534 5 1.255 7 0.104 9 -4.993 7 -1.947 35 A3-B3 -0.777 8 9.310 9 1.551 8 2.372 6 -3.928 1 -0.501 35 B1-B2 0.944 4 9.189 9 1.531 6 4.053 9 -2.165 00.617 35 B1-B3 2.611 1 12.784 5 2.130 8 6.936 8 -1.714 6 1.225 35 B2-B31.666 7 9.444 6 1.574 1 4.862 3 -1.528 9 1.03 讨论与结论3.1 A、B群落相似性的研究Ja的大小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两群落间共有种数量的多少,二是两群落本身种数量的多少[13].种类组成是群落最基本的特征,可以反映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同生境栖息的生物种类和组成各不相同.调查海域潮间带高、中、低潮区生物种类和生物组成以及优势种均有差别,两两群落相似性系数有所差距,表示潮位是影响自然潮间带底栖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低、中、高各潮区的生境和底质类型都有所区别,所以本身不同潮位之间的底栖动物群落应该就有明显差异[14].但相对而言,整体上A、B断面低、中、高各潮位底栖动物群落间差异不显著,推断有可能与海洋工程活动的扰动有一定的关联,海洋工程能使附近海域区内各生境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化程度降低,因而导致潮位因素对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降低[15].3.2 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Shannon-Wiener多样度(H')常被用于评价水体受人为影响的程度,根据参考文献[16],影响程度可以分成4类:H'=0,受人为影响严重;0< H'<1,受到重度影响;H'=1~3,受到中度影响;H'>3,基本没影响.本研究中,冬季底栖动物的H'<1,说明冬季该海域水质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而其他3季度也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推断可能与冬季核电站排温水而影响作用稍大有关.A、B两断面的多样度相差不大,且两地的污染程度都处于中度污染.可见,田湾核电站对这两地的污染并没有很大差距.但对田湾核电站海域附近的潮间带污染情况应引起重视.生物多样性与扰动强度关系密切[17-19],当扰动为中等强度时多样性最高,当扰动处于两极时则多样性较低.田湾核电站工程的实施,以及平时核电站的运行都可能变成该海域受到扰动的重要因素.工程活动很可能会导致原来的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改变[20],甚至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21].综上所述,根据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分布特征及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指标分析,调查区域受核电站相关工程活动影响的程度尚不能马上做出结论,是核电站运行造成的污染还是本身养殖区的污染?哪个更可能是决定因素?还有待深入探索,需要继续调查监测该海域的生物资源状况,形成长期有效的监测机制,实时了解该海域资源变动情况,从而为资源环境保护提供进一步基础资料.致谢:该资源监测项目由朱江兴老师帮助采样调查,特此致谢!参考文献:[1]高爱根,杨俊毅,曾江宁,等.海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J].海洋学研究,2009,27(1):22-29.[2]张进龙.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生态环境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08,1:74-79.[3]袁兴中,陆健健.围垦对长江口南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1,21(10):1642-1647.[4]蒋玫,沈新强,杨红.水下爆破对渔业生物影响的研究[J].海洋渔业,2005,27(2):150-153.[5]贾晓平,林钦,蔡文贵.大亚湾马鞭洲大型爆破对周围水域环境与海洋生物影响的评估[J].水产学报,2002,26(4):313-320.[6]徐兆礼,戴国梁,陈亚瞿.杭州湾北岸嘉兴电厂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J].海洋环境科学,1994,13(4):50-55.[7]李荣冠,江锦祥.兴化湾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J].海洋学报,1999,21(5):101-109.[8]张虎,刘培廷,汤建华,等.海州湾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调查[J].海洋渔业,2008,30(2):97-104.[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17378.7—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0]马克平.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Ⅰ: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上[J].生物多样性,1994,2(3):162-168.[11]NAEEM S.Disentangling the impacts of diversity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in combinatorial experiments[J].E-cology,2002,83:2925-2935.[12]陈亚瞿,徐兆礼.南黄海、东海鲐鲹鱼索饵场浮游动物生态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1990,1(4):327-332.[13]李宝泉,张宝琳,刘丹运,等.胶州湾女姑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J].海洋科学,2006,30(10):15-19.[14]李新正,李宝泉,王洪法,等.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J].动物学报,2006,52(3):612-618.[15]胡知渊,李欢欢,鲍毅新,等.灵昆岛围垦区内外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8,28(4):1498-1507.[16]国家环保局水生生物监测手册编委会.水生生物监测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17]WASHINGTON H G.Diversity,biotic and similarity indices:A review with special relevance to aquatic ecosystems[J].Water Research,1984,18(6):653-694.[18]何斌源,邓朝亮,罗砚.环境扰动对钦州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J].广西科学,2004,11(2):143-147.[19]卜秋兰,沈新强,罗民波.洋山深水港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2007,29(3):245-250.[20]CONNELL J H.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 forests and coral reefs [J].Science,1978,199:1302-1310.[21]罗民波,陆健健,沈新强,等.大型海洋工程对洋山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分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1):97-102.。
水下噪音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与治理

水下噪音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与治理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水下噪音污染问题愈发凸显。
水下噪音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水下噪音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下噪音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
影响:1. 海洋生物骚扰:水下噪音会干扰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
例如,鲸类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依靠声波来交流、觅食和迁徙,当水下噪音超过它们的耐受极限时,可能导致它们迷失方向、无法正常觅食,甚至生命受到威胁。
2. 栖息地破坏:某些海洋生物的繁殖、生长和觅食都与特定的海洋栖息地相关,而水下噪音的扰动可能导致这些栖息地被破坏。
例如,珊瑚礁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而水下爆破等活动会破坏珊瑚礁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3. 声音遮蔽效应:水下噪音会遮蔽海洋生物之间的交流声音,导致其无法通过声音进行正常的社交和繁殖行为。
这种影响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社群的结构和功能紊乱,最终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治理措施:1. 预防为主:通过在规划和设计人类活动时充分考虑水下噪音污染问题,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噪音的排放。
例如,在建设海洋工程时,使用减振材料、减少使用爆破等能有效减少噪音的方法。
2. 监测和评估:建立噪音污染监测系统,持续追踪人类活动产生的水下噪音。
同时,通过评估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程度,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海洋环境保护法》、《水下噪音污染治理管理办法》等,明确了对水下噪音污染的限制和处罚标准。
4. 科学技术创新:加大对水下噪音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例如,可以开发新型的低噪音设备和工艺,并利用声学避让技术,降低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5. 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水下噪音污染问题。
通过加强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共享最佳实践,各国可以共同探索水下噪音治理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水下噪音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水下噪音治理的重视日益增加。
钦州湾潮间带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分析

钦州湾潮间带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分析 犚 犲 狊 狅 狀 狊 犲犃 狀 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犐 狀 狋 犲 狉 狋 犻 犱 犪 犾犗 狉 犪 狀 犻 狊 犿犆 狅 犿犿 狌 狀 犻 狋 犻 犲 狊 狆 狔 犵 狋 狅犈 狀 狏 犻 狉 狅 狀 犿 犲 狀 狋 犪 犾犆 犺 犪 狀 犲 犻 狀犙 犻 狀 狕 犺 狅 狌犅 犪 犵 狔
摘要 : 【 目的 】 针对钦州湾海域金鼓江西岸 Ⅰ 、 V、 V 断面的潮间带生物进行了跨年 Ⅱ、 Ⅲ 断面和大榄坪海域北端 I 份的调查研究 , 探讨潮间带生物群落变化与该海区近年环境扰动的关系 。 【 方法 】 采用 A 类比法对两 B C 曲线法、 结果 】 各断面的潮间带总生物量第 2 次调查时数据都有较大的增 加 , 增幅最小的为 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 【 增加了 0. 增幅最大的是断面 Ⅱ , 增加了 3 类比分析发现 5 个断面 的 生 物 量 增 加 可 能 与 采 断面 Ⅳ , 6 5倍, 7. 1 9倍; 样季节存在着较大的关系 , 另外 , 金鼓江西岸 3 个断面生物量 的 增 加 还 可 能 与 环 境 变 化 有 关 。A B C 曲线显示各 断面在两个调查时间段潮间带生物群落受扰动的情况 , 其中, 断面Ⅰ、 断面Ⅴ受干扰 Ⅳ表 现 受 中 等 程 度 的 干 扰, 最为严重 , 断面 Ⅲ 未体现出受干扰 。 【 结论 】 不同断面潮间带生物群落随年代变化的差异与该海 域 近 年 所 进 行 的 围填海工程开发造成的环境变化有关 , 远离围填海工程区 、 水动力变弱的断面潮间带生物量会大 幅 增 加 , 潮间带 生物群落的优势种也会发生演替 。 关键词 : 潮间带生物 群落变化 环境变化 钦州湾 中图分类号 : ( ) Q 1 7 8. 5 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9 1 6 4 2 0 1 4 0 4 0 3 8 1 0 8
钦州湾外湾东北部近岸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钦州湾外湾东北部近岸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许铭本;姜发军;赖俊翔;张荣灿;雷富【摘要】[Objective]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n macrobenthic animals was analyzed,in north-eastern nearshore area of outside bay of Qinzhou,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mmuni-ties were affected,and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ty indices of macrobentho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Methods]Trawl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Jun.and Dec.2010.The survey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PIMER and SPSS software.[Results]148 species were collected altogether,including 57 species of Mollusca,42 species of Arthropod and 20 species of demersal fishes.[Conclution]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 summer,and two groups in winter.The bio-diversity was bett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The abundance-biomass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a few of the sta-tion’s macrobenthos were affected modestly,and few was affected seriously.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iomass,abundance and number of species all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oil concentration in sediment in summer;the abundance also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median diameter of sediment;Shannon-Wiener index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ercentage of clay in sediment.In winter,number of specie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alinity,pH and DO,and also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oil concentration in water.Theabundance index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O in water.%【目的】研究钦州湾外湾东北部近岸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判断其受环境干扰的程度,并分析其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钦州湾生态系统健康主要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_蓝文陆
新城区框架也已基本形成。 2. 2 钦州湾生态概况
钦州湾环境特殊,造就了其独特而丰富的生态 环境特征。从湾顶到湾外,钦州湾涵盖了河口、海湾 和近岸海洋以及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同时, 海湾的潮间带还分布着大面积红树林及少量的海 草,有着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钦州湾的水质良好,大部分海区水质均能达到 二类水质,只有局部海区水质达到三类和四类。海 湾水质超标因子主要为营养盐物质,包括无机氮和 磷酸盐[7]。
(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 北海 536000)
摘 要: 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了社会的不断关注。本文基于钦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结果,
利用近几年的数据资料,筛选出该海湾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筛选结果来看,近年来钦州湾海
洋生态系统所受的环境压力较大,生态系统出现了组织结构变简单、活力降低、出现病态症状等主要问题。为
表 1 钦州市 2006 年 - 2010 年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人口 ( 万) 348. 56 355. 99 364. 5124. 85 128. 02 131. 60 134. 79 140. 18
地区生产 总值( 亿元)
245. 07 303. 92 303. 92 396. 18 504. 18
( 注: 资料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给海湾带来了较大的 污染压力,河流及海湾周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通量 有所增加。河流输入的污染物是海湾最主要的污染 来源,其中 对 海 湾 影 响 较 大 的 是 营 养 盐 类 污 染 物。 在近 10 年中,其输入的营养盐污染物通量有明显的 增加趋势,尤其是钦江[7]。这对钦州湾尤其是内湾 的水质及富营养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着海湾 生态系统健康状态。
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与管理
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与管理水下噪声是指在水下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声音,它不仅来自于人类活动,如船只、港口建设、海底勘探等,也来自于自然现象,如海浪、底栖动物等。
这些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管理措施以减少这种影响。
一、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1. 改变行为模式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的正常行为模式产生干扰。
一些鱼类、哺乳动物和多种海洋生物在水下噪声的干扰下会改变觅食、迁徙和交配等行为。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它们的繁衍和生存能力。
2. 增加应激和压力水下噪声可导致许多海洋生物感到应激和不安。
例如,鲸类和海豚对高强度的响声非常敏感,它们的听觉系统可能会受到损伤,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其他海洋生物如海龟和无脊椎动物也可能受到类似的影响。
3. 干扰声信通讯水下噪声干扰了海洋生物之间的声信通讯。
例如,许多鱼类和哺乳动物通过声音进行求偶和配对。
水下噪声的存在可能会干扰它们的交流,导致繁殖成功率的下降。
二、水下噪声管理措施1. 减少人为噪声污染源建设港口、修建海底管道、进行海底采矿等人类活动是水下噪声的重要来源。
因此,减少这些活动对海洋生物产生的噪声影响十分关键。
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低噪声设备,控制噪声产生源的噪声强度,以减少对生物的干扰。
2. 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政策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来管理和控制水下噪声。
对于一些噪声源如船只和海洋工程,应设定噪声限制标准,并加强监管力度。
此外,应推动行业内的研究和合作,发展更环保和低噪声的技术。
3. 设立保护区和缓冲区域在一些特别重要的海洋生物繁殖地区或迁徙通道,可以设立保护区和缓冲区域,限制人类活动和噪声干扰。
这样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相对安宁的环境,促进它们的繁衍和迁徙。
4. 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对水下噪声的科学研究以及对海洋生物的长期监测是管理水下噪声的关键。
通过研究噪声的形成机制、传播路径和影响程度,可以有效制定管理措施。
廉州湾滨海湿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_何斌源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3,32(8):2104-2112廉州湾滨海湿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何斌源1,2**赖廷和1,2王欣1,2潘良浩1,2曹庆先1,2(1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北海536000;2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北海536000)摘要于2011年1月、4月、7月和10月开展广西廉州湾的裸滩、红树林和茳芏(Cyperusmalaccensis)盐沼3种湿地生境类型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动态调查,采用Brey经验公式估算各生境次级生产力。
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8门156种,其中裸滩生境有136种,红树林生境85种,盐沼生境29种;站位平均种数为裸滩9.5ʃ4.8种,红树林9.5ʃ3.9种,盐沼5.9ʃ1.9种,同时,各类群占总种数比例大小规律一致,为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其他;盐沼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小,宁波泥蟹(Ilyoplax ningpoensis)优势很明显,随着水体盐度上升,红树林和裸滩优势种由适应低盐环境向适应高盐环境的种类变化;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平均为15.88g·m-2·a-1,裸滩、红树林和盐沼生境分别为16.16、9.97、3.88g·m-2·a-1;P/B值平均为0.70,3种生境分别为盐沼1.02,裸滩0.70,红树林0.65;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湿质量生产量为14623t。
水体盐度和植被类型是影响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优势种群以致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滨海湿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红树林;盐沼;裸滩;廉州湾中图分类号S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890(2013)8-2104-09Secondary productivity of benthic macrofaunal community in intertidal zone of LianzhouBay,China.HE Bin-yuan1,2**,LAI Ting-he1,2,WANG Xin1,2,PAN Liang-hao1,2,CAOQing-xian1,2(1Guangxi Mangrove Research Center,Guangxi Academy of Science,Beihai536000,Guangxi,China;2Key Laboratory of Guangxi Mangrov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Beihai536000,Guangxi,China).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3,32(8):2104-2112.Abstract:A season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benthic macrofaunalcommunity in the three types of intertidal habitats,i.e.,bare flat,mangrove forest,and Cyperusmalaccensis saltmarsh,in Lianzhou Bay in January,April,July,and October,2011,and theBrey’s empirical formula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secondary productivity of benthic macrofau-nal community in the three habitats.A total156species belonging to8phyla of intertidal benthicmacrofauna were collected,among which,136,85,and29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bare flat,mangrove forest,and saltmarsh habitats,respectively.The average species abundance per sam-pling station was9.5ʃ4.8species in bare flat,9.5ʃ3.9species in mangrove forest,and5.9ʃ1.9species in saltmarsh,respectively.In all the three habitats,the percentage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to total species followed the same decreasing order of Mollusk>Arthropod>Annelid>Chordate>other categories.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benthic macrofauna in saltmarsh hadsmaller change,with Ilyoplax ningpoensis significantly dominated.In mangrove forest and bareflat,the dominant species changed with the water salinity.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LianzhouBay,the average secondary productivity of the benthic macrofaunal community was15.88g·m-2·a-1,and that in bare flat,mangrove forest,and saltmarsh was16.16g·m-2·a-1,*广西北部湾重大专项(2010GXNSFE013004、2011GXNSFE018005)、广西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0YJ25HS0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桂科自0991070)和北海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0601057)资助。
钦州湾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钦州湾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蓝文陆;李天深;刘勐伶;庞碧剑;刘昕明【摘要】在2011年丰水期(7月)和2012年枯水期(3月),分别对钦州湾的内湾和外湾开展了浮游动物调查,研究了枯水期和丰水期钦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分别为27种和44种,以优势度指数Y >0.02确定的优势种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3种和4种。
丰水期浮游动物丰度为4.0~133.6 ind/m3,平均丰度为50.9 ind/m3;枯水期浮游动物丰度为1.2~1725.0 ind/m3,平均丰度为272.2 ind/m3。
丰水期浮游动物(包含鱼卵仔鱼)生物量为1.7~179.2 mg/m3,平均生物量为44.0 mg/m3;枯水期浮游动物(包含鱼卵仔鱼)生物量为3.1~3530.0 mg/m3,平均生物量为474.9 mg/m3。
无论是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丰度和生物量,均显示出内湾低于外湾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枯水期高于丰水期的变化特征。
钦州湾浮游动物的这种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是与浮游植物生物量、贝类养殖、环境的稳定度以及人为干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composition,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zooplankton in the Qinzhou Bay were investigated in flood season in 2011(July)and dry season in 2012(March).Species quan-tity of zooplankton were 27 and 44 with dominant species(Y>0.02)of 3 and 4in flood and dry seasons,respective-ly.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Acartia (Odontacartia)pacifica,Pleurobrachia globosa and Lucifer intermedius in flood season,while Calanus sinicus ,Pleurobrachia globosa ,Oikopleura (Vexillaria )dioica and Centropages te-nuiremis in dry season.The abundance of zooplankton ranged from 4.01-133.64 ind/m3 with anaverage of 50.9 ind/m3 in flood season,while 1.2-1 725.0 ind/m3 with an average of 272.2 ind/m3 in dry season.However,bio-mass of zooplankton which included fish eggs and larvae ranged from 1.7-179.2 mg/m3 with an average of 44.0 mg/m3 in flood season,while 3.1-3 530.0 mg/m3 with an average of 474.9 mg/m3 in dry season.Qinzhou Bay was in an characterized,rapid change estuary environment,its marine system,which affected by rivers runoff,Beibu Gulf coastal waters etc.,was complex and it's community structure of zooplankton presented complex diversity. Estuarine group[such as Acartia (Odontacartia)pacifica]and warm water nearshore group(such as Tortanus forcipatus )were the main ecological groups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Both in the species number and abundance of zooplankton,Copepoda were the predominant species.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number,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zooplankton were higher in outer bay than that in inner bay,as well as higher in dry season than that in flood season.Th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ooplankton in the Qinzhou Bay mainly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shellfish culture,stabi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disturbance.【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9页(P124-132)【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平水期;枯水期;钦州湾【作者】蓝文陆;李天深;刘勐伶;庞碧剑;刘昕明【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北海 536000;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北海 536000;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北海 536000;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北海536000;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北海 5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8钦州湾位于北部湾北部,由内湾和外湾构成,中间狭小,有钦江和茅岭江汇入,受河流影响明显,是一个亚热带典型的河口型半封闭海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科学Guang xi Sciences2004,11(2):143~147环境扰动对钦州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 on MacrobenthosCommunity in the Intertidal Flats of Qinzhou Harbor何斌源 邓朝亮 罗砚He Binyuan Deng Chaoliang Luo Yan(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北海市长青东路92号 536000)(Guangx i Mang rove Research Center,92East Changqinglu,Beihai,Guangxi,536000,China)摘要 为了了解钦州港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于2001年春夏两季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无名岛和旧营盘,及距离稍远的鸡墩头和鹿耳环的潮间带滩涂,对大型底栖动物状况进行调查。
共设置4条断面,每个断面设2~3个站位,用样方方法定量采集动物样品。
应用种类相似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差异及生态质量状况。
结果表明:该海域滩涂潮间带上发现有大型底栖动物70种,包括软体动物贝类38种,甲壳类18种,多毛类5种,鱼类4种,及其他类群的动物5种。
生境的相似导致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2个断面潮间带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最大。
在种群水平上,珠带拟蟹守螺(Cer ithidea cingulata)为丰度和生物量上的主要优势种。
在类群水平上,贝类为主要的优势类群。
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发现码头区两侧的2个断面潮间带动物群落受到扰动,显然是由于环境经常变动导致的。
同时,从4个断面的潮间带动物物种数及3个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丰度生物量比较法 生物多样性指数 种类相似性指数 环境扰动中图法分类号 Q178.531;X145Abstract To analysis the current marine environm ent status of Qinzhou Harbor,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acrobenthos communities on the intertidal flats was carried out on spring and summer of 2001.Four sampling sections were settled,and the quantitative sam ples w ere gathered by quadrate m ethod.The species similarity index,biodiversity index es and 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 m ethod w ere applied for the analy 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 acrobenthos communities and the ecolog ical quality of Qinzhou Harbor.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re w ere70species of m acrobenthos recorded in this area,including38species of m ollusks,18species of crustacean,5 species of polychaete,4species of fishes and5species of others.Due to their similar habitats,the similarity index betw een the two sampling sections on either side of wharf area of Qinzhou harbor w as the highest among the pairs of sections.On the level of population,Cer ithidea cingulata (Gmelin)w as one of the major dom inant species in either density or biomass.And on the level of category,m ollusks w ere the major dominant category.By the abundance biom ass comparison m ethod,the two m acrobenthos communities on either side of the wharf area of Qinzhou harbor are affected in certain degree.T his must be resulted from the frequent fluctuations on the living habitats of macrobenthos.The similar conclusions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om parison of species numbers and three biodiversity index es in four sections.Key words macrobenthos,abundance biomass com parison method,biodiversity indexes,species similarity index,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 钦州湾(中心坐标21°37′N,108°44′E)位于北部湾顶部,广西沿海中段。
东、西、北三面为陆地围绕,南面与北部湾相通,是一个半封闭型天然海湾。
口门宽29km,纵深39km,海岸线总长336km,海湾面积380km2,湾顶有茅岭江和钦江注入[1]。
钦州湾年均接受沙量为120.06×108t[2]。
钦州港位于该湾狭窄2003-05-29收稿,2003-12-25修回。
的中部,南北两面分别为宽阔的外湾(狭义上的钦州湾)和内湾(茅尾海)。
根据钦州市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钦州港一带沿岸和海域,其主导功能为港口建设和大型临海工业园区,目前政府已加大力度全面启动该区域的主导功能。
陆上厂场和港口码头建设、航道疏浚、海堤整治、跨海桥梁建造等工程,强烈改变该海区的水文条件和沉积物状况,必然导致海洋生物资源发生变化。
本文在对钦州港附近海域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种类相似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度生物量比较法比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的差异,探讨环境扰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为钦州港海洋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站位设置 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无名岛和旧营盘,及距离稍远的鸡墩头和鹿耳环的潮间带滩涂,共设置4个断面(见图1),分别编号为Ⅰ、Ⅱ、Ⅲ、Ⅳ。
根据潮间带滩涂宽度不同每个断面设2~3个站位。
断面Ⅰ和Ⅱ最靠近码头区,这里聚集了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中的丘陵土石方开挖、围海造地、码头和厂场建设等绝大部分工程,大面积的表土裸露。
航道疏浚作业较为频繁;这2个断面的潮间带滩涂表层呈半流动状态,底层为沙质。
断面Ⅲ和Ⅳ附近多为自然村落,绝少受到工业影响,有一定数量的围塘虾蟹养殖和零星的滩涂贝类养殖;滩涂沉积物多为泥沙质和沙质。
图1 钦州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站位 F ig.1 L ocation of macro benthos sampling sites in the intertidal flats of Q inzhou Har bor1.2 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及处理 分别在2001年春季(代表月为4月)和夏季(代表月为8月)各采样1次。
在每个站位随机选择4个样方,面积为50cm ×50cm 。
先拣取表面动物放入标本瓶中,然后迅速挖取样方内的沉积物,采土深度为30cm 。
所采沉积物放入网目分别为5mm 和1mm 的二层套筛中,用水冲洗,挑出肉眼可见的动物,放入标本瓶中。
所获样品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临时固定。
同时在每个站位进行定性采样及记录环境特征状况。
标本固定5d 后,分类鉴定,定量标本按种计数和称重,全部工作在1周内完成。
称重使用感量为0.01g 的扭力天平。
依据取样面积,将个体数和湿重换算成丰度(个/米2)和生物量(g/m 2)。
1.3 数据处理1.3.1 丰度生物量比较法(简称ABC 法)[3~6] ABC 法采用K -优势度曲线,在此曲线中,不同的种按丰度的大小等级在x 轴上由左至右排列,百分优势度累积尺度标在y 轴上。
对于未受扰动的群落,所期望的是整条生物量曲线位于丰度曲线的上方,说明丰度比生物量具有更高的多样性;中度扰动时,大个体的竞争优势种消失,且丰度与生物量优势度间不平衡降低,生物量和丰度曲线间的差异不存在,或相互交叉,或重叠在一起;当严重扰动时,潮间带动物群落的个体数由1个或几个个体非常小的种占优势(尽管生物量以几个大型的种占较大比例),丰度曲线整条位于生物量上方,生物量比丰度具有更高的多样性。
1.3.2 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间种类相似性指数 采用蔡立哲等[7]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算式,它们及群落间种类相似性指数如下。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 d =(S -1)/log 2N . Shannon-Weaver 种类多样性指数: H ′=-∑P ilog 2P i. Pielou 均匀度指数 J =H ′/H ′max =H ′/log 2S ,式中,S 为物种数;P i 是第i 种占总数的比例(即P i =n i /N );N 为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n i 为第i 种的个体数。
群落间种类相似性Jaccard 指数: J c =c /(a +b -c )×100%其中a 、b 分别为断面a 和b 出现的种数;c 为a 、b 断面的共有种数。
2 结果与分析2.1 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和群落间相似性2.1.1 种类组成 采集所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分类鉴定为70种,分别隶属于8门10纲43科62属。
它们均为热带、亚热带性质的物种。
其中,软体动物贝类最多,达38种,占总种数的54%;甲壳类次之,为18种,占总种数的26%。
另外,多毛类有5种,鱼类4种,及其他类群的动物5种。
贝类和甲壳类是本调查区域潮间带动物群落中的主要组成类群。